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地理分析

合集下载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推崇。

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时期,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先说武侯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

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

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

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

论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全局来说,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

具体原因如下:一、北伐战争违背了人民意愿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祸。

关中地区“强者四散、赢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洛阳及其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徐州“墟邑无复行人”;青州“州遂萧条,悉为丘墟”,以致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局面。

为了逃避战乱,人们大批逃往相对较安定的江南和荆州一带。

“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自庐江,……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

但是,江南、荆州相继爆发了赤壁之战、襄阳之战、夷陵之战,人民再一次受到了战火的煎熬。

唐代李贤在给《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作注时说:“孝灵遭黄巾之寇,……白骨膏野,兵乱相寻三十余年”。

这“三十余年”如果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算到魏文帝曹丕的黄初二年(221年),据不完全统计就达八十五次之多,平均每年近三次。

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急切盼望着和平的到来。

在当时情况下,无论谁发动战争,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然而,诸葛亮却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唤不起人民的共鸣的“兴复汉室”为号召,发动了北伐战争,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于是,蜀汉的西南地区相继爆发了刘胄、张慕、越巂、汶山郡羌民等多次人民起义。

为了逃避远征和徭役,百姓也大批逃亡山中,据记载,吕任巴西太守时“募取兵五千人谐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无逃窜者”以其功而记入史册,可知“逃窜”之常见,同卷还记载,吕调任蜀郡太守时,“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一郡逃役者就达“万馀口”,约占当时蜀国总人口的九十分之一,可见逃役现象之普遍。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在事实上已经摧毁了汉王朝统治的根基。

鲁肃曾对孙权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什么原因

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什么原因诸葛亮五次北伐中,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但最终北伐还是失败了,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观因素:自关羽失荆州被杀,刘备又大败于夷陵,蜀汉的军事实力已经远逊于曹魏。

此后蜀汉虽在诸葛亮等人的指引下有一定的发展,但直到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按照诸葛亮所说此时的蜀汉已经是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因素:1.诸葛亮在关中一带作战,而此地与汉中之间的道路十分险阻,使之运粮不便,浪费了更多的人力。

2.蜀汉后主无能,当诸葛亮在外作战时不能给他一个稳定的后方。

3.蜀汉国土面积较小,兵力相比强大的魏国明显不足。

国力1.蜀汉国力弱小。

兵民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

2.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

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在关中平原上以区区蜀汉步兵与曹魏精锐骑兵相对抗了。

地势1.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

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

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

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五次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赤壁之战地理误区

赤壁之战地理误区

㈡ ∽越 6 0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 鉴 赏 ・ A - t . .
的长江 全长 9 5 5千 米 , 即 1 9 1 0里 。 非要打 心理 战术 , 和 周瑜 、 诸 葛 亮 你

怎么 可能是三百余里打 得住的 !
我们再来 看 , 曹 操 既 然 都 已经 打 到 了三江 口, 今 天 的湖北 黄 冈 , 那么 就 必 然 会 经 过 刘 备 所 驻 防 的夏 口。刘
好, 曹操 路过 了江夏却 没有 对刘 备下
权, 把 刘 备 晾 在 了 一 边 不 管 了 。 以致 逃 过 一 劫 的 刘 备 反 而 安 然 无 恙 地 和
置。在《 三国演义》 里 的情况 变成 了,
个 时候 再刮 东南 风 ,周 瑜 的船 只 就 只 能在 江岸 上打 转 ,根 本不 可 能过
鉴赏 ・ 风土 l J I A N S H A N G・ F E N G T 》对于赤壁之战 的描写 ,
可谓 是 浓 墨 重彩 。曹 、 孙、 刘 三 股 势 力 在 这一 场 战争 中 的联 合 登 场 ,让 读 者 不 仅
子, 也 出现 了完 全 的 地理 错 误 。 从 地 图上 我 们 可 以看 到 , 柴桑 , 即 今 天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位 于 三 江 口 的南 面 ; 夏 口, 即今 天 的
正 的 驻军 所 在 地 ,与 三 江 口相 距 了 数 百
理 方位 , 在< 三国演义 > 里 留下 了诸 多关 千 米 。 于 赤壁之战的地理误区。 因此 , 《 三 国演义 》 中赤壁 主战场 一
首 先 ,罗贯 中搞 错 的 是一 个 最 为 重 要 的 地理 概 念 , 那就是赤壁究竟在哪里。 出错 , 接 下 来 故 事 所 发 生 的场 景 与地 理 位 置 也 跟 着 全 都 出 了错 。 可 以 想 见 , 罗

中华五千年 第35集 诸葛亮北伐

中华五千年 第35集 诸葛亮北伐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35集 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而多次发动的对曹魏的军事行动。

北伐从公元228年到234年,持续了六年之久,共进行了五次。

尽管这些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不仅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还成为忠诚、智慧和责任感的象征。

