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合集下载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意义如下: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
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其次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整个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哲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思潮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它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总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哲学研究、生活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存在(物质—客观):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主观):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

注意:●“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最基本派别)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共同点: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2、“存在即被感知”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注意: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一性”内涵: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义: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重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简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答: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把握度的意义:第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正确的把握第二、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8.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代替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主义中国的测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9.用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变革;答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解读那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因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同时,我们要准备好走曲折道路, 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区别: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并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集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下,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且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1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已经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地革命的反映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的目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这一人是与党的群众沦陷是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此题没有写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12.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答: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砖和和发展过程中,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查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时间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使它成为检验整理标准的主要依据;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1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②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是否适合生产力;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意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16.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意义没有总结17.简述人民群众的概念及其历史作用;答: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重的主题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历史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补充题: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答: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简单商品经济的经济矛盾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①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②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③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理论:马克思在集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加成,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是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答: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因此我们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一、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劳动产品;之中劳动过程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其次,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都归资本家所有;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5.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答: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②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一句;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和全部资本相比;6.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价值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7. 资本的周转速度、实践、次数的关系答: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实践,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实践,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8.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变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杨爱伦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9. 剩余价值和利润关系①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②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10.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答:①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既是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极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积极与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物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形成、实质答: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已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质,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哥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极其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证券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本阶级总理已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1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答: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后果: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现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也就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结果: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化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1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极其原因和实质答: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租用;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从根本撒谎跟你说声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客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远离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顽疾.。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

2019马原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如乱砍滥发、过度畜牧等都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结果只能让人们自食恶果。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你不去用它,不把他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那这些知识又能有什么用呢学富五车和文盲也就没什么不同。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强也创造不出任何的物质东西出来。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务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B 主: 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必然导致唯我论。

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

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A 古: 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

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C 马: 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基本特征——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来源根基。

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实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示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新生事物是不成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更了的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较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doc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doc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和空间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第二,时间和空间业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就是世界得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得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就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得标准。

②这就是回答其她一切哲学问题得基础③也就是人类实践中得基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自然科学前提与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得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得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得基本内核。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就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意识能动性得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得能动性就是人类所特有得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作用。

意识能动性得表现:①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与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正确发挥能动性得前提。

②具备一定得物质条件与手段,就是其重要条件。

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得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得改造。

5、试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得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得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就是辩证统一得: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 和存在 内容 的关系 问题)
1、何者为第一性
(谁先谁后;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谁决定 谁)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2、有无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
哲学的基 本问题
1、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2、对哲学的影响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C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B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C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 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B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5.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 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 工作带来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 属于 C A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B .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一派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也是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斗争的焦点。

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物质的概念及唯一特性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特性是实践性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它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走向滅亡就成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事物是社會上先進的、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它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簡答)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問題。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范疇“鑰匙”。

第三,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顯然,以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a、內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

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的對立屬性又稱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兩個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聯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斗爭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發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探讨其中包括的两个方面内容。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导言哲学是人类思考和探索人生意义、宇宙和真理的学科。

它涉及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理论,旨在推进人类认知的边界。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讨论其中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人类思考的核心问题,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这些问题旨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知识的本质和真理的性质。

下面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基本问题:1.存在与实在哲学界不断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存在与实在的本质。

它涉及到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只是我们主观意识的幻觉。

这个问题与现实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派别有关。

2.知识与认识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认识的本质。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获得知识,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怎样的,以及真理是否可以被完全把握。

这个问题与经验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观点息息相关。

3.价值与道德哲学的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关于价值和道德的本质。

它涉及到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及我们如何判断某种行为的道德性质。

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是这个问题领域的重要学科。

4.自由与决定论自由与决定论是哲学的第四个基本问题。

它涉及到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或者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这个问题与心灵哲学、人类意识等领域密切相关。

5.宇宙与宗教最后一个基本问题是关于宇宙和宗教的本质。

它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宇宙是否有目的和宗教信仰对我们的影响。

宇宙学和宗教哲学是这个问题的重要领域。

哲学内容的两个方面除了基本问题之外,哲学的内容还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1.理论哲学理论哲学是指对哲学理论和知识的研究。

它涉及到对哲学概念和原则的探索,以及对哲学思想的系统化整理。

理论哲学主要关注思维、逻辑和知识的基础,旨在深化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2.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强调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自唱借机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辨析: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答: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绝对真理也叫真理的绝对性。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是完全的。

因为:第一,从整个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客观和主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实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他是不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最后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最后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3、实践在认识中的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答:(1)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12、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