园林生态学课件第五章-第七章
园林生态学
9
Company Logo
五、种间关联 实际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由于组成种类繁多,这 种关系就构成了更为复杂的两两关系,称为种间 关联。
种间关联
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一块 出现的次数比期 望的更频繁,它 们就具正关联;
Company Logo
8
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 种多样性、遗传变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群落层次上的物种多样性包含两方面含义: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 物种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 数量分配的均匀程度。 3、物种多样性梯度
遗留物种
人为干扰
6
Company Logo
三、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1、相对多度: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 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七级制)衡量物种个 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种群密度? 2、盖度: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投影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高2.54㎝高的断面积计算。 森林群落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把乔木的胸径断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称为种 的显著度。
2、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
优势层是决定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主要层次。
5
Company Logo
㈡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 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一定的作用的植物种。 ㈢伴生种 群落中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 起主要作用。 ㈣偶见或罕见种 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多半数量稀少。
园林生态学
优势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外 貌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形态随季节的变 化,直接影响着群 落的季相变化。 建群种 其他层次的优势种
季节变化 同地区、同群落随 季节呈现出季相。
7
Company Logo
二、群落的内部变化——群落波动 ㈠群落波动 1、概念:指群落物种组成、各组成种的数量、优势种
5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
一、群落的外貌变化——季相
二、群落的内部变化——群落波动
植物群落 的动态
三、群落性质的改变——群落演替
6
Company Logo
一、群落的外貌变化——季相 群落季相:随着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 同外貌的现象。
LOGO
第五章 群落生态学概论
1 2 3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
第三节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4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
Company Logo
第三节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
群落外貌: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
㈠生活型
Company Logo
㈢群落演替的类型
1根据演替起始条件 ①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群落 演替过程。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地方;
②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原有植物已经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 植物繁殖体。 ③群落地演替:已经有一个群落的地段上,这个群 落被另外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世纪演替:延续时间长久,一般以地质时 期计算。常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貌的 大规模塑造发生 。 长期演替:延续达几十年,有时达几百年。 快速演替:延续几年或十几年。
第5章景观生态学
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引起的,景观要完成一定的功能也是通过生态
流完成的。 景观生态过程 生态流
景观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功能
城市景观中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景观功能
内容提要
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景观要素间的空气流、水流、土壤流 景观要素间的物种流 景观的一般功能
圆面
缓面
陡面
当层流流经以上3种防护林后,会有以下结果: ① 层流流经3种防护林带后,在下风方面距离相等处,风 速可降低50%~70%。 ② 圆面的防护林带,风速下降的幅度比较小,但其防风距 离比其他两种要长(为30倍树高,其他两种约为25倍树高), 并且保持层流的效果好,湍流最小,因此防风效果最佳。 ③ 缓面或陡面的林带,在背风面都会形成湍流,有时可使 风速达到110%。
三、媒介物
景观中各种流能够发生和实现,主要依靠以下五种媒介物:
(1)风(空气流):可以携带热量、水分、空气中的尘埃、烟、 污染物、种子、声音、孢子、病毒、小昆虫等。
(2)水(水流):可以运输各种矿物营养物质、种子、昆虫、 污泥、肥料和有毒物质。 (3)飞翔的动物(鸟类、蜂类、蝴蝶、蝙蝠等):携带花粉、 种子、孢子、昆虫等。 (4)地面动物(各种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 通过其表面的接 触和内脏传播种子。 (5)人:不仅靠直接接触而粘附或因吃食而从粪便中排出,并 且可采用各种容器和运输工具来运输,其规模可达到很大。
当层流流经缓坡山丘时,层流会沿着坡面缓缓升高,越过山丘。 这时,山丘可起流线体的作用,而经过山丘后的气流仍保留原有的 状态,但在越过山丘后的一段距离内,风的速度有明显的减少。
园林生态学PPT课件
1、生态学的定义
• (1)原初定义:是由德国学者海克尔1866 年提出的,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 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2)现代定义 •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
一品红
• (1)理论生态学: • 研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探索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间的基本规律,为人类应用生 态学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 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各组成要 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转移、物质循 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通而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 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风格
中国的写意 山水式园林
风格
3、园林的演进
• 古代园林多数属于统治阶级私有,主要类 型为帝王的宫苑,地主、官僚、贵族修建 的宅院。
春秋(吴王夫差)消夏湾和馆娃宫→秦汉 (阿房宫、上林苑)
魏晋南北朝园林走向民间,如西晋石崇的金 谷园、北魏张伦宅园。还有寺观园林成为 居民娱乐的中心。
唐宋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造园思想更丰 富,出现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三、园林生态学的内容与学习、研 究方法
• • 1、研究方法有: • 野外考察 • 实验分析 • 生态模型
• • • •
第一章园林生态系统
结四 三 二 一 构、 、 、 、
园园生系 林林态统 生生系 态态统 系系 统统 的
