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4e4e0dc8d376eeafaa316e.png)
一、名词解释:1、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2、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要求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
3、生态经济系统:是指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
4、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和统一。
5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6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能力,即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变换能力,经济生产力是经济系统的劳动变换能力,即劳动者的生产力与其物质资料生产力之间的变技能力。
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生产力7、绿色GDP: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价值总和,在扣除了原始资源消耗价值与环境破坏损失成本后得到的剩余价值能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更加综合的经济福利水平。
8、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9、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10、生态工程: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d28b064a7302768e993935.png)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1.物质关系(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
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
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
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
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
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A≡W;A≡B+W1+r1-R;B≡C+W2+r2;C≡W3+r32.能量关系(1)自然能流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
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生态经济学-第4章课件
![生态经济学-第4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fb4ec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e.png)
3. 网络特征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各要素间纵 横交错,形成了一定的食物链和网 状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 这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尤为明显
22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 类型及基本结构
一、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类型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23
一、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类型
1. 原始型生态经济结构 2. 掠夺型生态经济结构 3. 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
18
2. 立体特征
(1)立体特征即生态经济系统 结构的三维空间特征,这是由生态 系统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19
(2)由于如,山上、山下的物种就有 明显的不同,进而呈现出一定的立 体特征
20
(3)这种立体特征制约着人们 的经济活动,决定着以农林牧渔为 主体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包括立 体农业生态经济结构
64
(3)农作物与乔木间作型
比如,高矮农作物与乔木果树形成 三个高低层次(三层楼)。南方稻田也 形成地上地下三层楼 。个别热带地区出 现了四层楼的间作型。多层次养分的利 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65
(4)特殊型
果园间作、稻田养鱼等都属 于特殊型的多层立体结构
66
二、立体结构的生态学基础 ——种间互补
13
2. 生态经济系统的数量关系结构
生态经济系统的数量关系结构 是指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 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其中包括物种 结构、资源结构、人口结构和就业 结构等方面
14
3. 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元素间 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结构
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元素间相互作用 的形式表现为各要素间的相互抑制、选 择、适应、约束、协同和平衡,其结构 表现为复杂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关系结构
42
① 生态系统与经济要素间是互补互 促的协调关系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6f7783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4.png)
结 构
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上处于相对有序状态。
层次性是生态经济系统有序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之一。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有序状态,其表现 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依存。
2024/7/6
6
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原理
整体性原理
生
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亚系统、成份、因子之间,具有本质
结 构
计,就是要把系统的各要素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在一
起。
要素配置择优的内容
配置方式择优
目标择优
要素择优
2024/7/6
17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结 构
2024/7/6
限制性因素原理
在整个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以及各因素之间, 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并非所有因素的作用 都是相同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素成为限制性 因素,它们的状况以及发展变化,制约着其他因素 乃至整个系统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生
生态系统是任何类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基础,其主要
态 经
表现在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时所需要的物质
济 系
和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
统 结
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结构——经济系统
构
经济系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
决定着交换、分配、消费,而交换、分配、消费又反作
用于生产;
生态经济系统的交换链为:经济产品—资 金(货币)—经济产品。
11
二维结构面
生 态
二维结构面是生态经济系统中链状结构的平面
经
组合。在同一平面中,无论是食物链、生产链
济 系
还是交换链,都不可能是一条,而是由若干条
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7bbb05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4.png)
生态平不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都需要能量。
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
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把捕集到的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有机物(如葡萄糖)分子中。
这种化学能以食物的形式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依次流淌。
如同能量一样,物质也是经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依次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最终归还给自然界,构成物质循环。
在自然界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断进行着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
就是在肯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一所谓生态平衡,种平衡状态,即系统中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是讨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冲突运动进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讨论特点①综合性。
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结合来讨论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讨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②层次性。
从纵一直说,包括全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讨论,以及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讨论,如农田生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草原生态经济、水域生态经济和城市生态经济等。
其下还可以再加划分,如农田生态经济, 又包括水田生态经济、旱田生态经济,并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别讨论其生态经济问题。
从横一直说,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的讨论。
③地域性。
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讨论要以一个我国或一个地区的国情或地区状况为依据。
④战略性。
社会经济进展,不仅要满意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爱护自然资源的再生力量;不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永久保持人类生存、进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讨论的目标是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从宏观上为社会经济的进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acacb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0.png)
#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学、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知识。
生态经济学强调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主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只有在环境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生态经济学强调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通过提倡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另外,生态经济学还强调了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和规划,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提出,他在19世纪就提出了“繁荣引起破坏”的理论,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经济学开始受到更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在发展历程中,生态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生态经济学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实践经验,如生态税制、生态产品认证、碳交易等,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经济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当今社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生态经济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参考,指导人类如何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的统一。
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理念,可以引导经济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dc38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2.png)
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福祉。
生态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与传统的经济学相比,生态经济学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它提出了许多关于资源利用、环境政策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源被视为无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在生态经济学中,资源被认为是有限的,而且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生态经济学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稳定成为了发展的重要前提。
生态经济学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生态系统服务,即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价值和利益。
