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

2 痛
痹
邪 ;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 ;薏苡仁健脾燥湿 ,善除湿 滞皮 肉筋
脉 所 致 的 疼 痛 ,配 白术 燥 湿 健 脾 ;羌 活 、独 活 、防风 祛 风 祛湿 ; 五 加 皮 、木 瓜 专 治 风 湿 膝 痛 。肿 甚 加 猪 苓 、萆 薜 ;肌 肤 麻 木 不
..
8 0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2
浅 谈 痹 证 的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心 得
An i s s u e o n t r e a t i n g a 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 、肿 大、变形 等症 状的一种 疾病 。本人现将从 医三十载 ,在 临床治疗痹证 的一 些心得体会 总结如下 ,望 同行
【 关键 词 l 痹 证 ; 临床 治疗 ; I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A b s t r a c t ] A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s a d i s e a s e , w i t h s y mp t o m o f p a i n , Z h o n g z h u o , s o r r o w a n d g r i e f a n d n u m b n e s s o n mu s c l e s , b o n e s a n d
j o i n t s ; o r Q u s h e n B u l i , s t i f f , s we l l i n g a n d d e f o r m o n j o i n t s , f r o m F e n g , Ha n , S h i , R e a n d Xi e q i Bi z u . S o m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方面,治疗难度大,需要结合较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中治疗痹证的体会。
一、辨证施治应以肝肾、脾胃为主要方向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损、脾胃失调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应以这两个脏腑为主要方向。
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用滋肾壮阳的中药方剂来治疗,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骨脂饮等;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用理气健脾的方剂来治疗,如活血通络丸、逍遥丸等。
二、按摩治疗效果显著按摩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患者,按摩治疗效果显著。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损伤身体或治疗效果不佳。
三、针灸疗法为痹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信赖。
在针灸疗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合不同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补肾益肝的针灸手法和穴位来治疗;对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健脾利湿的手法和穴位来治疗。
四、食疗调理中医食疗是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痹证也不例外。
痹证可以通过摄入一些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食品来进行食疗调理。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食物来滋肾壮阳,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鸡肉、牛肉、鱼类、黑鱼肉、蛋类、豆浆、海带等食物来健脾暖胃,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五、注意生活方式调节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
例如,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少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等。
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烟酒的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以避免加重病情。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能,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和参与。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浅论痹症的辨治

浅论痹症的辨治标签:痹症;辨症论治痹症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引起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痛风、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本病极为常见,不论性别、年龄均可罹患。
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等地区,更属多见。
关于痹症《内经》中已有专篇,其中偏重在论,强调外邪的侵袭。
《内经》根据邪气的偏胜,立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其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根据邪气内及五脏的不同,又有五痹之称:其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咳;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以尻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饮而出不得,中气喘急,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根据邪气伤人的季节和部位的差异,又分论为皮、肌、筋、脉、骨痹,经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秋遇此者为肌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
”到了汉代,张仲景称本病为“历节病”,唐宋时期的医籍称“白虎病”,金元医家,如李东垣、朱丹溪则称本病为“痛风”。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强弱、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或卫气空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外邪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正如《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寒乘虚内袭。
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因此,本病的属性和证候表现,取决于患者体质的阴阳偏盛和病邪的性质两个方面。
临床将痹症主要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两大类。
由于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阳不固,加之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等原因,使风寒湿邪得以乘湿侵袭人体,阻于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即成为风寒湿痹。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临床辨证论治

13 治 疗 方 法 .