一、诸葛亮北伐的历史背景诸葛亮北伐的起因与蜀汉的地理、政治局势,以及刘备临终前的遗志息息相关。

北伐的目标不仅是恢复中原的汉室统治,还为了提升蜀汉的国力和政治地位。

1.蜀汉的困境蜀汉地处西南,地理条件相对封闭,虽然有益州这一战略要地,但经济资源有限,人口稀少。

与魏国相比,蜀汉的国力较为弱小,长期缺乏外部扩展的机会。

诸葛亮深知,如果蜀汉不能主动出击魏国,时间久了将更加孤立无援。

因此,他希望通过北伐开拓疆域,改变蜀汉的劣势。

2.刘备的遗愿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期望他“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感到肩负重任,必须积极进攻曹魏,以此恢复中原汉室的江山。

3.曹魏的内部分裂尽管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内部也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曹丕去世后,曹魏政权出现了权力斗争,司马懿与其他大臣之间的矛盾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内部问题,希望利用魏国内部的不稳来发动军事行动,削弱曹魏的统治力量。

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与准备诸葛亮深谋远虑,为了确保北伐能够成功,他不仅进行了缜密的战略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增强蜀汉的军事实力。

1.内政改革与屯田政策在军事行动之前,诸葛亮进行了多方面的内政改革,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他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在战争之外进行农耕,解决了蜀汉长期以来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此外,他还整顿吏治,减少贪污腐败,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通过这些措施,诸葛亮为蜀汉的北伐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后勤保障。

诸葛亮智慧蕴藏的地理原理课件.pptx

诸葛亮智慧蕴藏的地理原理课件.pptx

知识点三: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 性质 季
成因
主要分布 地区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 性质 季
成因
主要分布 地区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干冷
干暖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暖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季风 湿热
的示意图是( D )
探究五:诸葛亮借东风
问题:诸葛亮已知将起东南风,也明知起风 后周瑜会杀他,为何不赶快逃走,还要设坛 装神弄鬼,深层次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此时的赤壁地区 哪一种天气系统更有 可能?
结论:
高压最有可能
低压
风向
高压
风向
课堂小结:
一:大气的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三: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 四: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北半球)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我国东部、朝鲜半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岛、日本
我国西南
练习三:
下列关于东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②夏季盛行东南季风
③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④夏季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探究四: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意气风发
气急攻心
问题四:哪些天气系统会带来东南风?
知识点一:大气的保温作用

阳 辐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要打赢战争,肯定要最大限度地借用战场上的地理条件,及时地给予敌方迅速的打击。

一、气象气候与战争。

战例1:三国赤壁之战。

唐代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公元208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为实现全国统一开始率兵南下,进攻的矛头直指荆州的刘表、刘备。

不久,刘表病死,其子投降,刘备战败,逃到江夏(今湖北省的武汉附近),并积极联盟孙权抵抗曹操。

意识到唇亡齿寒的孙权果断接受联盟,并派周瑜进军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与曹军隔江对峙。

江北的曹操军队约有20余万,且皆百战精锐之士;而江南的孙刘联军不过5万人,众寡悬殊。

周瑜在仔细思考后,认为只有火攻方能击败曹军。

然而“凡用火攻,必藉风力”。

时值隆冬,我国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极为不利。

周瑜所需要的东南风,在我国冬季是很难出现的,这就是演义里“欲破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由来。

可是,很难出现不等于不出现,因为在长江上情况就有些变化:周瑜一向有“顾曲周郎”的雅号,说明他的直觉和对生活经验的记忆非常好,而且观察敏锐,加上他素有搜集情报的习惯,因此他知道,赤壁一带的长江上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出现数日温度较高的大晴天,并且必定会产生临时性的东南风。

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的道理。

最终,凭借隆冬的东南大风,周瑜火烧赤壁,以少胜多,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而生,而周瑜也一战成名。

战例2.二战莫斯科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里,苏军损失极为惨重,几百万军队被歼。

而德军则连战连捷,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半国土,三路兵锋直指苏联的要害——北路围攻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中路进击莫斯科,南路直指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

尤其是9月30日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攻击莫斯科的战役,使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

地理影响战争的案例要打赢战争,肯定要最大限度地借用战场上的地理条件,及时地给予敌方迅速的打击。

一、气象气候与战争。

战例1:三国赤壁之战。

唐代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公元208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为实现全国统一开始率兵南下,进攻的矛头直指荆州的刘表、刘备。

不久,刘表病死,其子投降,刘备战败,逃到江夏(今湖北省的武汉附近),并积极联盟孙权抵抗曹操。

意识到唇亡齿寒的孙权果断接受联盟,并派周瑜进军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与曹军隔江对峙。