生态经济学认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也包括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方面,生态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生态经济学可以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鼓励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定量工具和指标,如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在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态经济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模式。
例如,生态经济学鼓励企业利用资源效率高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生态经济学还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态产品的新概念,如生态标志和生态产品认证,鼓励企业生产环保产品和服务。
生态经济学的应用也扩展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方面。
生态经济学强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经济学还鼓励人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环境友好的产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态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生态经济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ebc2b0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9.png)
生态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和协调。
以下是对生态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活动必须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
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如清洁的空气、水、土壤,以及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经济活动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食物、木材、水资源)、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支持服务(如土壤形成、光合作用、养分循环)和文化服务(如旅游、休闲、美学价值)。
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和量化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三、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的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如植树造林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带来的好处;负外部性如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周边居民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可能会失效,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节。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目标,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五、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间接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的经济核算方法往往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生态经济学采用多种方法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如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意愿调查法等,以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的真实价值。
六、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59691e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生态经济学2、应用生态经济学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综合生态经济学等三个部分。
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区域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1、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生态经济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环境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
![环境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https://img.taocdn.com/s3/m/aca431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d.png)
环境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科,结合了经济学和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寻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在环境经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影响性,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三个要素。
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系统,包括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各个环节。
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等各个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则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场所,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环境。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认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研究能够揭示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依赖关系;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分类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社会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分为四大类:供给类服务、调节类服务、文化类服务和支持类服务。
供给类服务包括水、食物、木材等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类服务包括水循环、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文化类服务包括旅游、休闲、教育等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支持类服务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等对于生态系统的支持和维持作用。
生态经济学基础知识梳理
![生态经济学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49944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e.png)
生态经济学基础知识梳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旨在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对于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与内涵生态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它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往往忽略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而生态经济学则将生态系统视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约束条件,关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等,并将这些服务纳入经济分析和决策中。
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如原材料、能源等,同时也接受经济系统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经济系统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排放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同时,经济系统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
技术进步和政策干预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可以激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是生态经济学的首要原则,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综合性原则生态经济学强调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
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相互影响,寻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要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权益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代际公平则要求当代人在利用资源和环境时,为后代人保留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生态经济学原理
![生态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8afa9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1.png)
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与生态经济学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经济的发展不应削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而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应符合生态系统的容量。
人类活动应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基于世代公平原则。
经济发展应考虑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居民的利益,确保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可持续的经济繁荣和健康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2. 生态资源再生原则生态资源再生原则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了重要的生态资源如水、土壤和森林等是可再生资源,应当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来实现其再生能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经济和生态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学倡导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倡节约用水,发展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保护和恢复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经济学鼓励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和恢复土壤的肥力。
•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经济学倡导可持续的林业管理,包括植树造林、合理采伐、保护原始森林等措施。
3. 循环经济原则循环经济原则是生态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将资源的利用过程设计为一种循环的过程,通过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
•发展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鼓励建立循环产业链,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通过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资源的消耗。
•推广生态设计。
生态经济学倡导通过生态设计来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
生态经济学 第4章.ppt
![生态经济学 第4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c8aa9233d4b14e85246885.png)
① 具有明显的经济主导型特征
掠夺型生态经济系统是开放的,具 有完整的组织调解机制,是一种强化型 的有序结构,生产能力较强,技术手段 发达,经济要素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经济主导型的特征十分明显
② 呈现出资源耗竭的特点
由于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资 源耗竭趋势十分严峻
③ 生态环境由于污染破坏而遭 到严重损坏
(1)掠夺型生态经济结构的含义
掠夺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是指经济 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以掠夺的方式同生态 系统结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在 此,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最为典型。资本 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掠夺史
(2)掠夺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的特征
① 具有明显的经济主导型特征 ② 呈现出资源耗竭的特点 ③ 生态环境由于污染破坏而遭 到严重损坏
第一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和特征
