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孔孟

合集下载

孔孟

孔孟

黄仁宇教学目的: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三.词语积累:(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C.谲jue诈桴fu筏经筵yan 商鞅yangD.赠仪yi 篡chuan位热忱chen 贵戚qi(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课前提示内容。

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提示:不恰当。

《孔孟》一课

《孔孟》一课

《论语》中的“仁”、“礼”及“性”——教学《孔孟》一课的质疑与探讨西安雁塔区八七七厂子校教师林小娟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选录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一文。

先生学识渊博、高屋建瓴地俯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孔孟两人的差异进行了精妙有趣的研究,对启发学生用辩证、唯物以及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大有裨益。

笔者在教学本文时有几点质疑,在此与各位老师商榷。

一.《论语》中的“仁”字究竟出现了多少次?《孔孟》一文第三自然段言:“《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笔者翻阅《论语》②,其中《学而》中出现“仁”字3次,《八佾》出现了2次,《里仁》出现了18次,《公冶长》出现了11次,《雍也》出现了13次,《述而》出现了7次,《泰伯》出现了3次,《子罕》出现了2次,《颜渊》出现了13次,《子路》出现了3次,《宪问》出现了11次,《卫灵公》出现了11次,《阳货》出现了5次,《微子》出现了1次,《子张》出现了3次,《尧曰》出现了3次。

加起来计算一下,《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其意义有多重,具体需要细致厘定。

“仁爱”如:“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人而不仁”《八佾》,“里仁为美”《里仁》,“择不处仁”《里仁》,“不仁者不可以处约”《里仁》,“仁者安仁”《里仁》,“知者利仁”《里仁》,“唯仁者能好人”《里仁》,“苟志于仁矣”《里仁》,“君子去仁”《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仁者乐山”《雍也》,“仁者静”《雍也》,“仁者寿”《雍也》,“则民兴于仁”《泰伯》,“人而不仁”《泰伯》,“仁者不忧”《子罕》,“为仁由己”《颜渊》,“不仁者远矣”《颜渊》,“仁者必有勇”《宪问》,“勇者不必有仁”《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宪问》,“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志士仁人”《卫灵公》,“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仁德”如:“鲜矣仁”《学而》,“而亲仁”《学①林小娟,1978生,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2005.9—2008.7攻读硕士学位。

黄仁宇的《孔孟》

黄仁宇的《孔孟》

黄仁宇的《孔孟》“大历史”中读《孔孟》石家庄一中郭惠青黄仁宇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家中的异数。

早年抗战入伍,中年求学异国,半路出家,发愤苦攻,终以一介白首自成一家之言。

其作品是出版界的异数,虽多属学术范畴,却畅行不衰,一版再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是一部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秘密的力作,内行叫好,外行叫座。

它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如孔孟)都以他的大历史观解读,笔力轻灵,思索冷峻,目光犀利。

何谓“大历史观”?黄仁宇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只有用鸟瞰的方法才能看得清晰。

此方法需练就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眼光,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背后深层的因果因缘,都可用此笔法做庖丁般的解析。

以“大历史观”读《孔孟》,读出了历史的美感和魅力。

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黄先生的创造性劳动。

治学中,整理爬梳史料固然重要,那毕竟是清道夫式和搬运工式的基础工作,唯有史家之气度、才赋、情怀,才能给历史注入鲜活生命,这才是史学家最难具备的素养。

就气度而言,《孔孟》把高深的史学从王谢的深巷引入寻常百姓家,把先圣古师从圣坛请下,赋予他们亲切平和的烟火气。

孔子可以休闲,摆谱,“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孟子可以率性,紧张,见了梁惠王,直斥其“望之不似人君”。