江北的曹操军队约有20余万,且皆百战精锐之士;而江南的孙刘联军不过5万人,众寡悬殊。

周瑜在仔细思考后,认为只有火攻方能击败曹军。

然而“凡用火攻,必藉风力”。

时值隆冬,我国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极为不利。

周瑜所需要的东南风,在我国冬季是很难出现的,这就是演义里“欲破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由来。

可是,很难出现不等于不出现,因为在长江上情况就有些变化:周瑜一向有“顾曲周郎”的雅号,说明他的直觉和对生活经验的记忆非常好,而且观察敏锐,加上他素有搜集情报的习惯,因此他知道,赤壁一带的长江上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出现数日温度较高的大晴天,并且必定会产生临时性的东南风。

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的道理。

最终,凭借隆冬的东南大风,周瑜火烧赤壁,以少胜多,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而生,而周瑜也一战成名。

战例2.二战莫斯科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里,苏军损失极为惨重,几百万军队被歼。

而德军则连战连捷,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半国土,三路兵锋直指苏联的要害——北路围攻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中路进击莫斯科,南路直指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

尤其是9月30日起,德国中央集团军发动了攻击莫斯科的战役,使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初中地理三国古伐逆

初中地理三国古伐逆

初中地理三国古伐逆
在地形复杂的地方,对地理了解、熟悉的程度几乎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没有远程杀伤武器的古代基本如此。

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系等方面的情况。

我引用三国中几段话来说明。

司马懿受命带二十万大军前来抵抗蜀兵,司马懿这样分析孔明的进军路线:他必然从斜谷出兵,来取郿城。

若他攻下郿城,必然兵分两路,一路军必然取箕谷。

基于这样的判断,司马懿派兵坚守郿城,同时在箕谷要塞部下军马。

对于孔明的另一条进攻路线,司马懿是这样分析的:我一向知道,秦岭的西边有一条路,名叫街亭,旁边有一座小城,名叫列柳城,这两个地方都是汉中的咽喉要道,诸葛亮必然从这条路进兵。

如果我们占领了这个咽喉要道,就把孔明的粮道截断了,孔明必然退回汉中。

这里司马懿对孔明进军线路的分析,和孔明的计划完全一样,并不是司马懿有多么神,而是想要通过秦岭进军长安,只能这样走。

我们再来看著名的失街亭战役。

司马懿兵到达街亭,见马谡屯兵在山上,首先围住小山,断了马谡下山取水的道路。

孔明知道马谡在街亭的布兵,大惊失色:如果魏兵截断马谡下山取水的道路,不需两天,蜀兵自乱。

后来的战事正如两位军事所预料的:蜀兵因为没有水,纷纷投降,不战自乱。

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

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

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那么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如何呢?下面是有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欢迎参阅。

三国诸葛亮北伐过程诸葛亮北伐路线的第一条路线是从成都出发,经过汉中到达天水,再从天水往西到西平关,这条路刚开始的时候失败了,由于手下将领指挥无能,诸葛亮被迫退回成都,而且第一条路线所耗费的时间也太长,诸葛亮从成都走到天水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再加上中国南北跨度比较大,生活在南方的军人们大多不熟悉北方,所以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

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了后来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事件,正是因为马谡玩忽职守丢了街亭这个地方,使得诸葛亮全盘皆输,整个计划都成为一堆泡影。

最后一条诸葛亮北伐路线比较短,是从西城到达汉中地区,诸葛亮的大本营在成都,从成都到西城仅需要3天的路程,所以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到达西城,然后再去了汉中,这条路线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对诸葛亮来说,这条路线是下下策,因为它明显不如前面几条路线节省精力,不过可惜第四次诸葛亮北伐也失败了。

诸葛亮北伐失败地理分析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那么为了取得下一次的成功,你肯定是要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总结经验,争取下一次的成功的。

学习历史也是一样,可以在前人的故事中学到很多的经验。

那么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又是怎样的原因所导致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就北伐的地理位置来看,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四面环山。

也就说蜀国是易守难攻的,它跟外界的联系非常的有限,这样的状况其实是有利有弊的。

有利的是可以避免受到战争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更大的弊端则是它阻碍了蜀国的对外扩张,交通闭塞导致粮草的运输非常困难,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打仗过程中的重要性了,想要长期征战,那么粮草已将需要得到及时的供给,但是蜀军的粮草运送都是一大难题,那么战争想要胜利就是难上家难了。

历史上为什么“北伐”总是失败,而以北统南胜率高?原因有两点

历史上为什么“北伐”总是失败,而以北统南胜率高?原因有两点

历史上为什么“北伐”总是失败,而以北统南胜率高?原因有两点今天李夫子来跟大家聊一个值得玩味的历史现象,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发现没有,咱们中国历史上凡是打仗从南到北,以机率来说,取得的胜利比较少,可是从北到南开战,成功统一天下的例子特别多,也就是说南北都有割据政权的时候,北方总是能最终灭掉南方而一统天下。