一、农业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农业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1)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和 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科技 的进步与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一个多 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在此,既要探 索其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还要探索其 生态规律
(2)农业生产既是生物生 产,又是社会生产。因此,农业
生产过程是自然生产过程和社会生 产过程相结合的极为复杂的农业生 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再生产过程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1)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主要 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与结合 方式,并通过内部各元素及其系统 之间的约束、选择、协同和平衡四 大机制保持其特定的组织结构
其三,层次性是指生态经 济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分层次的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1. 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态结构 2. 生态经济系统的数量关系结 构 3. 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元素间相 互作用的形式和结构
生态经济学原理
![生态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d8e24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e.png)
生态经济学原理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与背景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强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自然环境和实现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
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所需资源和环境质量。
这一理念体现了对未来世代利益的尊重和责任感,并强调了长期性和整体性。
3. 内部化外部性原则内部化外部性原则指的是将外部性纳入内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这一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问题进行积极管理和改善。
4.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生态效益指的是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社会的各种服务,例如水源、空气质量、土壤肥力等。
经济效益则是指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和利润。
在生态经济学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
三、生态经济学的应用1. 生态足迹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评估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的方法。
通过计算人类社会对土地、水资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物量,可以评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需的生态资源面积。
2. 碳交易碳交易是一种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进行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
通过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量,并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农业发展模式。
通过采用有机农业、生态耕作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四、生态经济学的挑战与展望1. 传统经济模式的转型传统经济模式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生态经济学课件
![生态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e5b9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0.png)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经济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活动应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实现可持续 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规划等
生态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04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定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探讨生态经济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如生 态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对生态经济学的贡献等。
生态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探讨生态经济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 系如生态经济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对生态经济学的贡献等。
未来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生态经济学与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 生态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案例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案例选择: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避免过于特殊或极端的案例
数据来源: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使用过时或不准确 的数据
分析方法: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避免主观臆断或过度简化
结论建议:需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避免泛泛而谈或缺乏实际操作 性
YOUR LOGO
THNK YOU
生态交通系统:提倡公共交 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垃圾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回 收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05
生态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经济学是研 究经济与环境关 系的学科为可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 支持
生态经济学强调 经济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促进经济 与环境的良性循 环
生态经济学在可 持续发展中发挥 重要作用如资源 节约、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等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aba31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5.png)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7学期先修课程: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陈德昌主编,生态经济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学科专业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开展规律),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生态经济管理,生态经济史等内容。
通过开设该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生态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深度,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导论(2学时)(1)熟悉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了解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3)掌握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4)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生态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难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2学时)(1)了解可持续开展的定义、内容、基本原那么和标准界定问题,可持续开展的战略;(2)理解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含义,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3)掌握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重点: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含义,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
难点: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3章生态经济系统和结构(2学时)(1)掌握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概念和特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分类;(2)了解生态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结构、经济系统结构;(3)掌握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重点:生态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结构、经济系统结构。
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37a48ad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a.png)
基本概念
按照生态系统的上述定义, 我们既可以从类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冻原、沼泽、河流、海 洋、湖泊、农田和城市等;也可以从区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灌丛、草地和溪流的一个山地地区或是包 含着农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与城镇的一片平原地区都是生态系统。整个地理壳便是由大大小小 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而成。生态系统是地理壳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的面积大小很悬殊,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就是生物圈,它实质上等于地理壳。
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 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 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强大,但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 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 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 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基本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 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生态经济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cd41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0.png)
生态经济学大纲
引言
介绍生态经济学的定义和背景
强调生态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概述本文将讨论的主题和结构
第一部分:生态经济学基础
1. 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点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 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
生态经济学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生态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生态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案例
3. 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观和伦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生态经济学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生态经济学的政策导向
第二部分: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
1.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
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2. 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资源的供需关系与经济效益评估
环境负荷与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
3. 生态经济系统的市场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与生态经济系统
环境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政府干预与生态经济政策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范畴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与评估方法
