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 huangxin
高中语文_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
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
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
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
(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
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
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
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
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
活着就是快乐。
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我与地坛》导学案编写人:贾世文时间:2017-02-08【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A、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柏.树()恍惚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B、课堂学案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7.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小结第一部分三、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三)思考讨论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2、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学案【精品教案】.doc
《我与地坛》学案单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组朱丽杰【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晨读积累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 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
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二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第一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嘈.()杂熨.()帖2.识记字形zuò()落历尽cāng()桑落mò()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与地坛》学案第二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然去世倔强.()隽.()永恪.()守安xiáng()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 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我与地坛》(第1课时)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3
《我与地坛》【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哲理性思考。
2. 抓住关键句,品尝揣摩作者肤浅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3.增加同学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力量,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同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 问题探讨法 2、 争辩性学习法 【课文助读】 【学问链接】 (一)知人论世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有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学校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学校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头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鄙视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照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照旧坚决地向存在的荒芜地带进发,坚决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士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境况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二)素材积累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6、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8、人类因幻想而永生;失去幻想,生与死无异。
(詹姆斯迪恩)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久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案《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是舒芜。
这篇文章以亲切幽默、流畅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北京地坛的一段趣事。
通过游览地坛的经历,作者展现出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地坛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探索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讨论和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讲解散文诗的特点与魅力1. 散文诗是一种兼顾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形式,它既能保留散文的明确、直接的表达方式,又能融入诗歌的感情和想象,使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散文诗的语言优美流畅,篇幅适中,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快乐的阅读体验。
3. 散文诗常常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二、欣赏与解读1.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作者的情感、写作目的和意境。
2. 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并举出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相关讨论1. 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历史文化名胜,它代表着北京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请学生发表对此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在地的文化景观进行比较。
2. 是否每个人都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平凡的事物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哲理?学生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并举出自己的例子。
3. 散文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热爱和情感,我们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情感?4. 阅读《我与地坛》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阅读感受。
四、写作训练1. 请学生运用散文的写作方式,以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为题材,写一篇散文诗。
可以从角度选择、描写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地坛或其他自然文化景观的思考和情感。
可以继续探索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或者表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担忧等。
五、拓展活动1. 参观地坛,通过实地体验进一步感受地坛的独特魅力,借此展开诗歌创作、摄影等相关活动。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我与地坛》学案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层,“我”与地坛的缘分(1-5);第二层,“我”在地坛中冷静下来,思考死和生的问题(6、7)。
死是容易的,关键是怎样活下去。
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与情感,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
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
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我去地坛----------母亲“准备”----------母亲“目送”我在地坛-----------母亲“心忧”----------母亲来“找”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
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
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基础过关1、史铁生和他的散文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
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2l岁时双腿瘫痪。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2、给词语注音:冗.长(rǒng )袒.露(tǎn )阴晦.(huì)救赎.(shú)温馨.(xīn )寂寥.(liáo )3、辨析字形清晰.亘.古清澈.优.秀不慎.淅.淅沥沥永恒.车辙.幽.雅嗔.怪4、解词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不及防备。
生花之笔:杰出的写作才能。
司空见惯:相传唐代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李绅请卸任和州刺史(古代一州的行政长官)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妓劝酒。
刘作诗:“wǒduǒ梳头宫妆样,春风一曲杜丽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现在用司空见惯来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一、理清脉络《我与地坛》共一万三千多字,分七个部分。
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教材,选取了作品的第一、第二部分。
本文选取的是作品的第三、四、五、七部分。
请填出这几部分的内容。
(一)我与地坛(二)我与母亲——感受母爱(三)地坛的四季(四)地坛的人们——爱情、追求、命运(五)弱智女孩——美与残缺(六)我的生死观(七)生命的思考全文主要有两条行文线索:一是:我与地坛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的关系。
(明线)这一层而叙述的内容较抽象,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体现的是人与地坛即自然的合一与和谐。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查生字、词,并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宿.命()坍.圮( ) 玉砌.雕栏( ) 亘.古不变( ) 颓.墙( ) 肆.意( )隽.( ) 永恪.守( ) 捋.( )着胡须熨帖..()()猝.()然狼藉.()撅.树枝( ) 蝉蜕.()窸窸窣窣....()()捋.着胡须()祈.祷()荒芜.()亘.古不变()车辙.()教诲.()倔.强()嘈.杂()历尽cāng()桑狂wàng()fú()夸xuàn()耀失hún()落pî()弥màn()qū()赶jì()坛专心zhì()志tuí()墙sì()意雕琢落mî()yù()帖dǎo()告余xiá()截tān()心神huǎnghū()()步lǚ()máng()然羞sâ()声名狼jí()安xiáng()焦zhuï()皇地qí( )神zuî()落纷yún( )三、区别下列近义词1、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乞求、祈求)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我与地坛》导学案师生合用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能力目标)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并思考生命的意义(情感目标)【自学指导】下面有三把打开《我与地坛》的金钥匙,希望你能带上它们去解读文本,走进史铁生。
