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⑨【若】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令狐采学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令狐采学创作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原文】(本文为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此处作精细标点、加上注释并进行全文翻译)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注释】以,因。

连兵,联合出兵。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移,改变。

讵(j)能,岂能,怎么能。

怵,恐惧。

(诱惑是否更好?)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重点实词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重点实词及翻译

一、原文及注释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5.以烦执事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7.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和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

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之欧侯瑞魂创作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克不及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晦气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而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而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的事迹流传了千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那么《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一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最新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那么《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⑨【若】假如。

⑩【辞】推辞。

⑪【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子三十为“壮”,即壮年。

⑫【犹】尚且。

⑬【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⑮【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⑯【然】然而。

⑰【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⑱【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⑲【既】已经。

⑳【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㉑【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远,指郑国。

㉒【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㉓【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㉔【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舍,放弃(围郑)。

㉕【行李】外交使者。

㉖【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共,同“供”,供给。

其,指代使者。

㉗【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㉘【许君焦、瑕】(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

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门峡市。

㉙【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㉚【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㉛【肆其西封】扩张它(晋国)西边的疆界。

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欲灭秦。

肆,延伸、扩张。

㉜【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㉝【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㉞【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

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㉟【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㊱【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㊲【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

之,指秦军。

㊳【公】指晋文公。

㊴【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㊵【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因,依靠。

敝,损害。

㊶【失其所与,不知(zhì)】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㊷【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㊸【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㊹【去之】离开郑国。

之,指代郑国。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与郑人盟:说,通“悦”,.: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④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晋: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⑫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之,不仁:形容词作.也:形容词作动词,属二主 4、重要虚词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而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5、特殊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④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如人;……”:省主语⑦(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⑧(烛之武)许之:省主语⑨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为东道主:省宾语之:函陵,秦军(于)汜南: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也”/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②犹不如人(犹:尚且)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⑤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⑥不阙秦(阙:侵损)⑦惟君图之(惟:句首语气词,)⑧乃还(乃:于是撤军)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⑪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⑫亦去之(去:离开)三、重点句子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翻译: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C.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D.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解析】C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以公所命名余船以次俱进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解析】D。

A代词,代房子/副词,表反诘。

B介词在/被。

C介,用/介词,按。

D所以:都是……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解析】B。

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指世俗⑥指子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