剧烈 , 痛有 定处 时如 针刺 或甚 如刀 割 , 得热 疼减 , 遇寒痛 增 , 日
轻夜 重 , 时有关 节屈伸 不利 等症状 , 苔 白, 舌 脉弦 紧 『。血 液检 6 1
查 E R、 S R , S A O、 F 一般 属 正常 范 围。根 据临 床分 型诊 断 为痛 ( ) , 以祛 风除湿 , 经散寒 法治之 , 用 《 寒 痹 治 温 方 成都 中医学 院
参照 1 9 美 国风 湿病协会 修订 的风湿性关 节炎诊 断标 9 5年
准 [, 我国 中医管理 局颁布 的《中医病 证诊 断疗 效标准 》3中 2及 1 【 】
对 中 医痹 症的诊断 标准 , 并排 除骨结核 、 骨肿 瘤 、 风等非 骨性 痛
关 节 炎疾病 或合 并肝 、 、 肾 心脑血 管等 严重 疾病 患者 。西 医结 合血 液检验数据 为临床诊 断标 准 , S 2 ~ 5mm h R +) E R: 5 9 / , F( ,
痹症 , 中医认 为是风 寒湿热之 邪气引起 的 以肢 体关节 疼痛
酸楚 、 木重着 以及活动 障碍为 主的临床 痛症 。近 代西医认 为 麻
痹证 大体 是指 : 湿热 、 湿 、 风湿性 关节 炎等 , 风 风 类 侵入 上下 肢 体关节 引起疼痛 的病症 。临床病 因病 机极为复 杂 , 易反 复发作 ,
2 1 年 5 第 2 第 1 期 0 2 月 卷 0
・
中医中药 ・
中西 医结合治疗痹症 临床辨证论治
张 光 明
安徽省太 和县人 民医院门诊 部, 安徽太和 2 6 0 36 0
【 要 】目的 学 习和探讨 中西 医结合治疗 痹症 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采用 中 医分 型辩证 的理论 , 摘 运用传统 方药和现代 医学 检 验方法 、 检验结 果 , 别给予 中医中药治疗 和西药针剂 和片剂治疗方法 。 结 果 通 过 中西 医结合 的临床治疗 , 分 可在不 同 程 度上改善 和治愈一些 临床认为 较为疑难 的病症 , 改善患 者的生活质 量和生存 质量 , 使古老 的中医 中药 和现代 医药 一起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一、辨证
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由于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所以一定要了解病程,病因,病位和症状等。
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虚实,病因的寒热湿燥,病位的部位及范围,症
状的表现情况都是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的。
根据辨证结果分类治疗,可以使治疗更为精确,
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针灸疗法
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促进局部和整体的身体循环,改善局部的病变状况,使
症状得到改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三、理疗疗法
理疗疗法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电疗和热疗,这两种理疗方法都可
以通过加热或传导电流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内部环境,增强免
疫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四、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是治疗痹证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治疗痹证有着很好的效果,中药湿
热清热的功效是治疗痹证极为有效的草药疗法。
五、食疗调理
饮食十分重要,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和缓解病症的发生。
食疗也可以成为治
疗痹证的一个方面。
例如,填食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维生素D和钙可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这种护理措施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也可以缓解症状从而有效的治疗痹证。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综
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痹证这样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医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既重视良好医患关系,又根据患者个人身体状况,精准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治愈效果。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痹病的辨证论治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
一、辨证要点1、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瘀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
2、辨别虚实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
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
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
二、治疗原则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
风邪胜者或久病人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晶,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三、分证论治行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宣痹达经汤。
方以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稀莶草、青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络脉瘀滞。
若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为风胜于上,可选加羌活、白芷、桑枝、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若以下肢关节为主者,为湿胜于下,选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藓、松节等祛湿止痛。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
痹证,是指风、寒、湿三种邪气,或风、热、湿三种邪气汇集共同侵入人体,痹阻经络、关节,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等证。
包括风湿病、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
痹证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机体虚弱,卫外阳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风、寒、湿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乘虚共同从皮毛侵入人体,痹阻经络,留滞在关节,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遂构成风寒湿痹。
但风寒湿痹虽然是同时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所构成的,而这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时,是有偏多偏少的,因而它的病变表现是略有不同。
例如风是阳邪,它的性质是流动的,如果是风邪偏多,寒湿两邪偏少的,则游走性疼痛比较明显,叫做风痹,又称行痹;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闭的,如果是寒邪偏多,风湿两邪偏少的,气血被寒邪凝闭不得宣通,故局部疼痛比较剧烈,叫做寒痹,又称痛痹;湿也是阴邪,它的性质是重浊滞着的,如果是湿邪偏多,风寒两邪偏少的,因湿邪滞着,侧表现局部肿痛酸麻比较明显,叫做湿痹,又称着痹。
同时,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后,虽然是构成风寒湿痹,但这并不是一成一变的。
因为它会由于正邪斗争,或患者体质偏热与及通过治疗等种种原因,则可以化热,便转化为风热湿痹;但风热湿痹也可由于直接感受风、热、湿三邪所致的。
痹阻经络留滞关节气血不畅风→风多寒湿少一游性风痹——行痹3化热湿→寒多风湿少→疼痛较剧→寒痹——痛痹痹→湿多风寒少→肿痛酸麻→湿痹——着痹)辨证分类和治疗:关于痹证的辩证分类,文献上未有统一的意见,有把风寒湿痹划分为风痹、寒痹、湿痹三个类型。
