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方案(3篇)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特制定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2. 促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3. 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4.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活动主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活动时间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五、活动地点XX学校信息技术教室六、活动对象全校信息技术教师七、活动内容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3.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反思4.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5.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八、活动安排1. 第一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3)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2. 第二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知识;(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师分享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

3. 第三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反思(1)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巧;(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活动;(3)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报告。

4. 第四周: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1)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2)邀请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3)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5. 第五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比赛;(3)评选优秀信息技术教师。

九、活动要求1. 参与教师需认真参加活动,积极发言,认真撰写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报告等;2. 各教研组需做好活动记录,及时总结活动成果;3. 学校将组织专家对活动成果进行评审,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校决定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质量提升和效能提升。

具体的工作目标如下: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即课堂内、课堂外、课堂间的应用,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和客观化,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化和持续化。

二、工作措施(一)为了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本校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培训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增强教师的信心和积极性。

2.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撑,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运行质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和体验感。

(二)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具体如下:1.课堂内: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增加课堂互动和反馈,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吸引力。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复习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有效对接。

2.课堂外: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拓展学习。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实用化的培训资源和服务,支持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交流分享、研究创新等方式的专业发展。

3.课堂间: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校内外、区域内外、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网络,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优秀经验的交流推广,促进优良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具体如下:1.教学资源: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本校的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本校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检索查询、在线浏览、下载使用等功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详细描述: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涉及的因素较多,评估难度较大,目 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全面衡 量整合效果。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解决方案: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 从多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 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学生满意度调查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等,全面了解整合效果,为进一步改 进提供依据。同时,需要重视评估结 果的反馈和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改 进的依据,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自主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处 理和运用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如在线 课程、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 ,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知识构建。
协作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
详细描述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小组合作、讨 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1 2 3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科 学的教学决策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学习 提供依据。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 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更多学生 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
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

信息学科教研活动方案(3篇)

信息学科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信息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制定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信息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推动信息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质量。

三、活动主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活动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五、活动地点XX中学信息教室六、活动对象XX中学全体信息学科教师七、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 邀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2. 教学观摩与研讨- 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的信息学科教学案例,并进行现场研讨。

- 教师们针对观摩案例进行评析,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

3. 教学资源展示与交流- 教师们展示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

- 通过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巧- 教学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5.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讨会- 组织教师讨论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 信息检索与评价能力- 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伦理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师们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2. 确定活动日程安排,并提前通知参与教师。

3. 准备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资料等。

4. 聘请专家和讲师,并安排好专家讲座和技能培训。

5. 组织教师观摩教学案例,并安排研讨环节。

信息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信息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校决定开展信息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交流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

4. 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四、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1)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信息教育的发展方向。

(3)开展信息教育专题研讨,交流学习心得,提高教师对信息教育的认识。

2. 实践操作(1)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常用信息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3)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形成典型案例。

3. 交流分享(1)举办信息教育研讨会,邀请优秀教师分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经验。

(2)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3)开展信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推广优秀信息教育案例。

五、活动组织1. 成立信息教研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4. 组织教师参加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和总结。

六、活动评价1. 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教育教学水平。

2. 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效果,包括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等。

3. 评价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合理性。

(完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完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红山区第八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学校教育乘上信息技术快车,近年来,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学校装备的重点,并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笔重要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班班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微机室,百兆光纤进校园,建起了多媒体校园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然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现状到底如何呢?检索了一些资料,亲身参加了实践,在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

其一,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的脱节,使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技术让学生学习,本应成为手段却成了目的;其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有时成了教学的一种点缀,有时只是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画蛇添足,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有甚者,通过电脑以直观的或虚拟的形象替代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信息技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教学结合?它作为一种要素加入到教学中,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巨大的投入应该有怎样的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选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进行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整合的模式与1方法,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研究一、融合途径研究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融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协同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例如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融合模式研究1.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通过在线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互补,以提升教学效果。

2.自主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线协作学习模式:利用在线平台,学生可进行跨地域的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室等,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服务和计算服务。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1.制定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方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整合方案,以实现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通过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等,以满足教学需求。

2.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利用网络上的开放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改编,使之符合教学需要。

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制定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水平,制定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2.培训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软件操作、网络资源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等。

3.培训方式: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视频教程、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希望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2008年9月一、立题的背景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便捷几乎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作为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正改变着教学环境、组织、内容及方式、方法,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1、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学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由此可见,研究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3、在理论上,我们吸取了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由教师教会,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能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交流,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

4、我校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一个、多媒体语言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室室有电脑,校园网已开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1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 、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 、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 www 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 HTML 和 Java 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科教学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机会。

然而,大多数课堂仍然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脱节的问题,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缺乏有效策略和方法。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融合模式。

首先,我们将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相关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其次,我们将设计并开展教师调查问卷,以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