第一节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
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 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所有的组分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
园林生态学(全套381页PPT课件)
6.2 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调控系统,加强对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等不同生态 系统自调控阀值的研究,以维持其正常运行机制; ➢研究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引起局部和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 效应; ➢研究生物多样性、群落和生态系统与外部限制因素间的作用效应及其 机制。
6.3 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模型及其修复
5 生态学发展现状
1. 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 2. 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 3. 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 4. 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 5. 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
5.1 生态学的崭新定位
当代生态学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 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定,愈
泛义生态学,运用基础生态学原理、规律及 哲学思想来指导其他工业、企业以及社会管理 和政治领域中的问题,它是生态学向周围的扩 展与延伸。
4 生态学的形成
➢1866年,E.Haeckel(德国动物学)提出“生态学”,标志 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
➢1935年,A.G.Tansley(英国生态学家)提出“生态系统” 概念。
来 愈注意走近大众,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并成
为政府决策与行动的基础。 如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鄱阳湖生态
经济区、鄱阳湖探湖工程
生态学的新定位
“生态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
H.T.Odum(美国) ; 1997。 现已经成为在解决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时广泛应用
的名词和象征。
生态学的新定位
人类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生态伦理学
污染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毒理学
区域生态学
保育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课件
共生类型
共生根、共生叶、共生气 生生物
共生实例
豆科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 、地衣共生体
他感作用
定义
一个物种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另一个物种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他感物质
植物次生代谢物、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
他感作用机制
抑制生长、降低繁殖力、增加死亡率
他感作用实例
某些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抑制杂草的生长
物质循环
总结词
物质循环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它有助于维持园林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在园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 到多个生物和化学环节。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 存在植物体内。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营养 物质,并通过排泄和死亡回归到环境中。微生物则通过 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 。这些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园林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动物与微生物
引入有益的动物和微生物,促进生态平衡和 自然演替。
生态设计实践案例
某城市公园
通过地形改造、水体净化、植被 恢复等措施,将该公园打造成一 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环境优美的
城市绿肺。
某别墅庭院
根据别墅风格和业主需求,设计了 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庭院,提供 休闲、观赏、娱乐等功能。
某校园绿化
结合校园文化和教学需求,对校园 进行生态化改造,营造宜人的学习 环境。
人休闲空间 。
生态设计要素
地形设计
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功能需求,进行地 形改造,营造丰富的空间变化。
植被设计
选择乡土植物,构建乔木、灌木、地被等多 层次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效益。
园林生态学大纲
第一篇园林生态环境第一章植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第二章园林植物与太阳辐射的生态关系第一节太阳辐射的性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太阳辐射光谱质量变化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第三节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第四节太阳辐射时间变化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第五节城市中的太阳辐射特征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第六节太阳辐射在园林中的应用第三章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第一节温度的自然变化规律第二节节律性变温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第三节极端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温度对园林植物分布的影响第五节城市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第六节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第七节温度的调控在园林中的应用第四章园林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第一节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第二节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第三节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及其抗性第四节水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及其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第五节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的调节作用第六节水分在园林实践中的调控和利用第五章园林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第一节土壤组成第二节土壤的理化性质第三节园林植物对土壤的适应第四节城市土壤的人为干扰及其改良第六章园林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第一节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第二节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第三节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第四节风与园林植物的关系第二篇生态学基础第七章种群生态学概论第一节种群的基本概念与种群生态学第二节种群基本特征第三节种群增长的模型第四节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