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必修5 必修5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必修5 必修5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荆山之端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6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综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测试卷综合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

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

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

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的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

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课时达标训练3 边城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挣扎.(zhá) 包扎.(zhā) 翘.起(qiào) 翘.首(qiáo) B.擂.鼓(léi) 打擂.(lèi) 脖颈.(ɡěnɡ) 长颈.鹿(jǐnɡ) C.埋.怨(mán) 拮据.(jù) 停泊.(bó) 血泊.(pō) D.蚱.蜢(zhà) 舴.艋(zhà) 眺.望(tiào) 角隅.(yú)解析:A 项,“包扎”的“扎”应读“zā”;C 项,“拮据”的“据”应读“jū”;D 项,“舴艋”的“舴”应读“zé”。

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缠裹唢呐赤裸吊角楼 B.竟争棕榈艾篙踩高跷 C.伶俐渡船景致碧溪岨 D.皱眉粗鄙蘸酒笑咪咪解析:A 项,“角”应为“脚”;B 项,“竟”应为“竞”,“篙”应为“蒿”;D 项,“咪咪”应为“眯眯”。

答案:C3.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爷爷死了?”(3)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假若俨然 B.局促难道居然 C.局促假若俨然 D.局束难道居然解析:“局束”指控制,约束;“局促”指拘谨不自然。

依据语境,第(1)句应选“局束”。

第(2)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反问句,应填“假若”。

“俨然”形容庄严、齐整、很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第(3)句中老船夫并非真的生气,所以使用“俨然”。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doc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蓬蒿(g āo) 迤逦(y ǐ) 簪笏(z ān) 玷辱(di àn)B. 尴尬(g ān) 洗漱(sh ù) 毡笠(zh ān) 讥诮(xi ào)C.庇护(b ì) 央浼(mi ǎn) 降服(xi áng) 怂恿(s ǒng)D.凫水(f ú) 酒馔(zhu àn) 斜睨(n ì) 笑靥(y 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老当益壮一愁莫展斐然成章沧海一粟B.相形见绌沐浴清化携幼入室意气用事A.李科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瞻前顾后,再也想不出一点可以向上级汇报的“成果”。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后一位火炬手抵达位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塔克希姆广场,并点燃圣火盆,这标志着伊斯坦布尔的火炬传递圆满结束。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殿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二、本大题 22 题,每小题 2 分,共 66 分A. 小知不及大知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辩乎荣辱之境B、适百里者,宿舂粮 ;7.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B、悟已往之不谏谏:进谏C、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奴役D、三径就荒就:接近8.选出“故”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A.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019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练习:综合检测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练习:综合检测含解析

综合检测本试卷共22题。

全卷满分150,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题答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已经为大家发布,相信大家练习完后都会想要看看答案来提高自己,下面是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题答案及解析,预祝大家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解析:A项,拓tà;B项,监jiàn,更gēng;D项,炮páo。

答案:C2、解析:A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片。

B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此处应为“轩昂壮丽”。

C项,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含贬意。

D项,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答案:B3、解析:B项,“所缺乏的……没有”句式杂糅。

C项,逻辑混乱,递进关系不当。

D项,语序不当,“依照程序”应当放在“向”前。

答案:A4、解析:注意前一句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这告诉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A5、解析:C项,老婆:年老的女仆。

答案:C6、解析:B项,错在“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C项,错在“表现了?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的主题”,D项,错在“中国清代大家族生活”,《红楼梦》并没有具体讲明哪个朝代,应为“中国古代大家族生活”。

答案:A7、①侧面;欲扬先抑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8、C 9、A 10、A11、描写饶北河对故乡的眷恋,蕴涵了作者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描写弥漫故乡的馥郁的花香与桔子缠绵羞涩的对语,蕴涵了作者对温馨、安泰、宁静的故乡的赞美之情,同时还给人以一种乡间的浪漫情怀的感觉。

这样的开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一种抒情的情调。

12、①“我”在纸上的创作与祖父在故乡的泥土上辛勤执着充满温情和爱意地耕作相似;②“我”从创作中获得的人生慰藉与祖父从劳作的收获中获得生命的充盈相似;③“我”在纸上获得的文学收获日渐丰硕但美好的年华却随之而去的人生境遇与况味,与祖父的“土地越来越肥沃,而人却日益衰老”相似。

高中语文必修5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5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C2.①B②F③D3.这两个细节在文章中起铺垫作用。

前一个细节表明草料场的大火决非无意间的失火,而是有人故意纵火。

后一个细节则将陆谦等人阻于庙门之外,使林冲能从他们的对话中得知阴谋,从而下定杀死仇敌的决心。

4.陆谦等三人的对话对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被迫杀人、逼上梁山的反抗性格的转变,起最后触发的“催化剂”作用。