风寒湿痹病变的表现,虽有差异,但这样分类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构成风寒湿痹的原因,并不是一种邪气独自侵入,而是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共同侵入才可构成的。
所以它的临床证状是三种证状同时出现的。
例如游走性疼痛,本应属风痹,但寒痹、湿痹也有游走性痛;又如剧烈疼痛,本应属寒痹,但风痹、湿痹也均有剧烈疼痛,痛到什么程度才属寒痹?没有标准,是很风·寒·湿,毛风·热·湿/皮→风热湿痹抽象的;再如肿痛明显,本应属湿痹,但风痹、寒痹也有关节肿痛。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久之可导致肢体功能的丧失。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辨证治疗体会。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其发病机制。
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产生原因主要有风、寒、湿、热、燥、气等多种因素。
不同的发病机制决定了辨证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对于由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清热祛湿,散寒通络;对于由于气血不畅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理气活血,通经络。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充分了解病因病机,准确判断病情,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痹证的辨证要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方面综合分析。
中医辨病论治是以“辨证”为基本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是做好辨证治疗的关键。
痹证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拘挛疼痛等,根据其病情发展和伴随症状,可以判断其病证属于哪一类痹证,再根据脏腑经络的辨证分型,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在治疗中,还要分清虚实寒热的不同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痹证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寒湿痹证要取温化寒湿之法,而对于热痹证则要清热燥湿。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辨证,做到因病施治。
辨证治疗痹证要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因病制宜,对于不同体质、病情轻重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气血不足、寒湿凝滞的痹证患者,可以采用温阳祛湿、活血补气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痰凝所致的痹证患者,则可采用燥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的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痹证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证的辨证治疗要注重调理和防病。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要通过调理阴阳、益气养血、调和脏腑等方法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使其远离病痛。
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

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痹证是指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常常将痹证归为“痹症”一类,具有较高的临床见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分享。
一、辨证论治痹证的治疗应依据具体的证候来进行。
在初诊时,应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并作出合理的辨证。
鉴别病因、确定病机、辨明证候,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具体来说,痹证常见的证候有风寒湿痹、风湿痹、寒湿痹等。
对于风寒湿痹,首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治疗方法;对于风湿痹,则需兼顾祛风除湿、温通络脉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痹,则需采用温阳化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药物治疗治疗痹证的药物应根据具体的证候来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驱风药、祛湿药、活血化瘀药等。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痹证的药物。
1. 熟地黄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补药,具有滋阴养血、益肾壮阳的功效。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补益类的药物来增强患者的体质,以提高其抵抗力,延缓病情进展。
2. 川芎川芎是一种温经散寒的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缓解痛症。
对于风寒湿痹等疾病可以使用川芎进行治疗。
3. 羌活羌活是一种祛风除湿的药物,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在治疗风湿痹等疾病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羌活。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在治疗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当归。
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案。
1. 腧穴按揉对于风寒湿痹等疾病,可以进行腧穴按揉治疗。
具体来说,可选择穴位包括风池、肩井、足三里、太冲等,使用指压、拇指按压等方式进行按揉。
2. 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寒湿痹等疾病的方法。
可以选择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烧灸治疗。
烧灸时应注意火候和时间,以防烫伤。
3. 注射治疗注射治疗是一种针刺治疗的变种,对于痹证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辨证分型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病程发展和病情变化可分为风寒湿邪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寒痹、燥痹等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
二、辨证要点1. 风寒湿邪痹:病情多开始于四肢关节,患处红肿疼痛,寒凉感明显,重者有寒战、发热等表现。
2. 风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和寒湿化热。
3. 寒湿痹:患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寒冷感重,活动受限,晨僵。
4. 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热感重,尤其在夜间加重,可出现红肿、温热、湿热疮等表现。
5. 寒痹:患处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有冷感。
6. 燥痹:皮肤干燥,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痛苦难忍。
三、治疗方法根据痹证的不同分型,我们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服等治疗方法。
针灸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燥湿,舒筋活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服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辩证要点,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辨证治法1. 风寒湿邪痹:辛温解表、祛风祛寒、理气活血。
2. 风湿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寒湿痹:温经散寒、湿祛除痹、活血止痛。