八章群落生态学概论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第二节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第三节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九章生态系统概论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三篇园林生态系统第十章城市生态系统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概述第三节城市环境第四节城市人类第十一章园林生态系统第一节园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类型第三节园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第四节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调控第五节园林生态规划第四篇园林生态实践第十二章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第一节植物生态配置的概念及现状第二节园林植物生态配置基础第三节户外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第四节室内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五章-第七章
(a) 实际分布 (b) 大区块的样区,结果呈现是clumped (c)小区块的样区,结果呈现的是random
第二节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 个体间的关系
1、密度效应(种内竞争):密度增加所引起邻接个 体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光、水、营养物质等资源。
2、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 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黑胡桃树对其他植物的抑制作用。
烟、雾和粉尘等 2.气态污染物 A、硫氧化物:SO2、SO3造成酸雨危害 B、氮氧化物:NxOy C、碳氢化物:烃类化合物,汽车尾气 D、碳氧化物:CO、CO2造成温室效应
一、大气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途径
1.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 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危害。
2.固体颗粒物落在植物叶片上,堵塞气孔, 妨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四、植物监测
植物监测: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 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气体的种类与浓度。 如地衣和苔藓
(一)指示植物发出的污染“信号” 1. 受污染症状,伤斑。 2. 生理代谢异常,叶绿素含量减少,降低光
合速率,气孔失能。 3. 植物成分异化,某些成分含量发生变化
(二)利用植物进行监测的方法
1.利用植物可见症状进行监测: ⑴在污染源周围栽种植物
(5)土壤矿质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6)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与非腐殖质 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活化土壤
微生物,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土壤 肥力的重要指标。
第二节 土壤生物与植物
1 土壤微生物 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 藻类、原生动物。
细菌最多、 作用: 微生物残体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参与土壤有机物的腐殖化和矿质化作用 固氮和共生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腐生食物链的营养级 某些细菌、真菌是森林病害的病原 2 土壤动物 3 植物根系
园林生态学 ppt课件
❖ 堵塞气孔,减弱光和、呼吸、蒸腾作用;重金属污染物, 对植物产生毒害。
2020/11/13
12 21
Company Logo
❖ ㈢园林植物的抗性
❖ 定义:指在污染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受害,或受害后能很 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活力的特性。
❖ 抗性强弱取决于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城市物质环境
1 第一节 城市水文、城市水污染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2 第二节 城市土壤、土壤污染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3 第三节城市大气环境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2020/11/13
1
Company Logo
第三节 城市大气环境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 1大气圈: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
❖ 柠檬、茴香、桉树、云杉、冷杉、刺柏和石竹, 能有效预防水痘和麻疹。
❖ 冷杉属、臭椿、桦、栎等的挥发物质能杀死白喉、 伤寒、痢疾杆菌等。
2020/11/13
27
Company Logo
松科、柏科、木兰科等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丁 香花香能使牙痛好转。
❖ 鸡血藤的挥发物质,可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 促进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使人体放松。
❖ 负离子不仅能促成人体合成和储存维生素, 强化和激活人体的生理活动,因此它又被称为" 空气维生素",认为它像食物的维生素一样,对人 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在医学界,负离子被确认是具有杀灭病菌及净化 空气的有效手段。负离子与细菌结合后,导致细 菌死亡,最终降沉于地面。空气中带负电的微粒 使血中含氧量增加,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 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增强人体肌能,调节肌体功能平衡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整理ppt
91
四、景观的文化功能
1.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
(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 (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 (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
整理ppt
92
2.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
(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 (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 (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局域环境对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化。
整理ppt
87
整理ppt
88
第二节 景观的一般功能
一、景观的生产功能 1.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
生产)
2.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粮食作物)生产力大
大提高
3.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 生物生产(生物初级生产、 生物次级生产)
非生物生产(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
生态交错带具有过滤或屏障的作用,对 各种物质和生物体起到扩散和滞缓的作用 ,对景观中水分和养分的运动起重要作用 。
整理ppt
51
整理ppt
52
(2)农业景观中的树篱、沟渠网络与水分 和养分的运动
树篱、沟渠等人工网络系统,除了对农 民来说界定地块范围的作用以外,又具有 较高的生态价值。
整理ppt
整理ppt
17
4、景观生态流的运动方向与距离
(1)运动方向 生态流的运动方向与景观要素的不同关
系,对景观的功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整理ppt
18
上图为斑块的走向和内部-边缘比与主要作用力方
向的关系。
整理ppt
19
