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新课标与教材解读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
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数学小学新课标
人教版数学小学新课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教版数学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人教版数学小学新课标的概述。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 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及其应用,代数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算。
2. 图形与几何:涉及图形的认识、分类、测量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3. 统计与概率: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
4. 综合与实践: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3. 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4.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评价方式新课标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包括:1.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的成果。
3. 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1. 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应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2. 教辅材料: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
六、教师角色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1. 学习者: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备课学校:三株希望小学学科:数学班级:四年级一班姓名:王秀霞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小学数学 “探究式” 四环节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
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1.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或习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
操作要领:围绕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设计问题。
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也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者是一组习题;还可以通过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提出相关的问题。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操作要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学生逐题练习,及时订正。
3.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操作要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测试题。
测试题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课本上或基础训练(伴你成长)上的习题作为测试题。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标解读
《分数除法》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课标解读“分数除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
主要包含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几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概念的教学、算法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重视概念的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在原教材中是“分数乘法”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现在变成了“分数除法”单元的第一课时。
因为学习倒数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合情合理。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入倒数的意义。
对于概念中“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举出反例,深化概念。
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倒数。
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二)重视算法的探索过程通过折纸实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发现算法,感悟算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新课标“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新的基本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 数学模型的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 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
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新的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二、普及性 三、发展性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核心理念)
❖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 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 ❖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201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解读(1)2013、3、5集体学习最近,我认真学习了“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收获不小。
与原来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一些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2012年秋季,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使用修订后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新教材。
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的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教材,这套教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儿童认知水平。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一)修订后的教材,还将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
即1.各部分教学内容编排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
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设计内容丰富又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机会。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5.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6.设置“数学广角”,安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7. 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本次修订将使教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主要有:1.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中获得的对教材编排的意见和建议,新教材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出现顺序、例题设置、呈现方式和习题设计等都进行认真分析,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出现顺序和教学节奏,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例如,对一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内容出现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位置”调到一年级上册,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又如,对一些知识的具体教学也做了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安排,如对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的教学,进行了新的编排,使之更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课标解读.docx
“平均数”课标解读一、教材比较分析(一)课改前小学数学教材对“平均数”内容的编写情况。
课改前(1987~2001年),我们所在的地区使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也称沿海版教材)两套教材。
1、“平均数”引入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1996年的人教版教材把“平均数”的内容放在“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的 第三小节“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中。
通过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不同量的水, 求水面的平均高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用虚线画出平均水平的高度,让学生理解 平均水面高度不是指实际每个杯子的水面高度,而是指如果把4个杯子的水倒成一样多,水面高度就一样了。
显然,这个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反映出编者试图让学生在半操作半想像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注意它与除法中的等分相区别。
1992的沿海版教材把这一内 容放在“统计初步知识”单元, 能体现“平均数”属于统计知识的 范畴。
它直接从一组统计数据中 引入,结合统计图学习求平均数,再通过平均数与各个数的比较让学生知道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一定比原来最大的数小,比原来最小的数大。
两套教材都是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但求平均数仅仅是题目的要求,而不是统计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2、计算平均数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1992年沿海版教材两套教材都是要求学生掌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方法计算平均数,但都没有出现这个关系式,只让学生在计算中领悟这种方法。
人教版还通过出示“想”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显然也是用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来处理。
特别说明:1997年的人教版教材 在第十册的“简单的统计(一)”中对 平均数的计算进行延伸——求加权平 均数。
这一编排在其他教材及后来改 编的教材中均未出现过。
3、平均数应用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两套教材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其类型有:① 已知n 个不同的数,求它们的平均数。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旨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份标准涵盖了小学数学的整个学科范围,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还为每年级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小学数学的宗旨和任务小学数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小学数学还要为中学数学和更高级别的数学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应用思维,通过数学学习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文化意识和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2、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循序渐进小学数学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科的本身特点,逐步深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等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5、综合性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应用多种手段,实现综合性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实际应用。
新人教版(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 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 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 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 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 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 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 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 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 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 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 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 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 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 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 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 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 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 平移、旋转、轴对称、相 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 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 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2
“统计与概率”的主 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 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 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 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 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极差、方差等;从数 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 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 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 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 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情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 技能。
感 志,建立自信心。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
态
●体会数学的特点, 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
度 了解数学的价值。
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养成认真勤奋、
数学思考
(201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测量物体的方法:1.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如果没有把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左端时,可以用物体右端对应尺的刻度减去左端对应尺的刻度。
3.(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3)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5)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第二条 ( )厘米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
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二、知道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1米=()厘米1.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0米+8米=()米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2. 比较大小5米8米32厘米厘米8米厘米35厘米厘米5米500厘米45厘米54厘米20厘米2米5米厘米1米8180厘米99厘米1米4米400厘米6米厘米三、认识线段1. 线段的定义: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就叫线段。
2. 会量线段、会数线段、会画线段。
3. 下面图形哪些是线段,是的在()里打“√”,不是的打“×”。
()()()() ( )( ) ( ) ( ) ( ) ( )4. 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5. 下面图形各有几条线段?()()()()()()()()()6. 比一比,谁跑得快?(终点)起点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小刚小强小亮1.小刚跑了()米,离终点还有()米。
2.小强跑了()米,离终点还有()米。
3.小刚比小强多跑()米,小亮比小强多跑()米。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与新课程同行—用课标理念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
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
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
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
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
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我的做法是: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
一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课标解读
《分数乘法》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要求。
二、课标解读分数乘法是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运算技能 1.教材强调通过对算理的充分理解得出算法。
利用“分蛋糕”“桶装水容积计算”“土地中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计算”等生活中的情景,借助“几何直观”,沟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联系,实现由整数乘法意义向分数乘法意义的正迁移,促进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有效理解,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尝试计算、探索验证、比较优化、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构建新知的完整过程。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为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培养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1.注重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算法优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利用分数计算中“能先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以切实提高运算能力。
2.习题的编排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选用丰富的素材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是依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一套教材,它涵盖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教材特点1. 知识结构合理:教材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2. 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联系实际: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4. 培养思维: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5. 强化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以及数的运算。
2. 代数初步:引入变量的概念,学习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方程。
3. 几何初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图形的测量和变换。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授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5. 概率与统计: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
#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数学规律。
4.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 四、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态度和思维活跃度。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和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以及生动的插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标解读
——Keep pushing——
《数学广角──数与形》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课标解读
基于上述内容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
教师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形象特点,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性,感受化数为形的简捷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用数(或代数式)来表示图形,建立模式,感受用数或者代数式表示的概括性。
总之,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表达式,进而达到渗透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
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