这里说的南方和北方就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方向,比方说秦朝大一统以后的统一战争,西晋统一全国是从北往南、隋朝统一全国也是从北往南、北宋统一中原还是从北往南、元朝统一中国是从北往南、清朝统一中国也是从北往南等等。

那么历史上由南往北打,诸葛亮北伐失败了,东晋的祖逖北伐失败了,南宋的北伐从岳飞开始统统失败了,明末清初郑成功北伐也失败了,清末太平天国北伐还是失败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由南向北的北伐就这么难成功?今天李夫子就结合一些历史知识点来详细的说一说北伐失败的原因。

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粮草补给”首先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原因”。

因为古今中外打仗其实就是在拼经济,先不说大的宏观经济概念了,今天就单单聚焦战争最重要的后勤保障来说,这同样是经济的一方面,它对战争的胜负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试想一下,打仗没有粮草,就算是金钢铁骨,好多天没吃饭,那也会饿得心慌慌,战斗力自然就减掉了一大半,你总不能让战士们吃土吧。

再说详细点,古代战争,后勤保障也就是粮草问题,它其实决定了古代军队打仗时候的作战半径,这非常要命,也就是说粮草最远能运到哪里,供给给前线的将士,就决定了前线将士能最远打到哪里,这就是作战半径。

从历史来看,为了增加作战半径的范围,古代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一般都是建立起逐级的运送体系,有点像接力赛。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先有4个运粮草的,带着自己吃的粮食和运输牛马吃的草料,先把军队吃的用的运送至四级粮库,然后再找两个人从四级粮库出发,从粮库里面再带足运输途中牛马消耗的还有这两个人要消耗的粮食,再加上运输到前线的粮草,运到二级粮库,然后再找一个人带着他和运输牛马吃的粮草,再带着前线军队需要的粮草,运到一级粮库,让战士们能够吃上饭,这样一级级的运输,从而达到延长作战半径的一个作用。

试析三国时期关键战役中对自然地理因素的运用

试析三国时期关键战役中对自然地理因素的运用

试析三国时期关键战役中对自然地理因素的运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本文主要从地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中原、巴蜀、荆扬三大自然地理与文化区域的分异成就了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鼎立局面。

而关键的三次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又稳固和最终确立了这种鼎立局面,但三次关键战役中,对地理因素的有意或无意的运用造成弱势政权战胜了强势政权,促使政治格局形成鼎立局面。

标签:三国;地理因素;关键战役三国时期各个区域性政权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取决于其军事力量的强弱变化,以及关键战役中的胜负。

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自然地理因素却是重中之重。

本文主要尝试分析三国鼎立期间各方在关键战役中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具体运用。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除了东汉末年社会黑暗腐朽等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的深层原因。

汉末三国时期,属于我国气候的第二个寒冷期[1]。

当时“中国气候寒冷干燥”[2],由于气候的变冷,随之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天灾,瘟疫等多发,人民生活困苦,加之“兵役连年,死亡流离”[3], 很多地方甚至形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

这个时代的动乱和割据往往被这种条件所激化。

政治势力能够独霸割据,除了其经济、军事实力外,地理环境的分割也相当重要。

由于天然地理界限的分割和区域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区域内部的凝聚和对外的排斥。

地理环境因素一般可分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

自然地理中小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对“以战争为先导的古代历史进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意义”[4]。

地理环境因素对三国军事战争的制约以及政治对峙制衡的作用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黄巾起义,群雄并起而兼并争战,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后很快出现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鼎立局面,实际上正是东汉中期以来中原、巴蜀、荆扬三大自然地理与文化区域的分异在军事战略地图上的体现。

黄河流域、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曹操、刘备、孙权集团所控制,历史进入了著名的三国时代。

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考(图)

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考(图)

古汉水地理与战役成败考(图)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张圣锐古汉水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战国后期,秦国夺取汉水上游重镇汉中及成都平原后才取得与楚战争的主动,迫使楚国政治重心东迁淮河中游,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而两汉王朝的建立与稳定与汉水流域关系更大,汉高祖刘邦正是自汉水上游开始建立帝业。

“明出子午,暗度陈仓”,是韩信指挥的第一场大仗,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汉中反攻关中的成功战例。

但韩信的成功并非仅因其出色的指挥才能,现在看来,畅通的古汉水水系的利用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百年之后,诸葛亮也数次从汉中北伐中原,他和韩信同面临秦岭天险,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

近日,在新书《秦崩》、《楚亡》发布之时,历史学家李开元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与实地勘察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

韩信统领汉军反攻关中,是在武都大地震(公元前186年)之前。

那时候,汉水是连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汉水上游地区,舟楫便利,可以沿故道一路靠近陈仓。

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韩信“暗出陈仓”的策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不会有重大的障碍。