(2)运动的距离 直线距离:连接两点间的距离为直线距离,
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时间距离:把两点间运动速度最快的线路所
62
整理ppt
园林生态学课件
园林生态学——绪论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生态学概念的形成及其研究对象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就是研究植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最早由德国学者E. Haeckel于1866年提出Ecology一词。
1935年英国学者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标志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形成。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规律。
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各个水平的生态关系。
3、生态学的任务A、揭示生物个体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规律;B、揭示环境对生物种群、群落的影响,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C、阐明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系统稳定性与效率。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古生态学思想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中叶到生态学概念提出。
包括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瑞典生物学家Linneur、英国生物学达尔文、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丹麦生态学家Warming 等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
3、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巩固时期)——19世纪未期到20世纪中期。
以生物种群研究与生态系统概念确立为主要标志,以美国生态学家Elton(1927年提出食物链)、Hopkins、Clements,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4、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现代技术与学科相互渗透有力促进生态学的发展,理论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为主的时期。
前瑞典首相克来门松夫人首先提出全球首脑级环境论坛,世界科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UNISCO于70年代提出MAB计划。
在这些大的生态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为前提,迅速兴起了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生态旅游等生态边缘学科的发展。
二、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一)城市化与生态城市1、城市化进程(T0-1)2、生态城市的特点:A、城市环境现状: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破坏;人与建筑的高度密集,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热岛与温室效应,致使城市人居条件越来越恶劣。
园林生态学 第五章 园林生态系统构建
第二节 园林生态系统构建
三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3 园林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 园林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 面园林植物首先要适应生存的环境,才能保证园林植物的
生长发育和景观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对于特定环境应选
择相应的园林植物,即在该环境下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园 林植物,不管是自然适应还是经过人为辅助设计.
第二节 园林生态系统构建
三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2 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
② 植物可以更加突出、体现园林景观 园林素材中建筑、水体、园路一旦建成只能用文字来体 现其意境或立意,配上植物则可让其更充实饱满或鲜活起 来。如颐和园昆明湖边的知春亭,用了早春展叶的垂柳之 后体现了知春的意境,若换一种展叶晚的植物,意境就变 了;幽静的水体周围布置深绿色的密林、草坪之后倍感恬 静和怡然自得;纪念碑的周围种上整齐的柏类植物就有了 肃然起敬的气氛;公园的入口花坛紧簇,就增添了欢快活 跃。
一 构建的基本生态学原理
2 限制性与耐性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 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概念的主要价值是使生态学家掌握了一把 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与某中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称为耐性定律。
第二节 园林生态系统构建
三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2 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 ④植物景观的实用性 乔木有浓荫,在严严夏日给人们提供荫凉。人行道路两旁、 居住区、公园、广场等行人所到之处树木和浓荫让夏日室 外的人们有舒适的空间,行道树形成的夹景和树木本身又 构成景观。藤本植物与花架结合同样给市民提供了可坐的 凉爽的休息空间。
园林生态学课件-生态系统生态学
季相(春花、夏叶、秋果、冬枝) 长期变化(演替)
营养结构:人为干预较大,关系简单
10.5 园林生态系统
10.5.2 园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② 维持土壤自然特性 ③ 减缓自然灾害 ④ 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 供给人类休闲娱乐、教育 ⑥ 保护水土、减弱噪音 ⑦ 维持碳氧平衡
10.5 园林生态系统
课后作业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以校园为例,说明园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 3. 当前城市生态系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0.4 生态系统基本类型
10.4.5 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① 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② 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③ 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 ④ 用水短缺与水污染 ⑤ 人口密集与绿地不足 ⑥ 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10.5 园林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系统(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system):
能量流动
10.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1)能量流动
Lindemen 定律: 只有1/10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
级 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由高到低排列而成的塔形图。
10.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2)物质生产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总初级生产量(GP):初级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 净初级生产量(NPP):除去呼吸消耗剩余的净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0.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10.2.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 (food chain)
2 食物网 (food web)
➢生物富集作用 (bioenrichment)