5.①差拨②林冲③陆谦、富安④差拨6.①小人直爬人……待走哪里去②再看一看……我们也能干事③张教头那厮……病患看看重了④林冲今番……也到我们也能会干事7.加点的词十分传神,面对与仇敌决战,林冲机警异常,坚决果断,动作干净利索。

尤其一个“挺”字表明人物的万丈怒火,新仇旧恨都汇集在这枪尖上,再也没有犹豫,再也不抱幻想,只求以自己的力量杀出一条新路。

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一个摆脱了种种羁绊的林冲出现在读者面前。

8.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9.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10.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11.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12.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

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2.装在套子里的人1.D 2.C 3.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习惯、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4.“古代语言”与“雨鞋和雨伞”都是别里科夫借以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本质属性一致,都是他生活当中的套子。

5.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漫画式夸张的手法。

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高中语文必修5第12课《渔父》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5第12课《渔父》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5第12课《渔父》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qiáo)渔父.(fù)凝滞.(zhì)B.淈.其泥(gǔ) 歠其醨.(lí) 鼓枻.(yì)C.濯.吾足(zhuó) 枯槁.(gǎo) 愠.色(wùn)D.莞.尔(wǎn) 缧绁.(xiè) 汶.汶(wé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通“现”C.新浴者必振.衣振:抖掉D.自令放为.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②学而.不思则罔③自令.放为④火烧令.坚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槁:枯瘦B.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流:流动5.对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颜色:古指脸色。

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古指形体容貌。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指拘泥,执着。

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指高高地举起。

6.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因人而.异(连词,表因果,因而)7.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译文:(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译文:(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完整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

(完整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

《归去来兮辞》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C、景翳翳以将入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③或命巾车..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④乐乎天命复奚疑..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 引壶觞以自酌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 .乐夫天命复奚疑?C.何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 .农人告余以春及。

B .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通假字:乃瞻衡宇()景翳翳以将入()三、词类活用: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②眄庭柯以怡颜③倚南窗以寄傲④审容膝之易安⑤园日涉以成趣⑥乐琴书以消忧⑦或棹孤舟⑧善万物之得时四、一词多义: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恨晨光之熹微()四方之事()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委:曷不委心任去留()王年少,委国事大臣()教化从来有源委()委命下吏()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今义:( 3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今义:( 4 )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 5 )幼稚盈室古义:今义:( 6 )于是怅然慷慨古义:今义:( 7 )恨晨光之熹微古义:今义:( 8 )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 9)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六、文言句式:( 1 )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 )将有事于西畴()( 6 )农人告余以春及()( 7 )乐夫天命复奚疑()( 8 )寓形宇内复几时()( 9 )稚子候门()( 10)遂见用于小邑()( 11)既自以心为形役()《滕王阁序》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 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熨.帖/熨.斗犄.角/掎.角之势瞋.目视之/瞠.目结舌B.伛偻./佝偻.创.伤/重创.敌人锲.而不舍/楔.形文字C.徇.私/殉.情沏.茶/休戚.相关罪行累.累/危若累.卵D.憎.恨/赠.送汲.水/吸.取教训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解析:A项,yù/yùn,jī/jǐ,chēn/chēng;B项,lǚ/lóu,chuāng,qiè/xiē;C项,xùn,qī,lěi;D 项,zēng/zèng,jí/xī,ài/yì。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终于只好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2)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马头。

A.钻出闷闷的调转B.走出懒懒的勒转C.退出慢慢的调转D.挤出恋恋的勒转解析:“钻”“走”“退”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人多拥挤的场面。

“闷”“懒”“慢”都不足以表达阿Q不情愿离开这种热闹场面的心理。

调转:改变成相反的方向;勒转:收住缰绳让骡马等掉头。

答案:D3.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B.到了平民之间,张承志又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C.鲁迅的杂文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材料丰富,堪称不刊之论....。

D.他这次考试成绩超过了同桌,老师对他的表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析:D项,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及答案在复习好知识点后做一套试题才能帮助大家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中复习试题是专门为大家整理的试题,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韶光sháo 杜撰zhuàn 朱拓tuò百无聊赖lài 嫡亲díB.监生jiān 惴惴zhuì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押解ji è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沸反盈天fèi 桅杆wéi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黏液nián可能用到的工具:字典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夏天的餐饮市场被福寿螺搅得沸反盈天,从6月底至今,先后有130多人因此染上了广州管圆线虫病。

B.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

C.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D.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

——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

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B.林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她所缺乏的,一是没有健康体格,二是不够温柔大气。

C.你看画家笔下的这幅《大婶》,我们不仅能从他的线条里读出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而且用笔实在是生动流畅。