畅通的古汉水水系的利用,可谓是天助。

四百年之后,诸葛亮也数次从汉中北伐中原,他和韩信一样面临秦岭天险,但是武都大地震之后,汉水分断为两条水道,地利之便便不复存在了。

究竟山水之利如何影响了这两次重大战役的结局?溯源“中国古人第一次见到的大水是汉水”在人们的印象中,长江黄河应是中国第一、第二的大江大河,它们的历史也远远超过汉水,古代的江、淮、河、汉四渎之说便是典型的代表观点。

但在地质和考古学界却有一种新说,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由丁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浩荡之水,终至形成气候,一泻千里地横贯中国南方大地。

最后,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东海。

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当属中国境内的最古老最大的江河。

汉水形成七亿年之后,长江和黄河才逐渐形成。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63Leabharlann 不 是不 可以 实现 的。 占有 汉中 、 巴 蜀而 争夺 天 下, 成 功的 范例 不是 没有 这正 是 西 汉王 朝 建 立者 刘 邦所 走过 的 道 路 。 对 于 一 心 想 兴 复 汉 室 的 刘 备、 诸 葛亮 来说 , 这 条成 功之 路恐 怕是 最能 激 励他 们 的榜 样。 但是 , 回 到 诸 葛 亮 的 隆 中 对 ! 三 个 战 略 阶 段, 从 跨有荆、 益 ! ( 在 现 实 中演 变 成 独 据 益 州 ) 到 战略 总 攻 ( 北 伐 ) 中 间 是 有 一 个 过 程 的。 这 个 过 程的 长短 , 取 决于 战略 总攻 的关 键条 件 天下 有 变 !。 对于 这一 点, 先 贤 多 有 论 及, 如 史 念 海 先生 就 指出 : 这 ∀天 下有变 # 四个 字 关系 全 局极 重 , 断 不 可 轻易 放 过。! 假 如 这个 条 件 很 快实 现 , 诸葛 亮 所设 想的 战 略进 攻 可 以 立 即 实 施, 则 战 略相 持 阶 段极 短甚 至 可以 忽 略 不 计, 故 而 也 有 论 者将 诸
( N or m a l Schoo , l H uangsh i Inst itute o f T echnology, H uangsh iH ube i 435003)
[ Abstract] ZHU G e- liang sent a r m ed fo rces into battles several ti m es to the right part o f G ansu. It is sa id that h is pu rpose is to engage a dec is ive battle w ith W ei state fro m Q inchuan. How ever , according to the tenta tive p lan brought up in Long zhong , ZHU G e- liang thought tha t the strateg ic o ffens ive tow ard W ei state is i m p lemented only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nationa l politica l situa tion changed g rea tly . Be fo re the ti m ing comes, h is northe rn expedition w as on ly local w arfare during the stag e o f sta lema te . T ha t is an i m portant preparation for the conceptual o ffensive . T he goa l is to ga in a better situation in the dec isive ba ttle . [ K ey words] ZHU G e- liang; no rthern exped ition ; strategy ana ly sis

快乐无比学习地理知识之三国演义

快乐无比学习地理知识之三国演义

快乐无比学习地理知识之三国演义
曹操失败的缘故:抓住了季风的普遍规律,冬季是盛行西北风的季节,周瑜放火烧曹操本是引火自焚,但诸葛亮看云识天气,抓住了荆州地区的特别天气变化,巧云:借来东风。

2.街亭之战时间:早春地点:陇山街亭结果:蜀国北伐失败
马谡失败的缘故:不听诸葛亮军令,扎营于山上,结果先是被魏军围住断了水源补给,后魏军放火烧山,加之万箭齐发,假设采纳诸葛亮的计谋当道扎营团团守住街亭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选择扎营的原那么:①洼地无舍:洼地不能扎营易发生自然灾害,且容易被敌人团团围困
②绝地无留:没有粮食、水源补给千万不可逗留。

③围地那么谋:被围困由于敌我悬殊不能硬拼。

④死地那么战:身陷绝境只有背水一战。

诸葛亮北伐失败地理分析

诸葛亮北伐失败地理分析

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失败摘要: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政权在其丞相诸葛亮的主持下先后对曹魏发动了5次战役,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期间曹魏也曾发动反击站,但未成功。

最终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告终。

很多历史学者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从其个人才能到蜀汉战略决策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地理环境的制约对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后,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的大好形势下,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出兵北伐,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北伐事业。

然而最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的制约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地形闭塞,难图中原,道路崎岖,运粮困难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盆地四周被大凉山,邛崃山,大巴山,巫山及云贵高原环绕。

且“渝、夔东出,则据吴楚之上游,利、阆北顾,则连褒斜之要道,威、茂、黎、雅足控西番,马、湖、叙、泸以扼南,自昔称险塞焉"[2]。

巴蜀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其交通十分不畅,与外界的联系也极其有限。

在冷兵器时代,她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优势,从而可以多次避免战争的破坏,发展自身的经济,成为“天府之国”。

