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理课件传染病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异性免疫 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为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 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由T淋巴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 主要区别。
1.有特异性病原体 特异性的病原体检查对传染病的 确诊及防治有重要意义。最基本
❖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 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 途径和易感人群。
❖ 1.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 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 另一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
wenku.baidu.com
❖ 具体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 包括空气、飞沫、尘埃,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消化道传播 包括经 水和经食物传播,(3)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传播。(4)虫媒传播 是指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而造成的传 播。又分为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两种,前者是 指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吮患病动物和人的血液而传播,如 蚊虫传播乙脑。后者经节肢动物机械地携带病原体,然后再 传播给易感者,如苍蝇和蟑螂能够通过机械地携带病原体传 播痢疾等。(5)血液、体液传播 经输血、使用血制品或被 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等。(6)土壤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 物或寄生虫虫卵可以污染土壤,这时土壤便成为某些传染病 的传播途径,如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等。(7)母婴传 播 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产前、产时、产后传播,如 乙型病毒性肝炎、风疹及艾滋病等。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 以上其它传播途径统称为水平传播。
(4)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至一定程度,体内 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逐渐消退,直至完全康复。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发展的阶段
阶段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
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 体征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性
影响因素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 染的动物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 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 体液;母婴传播;土壤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 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组成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 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 虫、蠕虫等。
❖ 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 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 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 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 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 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 答作用有关。
❖ (1)再感染: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时间免疫力逐渐消失, 又感染同一种病原体称为再感染,见于细菌性痢疾等。
❖ (2)重复感染:传染病尚未痊愈,又受到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称为重复感染,多见于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 (3)复发:传染病已经进入恢复期或初愈,病原体在体内又 复活跃,再次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复发,见于伤寒、疟疾等。
❖ 3)败血症:侵入人体的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全 身严重中毒症状,称败血症。败血症患者中毒症状较严重, 可有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表现。
❖ 4)脓毒血症:当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人体抵抗力 明显减弱,化脓菌在各组织和脏器中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形成多发性脓肿,称为脓毒血症。
6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 (2)前驱期 从起病到某种传染病的特殊症 状出现以前,出现一些无特异性的症状,如 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时间仅l~3日,这段时间称为前驱期。(3) 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度过前驱期后逐渐表 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特 征性皮疹、黄疸、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等。 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
到转归,其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以 下4个阶段: ❖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 繁殖、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 之前的感染过程。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但每种传 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 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 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 体征逐渐消失
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又 再度出现
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 依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 ❖ 依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
4 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反应性
❖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先天性免疫,通过遗传 而获得,作用广泛,无抗原特异性,无专一 性。天然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脊液屏 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非特异性地吞噬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 体。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 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 清除病原体。
❖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 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 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 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 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 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 床表现。按携带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 虫者。
❖ 2)出疹时间:多数传染病发病后出疹时间有一定规律性。如 水痘和风疹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于病程第2日,天花于病程 第3日,麻疹于病程第4日,斑疹伤寒于病程第5日,伤寒于 病程第6日出疹。出疹时间有助于传染病诊断及鉴别。
❖ 3)出疹顺序:各种传染病出疹顺序不同。如麻疹自耳后发际 开始,渐及前额、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胸部、 腹部、背部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水痘的皮疹先见 于躯干、头部,逐步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5.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3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 ❖ 侵袭力:指病原体侵机入制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 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 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3.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 只有经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 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在人体中某个部位,但又不能将病原体 完全清除,病原体可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 待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 殖,引起人体发病。
发热护理措施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2、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休克禁用冷敷和酒
精擦浴,有皮疹和出血禁用温水和酒精擦浴。 ❖ 3、加强基础护理 ❖ 4、补充营养和水份 ❖ 5、口腔和皮肤护理
❖ 1)皮疹种类:常见皮疹种类有:①斑丘疹:常见于麻疹、风 疹等。②玫瑰疹:见于伤寒。③红斑疹:见于猩红热。④出 血疹(瘀点、瘀斑):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等。⑤黏膜疹:如麻疹粘膜斑(Koplik斑)是出现在口腔 两颊粘膜上的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点,见于麻疹前驱期。⑥ 疱疹或脓疱疹:见于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⑦荨麻 疹:多见于寄生虫病、血清病、食物药物过敏等。
2.有传染性 最主要。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时期称为传染期。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 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 按传染病的流行强 度和广度可分为:1)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发病率 在某地区一般或常年发病水平。2)流行:是指某种 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或常年发病 水平。3)大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 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甚至可超出国界、洲界。
❖ 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 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 作用而致病。
❖ 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 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 传染病而不同。
❖ 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 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概论
主要内容
1 传染病的概念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 3 表 感染现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 及 感致染病过机程制中人体的反应性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 6 特 传染点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 7 因传素染病的预防 8 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
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疾病。
❖ 1)毒血症:病原体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分泌外毒素或菌体 崩溃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失调和中毒 性症状称为毒血症,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 肌肉关节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 征、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心肌炎、周围循环衰竭等。
❖ 2)菌血症: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后侵入血流,不出现明显症 状,称为原发性菌血症,继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脾内大量 繁殖,再次进入血流,称第二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中毒 症状较明显,有发热、皮疹、脾肿大等。
和暴发型 ❖ 依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及护理
(1)发热与热型 发热是是传染病最常见症状,较常 见的热型有:1)稽留热:多为高热,体温常在 40℃上下,24小时波动范围在 1℃以内,持续数天 或数周不退。见于伤寒极期等。2)弛张热:体温 波动较大,24小时内体温相差在1℃以上,但最低 点未达到正常水平。见于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 血热、败血症等。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 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等。 4)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以 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经一段时间间歇后又 再次逐渐上升,如此反复持续数月之久,称为波状 热。见于布氏杆菌病。5)双峰热:一昼夜间体温 上升、下降、再上升又下降,形成双峰型,每次升 降相差1℃左右,见于黑热病。6)不规则热:是指 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见于肺结核 等。
❖ 4)皮疹分布:皮疹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 要价值。如水痘皮疹多集中于躯干,而四肢较少,呈向心性 分布;天花的皮疹多集中于四肢,而躯干较少,呈离心性分 布;伤寒的玫瑰疹多见于胸部和上腹部,呈不规则分布。
传染病的毒血症状
❖ 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 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 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
4)暴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短时间内 (数日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
❖ 2)季节性 (3)地方性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 病。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能产生程度不等的针 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一般来 说,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往往可以 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 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为数月至数 年,但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感染后一般不产 生保护性免疫。由于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强度和持续 时间不同,因而可出现下列现象:
❖ (4)再燃:传染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而再 度上升,症状重新出现,称为再燃,见于伤寒、疟疾等。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 原 体
传 染 性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感 染 后 免 疫
❖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1.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从发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