D.从现在起,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若认为学校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向该省教育厅依照程序提出申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试题命题人:刘洁姓名:班级:学号:总分:一、积累运用:(第1—5小题每题2分,第6小题5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迤俪(yǐ)癖好(pǐ)安然无恙(yàng)不落言筌(quán)B.赍发(jí)决起(xuè)接踵而至(zhǒng)恶乎待哉(è)C.窈窕(tiáo)撮合(cuò)心有余悸(jì)遥思远怅(chàng)D.潦(liǎo)水轻鸢(yuān)一蹴而就(cōu)模棱两可(léng)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采惯用语天遂人愿梳装打扮B.虔诚擦边球礼义之邦咬文嚼字C.擅长绊脚石人才辈出恪守不渝D.苍桑卖关子命途多舛感恩戴德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B.昨晚,济南市京剧院演出大厅内锣鼓阵阵,京韵声声。

李派老旦郭捷、文丑郝胜德联手演出的《钓金龟》选段,声情并茂....,赢得阵阵喝彩。

C.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D.这是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读着读着,我不由地感到一股波澜壮阔....的激情在胸中激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多方调解,杭州飚车案的受害者父母接受民事赔偿损失113万元,赔偿数额之巨大是我国赔偿史上空前未有的。

B.随着“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在嫦娥一号卫星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于北京时间3月1日圆满完成。

C.好评如潮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反映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和丰富。

D.黄河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自北向南有小清河、黄河等几大水系,形成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日照充足,经济比较发达。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归去来兮辞》一、选择题1.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C、景翳翳以将入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③或命巾车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④乐乎天命复奚疑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引壶觞以自酌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乃瞻衡宇()2、景翳翳以将入()三、词类活用(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②眄庭柯以怡颜()③倚南窗以寄傲()④审容膝之易安()⑤园日涉以成趣()⑥乐琴书以消忧()⑦或棹孤舟()⑧善万物之得时()四、一词多义:1、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恨晨光之熹微()四方之事()2、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3、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4、委:曷不委心任去留()王年少,委国事大臣()教化从来有源委()委命下吏()五、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今义:(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今义:(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5)幼稚盈室古义:今义:(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今义:(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今义:(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9)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六、文言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1)皆口腹自役()(2)复驾言兮焉求()(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5)将有事于西畴()(6)农人告余以春及()(7)乐夫天命复奚疑()(8)寓形宇内复几时()(9)稚子候门()(10)遂见用于小邑()(11)既自以心为形役()《滕王阁序》一、选择题1、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及讲解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必修五的练习题和讲解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课文理解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练习题及相应的讲解内容:1. 阅读理解题:- 题目:请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 讲解: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性格多愁善感,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有着脆弱和敏感的一面。

在文中,林黛玉的许多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她的性格特点。

例如,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复杂而深沉,既有着深深的依恋,又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楚。

通过分析林黛玉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和选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2. 文言文翻译题:- 题目:请将《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

- 讲解: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先于天下人忧虑而忧虑,后于天下人快乐而快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强调了领导者应先考虑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而后才能享受个人的快乐。

3. 作文题:- 题目: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讲解:在写作时,可以从春天的自然景观入手,描述春天的景象,如花开、鸟鸣、阳光等。

同时,可以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经历,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悟。

记叙文应注重情感的真挚和语言的流畅,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4. 诗歌鉴赏题:- 题目:阅读杜甫的《春望》,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 讲解:《春望》是杜甫在战乱时期所作,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感慨。

5. 现代文阅读题:- 题目: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讲解: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代表了中国旧社会中的某些落后、愚昧的民众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面对失败和屈辱时的一种自我安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现代文部分编写:卢佳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冲本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

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没有像一般草莽英雄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林冲的性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例如: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后被调到草料场,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②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

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

③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

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2.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答案: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

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

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

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3.课文当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坏境描写的手法,分析这两种手法在刻画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①细节描写。

如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如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述得非常详细。

既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又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使情节发展具有合理性。

再如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

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②环境描写: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起到一定的作用。

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

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

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装在套子里的人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哪些套子?小说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答案:套子:生活上: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他的卧室很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思想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者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的事,虽然跟他毫不相关,却惹得他闷闷不乐;他那种谨慎、多疑,压得别人喘不过气;他整天战战兢兢,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手法:⑴夸张:①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②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

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⑵讽刺:①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②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2.造成别里科夫之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①个人原因:(1)因为“结束了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

②社会原因: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别里科夫最终成为了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咬文嚼字1、作者为什么强调要“咬文嚼字”?作者的“咬文嚼字”给我们在理解和写作中带来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①文学借助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②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2、怎样看待“好读书,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不同的见解?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说“木叶”1.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和“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答案:“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文章借说木叶而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如“梅”“柳”“草”等。

回忆搜集以前学过的古典诗歌,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