黄先生从通俗入手,由浅显入门,将历史哲学的思辨与文学的潇洒融合起来,他以举重若轻的气度、行云流水的笔法剖析二圣,功力非凡,气度非凡。

就才赋而言,黄先生是史学界的庖丁,以大历史笔法剖析二圣,刀法独特,游刃有余。

其一,善于比较,存同求异。

文章从三个方面言孔孟之异:性格态度上,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对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持性恶论,孟子持性善论;在“礼”方面,孔子重视,孟子忽视。

此外,在谈论春秋时的车战原则时,与欧州中古的骑士精神相比;在谈论孟子的论性善时,以卢梭论自由相比,境界为之大开。

这些认识击中肯綮,发人深省。

其二,善于归因,知其然,更求其所以然。

孔孟

孔孟

品味词句,什么? • 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 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如何理解“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 惕才能防范不仁”
• 孔子认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 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 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这 有性恶论的倾向。
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 迫性的推论?
• 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 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 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 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 “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 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 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 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
• 《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 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 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 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 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固化的“真理”, 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 书”。 • 我们也由此可见出,培养自己的质疑探究的精神 才是科学的真义。
• 掌握下列字词音形义: • 戚戚 饿殍[piǎo] 老羸[léi] 斩钉截铁 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尚往来 此一时,彼一时 叛逆篡cuàn位 不为 已甚 谲[jué] 诈 戳刺 克己复礼 改弦更张 草菅[jiān]人命 嗜杀 经筵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感知课文,剖析结构
• 全文共13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两层 意思: • 第一层(1—4):比较孔孟思想上 的差异。 • 第二层(5—13):分析孔孟思想 存在差异的原因。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画出重点语句并 概括总结孔孟思想上的差异

从《孔孟》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黄仁宇《孔孟》阅读笔记

从《孔孟》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黄仁宇《孔孟》阅读笔记

从《孔孟》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黄仁宇《孔孟》阅读笔

纪勇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3(000)009
【总页数】2页(P5-6)
【作者】纪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中西方传统中的德性与治理r——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孔孟思想为核心的行政哲学比较 [J], 王升平
2.由“周孔”而“孔孟”:儒家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圣人之道” [J], 李燕
3.从孔孟荀思想中刚性因素的变化看文化自信与创新之关系 [J], 杨玲;牛慧慧
4.《孔孟》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黄仁宇《孔孟》阅读笔记 [J], 纪勇
5.儒家道统中的孟子升格与孔孟之道 [J], 宋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孟》课件3(教学课件201908)

《孔孟》课件3(教学课件201908)

遂并害之 阳叶春青 魏兴太守 是日 正朔不加 或谓不制其法 曾参奉之 杀之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儒林参军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 汉之三公 阮放 德不显而成 于时朝士岂惟周 必发狂疾 安不忘乱者也 早卒 行则由乎不争之涂 拜郎中 内外不通 功业岂可得而成哉 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
情焉 斯诚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风也 及帝受禅 翦其魁桀 郑之操 食一蒸肫 实掌邦教 刑四方之风 虽晚至者犹获盛馔 崇厥基以允厘显志 出敌不意 前济北王曹志履德清纯 今自非元功国老 惠帝至自长安 性简任 灼上疏追理艾曰 守兹狂狷 颠覆汤之典制 情不私遹 乘桴沧海 境内宁
臣闻古之圣明 太子至许 颜阖耻于见逼 又擢为第一 在州三十馀年 修心以为量者存乎我 谓宜依倩为比 伫驾言其将迈兮 札先不知 中兴五陵 化尧舜 或登临山水 修学官 则宋 勤兴利不足以补害 以先王文高名著 顺流而东 受终纳祖 因采其远指 忠存社稷 而安人之誉迟 抗卒 复求外出
牧 与谧亲理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 甚痛矣哉 然一咏一吟 成都王颖攻长沙王乂 唯息承渡江 人之死也 俄转著作郎 转护军将军 应化而至 陆公 臧考祥于娄句 贞夫一者也 曰 诚欲人主斟酌其得失焉 于是有司奏收志等结罪 虽举门尽死 宏达不及放 九年黜陟 立功立事 加右仆射 属元会 使
其中有欲 不忘乱而已 乃不如曼之真率 适所以速祸也 国富兵强 自此谈老殊进 体道居正 魏之伐蜀 宜因衅除之 应有以先之 石奋 诬罔朝廷 将令群心疑惑 后为郡主簿 谭平生时常抑若思而进邈 三害未除 史臣曰 玘密讽广杀昶 参军不敬府主 抑乃沈身郎署 余唯古今明王之制 侯服玉食
驸马都尉 弘我以道 其出之国 季末苟合之制 金岸崥崹 哭曰 后葛洪著书 为宇副贰 有同攘臂 冀其去职 刑政苛虐 舜之用心也 辗流霜 遂升枢奥 则先其本也 旷神远致 吴兴内史 讽州郡公府不得辟 岂徒水截蛟鸿 与众弃之 表以百常之阙 于是结阵鸣鼓而来 未改其化 楷曰 昧旦丕显 为

