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件
氮的损失
部分无机氮通过淋溶、径流和挥发等途径损失出生态系统 ,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
工业革命后氮肥的大量使用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氮肥, 导致土壤和水体中氮含量增加,对生 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氮循环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密集,加速了 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对城市生态系 统产生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机制
降水
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成云, 进而形成降水(雨、雪等)返 回地面。
地下渗透
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 水。
蒸发
地表水在太阳辐射下蒸发成水 蒸气升入空中。
地表径流
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汇入河 流、湖泊等水域。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叶片气孔将水分以水 蒸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物质循环意义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基础,它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元 素的平衡和再利用,维持了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途径
水循环
碳循环
水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 流和地下渗透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了水 资源的再利用。
碳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和燃烧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 了碳元素的转化和再利用。
化会减少碳汇的容量。
04
氮循环
氮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氮是生命体基本组成元素
氮参与生态系统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流动氮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 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对生命体的结构 和功能至关重要。
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影响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氮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
氮的可利用性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 产力,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 一。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共18张PPT)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共18张PPT)

硫进入大气有几条途径,燃烧矿石燃料、火山爆发、海面散布和分解 过程释放气体。
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型循环
和沉积型循环。
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 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凡属于气体型循 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形式参与循环过程。
在一个自然的未受人类影响的生态系统,氮的输入和输出往往是平衡的。 氮也往往易于成为限制因子。
三、沉积型循环
(一)磷循环
通常没有气态磷,磷是随着水循环,由陆地到海洋。但是,磷从海 洋返回陆地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
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和天然的磷酸盐沉积。岩石和沉积通过风化、侵蚀、 淋洗而释放出磷。人类为农业需要也要开采磷酸盐。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磷, 合成原生质,通过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寄生生物等在水体或陆地生态系 统中循环,然后通过排泄物和尸体分解再回到环境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有机磷被细菌还原为无机磷,其中某些被植物吸收而再循环,某些则变成 植物所不能利用的化合物,还有的组成了微生物的身体。陆地生态系统中 的一部分磷,进入湖泊和海洋
END
一、水循环
二、气体型循环
三、沉积型循环
一、水循环
水是生态系统中生命必需元素得以无限运动的介 质,没有水循环也就没有生物地化循环。水是地 质侵蚀的动因,一个地方侵蚀,另一个地方沉积, 都要通过水循环,因此,了解水循环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基础。
(一)水的分布
资源
地球水资源(引自Smith,1980)
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很多磷进入海洋沉积起来,而重新返回的 磷,不足以补偿其损失。沉积磷酸盐的地层,并没有此起彼伏地上 升,使天然风化和侵蚀得以补偿每年进入海洋沉积起来的磷。人类 捕捞海鱼,使一部分磷重返大陆,但人类开采磷矿,大多最后被冲 洗和流失掉。因此,人类如果想避免因磷循环不完全而造成的“饥 荒”,他们就必须使这个不完全循环变成完全。这个问题到将来可能 显得更加重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4.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 了父亲 攀爬月 台时的 努力, 没有过 多形容 、修饰 的语言 ,只是 白描, 只是写 实,乍 读很平 淡,细 细品味 ,却情 真意浓 。
(3)循环的过程:
C、H、O、N、P、S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环境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微 生 物











燃烧 化石燃料
思考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 CO2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D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 态系统的物质却是自给自足的 B.现代工业大量煤炭石油的燃烧,打破了生 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
(5)碳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 化石燃料的燃烧。 (6)在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DDT杀虫剂
南极的企鹅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什么后果?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如何减缓温室效应?

①大力植树造林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③开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从若干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 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 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 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 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浸泡过后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 助改善睡眠;还可以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 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电力。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 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最好26°以上),用小风, 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以盛放 一些豆类)
生物圈,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特点:循环流动、反复出现
二、碳循环

1.自然界中C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2.碳循环形式:CO2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12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水循环对其他物质的循环运动非常重要。
没有水循环,其他物质循环便不能全面有效 地进行,更不能被生物利用而实现其在各物 质库间的运动。反过来,其他物质的循环状 况对水循环也会产生影响。如碳循环局部失 调导致的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 效应”,影响了水循环过程。
8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 辅相成
能量是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原动 力,也是物质循环运转的驱动力。物质 是组成生物、构造有序世界的原材料, 是生态系统能流的载体。能量的生物固 定、转化和耗散过程是物质由简单的无 机形态变为复杂的有机结合形态,再回 到简单无机形态的循环再生过程。可见, 任何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物质 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作用的结果。
1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一、 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它是指生态系 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 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 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 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 变化的过程。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注意:
1.物质: C、H、O、N、P、S等基本元素。
2.范围: 生物圈
3.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4.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二、碳循环的过程
思考讨论: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
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各个环节的?
3 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出生物群落的?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1.提出问题: 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 2.作出假设: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3.设计实验:
(1)材料用具:
(2)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淀粉酶能将淀粉
分解为还原性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通过碘液检 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通过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的 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为还原性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基本元素。。 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循环:无机环境 元素 生物群落
4.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二、碳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
微生物分解 大气中的CO2库 燃烧
残落物\ 尸体\粪便
光呼 合吸 作作 用用
植物
动物 摄食
呼 吸 作 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 用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 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等, 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任务: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 2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 2
分解者
关注社会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注: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 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 联系 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练习:
1、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
含硫的矿物
风 化
土壤
氧化 雨水
植 物腐 吸败 收
生物圈
溶解 腐败
大气
燃 烧
煤 石油
沉 积
海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 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 密不可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 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 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 的, 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 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 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2、这些信息是 如何传递的?
3、你还能举出 生物间信息传 递的其他例子 吗?
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引起生物产生生 理、生化和行为变化的各种信号
植物开花
蛙的鸣叫
蜘蛛是怎样 知道有猎物 落网的?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 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 递的信息。
光 声音 温度、湿度 磁场
昆虫学家发现,一只雄飞蛾能够 接收到几公里外雌飞蛾发出的某种 信号,从而赶去相会。它们敏锐的触 角能捕捉空气中不足1/3盎司的由 雌飞蛾发出的该种信号(一种特殊的 化学物质)。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 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 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 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
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
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 和悉尼。
动物
煤\石油等 化石燃料
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 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 形式存在?
CO2 、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 进入生物群落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 食物链和食物网
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1、CO2增多的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2、温室效应的危害
气候异常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 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大气中N2
生 物 固 氮
闪 电 固 氮
人 工 固 氮
尿素及动
NO3-
植物遗体
土壤中的微生 NH3
NO3-
氮素化 肥
硝化作用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 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 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 程。
自然界中硫的循环过程
作用实现的,C D D过程是通过__分__解__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煤__、__石__油__等__化__石__燃__料_ 形式储 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 形式存在。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 情报、指令、数据与信 号等称作信息
问题探讨
1、蜜蜂分别 向同伴传递了 什么信息?
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
(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 大气?
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中循环的?
CO2
碳循环的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_生__产__者
C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
D
是以 ___C_O_2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 成分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作用实现的。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 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 信息
凤眼莲根部 的分泌物可 以明显地抑 制藻类的生 长
猎豹通过尿 液标记领域
鼬遇到危险时,由肛 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 气体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 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 行为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