但是历史表明,“四川盆地就像一口巨大的井,割据者进去便出不来,甚至不想出来。

[3]”盆地地形虽有利于防守,却也阻碍着其向外的领土扩张。

苏洵就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四川“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4]”的地缘缺陷。

就地理位置来说,巴蜀的偏僻与闭塞常常使其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难以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从而多次出现割据却最终无法统一天下的尴尬局面。

从先秦的开明王朝到东汉初年的公孙述莫不如是。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写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建议刘备可以仿效刘邦,“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是设想刘备跨有荆益,后定三秦,最后占有天下。

地图上的战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困于陈仓,打的有多艰辛

地图上的战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困于陈仓,打的有多艰辛

地图上的战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困于陈仓,打的有多艰辛公元228年秋天,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再次从汉中出兵,解开了蜀汉第二次北伐的序幕。

诸葛亮这次之所以要兴兵北伐的原因在于:曹魏在和东吴的交战中刚刚失利,损兵折将近十万有余,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以是天赐良机,曹魏主帅曹休大败,那么势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东吴之地,自己趁虚而入,也许真的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公元228年八月,东吴鄱阳郡太守周鲂诈降曹休,曹休信以为真,鄱阳郡位于荆州和吴郡中间,如果周鲂真的投降了自己,那么曹休就可以瞬间将东吴的势力一劈两半,切断东吴对于荆州和吴郡的控制。

而且,曹真在此之前击退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军队,在西线战场拥有很高的声望,朝堂之上也颇有脸面。

而长期驻跸于合肥之地的曹休却默默无闻,几无所获。

这凡此种种不得不让曹休有一种想要立功的机会。

周鲂诈降的机会正好可以满足曹休的私心。

孙权在听到这个诈降计划后,不免心生喜意。

曹魏政权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块放在嘴边的肥肉,但是这块肥肉并不好吃,甚至有点无法下口。

长期和曹魏的争斗,东吴的孙权不仅仅没有抢夺一点底盘,还屡屡被曹军击退。

周鲂的诈降计划正好可以让孙权打压一下曹魏在东吴的势力侵逼。

曹休的行军部署曹休不知道周鲂诈降的事情是个圈套,他在上告魏明帝曹叡之后,魏明帝欣然同意了他的进军计划。

同时为了能够配合曹休大军顺利接受鄱阳郡,曹叡下令司马懿和贾逵一起出兵策应。

司马懿从荆州进攻江陵贾逵进攻濡须口曹休去收取鄱阳郡之地而孙权为了能够保证周鲂诈降计划的顺利实施,也带领六万大军抵达皖城,随行前来的还有陆逊,陆逊作为这场战役的行军统帅,很快在曹休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伏兵,只等曹休大军一到,全部收割。

等到曹休带领大军抵达石亭的时候,东吴大军瞬间冲杀出来,曹休等人力战而退,损失十分惨重。

石亭和夹石之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谷道,左右两侧都有高山林立,大军一旦深入其中,很容易中埋伏。

当时的东吴在石亭之地地均设下了伏兵,可是进攻濡须口的贾逵担心曹休此次接受周鲂投降是个圈套,于是放弃了进攻濡须口的计划,引兵前来救援曹休。

诸葛亮北伐得失的人文地理因素探讨

诸葛亮北伐得失的人文地理因素探讨

诸葛亮北伐得失的人文地理因素探讨
王曦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24()S01
【摘要】一、诸葛亮北伐过程概述北伐曹魏,攘除奸凶,还于旧都,实现分久必合之国之大统,是诸葛亮构建的长期战略规划。

但从当时的地理条件、人口数量、经济条件等方面来看,要以蜀汉偏隅一己之力,消灭强大的曹魏,如同蝼蚁撼树,很难实现。

但诸葛亮并未放弃北伐。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王曦
【作者单位】北京市古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思想看北伐失败的原因
2.诸葛亮伐魏不是“以攻为守”──兼论诸葛亮北伐的思想基础
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失探析
4.浅论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北伐战略思想的得失
5.诸葛亮北伐对蜀国的影响新论——“北伐加速蜀国灭亡”说商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国演义》里的三大地理错误,一看地图,是个中国人都笑了

《三国演义》里的三大地理错误,一看地图,是个中国人都笑了

《三国演义》里的三大地理错误,一看地图,是个中国人都笑了亲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中国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或许后面不必加之一。

但是,有人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个地理盲,在他的《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低级的地理错误。