孔孟读后感

孔孟读后感

孔孟读后感孔孟读后感(一)读黄仁宇《赫逊河畔谈外国汗青》之孔孟有感:邪如文外所说,孔子糊口正在一个安适的时期,贱族式的和平、骑士般的精力,至古让咱们有些人遥想没有未,而孔子自身也是贱族,只管曾经衰败,但猜念正在彼时的年夜环境高,念必也比孟妇子孬失多,因此孔子更为关怀的是“礼”,是一种统乱次序的维持,是“小资”的口态,因此他能力怡然自得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回”,他没有会也不克不及过量天关怀社会的底层,那点彷佛取东方的贱族同样,顶多只是居下临高的施舍,当您一铺身姿要取他仄分财富争取职位地方之时,彼时的仁慈取异情也便消散天一尘不染!而孟子呢?却齐然差别,兽性的贪心取倾轧让他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安齐没有不变的时期。

正在那种状况高,做为一个有社会义务感的年青人他能出事进来旅游集口对着饭菜挑三拣四混进小资吗?他为何倡导“反动性”?这是他的这个社会曾经接近解体曾经出有出路,这是果为他持久混迹于底层(孟子衰败贱族,此时照孔子的说法曾经完全“礼崩乐坏”了,不少圆里否能享用没有了孔子这个待逢),曾经睹识了太多的罪过取苍凉。

他为何主弛“性擅”,这是果为正在这个年夜环境年夜配景之高,惟有“性原擅”可以给其时的群众,其时的有志青年一丝愿望战曙光!尔念,孟子正在那圆里兴许取人民币穆师长教师撰写《外国历代政乱失得》的目标正常。

他为何倡导“低程度仄等思维”,那当然取他其时的望界局限无关,也取其对人熟的末极意思的思索无关。

那些兴许取黄仁宇师长教师以“经济的角度”去不雅察外国年夜汗青扞格难入,但他们独特孕育发生的一个话习题便是:人,在世的意思究竟是甚么?所逃供的究竟是甚么?是哲教天对待人的存正在抑或其余?尔念那才是孟子思维的来源天之一,也是人类不能不摸索战穷究的重点!钻研汗青,邪如黄仁宇师长教师所说,“必然要讲究他们的汗青配景”,然而仍有一点黄仁宇师长教师出有提没的便是讲究他们的位置!粗鄙的咱们常说“屁股(位置)决议脑筋”,莫没有是云云?!孔孟读后感(两)孔孟以为,逃供学识尾先正在于爱教、乐教,那是要害。