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以收集详细的观点和数据。

然后,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学案例,对教师的融合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参与课堂观察并采访相关教师,以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并达到深度融合。

最后,我们将对问卷和案例研究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教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将了解教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认知水平。

我们将统计教师在不同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方法和可行性,并对不同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我们将展示不同教师在融合实践中的策略、方法和效果。

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论、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观察的记录,展示融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实际效果。

结论与讨论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将给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建议。

这些策略将强调教师在融合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支持体系建设等关键因素。

我们将讨论融合策略的可行性、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推广的前景,并针对不同学科和学校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融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方法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变革,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以期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书籍、教材和课堂讲授来传递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内容融合了更多多媒体、网络、互动、动画等元素。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球的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自然风光,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性学习机会,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验中获得更直观丰富的学习体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网络课堂、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和选择更加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最新发展和应用,以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3篇)

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实践2. 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3.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4. 活动内容:(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案例;④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指导。

(2)学科教学实践各学科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形式包括:① 课堂教学实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② 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编程比赛、创新设计等;③ 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学习任务;②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创作;③ 创新能力: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勇于尝试和实践;④ 团队协作能力: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进步。

(4)成果展示定期举办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优秀案例等。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课题研究界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白云教育信息网,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

(http://61.144.246.13/xb/“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促使教育机构与教师不断拓展教学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在线教育平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应用。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与途径,分析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为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了解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寻找解决方案;通过案例研究总结深度融合的最佳实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更深层次融合,促进教育现代化和教学变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正文2.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在于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来源,帮助教师和学生更便捷地获取和分享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多媒体、虚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还可以个性化定制学习路径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遇到的就是观念问题,教师本身就没有这样的观念或者教师本身就没有信息素养,么去教育学生呢?其次是教师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制约着整合的实施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三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落在信息技术上等等。

本课题将对这些现状及整合的模式、如何整合进行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基于岔口联校信息化实际情况,特制定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二、领导机构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进,特成立领导组。

组长为XXX,成员为联校工作人员及各中心学校校长。

三、工作目标1、普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4、将网络课程的开展与导学案教学、学生自主研究、小组捆绑式评价有机结合。

5、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微课资源,实现移动研究。

6、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7、建立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构建网络化研究型区域空间。

四、实施要求第一,网络观课,自主研究。

教师在课前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研究任务单、微课和自主研究检测单。

学生按照自主研究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研究,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检测,提出疑问。

利用平台开发的自主研究检测单具有即时信息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后,教师进行研究效果检测,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情。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育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

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

随着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意识。

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研究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1 / 141 / 14教育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研究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研究工具。

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前言
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为:促进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推进我国的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

通过深度融合的方式,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生活品质。

实施方案
本方案包括以下措施:
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
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增进互相了解和信任。

促进科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推动信息技术向科学研究中
的应用。

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融合交流的平台,为科研
人员搭建一个研究、分享和合作的平台。

加强信息技术的人才引进和培养
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扶持力度,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研究应用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
方面的优势,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同时,探索信息技术在更多领
域的应用,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结语
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科学研究,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在实施本方案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措施出现,来推进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源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部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于2012年年初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我县申报方案后最终于2012年12月确定我县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试点课题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为了顺利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根据泾源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方案要求,特制定本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方法和规律。

2.建构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

3.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4.提高教师熟练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成长,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融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5.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人人通空间和教研互动平台进行网络研修的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实效性,避免空谈。

3.求实性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总结经验,逐渐完善。

4.指导性原则。

以课题研究,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导方向,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顺利进
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分析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拓宽思路,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4.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设计、现象、案例、以及过程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吸取经验与教训,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对课题研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研究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3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
确定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各试点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并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教育体育局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试点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常态课的听课、评课、研讨和指导。

2.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督促各试点校按照研究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开展研究行动;中心校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城乡帮扶、领衔校帮扶薄弱校等方式,帮助其他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教育体育局将组织开展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示、多媒体课件论文评选、网络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阶段性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对各校课题研究情况随时掌握并及时指导,各学校要做好资料整理收集、阶段性总结工作。

3.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各学校对课题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完成课题报告。

4.第四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1月)
召开试点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会,形成课题成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涌现的先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物化课题成果并进行推广。

六、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论文集。

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案例集。

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4.充实本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

5.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报告总结汇编。

七、组织与实施
1.各乡(镇)学区中心校负责辖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
合研究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教育体育局各学科教研员牵头组成专业支持团队,组建由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学校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工作校长负责制,组建课题小组,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已有信息化教育资源,创设应用环境,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为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内涵,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活动,总结、推广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经验。

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工作采用“整体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由易到难、从无序到有序,分层递进”的推进过程。

确定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作为“试点校”,组建由“试点校”为中心的区域内课题研究核心团队,充分发挥“试点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各学校开展实践研究,实现经验和资源共享,用三年时间完成: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总结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