比如下面这三大错误。

1.董卓倒着走路董卓乱京之后,引起关东十八路盟军讨伐,他在洛阳坐立不安,干脆一把火把洛阳给烧了,然后带着汉献帝逃向长安。

这时候,董卓的部将李儒献上一计,表示董卓弃洛阳,一定会有追兵,不如设下伏兵,如果有兵来追,先放他进来,然后我这里进行截杀,两面夹击之下,一定能给追兵一个教训。

被教做人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当时以袁绍为首的联军在酸枣会师,却人人观望,每天喝酒撸串,就是不进攻。

曹操看到后,极为气愤,自己带着兵马冲了上去。

一去就中了埋伏圈,被吕布等董卓大将打得满头是包,差点光荣牺牲,还是曹洪说了一句:“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才逃了出去。

有意思的是,这个地点不在别的地方,而在荥阳。

荥阳在洛阳的东面,董卓如果弃洛阳奔长安,应该朝西走,因为长安在洛阳的西面啊。

为什么董卓要跑到东边来呢?难不成就是为了给曹操攒经验值?要么,曹操原本想着自己是追不上的,冲上去,只是想表示一下自己勇猛,没想到董卓不按套路走位啊,活活坑了曹操一把。

2.关二哥神走位大家都听过关二哥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

关二哥一心投奔大哥刘备,带着嫂嫂告别曹操,一路上被曹操将领阻止。

关羽就过一关斩一将,杀出了一条血路,回到了哥哥的身边。

那这五关是什么关呢?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

可是,如果把地图一划,这个走位就有点意思了。

他原本是离开曹操的许都,去投奔在冀州挂单的刘备,他出许都,径直向北,渡过黄河就行了。

可是,他却先到了东岭关,这个关到底在哪现在也不清楚,只是出了东岭,为什么跑向了西北边的洛阳,你家哥哥在东边啊。

这一转就是四百多里地,到了洛阳,突然发现有GPS了,调转车头朝东,经过汜水关、荥阳,渡滑州渡口到了冀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失败摘要: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政权在其丞相诸葛亮的主持下先后对曹魏发动了5次战役,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期间曹魏也曾发动反击站,但未成功。

最终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告终。

很多历史学者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从其个人才能到蜀汉战略决策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地理环境的制约对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后,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的大好形势下,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出兵北伐,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北伐事业。

然而最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的制约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地形闭塞,难图中原,道路崎岖,运粮困难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盆地四周被大凉山,邛崃山,大巴山,巫山及云贵高原环绕。

且“渝、夔东出,则据吴楚之上游,利、阆北顾,则连褒斜之要道,威、茂、黎、雅足控西番,马、湖、叙、泸以扼南 ,自昔称险塞焉"[2]。

巴蜀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其交通十分不畅,与外界的联系也极其有限。

在冷兵器时代,她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优势,从而可以多次避免战争的破坏,发展自身的经济,成为“天府之国”。

但是历史表明,“四川盆地就像一口巨大的井,割据者进去便出不来,甚至不想出来。

[3]”盆地地形虽有利于防守,却也阻碍着其向外的领土扩张。

苏洵就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四川“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4]”的地缘缺陷。

就地理位置来说,巴蜀的偏僻与闭塞常常使其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难以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从而多次出现割据却最终无法统一天下的尴尬局面。

从先秦的开明王朝到东汉初年的公孙述莫不如是。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写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建议刘备可以仿效刘邦,“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是设想刘备跨有荆益,后定三秦,最后占有天下。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但是《隆中对》的执行最终也只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后诸葛亮虽6出岐山,却还是无法“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究其原因在于诸葛亮忽视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公元前206年,刘邦之所以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倾刻间还定三秦,主要是由于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5]”“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

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6]”在这样的形式下刘邦得以霸有天下。

然而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时中原早已是“众望在魏,民心去汉久矣。

”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北伐自然是无功而返。

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言“蜀中的保据者凭借剑阁,汉中之守,门,关之险。

闭门自帝,经营有当,可以小康。

至于境外之争,就要看其时的外部条件如何了。

[7]”此外,诸葛亮北伐从地势上来说属于仰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由汉中穿越秦岭入关中的道路只有陈仓道,褒斜道,镋骆道,子午道四条道路。

无论上述那一条道路,从地形上来看,都是穿山越岭,水高谷深。

这就必然增大了粮食运转的难度,对主动实施进攻的蜀汉军对来说十分的不利。

战争进行期间粮草的运转跟不上,使诸葛亮不得不遗憾撤兵。

建兴6年春(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不利。

“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8]”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9]”可见粮草的运送一直是蜀汉政权北伐的主要障碍,以至于建兴12年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10]”大凡出兵作战,粮草的供给必须跟上,战争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只会打乱整个战局的部署,使战事无以为继。

在军粮的运送上诸葛亮用尽心思,而然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这一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致使北伐屡次以粮尽而失败,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远离战争中心,缺乏尚武精神,良将匮乏中国古代战争地理分布图[11]:序号省名战争总数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朝4 5 6 7 8 9 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478820281381406126952034662913513820138348109271432821483713115036510779143343158526315751579965351101112131415 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20810795123130471442211203583513101331121111728211277661807845合计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从上图可以看出自先秦到秦汉时期,我国的战争地理中心主要集中在以北方京师,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均在黄河流域,各方争夺的目标自然也会集中于此。