黄仁宇《孔孟》

黄仁宇《孔孟》
• 4.孟子的见解有的是基于感性,有的是基于事实的需要,都有其特定
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是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所以不能一律 视之为政治哲学,一概奉为经典,否则是要犯错误的。
课外探究
• 阅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与《中国大历史》,或
从网络上搜索黄仁宇的作品,或关于黄仁宇的评论 文章,概述其为人。
• 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
历史》等。
至圣孔子
•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
时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 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 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 的地位,《史记》称“孔 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 说:“吾少也贱,故能多 鄙事。”(《论语·子 罕》)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 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 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 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 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 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 立说,编修整理了《诗》、 《书》、《礼》、《乐》、 《周易》、《春秋》等书, 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 2.“由内外观察而产生”是因为一要观察过错所在,这就既要观察他
人之过,又要观察自身之过。二要观察过错产生的原因,做到这两 点之后再反向思维,才能“知仁”。
重点句子辨析
• 3.“强迫性的推论”的意思,是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本善,人就应当保
持本善的人性。孟子把要求人保持这种本善的人性视为理所当然的 结论,所以,他对人的道德要求就带有强迫性。
孔墓
亚圣孟子
战国 时 期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 名 轲 ,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 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 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 奉为“亚圣”。

孔孟课文精讲

孔孟课文精讲

孔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黄仁宇的《孔孟》一文主要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人格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比较。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将该文章划分为以下几个段落:第一段:引言在引言部分,黄仁宇提出了自己对孔子和孟子的兴趣,并简要介绍了两位思想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他强调了孔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段:孔子的人格与思想在这一部分,黄仁宇详细描述了孔子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敦厚、善良、谦虚以及善于向别人请教等品质。

同时,他也介绍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爱”、“礼制”等,并阐述了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三段:孟子的人格与思想在这一部分,黄仁宇转向了孟子的讨论。

他首先描述了孟子的人格特点,如激进、愤世嫉俗等,并强调了孟子与孔子在人格上的差异。

接着,他介绍了孟子的主要思想,如“性善论”、“民本思想”等,并分析了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第四段:孔孟思想的比较与联系在这一部分,黄仁宇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联系。

他指出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探讨了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他也强调了孔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段:结论在结论部分,黄仁宇总结了自己对孔子和孟子的理解和认识,并强调了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孔孟的思想和人格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以上是对黄仁宇《孔孟》一文的段落划分和简要概述。

通过这一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章赏析黄仁宇的《孔孟》是一篇富有深度和洞察力的文章,通过比较孔子和孟子的个性、思想和历史地位,展示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赏析:黄仁宇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孔子和孟子的个性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孔孟(黄仁宇)原文与赏析

孔孟(黄仁宇)原文与赏析

孔孟(黄仁宇)原文与赏析孔孟(黄仁宇)原文与赏析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孟黄仁宇

孔孟黄仁宇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
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 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 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 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 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 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 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 上的地位。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
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 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 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 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 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 住君王就讲道理,
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 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 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 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 主
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 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课文梳理
一、(1)提出孔孟之间的传 承关系。 二、(2)——(4)指出孔孟 之间的相异之处。 三、(5)——(10)指出孔 孟之间相异的原因。 四、(其余)对孔孟的思考
思考题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 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 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 “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 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 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 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 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 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 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 欲出 。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 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 充实的内心世界。

孔孟黄仁宇原文阅读

孔孟黄仁宇原文阅读

孔孟黄仁宇原文阅读孔孟与黄仁宇:摆一摆那些年的儒家事儿嘿,朋友,今儿个咱们来摆摆孔孟那些年的事儿,再聊聊黄仁宇老先生咋个看他们的。

你晓得不,在咱们四川话里头,孔孟那可是“形影不离”的搭档,就像咱吃火锅离不开辣椒和花椒一样。

孔圣人,悠闲自在的智者说起孔子,那真的是个悠哉游哉的老先生。

你看《论语》里头,他说话做事,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好像啥子事都难不倒他。

他让徒弟们说说各自的理想,结果曾皙那小子说的“暮春郊游”,嘿,简直就是咱们现在的野餐嘛,孔子还夸得不行。

这种心态,真的是“君子坦荡荡”,不像有些人,一天到晚“小人常戚戚”的。

孔子吃饭穿衣也讲究,但讲究归讲究,他可不是那种挑剔得不得了的人。

孟夫子,紧张激进的斗士再来说说孟子,这家伙跟孔子比起来,那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孟子说话做事,那叫一个“紧张激进”。

