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
(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
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让学生看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数一数你周围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局部,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局部:一局部是比多少,另一局部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
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同学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发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发明性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同学发明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同学充沛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同学采用自身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同学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同学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置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布置: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p6-p8、练习一 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二、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
(板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
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手比一比:在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
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
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
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
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
(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
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
)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
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练习
1、p11、12 练习一 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教学反思:
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 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
人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
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 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
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 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
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
再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出示“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出示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指着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
(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
(同上)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4
教学反思:
比大小、第几
教学内容:P17-P18;练习二 5、6、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 ,"="号。
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椅子若干张、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10组(每组四个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没有的可自己画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个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过渡: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
三、新授:
(一)比大小:
1、动一动:小朋友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贴一贴,把三角形纸片贴在圆形纸片上,把纸片都贴完。
(教师有意给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数量不
同)
2、说一说:小组汇报情况,说说通过动手贴纸片,你发现了什么?或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比一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圆形纸片(5个)比三角形多(4个),所以5大4小,(今天我们就来比较数的大小)板书:比大小)
4、看图,和同桌或小组里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他们在说些什么呢?从图直接看出数字,说说哪种水果多,哪种最少。
教师伺机板书
4、认一认:同时让学生认识比较数字的三种符号。
让学生自己说说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说一说
5、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教室里什么东西有几个,那么是哪个大?比一比(教师可适当板书)
6、做一做:p18 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图,在说一说,最后再填写。
(二)课中休息,玩游戏:
玩抢凳子的游戏,其实其中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凳子少,人多,所以也有比大小的知识含于其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
地让学生知道。
(三)第几:
1、玩游戏:注意听口令,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如: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来!
第三排的小朋友摸摸你们的脑袋(可多玩几次)
(初步让学生体会序数的含义)
2、找5个学生上来排成一列,假设他们来老师这里领课本,下面同学说说有几个人,他们分别排第几?第一个领完走后,剩下几个人?他们又分别排第
几?
3、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小组四人合作,一人摆学具,并向大家提问,其他人回答。
然后轮换,由另外一个人摆,并提问,其他人答。
要求每人摆一次。
4、汇报情况,请一小组起来表演
5、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小组里小朋友互相介绍一下你的家人。
(教师可以先让一个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人)
6、汇报情况,指名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人。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或是你有什么想法呀?
(五)练习:
1、课本P18 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
2、P22第7题教师指导完成
教学反思:
几和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渗透相对性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小圆片、小棒、幻灯机、纽扣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手里有4颗纽扣,把4颗纽扣分成两份,猜一猜,左手里有几颗?教师把右手放在身后。
学生猜,猜对的回答是根据什么猜的。
那么为什么猜不对呢?(二)新授:
1、质疑:那么有什么方法玩这个游戏才能正确知道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说自己的想法)
从而引入要把数分解。
2、动手分一分:教师出示4个圆片,把4个圆片作为一个整体,把它分成两份,每份都有圆片,有哪些分法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
学生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
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
(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
(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8、玩猜一猜游戏:教师两只手分别拿纽扣,让学生看见其中一只手里的数目,并告诉学生总数,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颗纽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可按照: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练习:
1、师生拍手说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做这样的拍手练习
2、做课本做一做及的练习,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p23~24,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圆纸片和2个三角形,5
根小棒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看图填数字:
3、出示数字卡片,读数(排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
式)
4、按顺序填数: 1 ()3() 5
5、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师在黑板上先贴1张圆纸片,然后在贴2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
(同样请小朋友上来也可以)
2、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书,板书“”
3、引导学生1+2是多少,用数字表示是多少?边说边写“?”
4、我们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课题: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跟教师读、小组内互相检查读、指名读等)可边读边做手势。
6、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并列式。
7、再举个例子,学生自学
8、小组内学习,动手摆摆,边说边做手势,全组一起说等于几,并把式子写下来
(要求每人都摆一次:1+2,2+1,1+3,3+1)
9、我当小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出加法算式题。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四、练习:
1、P23做一做,学生边动手摆边说式子和得数。
2、教师指导做P24做一做。
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三、教学难点:
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四、教学具准备:
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2)新授:
1、出示画图小黑板: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3+2”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11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3+2”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加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
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加法式子,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4)练习:
1、P24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27练习三第
3、4题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
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