2. 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3. 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经济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论
总结生态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强调生态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讲解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84e562216fc700abb68fc90.png)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摘要: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统筹结合经济与生态。
关键词:生态经济; 鄱阳湖一、生态经济学概念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人类社会经济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切社会和一切发展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此时出现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都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找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
世界著名的环境经济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FADER MALTE (1996年)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地说。
“就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涵盖了人类今天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化石燃料的使用与二氧化碳排放,核废料的处理,基因工程的后果,森林开发与物种丧失,这些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待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加以解决。
”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JOAN MARTINEZ-ALIER(2001)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研究与评估的科学”,并认为,生态经济学包含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但由于其包含对人类经济活动环境影响的物理评价,因而又超出它二者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1.物质关系(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
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
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
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
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
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A≡W;A≡B+W1+r1-R;B≡C+W2+r2;C≡W3+r32.能量关系(1)自然能流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
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3.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反馈。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自然物理系统(即生态系统之非生物环境,主要由地球表面圈层组成)、自然生命系统以及人类经济系统之间密切的物质能量关系使三者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经济系统,其中前面两种系统即组成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如图)。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自然生命系统和自然物理系统都有重大影响的人类经济系统。
但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就系统间的物质能量的制约关系,人类经济系统都只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定位: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自然物理系统和自然生命系统提供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必须受到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一、生态与经济矛盾的实质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表现为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矛盾,是由物质能量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功能关系的不协调,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不协调。
1.生态经济的再生产过程(1)生态再生产 自然资源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 现有劳动力再生产;后备劳动力再生产。
(3)物质再生产 生产资料再生产;消费资料再生产。
(4)精神再生产 科学技术再生产;文化再生产。
以上四种再生产过程,生态再生产是基础;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反作用于生态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决定这种反作用的形式和深度。
2.四种再生产过程的矛盾(1)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2)物质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自然生产力更新和社会生产力更新的周期。
(3)精神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4)人口、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矛盾。
二、主方程I=P×A×TI即Impact,代表环境冲击,可用不同指标表示,如CO2排放量、物质消耗总量等;A即Affluence,代表富裕度,可用人均GDP表示;P即Population,代表人口规模;T即Technology,代表技术模式,常用单位GDP所形成的环境指标表示。
例如:CO2排放=人口×(GDP/人口) ×(CO2排放/GDP)三、导致生态经济矛盾的其他原因1.分配与贫困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体系3.市场失灵4.政策失误5.深层原因:价值与理念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将人类置于一切事物之中心的世界观。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必然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
因此,一切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类利益。
四、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矛盾的原则1.生态经济平衡原则(1)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是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平衡与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目标的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是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有序、功能协调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经济平衡反过来又影响生态平衡的实现。
二者的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要想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就要在生态许可的范围内对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合乎经济的目的;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指导下,改造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使经济活动不危及生态的平衡。
经济平衡是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中的平衡,生态平衡则Array是相对静态的平衡。
片面强调经济平衡,忽视生态平衡;或者片面强调自然生态平衡,忽视经济发展需要,都是竭力需要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两类平衡的统一(如右图)。
2.生态经济效益原则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立统一。
(1)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生态效益的长期性、外部性(整体性);经济效益的短期性、局部性。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从长远看,生态效益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也为提高生态效益提供条件。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框架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基础必须将自然生态原理与社会经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价值理论(1)价值定义哲学“价值”指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客体能否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的问题。
(2)传统经济学中的价值论a.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源泉,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b.生产费用论生产要素是价值源泉,工资、利息、地租收入是对生产要素耗费的补偿,它们构成生产费用,并决定商品价值。
c.效用价值论效用和稀缺是价值的源泉,边际效用是价值量的尺度。
d.均衡价格论只谈价格,不谈价值。
(3)环境与资源的价值(曾贤刚,马中)TEV=UV+NUV=DUV+IUV+OV+NUV上式中,TEV为总经济价值;UV为使用价值。
DUV:直接使用价值,是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
IUV: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OV: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意向有关。
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NUV:非使用价值,是指某些物品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人的价值。
如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
(4)能值理论2.资本理论(1)“资本”概念的扩展产品资本或人造资本:资本资产及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自然资本:是一定地理区域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状况,人类可据以获得物品和服务的供应。
如,气候与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含产品)、土地、矿产、地形地貌、海陆位置等。
人力资本:劳动力、知识与技能、对教育保健等方面的投资等。
社会资本:文化基础、社会关系和制度等。
(2)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关系弱可持续:要求保持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合计总价值不变。
这意味着自然资本可以安全地被人造资本所替代。
强可持续:自然资本不能够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一些自然资本形式之间——如表土和淡水——也不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必须保持自然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以及总的资本存量价值不降低。
因此,强可持续性包括弱可持续性,但对总资本的一个次范畴——自然资本提出了非减的额外要求。
(3)自然资本的保有与投资(4)储蓄世界银行的“真实储蓄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 储蓄+教育投资 = 总储蓄-产品资本的折旧 = 净储蓄-自然资源的损耗-污染损失的价值 = 真实储蓄÷GDP = 真实储蓄率3.生产理论(1)生产与生产函数a.生产内涵的扩大自然的生产过程;社会经济的生产过程。
b.生产函数c.生产的技术路线见第五章。
d.产业结构及其优化见第五章。
(2)综合生产力结构a.自然生产力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净初级生产力;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净次级生产力;分解者的还原生产力;非生物资源生产力:阳光、温度、地形、水、风、土地、矿产、海陆位置……等。
b.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c.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对立统一。
4.增长理论(见第六章)5.人口理论(见第七章)6.分配理论(见第八章)7.贸易理论(见第八章)8.消费理论(见第八章)四、生态经济的政策思路和谐是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内核。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经济社会内部的和谐与经济、生态间的和谐是紧密相关的。
要实现和谐,就要处理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保持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政策设计上,目前应强调绿化已有的政策体系。
微观层面应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目标;宏观层面应在变革现有核算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改变原来那种盲目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的做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重视研究经济的质的规定性,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宗旨,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经济与生态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