4. 湿热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5. 寒痹: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温补阳气。
6. 燥痹:滋养阴液、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以上仅是痹证辨证治疗的一些基本体会,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只有准确辩证,在具体治疗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同仁有所帮助。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传统疾病名称之一,它指的是由于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所致的全身或局部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临床上,痹证常见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五十肩、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困扰。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积极有效,值得医护人员深入学习、总结和应用。
我的临床体会是,在治疗痹证时要注重辨证施治,对病情作出详细分析,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
中医学认为痹证属于气血运行受阻的范畴。
由于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滞、寒湿内生、气机不畅等病理变化,最终出现肢体麻木、拘急、疼痛等症状。
在治疗痹证时,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病情作出详细辨证分析,搞清病邪侵袭的性质、部位、病因病机等,然后再进行施治。
比如有的痹证为风痹,其病因为风邪侵袭,常表现为痛痹拘挛,应选用祛风活络、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有的痹证为湿痹,其病因为寒湿内生,常表现为重痛,关节肿胀,应选用温阳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由于痹证的病因病机繁多,治疗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进行分别的辨证施治,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中医治疗痹证要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草药、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才能够更好地调理痹证患者的身体。
比如针灸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推拿疗法能够舒经活络、湿散风热,草药内服能够祛痹活血、祛风散寒,艾灸能够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在治疗痹证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对痹证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痹证强调“治未病”,即在治疗痹证的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期达到全方位的康复。
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如多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虾、豆腐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针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医特色疾病治疗的一个方面。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临床案例,来阐述一下我的一些见解。
一、辨证分型痹证的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各异,中医辨证治疗时首先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辨证分型。
一般可以分为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痹证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此进行准确的辨证分型非常关键。
风湿痹是由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多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红肿热痛等症状。
寒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肢体沉重等。
湿热痹则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关节肿痛、热痒、红肿等症状。
气滞痹是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地分析病因,明确病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临床案例1:一位患者因为风湿痹,出现了全身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恶寒发热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辨证分型,最终确定为风湿痹。
治疗时采用了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同时结合针灸疗法,取得了明显疗效。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分型,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治疗痹证的病因和病机。
针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气滞痹等不同类型的痹证,中医医生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中药治疗痹证有着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特点。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可以调理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着疗效快、刺激小、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四、配合运动疗法在中医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配合运动疗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对恢复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
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
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
《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
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
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
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
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
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
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60g川桂枝12g炒白芍30g秦艽20g秦当归15g寻骨风30g老鹳草15g鬼箭羽15g青风藤30g乌梢蛇12g生姜3片大枣6枚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xx络法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
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5g黑附子15g川芎12g生苡仁60g苦杏仁15g炙甘草10g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羌活9g独活30g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 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