1、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散文,地坛对作者而言,既是景,又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去解读理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的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生命意义。
2、反复诵读、品读,是深刻理解本文的关键。
边读边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本文。
3、知识链接:(磨刀不误砍柴工,花2分钟的时间看这部分内容,在下文的学习中,你会省时又省力。
)史铁生(1951—2010.12),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在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基础知识】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坍圮亘古捋须猝然颓墙濒临皈依教诲恪守窥视召唤熨帖熨斗宿命星宿隽永玉砌沏茶怃然嘈杂倔强【整体感知】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我与地坛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
(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读导入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一、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二、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景物描写1、对作者的影响:景物描写2、对作者的影响: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三、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成果展示巩固训练:1、下面各组中字形、字音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A、坍圮(tānpǐ):坍,倒塌、崩坏;圮,塌。
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B、亘古(gèn):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的卵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C、熨帖(yǜn):心里平静舒适。
隽永(juàn):(言论、文章)意味深长。
D、炫耀(xuán):夸耀。
肆意(shì):不顾一切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2、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如一间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的苍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解开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第一页)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
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
(课件第二页“作者介绍”)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绝不平凡的人。
他,叫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从这张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
但他也有过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这位残疾作家的钦佩之情,来学习他的散文佳作《我与地坛》,感受他那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
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总结出这部分文字里作者的心路历程。
2.同学们讲出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一下作者的心路历程:板书:绝望-希望-明白3.在这部分文字里有三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布在第三、第五、第七自然段。
4.现在我们来研习作者的第一个心历程——绝望。
请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地坛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作者状况的句子,找一找作者与地坛的相似性。
明确:①地坛:曾有过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曾有过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曾有过的一段段高墙坍圮了,曾有过的玉砌雕栏散落了。
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出示课件: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同病相怜我:废弃双腿,失魂落魄②地坛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两者同病相怜。
但是园子古老却充满生机。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园子显得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了下来。
沧桑(地坛)苍幽(老柏树)坦荡(自然草本)亘古(太阳)5、心灵平静下来的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去,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本,昆虫雨露。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认识作者: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借助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写作着的心魂。
———史铁生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他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及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
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在这里,史铁生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
(三)预习检查1、注音,写字坍圮熨帖宿命亘古不变隽永倔强嘈杂玉砌雕栏捋着焦灼荒芜剥蚀tuí墙kè守教huìcù然2、若给文本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可怎样拟写?(四)文本探究1、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读第3、5两段的景物描写,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3、“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4、第七段写了什么景物,给你带来什么感悟?5、景物描写的作用6、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7、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8、思考: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五)小结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前置性学习(一)作者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二、课文感知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完成表格。
2.史铁生在地坛中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三个问题:关联:3.文中写了“我”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我”又是如何表现的?事件:母亲形象:“我”的表现:4.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为什么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学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赏析文中描写地坛景物时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3体味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
二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的关系。
三夯实基础:
1、给划线字注音:
剥蚀()恍惚()淡褪()譬如()
猝然()坍圮()蝉蜕()颓墙()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撅()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2010年病逝,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写怀念母亲的散文《》、《》;关于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短篇哲理小说《》,后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边走边唱》;长篇哲理小说《》,文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4、本文文体:
文章层次分明,第一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四文本研习
1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别写出了地坛什么样的特点?(句子+特点)
2 如何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第四段)?
作者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地坛启迪了作者,摘录文中作者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一段话,并记忆。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2 作家与地坛什么关系?
《我与地坛》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体会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与作者的痛悔。
2赏析作者细节刻画的手法。
3探析地坛、母亲和我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与作者的痛悔
三文本研习
1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指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的爱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的?
2 作者为什么谈那个作家的写作动机?
对于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作者的感情如何?
3 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
脚印。
”有何深意?
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地坛、母亲、作者的关系)
拓展思维:地坛,又名方泽坛,建于明嘉靖九年,从此天地分祭,成为明清两代皇帝
祭祀地神的场所。
地母祭祀由来已久,中国古文化早就有天为阳、地为阴的观念,它是由先民的土地祭祀和女性祟拜演化而来的。
地母在古代也称为“地祗”,在先民的观念中原和“天公”并列为开天辟地的造物主。
文学创作中沿用天公、地母母题。
四课堂随笔(选做一题)
1他们或许没有给我们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他们或许不是博学多才,他们或许没有很多时间陪我们玩耍,他们或许……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父爱母爱。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场景深刻在你的脑海中,总有那么几个细节让你想要落泪。
请还原一个你与父母相处的场景,体会他们朴实而真挚的爱。
2最亲近的人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受伤害。
曾记否,文静乖巧的你在父母面前大喊大叫,里外判若两人;曾记否,生病受伤的你躺在他们温暖的怀抱,却忽略了父母也会生病脆弱;曾记否,你蹒跚学步时他们的鼓励、你着笔写字时他们的欣喜、你成绩优异时他们的满足,可是他们平凡的工作与细微的成就引起过你的称赞吗?因为年轻与无知我们伤害过最爱我们的人,现在请静下心来,捡拾一些生活的碎片,化作文字,聊以释怀。
五相关链接
《背影》朱自清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
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活,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合欢树》(节选)史铁生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
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她教育你的方法来自他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的由衷的爱,这样你就会爱她,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
”——史铁生《好运设计》。
六思维导图(温馨提示:可做全篇的思维导图,也可就你喜欢的某一方面深入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