而处于西南地区的四川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经历的战争也相对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面,相对和平的生存环境给了巴蜀人民一个休生养息居所,同时也为四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空间。

两汉时期四川盆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以至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赞到“汉家食货,以为称首[12]".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汉景帝时已经达到了“蜀学比于齐鲁[13]”的空前繁荣的景象,一时间巴蜀文风鼎盛,名家辈出。

然而,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下的巴蜀人民在面临战争时也缺乏北方人民的一种尚武精神。

上述表格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我国秦汉时期战争的分布状况。

但是这并不能从正面揭示这一时期四川武将人才的匮乏。

以下通过微观的角度来阐述秦汉时期四川武将人才的匮乏。

三国时期四川地区唯一的名将甘宁最后却效忠于东吴,被称为蜀汉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等人却分别来自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

然而蜀汉建兴6年(228年)诸葛亮北伐之时五虎大将也仅余下来自河北的赵云一人。

蜀汉政权出现军事将领匮乏的局面是无法避免的,以至于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的窘境。

这种局面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四川逐渐由大后方转变为战争的最前线,巴蜀地区的战争愈加频繁,巴蜀人民在遭受战争浩劫的同时,在心理上的尚武精神也逐渐被唤醒,在历史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甚至在开国十大元帅中就有4位来自四川。

(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3小地理单元无法形成有力的群体向心力,影响士兵战斗力从地形上看,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四川大致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区,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

[14]除了四川盆地以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山谷纵横,人烟稀少。

即便是“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也被华蓥山,龙泉山,以及嘉陵江等山川大河划分为若干个小地理单元。

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使得各个小地理单元的联系十分困难,文化的沟通与认同感也较为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较强的群体向心力。

在作战时即便己方兵力多于敌方,也很难形成高昂的士气,团结一致对外作战。

建兴6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上疏《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中写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後,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成,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15]”可见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兵少也”。

诸葛亮在此役中除了认识到自己“授人无方”以外,更重要的当是认识到要“减兵省将”。

魏兵以少胜蜀,在于营伍简练精锐,将兵上下一心。

鉴此,诸葛亮认为应该拿出一段时间来整顿内部,“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说明此时诸葛亮已经认识到蜀地将兵缺乏作战的向心力这一严重问题,于是不得不暂缓北伐,“历兵讲武,以为后图。

”但是一个群体的向心力的凝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诸葛亮有生之年是很难做到使整个蜀汉政权都“忠虑于国”的。

再加上多年的北伐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更加剧了蜀汉内部群体的离心力,以至于在邓艾在绵竹破诸葛瞻后“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16]”最终刘禅“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17]”蜀汉遂亡。

4 以一州之力敌九州,几无胜算.东汉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分别为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三国时期曹魏占据了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九州,东吴则拥有扬州,荆州,交州三州,蜀汉政权仅仅占有益州一地,可谓国小而民弱。

从上图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来看,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计算下来蜀国每户大约有3.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

通过比较魏吴两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

而只有蜀汉人口不足百万,却要供养十万多军队。

无论是在军队的供给率上还是长期的战争潜力上,蜀汉都比曹魏要悬殊的很多,所以诸葛亮率领这支军队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可得的情况下北伐是断然无法成功的。

结语:历代史学家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每个历史事件的结果都是多种内因和外因相互冲突的结果。

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除了其个人能力以及作战策略之外,从历史地理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四塞的地理环境固然对据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对于想开拓四方,争霸中原的蜀汉来说也必然影响到其作战的部署,同时崎岖的山路也是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此北伐的失败是必然的。

(2)魏晋南北朝之前,巴蜀地区一直远离北方的战争中心,当地人民缺乏北方地区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军事人才上也相对匮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蜀汉军队的战力。

(3)辖区内被各个深谷高山所分割成的小地理单元,由于缺乏足够的交流而很难形成较强的群体向心力,往往在战争时不能团结一致。

(4)益州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毕竟只有一州之地。

比之地跨九州的曹魏无论是在经济,人口,还是兵员上都相差悬殊,想以一州之力打败曹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综上所述,蜀汉政权所占据的益州从表面上看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但是闭塞的地理环境也制约了军队的作战效率,因此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也是必然的事了。

参考文献:[1]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2]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清)顾祖禹[3] 《兵家必争之地》胡阿祥海南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76页[4] 《权书·项籍》(北宋)苏洵[5] [6] 《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司马迁撰[7]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2004年 178页[8] [9] [10]《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11]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页[12] [13]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14]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80 页[15] 《诸葛亮集笺论》李伯勋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80页[16]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17]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