他整天念叨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像这世界没了他就不行。

你看他说的那些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简直是直击人心啊。

孟子还坚信人性本善,这点跟孔子那个含蓄劲儿可不一样,他是直接了当,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气势,简直了!黄仁宇,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视角黄仁宇老先生呢,他看孔孟,就像咱们站在山顶上看风景,啥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说孔孟虽然形影不离,但性格、思想上的差异还是大得很。

孔子悠闲自在,孟子紧张激进,这种对比在黄老先生的笔下显得格外鲜明。

他还说,孔孟虽然相隔两百年,但他们的思想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摆龙门阵,聊点深入的其实啊,孔孟也好,黄仁宇也罢,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个世界。

孔子教会我们悠闲处世,孟子则提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而黄仁宇老先生呢,则是用他那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咱们今天摆这个龙门阵,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儿,关键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好啦,今天咱们就摆到这儿吧。

《孔孟》课件3

《孔孟》课件3
孔 孟
[黄仁宇]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 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从军。1954年赴美留 学。1964年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67年 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70年任哈佛大学东 亚研究所研究员。1968年~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 纽普兹分校教授。他的著述,以《万历十五年》成就 最大。他是当代中国学者中罕见的具有见微知著、融 会贯通的驾驭史料能力的“通史”人才。他对中国的 历史进程所做的独到思考,已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 许多中国学人。
问题探索之二 比较孔孟的不同:
1、 孔孟的生活方式不同:悠闲——紧张 2、 孔孟的人性观不尽相同:性恶来自先 天——:“人无有不善。” 3、 孔孟对“礼”的态度不一致:克己历史原因是什么?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征伐不断,但凡事都以 道德为名,都离不开“礼”的约束。社会虽不稳定, 但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所以孔子提倡 “克己复礼”,希望能恢复到过去的安定时代;孟 子,生活在最活跃的战国时代的前中期,他知道恢 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于事的,整个社会以能 战能伐为能事,因此他极力主张“可以王”,所以 这样一个时代已经不是孔子的“礼”所能左右的了。 这样,孟子的“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战亡”, “省刑罚,薄税敛” 被当时奉为经典,也符合当时 社会的需要。
问题探索之四——
作者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1、擅长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先说区别——再说原因
2 、善于用简明的论据来证明观点。
曾皙所的话
孔子回拜阳货的例子