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
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
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
自拟方如下:生黄芪60g土茯苓60g广地龙15g土鳖虫12g乌梢蛇15g全蝎尾15g炮山甲15g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露蜂房30g忍冬藤30g鸡血藤30g络石藤30g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痹症:就是现在的风湿、类风湿之类的病症。
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的很明显了。
原因是肌体阳气不足或正气虚亏复感风、寒、湿邪,滞留经络不去,阻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痹症大都有疼痛症状的。
供参考。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
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
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行痹症又叫风痹证,属于中医术语,是由风邪为主兼有寒湿邪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的病症。
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在体内合并导致气血不畅通所致的病症。
行痹的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的酸痛,或关节肿胀、活动障碍、变形。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行痹:疼痛的部位不确定,而且常常到处游走,一会儿痛这边,一会儿痛那里,自己也无法确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类痹症疼痛以散风为主,就是祛除体内的风气,但是驱寒和理气同样需要加入,并且需要加一点补血的药物,对于风气相关的疾病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医痹症“行痹”的辩证论治,治疗痹症首选“五龙通络汤”五龙通络汤方药:防风20克,麻黄15克,葛根15克,肉桂15克,当归15克,秦艽15克,甘草10克,生姜5片,大枣10克。
上肢疼痛为主加羌活15克,威灵仙15克,姜黄15克,川芎15克,桑枝15克,海风藤30克;下肢疼痛为主加木瓜20克,独活15克,川牛膝15克,防己15克;腰背疼痛为主者,肾气不足,选加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5克等温补肾气;疼痛剧烈加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痹证迁延日久,关节肿大,痰瘀互结,加穿山甲20克,地龙15克,地鳖虫15克,全蝎15克,白花蛇1条以养血活血,化瘀搜风通络,加白芥子15克,胆南星15克以祛痰散结;若久病体虚加人参20克,黄芪20克,生熟地各20克,仙灵脾15克,肉苁蓉15克,补骨脂15克,紫河车20克,鹿角胶15克,骨碎补15克以补益精、气、血和温壮肾督阳气;若偏瘀血重加三棱15克,莪术15克,土鳖虫10克等以加强活血破血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
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
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
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
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
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
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
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
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
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
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
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
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
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
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
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
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地60g 肉苁蓉15g 秦当归15g 赤白芍各30g 威灵仙30g 独活30g
本方治疗胸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极为良好,症状可以完全消除,运动康复。
同时对下肢肌痿、算塞性脉管炎以及手术后截瘫的患者,亦收到极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寒痛较甚,加淡附片15g肉桂15g;陈旧外伤加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土鳖虫30g;风湿阻络加防己15g防风15g;下肢痿弱加服健步虎潜丸,每日两次,每次15g。
痹证既有寒热之分,则治疗就有补泻之别,因其证往往虚实并存,有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之分,故不能一概而论。
人身经络骨骱赖气煦血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治疗痹证,多着眼于虚、立足于补,尤重益气。
窃以为此乃治虚痛之大法!此外,还应看到实痛虽由风寒湿三气所形成,无湿则风寒不能独伤经络。
至于辨证有行痹、痛痹、着痹三种,无非是痹邪各有偏盛,见症不同而已。
在扶正祛邪的前提下,首先要抓住病症的主次、新久和病位所在。
气虚甚者,益气为主,化湿为辅;湿邪甚者,祛湿为主,益气为辅。
并分析虚在何脏何腑,湿处上下表里何经何络,以洞然于胸,有的放矢。
凡久痛阳气必衰,乃累及于肾,故益气之中兼以温肾壮阳;伏湿不除,必重伤四肢肌肉,扶阳燥湿之外应兼顾脾胃。
经临床治疗摸索,撷取家族先贤实际经验,博采众说,吸取众方之精华,初步掌握痹症的一些临床治疗规律,近年来,接触到较多颈肩腰腿痛患者,无论其属于风寒湿痹、湿热痹或骨痹,运用以上治疗方法,患者症状都得到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疼痛缓解消失、损伤修复、运动功能康复。
经现代医学影像学、血液检查,关节组织血液恢复正常。
用药体会
1、益气
黄芪益气补中为众所周知,用于痹证,在大队宣痹祛湿活血通络药中,选为主将,如舟车之有轮楫,冲锋陷阵,其功尤著。
通常配伍人参、白术,事半而功倍。
至于枸杞一味,王孟英云:“专治短气。
”其味纯甘,能补精神气血津液诸不足。
2、宣痹
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乌头、附子、生姜、细辛等,风寒实证,用以疏表取汗,温中散寒。
但散而兼润者,则推防风、秦艽,且风药能胜湿,可以并行不悖。
3、通络
运用动物虫类药物可搜逐深痼经络之邪,如麝香、蛇蜕、土元、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鳖甲、蜣螂、虎骨、鹿筋、蜂房等,可配合草木茎类桑枝、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丝瓜络、千年健、徐长卿、伸筋草、鬼箭羽等植物药,其中桑枝、地龙治疗肢端麻木,穿山甲、鬼箭羽、青风藤止痛之力尤著。
“通则不痛”,乃泛指实痛而言,若劳损血虚,筋骨失荣而身痛属虚者不宜应用此法。
4、祛湿
湿气流注,肢体痹痛,通阳始能宣痹。
祛湿用淡渗之品,是缓调之法,大豆卷、防己、蚕砂、萆薢、薏苡仁、猪苓、茯苓、滑石、土茯苓、五加皮等皆可轻以去实。
治疗湿热痹,以土茯苓、蚕砂为主药,随证加减,其效甚速。
5、补肾
肾虚用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破故纸、巴戟天、肉苁蓉、鹿衔草、杜仲、川续断等;脾虚用山药、芡实、白术、扁豆、党参等;心虚用丹参、枣仁、柏子仁、沙参之属。
6、活血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苏木、莪术等,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7、清热
风湿化热,灼伤营络,身热起伏不解,宜予以清解,用银柴胡、白薇、青蒿、丹皮、忍冬藤、
鸭跖草、蒲公英、生石膏、知母等;口苦,溲黄烦热者,酌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山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