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ppt课件
(四)营养结构
• 园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园林生态系统 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为纽带所形成的特殊营 养关系。其主要表现为由各种食物链所形成的 食物网。
• 园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于人为干扰严重 而趋向简单,特别在城市环境中表现尤为明显。 园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的标志是园林动 物、微生物的稀少,缺少分解者。这主要是由 于园林植物群落简单、土壤表面的各种动植物 残体,特别是各种枯枝落叶被及时清理造成的。 园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简单化,迫使既为园 林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又为控制者和协调者的 人类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能量以维持系统的正常 运行。
• 园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各 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组合关系。
• 园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多种多样,不同的 系统类型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草坪 类型物种结构简单,仅由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类 构成;大型绿地如公园、植物园、城市森林等, 是由众多的园林植物园林动物和园林微生物所 构成的物种结构多样、功能健全的生态单元。
落,特别是园林植物群落在一定范围内植 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它取 决于物种的生态学特性、种间关系及环境 条件的综合作用,在构成群落的形态、动 态结构和发挥群落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
8
• (三)时间结构 • 园林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由于时间的变
化而产生的园林生他系统的结构变化。其 主要变现为季相变化和长期变化。 • (1)季相变化 是指园林生物群落的结构 和外貌随季节的更迭依次出现的改变。植 物的物候现象是园林植物群落季相变化的 基础。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植物景观 出现,如传统的春花、夏叶、秋果、冬态 等等。
4
5
(二)空间结构
• 园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指系统中各种生 物的空间配置状况。通常包括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植物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生长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植
物个体的组合,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 独立的种群。 种群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态学的来源:马尔萨斯(Malthus,1798)的“人口 论”。
人口论的基本观点:一个种群的大小,或者个体数目的 多少,不仅取决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能力,更依赖 于其必要的自然资源或生存空间所允许的限度。
在化工工厂附近栽种雪松,雪松遇氟化物或二氧化硫, 针叶会焦黄、干枯
⑵根据污染源附近的植物群落来测量大气污染程度
⑶利用指示植物定点监测
指示植物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 显,且干扰症状少,生长发育受损。
2. 利用地衣进行监测 SO2浓度为0.015~0.105mg/m3时,地衣绝迹,
3. 植物叶片的毒物成分测量环境污染
2.土壤质地与结构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 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2.00.2mm)、细粒(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 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 地。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沙 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 性强。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植物生长。粘土的组成颗粒以 细粘土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
第六章 土壤因子
一、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一般) 识记:三类质地土壤及其特点,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的土层结
构,土壤酸碱度,土壤空气,土壤水分,土壤矿物质,菌根,土 壤污染。 理解:土壤水分的来源与作用,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土壤矿质 元素的种类与作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二、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一般) 识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作用,土壤动物的种类。 理解: 植物根系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三、城市土壤特点(重点) 识记:城市土壤的一般特点, 城市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型,。 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 应用: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烟、雾和粉尘等 2.气态污染物 A、硫氧化物:SO2、SO3造成酸雨危害 B、氮氧化物:NxOy C、碳氢化物:烃类化合物,汽车尾气 D、碳氧化物:CO、CO2造成温室效应
一、大气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途径
1.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 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危害。
2.固体颗粒物落在植物叶片上,堵塞气孔, 妨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通常以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树木或种群生物量表 示。
Crude density: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Ecological density:种群实际占据的空 间个体数。
迁入(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
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 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 程。
2、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按从小到大 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它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 (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快速成长型
缓慢成长型
0成长型
3、种群的空间格局 种群中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方式 ➢ 随机分布(random) ➢ 集群分布(clumped) ➢ 均匀分布
土壤结构一方面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 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最重要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 (直径0.25-10mm),团粒结构具有水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土壤, 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 化性质。另一方面指的是土层的组成结构。