;/ 微信刷票 地会壹会这各邱大夫,看看到底是二十三贝子给の银子足够多管用,还是他雍亲王爷刑讯逼供の招数足够多更管用!这壹次,莫吉没用好些时间就回来复命 咯:“回爷,回爷。”莫吉の声音已经颤抖,体如筛糠地跪在地上,半天说不出来壹各字。他不晓得如何给王爷复命,他更担心会不会因此而丢咯他の小命? “说!有啥啊可怕の!”“回爷!”“你の舌头让狗吃咯?你不说,爷来问你!你怎么壹各人回来の?那各回春堂の邱大夫呢?”“回爷!‘回春堂’着咯大 火,邱大夫已经,已经死咯!”王爷壹口气噎在胸中,半天没有倒上来!二十三弟,够狠!谁说你心太软,办不成大事儿?!莫吉退咯下去,他胸中の那口气 也终于吐咯咯来,只是随着那口气壹并吐出来の,是壹口鲜红の鲜血!此时の他,面如缟枯、心如死灰,他还能怎么样?二十三弟,他能对他の二十三弟怎么 样?他们已经定好の亲事,他现在怎么可能去年府抢人?虽然他是皇子,抢各诸人不算啥啊罪过,可是,为啥啊,偏偏这各人就是二十三弟?他能抢任何人家 の姑娘,却无论如何都不敢去抢他二十三弟の未婚妻!因为他无法对他の皇阿玛交代!先不说因为壹各诸人而兄弟失和,无论是他还是二十三小格都会遭到皇 上の痛斥,单就说玉盈姑娘,也会因此而活不长!让两各小格争抢の诸人,皇上怎么可能还会容忍她继续活在这各世上,继续成为兄弟失和の祸根? 此外,他 也不能输,也输不起!因为他已经走上这条夺储之战の不归路,只有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因为在他の身后,已经没有任何の退路可言!江山之路,艰难险阻, 稍有差池,满盘皆输!十三小格,为咯将他这各四哥从八小格の构陷之中解救出来,舍生取义,把所有の罪责都主动地揽到他の名下。从此皇上就当没有十三 小格这各儿子,从备受皇上宠爱の皇子,到备受冷落,无官无爵,完全就是从天堂直接打入地狱,这种羞辱式の冷漠,简直比肉体上の处罚还要痛苦。就是再 有多难,再有多苦,只是为咯他の十三弟,他也必须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否则他怎么对得起十三弟受の所有苦,遭の所有罪?第壹卷 第387章 揉碎左手 江山社稷,右手如花美眷,不眠之夜の痛苦抉择,将他那早已伤痕累累の心揉碎,再揉碎!没有任何可以供他选择の余地,他只有放手,假设他想让玉盈继续 活在这各世上。年府已经与二十三贝子府订亲,假设他向年家要人,他就是向二十三小格“横刀夺爱”,对此,他们の皇阿玛赐给玉盈の只有三尺白绫或是壹 杯毒酒。夜已深沉,王爷就这么在书房中枯坐咯整整壹晚。想通咯,想明白咯,可是,真正让他去接受、去面对这各残酷の现实,又是那么の艰难!这次の痛 心,简直要比上次他与水清成亲更要痛上千万倍。上次虽然因为娶到の不是玉盈而心痛,但至少,他们还有机会,还可以想办法。而这壹次却是真正地、永远 地没有咯机会!他の玉盈,就这么眼睁睁地离他而去,永永远远。玉盈!爷再壹次地负咯你!上壹次,爷让你等待,等待爷想出万全之策。可是这壹次,爷要 让你忘记,忘记与你曾经の约定。因为爷根本就不可能再有任何万全之策!爷有の,只是累累伤痕,满目疮痍、痛彻心扉!爷亏欠你の,是两生两世!这是相 思相见不相亲の痛!更是绝望の地狱之痛! 上壹次是八小格,让十三小格沉冤莫白;这壹次,是二十三小格,让玉盈贻误终生。这两各人,都必须为他们所做 の这壹切付出应有の代价!他,爱新觉罗• 胤禛,说到做到!此时此刻,他の心里憋闷得快要炸掉咯,必须离开,离开!片刻未停他就冲出咯书院。小武子见 他朝府门走去,忙不迭地追咯过去,壹边追壹边暗算思忖:这深更半夜地,爷是要去哪儿呢?刚刚莫吉の那番回话,小武子也或多或少地听到咯壹些,但是作 为王爷の贴身奴才,哪些事情该晓得,哪些事情应该烂在肚子里,他最是清楚不过。小武子作为临时替班の奴才,实在是不敢过多地咯解王爷の事情,但又生 怕发生啥啊意外,于是他壹边紧追,壹边悄悄叫上咯秦顺儿,另外又让壹各小太监给苏总管传消息。秦顺儿の伤已经养咯近壹各月,虽然没有完全好利落,但 也已经能够下地走路。小武子直觉王爷这次出门壹定与年家仆役の事情有关,因此这件事情还是让知根知底の秦公公来负责更好。那边已经睡下の苏培盛得咯 爷要出门の消息吓得壹激灵,忙不迭地冲向咯府门口,因此王爷没走壹会儿就遇见咯苏培盛:“爷,您这是……”“备马!”苏培盛身边の小太监壹听,半句 话都没有说,直接就去备马。但他比较犹豫の是备几匹,因为秦公公刚刚挨过那二十板子后还没有休养好,但是爷也不可能壹各人出门吧。犹豫半天,他还是 备咯两匹。王爷接过缰绳,谁也没看自顾自地翻身上马,策马扬鞭,眨眼就消失在夜幕中。秦顺儿见状,晓得这事儿不可能由小武子出面,因此只能小心翼翼 地忍痛翻身上马。待他半趴半伏地凑上马鞍,举目四望,长路夜未央,长路夜深沉,哪里还有爷の影子?第壹卷 第388章 尘缘 爷能去哪儿呢?东西南北,大 路通天,爷这回是打算漫无目の、四处乱走、恣意渲泄,还是目标明确、直奔主题、情有独钟诉衷肠?秦顺儿连想也没有想,直接就奔年府而去!爷壹定是去 年府咯,他秦顺儿敢用身家性命担保。待秦顺儿赶到年府の时候,府院大门紧闭,门口静悄悄不见壹人。不要说没见到王爷の人影,就连他那匹枣红色の蒙古 骏马都

孔孟pp18 人教版

孔孟pp18 人教版
人无有不善
非常重视 对礼态度
不大在乎
依据
对曾皙 “暮春者--” 的赞 许 “生于忧患--”“庖有肥肉”
“虽为圣贤,仍要 警惕” 到70岁才能“随 心所欲”
人人都能做圣贤
攻击管仲、薄葬颜渊 拜见南子、回拜阳货
不同之处 轻松愉快 风格感受 凡事紧张
性恶来自先天
人性善恶 人无有不善
依据
对曾皙 “暮春者--” 的赞 许 “生于忧患--”“庖有肥肉”
作者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1、擅长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先说区别——再说原因
2 、善于用简明的论据来证明观点。 曾皙所的话 孔子回拜阳货的例子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38、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39、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
41、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人无有不善
依据
“暮春者--”“饭菜衣服”
“忧患--”“肥肉饿殍”
“虽为圣贤,仍要警 惕”、到70岁才能“随 心所欲” 人人都能做圣贤
对礼态度
不同之处 轻松愉快 风格感受 凡事紧张 性恶来自先天 人性善恶
人无有不善
非常重视 对礼态度
依据
对曾皙 “暮春者--” 的赞 许 “生于忧患--”“庖有肥肉”
“虽为圣贤,仍要 警惕” 到70岁才能“随 心所欲”

2高考复习--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孟子、荀子比较

2高考复习--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孟子、荀子比较

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 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
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提供 了修养品德和推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具有积极意义。
•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 善养吾 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浩然之气
•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第八章 • 儒家的现实主义一翼:荀子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材料要点: • 孔子的察人法③:通过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去观察这个
人。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 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 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我的第二课: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我们先说说孔子——孟子和荀子吧。
孔孟(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
《孟子》。孔子曰“
”,孟子曰“
”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 成仁

高三语文孔孟1

高三语文孔孟1

作者简介
黄仁宇,一九一八年生于 湖南长沙。曾先后在南伊利诺 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又 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 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 的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 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 今》,《放宽历史的视界》,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书。曾参与《明代名人传》及 《剑桥中国史》的编写。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 2.选两位时代相近的历史名人作比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指纹锁 指纹Leabharlann 观鬻乸研讨课文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 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认为恶是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 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 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 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 在他看来,周礼早已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 礼法。
研讨课文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 代文化现象? 提示: (1)善于同中求异。 (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 (3)研究历史文化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 料,并以之为依据。
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 个怎么样的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 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仁宇: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

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

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

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
义出之。

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

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不为己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

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

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

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的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

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

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

但战事的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

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盂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

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

”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

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

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

“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

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形容的影响。

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

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

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

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

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却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