土壤质地与结构常常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影响植 物的活动。
第七章 植物种群
一、植物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重点) 识记:植物种群。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生态出生率。
生态死亡率。生态密度。 理解: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植物种群空间结构
的类型。 二、种内关系和种间作用。(次重点) 识记:密度效应。化感作用。种间竞争的含义与类型。
生态位 理解:竞争排斥。偏利作用。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应用:化感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土壤的特点
1、土壤污染严重 治理措施:排土与客土改良;施用化学改良剂,
使重金属变为难溶性的化学物质;生物改良 2、土壤坚实度大 治理措施: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往土壤中掺入
碎树枝、腐叶土等多孔性有机物;混入适量碎 砖瓦等以改善通气状况。 3、堆垫土厚: 治理措施: 4、土壤贫瘠化严重 治理措施:人工施肥或选种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 合理灌溉
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 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有直接影响,还 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一般来说,低 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度,抑制根系的生长, 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如>35℃)则促使根系过早成 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
五、植物的抗性
植物的抗性:植物在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同 时能吸收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并对其进行 解毒。
抗性强弱:常绿阔叶植物>落叶阔叶植物>针 叶树
第三节 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1.吸收有毒气体 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3.驱毒和杀菌作用 4.减弱噪声 5.降尘 6.吸收放射性物质 7.增加空气负离子
第一节 空气成分及其生态作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调节器 增温效应→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海平面上
升。 作用:光合作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
植物生产力)
二、氧气 作用:呼吸,分解动植物残体 来源:光合作用、大气层的光解作用 臭氧的形成:光解作用,雷击产生 三、氮气 作用:构成生命物质的最基本成分。 来源:雷击合成,固氮作用,动植物残体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与盐类组成的土壤溶液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 促进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 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又 导致涝害,都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土壤水分还影响土壤内无 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土质越粗,有效含水量越低。
(3)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不同,土壤中O2的含量只有10-12%,在 不良条件下,可以降至10%以下,这时就可能抑制植物根系 的呼吸作用。土壤中CO2浓度则比大气高几十到几百倍,植 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有一半来自土壤。但是,当土壤中CO2 含量过高时(如达到10-20%),根系的生长和种子萌发,甚 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就会受阻,会窒息死亡。
植物种群的一般特征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
种群密度),并随时间变动。种群的大小通常与该 物种的营养级及其他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相关。
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出生率死亡率密切相关。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
定空间,
1.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第一节、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其组成
部分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具有肥力是土壤最为显著的 特性。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土壤是许多植物的栖息场所。土壤中的动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 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土壤是 植物进化的过渡环境。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 正好成为植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环境。土壤是植物生 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 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土壤中大量的微植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物都具有分 解能力。
二、有害气体对植物的危害和机理
(一)氟化物的危害和机理 氟化物包括氟化氢、四氟化硅、氟气等 氟化氢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过一系
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有机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 氟化氢使植物最早受害的是叶尖端和边缘,受害部分呈
棕黄色,成带状,逐渐向中间扩展。叶片受害严重会 出现枯斑病。 针叶树对氟化物十分敏感。有氟化物的地方没有针叶树。
(a) 实际分布 (b) 大区块的样区,结果呈现是clumped (c)小区块的样区,结果呈现的是random
第二节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 个体间的关系
1、密度效应(种内竞争):密度增加所引起邻接个 体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光、水、营养物质等资源。
2、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 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黑胡桃树对其他植物的抑制作用。
影响群落的种类组成、演替
二、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关系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环境中有限 的空间和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关系,主要 发生在营养面积和空间的不足时,是一 些植物个体对另一些个体产生不利影响
a、竞争排斥原理
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 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有 时,另一个种被淘汰,即高斯假说。
(二)二氧化硫的危害和机理
1. 气孔功能 的破坏 2. 植物细胞受到破坏 3. 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呼吸加快,光
合受抑制。 4. 影响植物的生殖,染色体变异,降低产量
等。
三、植物受害的环境条件
1. 日照 光照越强越易发生大气污染 2. 风(输送污染物,稀释和冲淡污染物),下风向
植物受害严重。冬季易出现逆温,容易发生大气 污染。垂直温差越大,大气污染程度越小。阴天 或多云天气,大气污染程度越大。 3. 大气湿度 阴雨条件植物易受害 4. 地理因素(谷地较平地更易发生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