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梳理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精选汇总
万有引力定律 人造地球卫星『夯实基础知识』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简介(轨道、面积、比值)丹麦天文学家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则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r =23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的,给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 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两个物体的连线方向。
2rMmGF =(1687年) 2211/1067.6kg m NG ⋅⨯=-叫做引力常量,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 的物体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力,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 实验原理是力矩平衡。
实验中的方法有力学放大(借助于力矩将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放大)和光学放大(借助于平面境将微小的运动效果放大)。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使卡文迪许成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对于地面附近的物体m ,有2EE R mm Gmg =(式中R E 为地球半径或物体到地球球心间的距离),可得到GgR m EE 2=。
(2)定律的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无限靠近时,不能再视为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不能依公式算出F 近为无穷大。
(3) 地球自转对地表物体重力的影响。
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如图所示,在纬度为ϕ的地表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充当物体随地球一起绕地轴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F向=mRcos ϕ·ω2(方向垂直于地轴指向地轴),而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重力mg ,其方向与支持力N 反向,应竖直向下,而不是指向地心。
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知识点
(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两个物体间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公式:
,其中 r 指球心间的距离。
(2)三种宇宙速度:
① 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此时卫星近表面运行),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 第二宇宙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 第三宇宙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卫星运行中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随着轨道半径的逐渐增大,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将逐渐减小,周期将逐渐增大。
(4)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离地面高度为: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
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发生在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
“失重”发生在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并且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所以在卫星上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都不能
正常使用.。
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2019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第1页/共1页。
高三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
高三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之一就是万有引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万有引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应用。
一、万有引力概念万有引力是指地球和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引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表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物体之间的距离。
二、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通过万有引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除了计算引力大小,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力的公式来确定物体之间的距离。
通过对公式的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计算距离的公式:r = sqrt((G * (m1 + m2)) / F)其中,r表示距离,其他符号的含义与之前的公式相同。
三、引力的应用万有引力不仅在物理学中有重要应用,而且还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天文学中,我们可以用万有引力来计算行星之间的引力,从而解释行星间的运动规律。
在航天技术中,了解万有引力有助于设计火箭的轨道以及地球与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万有引力还与地球上的物体以及生活息息相关。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我们能够站立在地面上,也决定了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量。
此外,如果我们要将一个物体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我们需要考虑万有引力的影响,以确保移动的顺利进行。
四、数学建模万有引力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进行。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描述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
数学建模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变量并建立相应的方程。
通过求解方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引力的特性以及它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知识点
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知识点
物理必修二中关于引力的重要知识点如下:
1.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该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G * (m1 * m2) / r^2,其中F为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m1和m2为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2. 引力场:物质体的质量会在周围形成一个引力场,其他物体在该引力场中受到引力的作用。
引力场的强弱可以用重力场强度表示,表示为g。
重力场强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有关。
3. 行星运动和开普勒定律: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一定律称为椭圆轨道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称为面积速度定律,而开普勒第三定律称为调和定律。
4. 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差: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同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位置的高度有关。
重力势能差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5.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小范围内,重力场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9.8 m/s^2。
6. 弹力和重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和一个与之相等大小的向上的弹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称为力的平衡。
以上是物理必修二中关于引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专题讲解
万有引力与航天编辑:李鸿书一、行星的运动1、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不同行星椭圆轨道则是不同的.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此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不是位于椭圆的中心.不同的行星位于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而不是位于同一椭圆轨道,再有,不同行星的椭圆轨道一般不在同一平面内(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 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 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右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 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3412t t t t -=-,那么B A S S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若用a 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即k a 23=T(其中,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2、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1)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用来确定行星的运行速率,如上图所示,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3412t t t t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速度之比等于到中心天体距离的反比,即ABB A R R V V = (2)开普勒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天体,例如对于木星的所有卫星来说,它们的23a T一定相同,但常量k 的值跟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k 值不同.开普勒恒量k 的值只跟(行星运动时所围绕的)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3)要注意长轴是指椭圆中过焦点与椭圆相交的线段,半长轴即长轴的一半,注意它和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不同.(4)由于大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因此,在中学阶段的研究可以按圆周运动处理,这样开普勒三定律就可以这样理解: ①大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速率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a 23=T .如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两颗行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 ₁、R ₂,公转周期分别为T ₁、T ₂,则有22322131T R T R =3、对应练习1.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大小始终相等C.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的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D.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2.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近日点离太阳中心距离为a ,远日点离太阳 心距离为b ,该行星过近日点时的速率为a v ,则过远日点时速率b v 为( ) A.a bv a B.a vb a C.bava D.a v ab 3.人造卫星A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 卫星的运行周期为3小时,A 的轨道半径为B 的轨道半径的1/4,则B 卫星运行的周期大约是( )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4.如图,0表示地球,P 表示一个绕地球沿椭圆轨道做逆时针方向运动的人造 卫星,AB 为长轴,CD 为短轴.在卫星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内,从A 到B 的时间为AB t ,同理,从B 到A 、从C 到D 、从D 到C 的时间分别为DC CD BA t t t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AB t >BA t B.AB t <BA t C. CD t >DC t D. CD t <DC t 二二、万有引力定律1.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方向)都需要力。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归纳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归纳
万有引力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上,查字典物理网整理了万有引力公式,请大伙儿认真阅读。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GM/r3)1/2;T=2(r3/GM) 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 1.2km/s;V3
=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围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以上是万有引力公式的全部内容,查字典物理网期望考生能够认真把握,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条基础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下面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1.引力的定义: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
即所有物体都会对其他物体施加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数学表述为F=G*(m1*m2)/r^2,其中F为引力大小,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可以得出,引力的量纲为质量的平方与距离的立方的比值。
即[N] = [kg]^2/[m]^35.质心与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于它们的质心之间的位置。
所以在计算引力大小时,可以将质点近似看作质心。
6.引力与质量的关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质量越大,引力也越大;质量越小,引力也越小。
7.引力与距离的关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引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距离越大,引力越小;距离越小,引力越大。
8.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如行星绕太阳运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卫星绕地球运动等。
同时,它也是开展天体力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天体运行规律的探索。
9.引力的方向: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物体间的质心连线上。
即两物体之间的引力方向与它们质心连线的方向相同。
10.引力的叠加原理:若多个物体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则它们对该物体的引力按照叠加原理进行叠加。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规律。
它的数学表达式清晰明确,并可以通过实验求得引力常数G的数值。
万有引力定律对于解释重力现象、天体运行规律等起着重要作用,是天体力学研究的基础。
2023届新高考物理重点突破:第09讲 万有引力定律
第09讲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图谱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基本计算知识精讲知识点一: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基本计算1. 开普勒定律定定定定定定定定定定定定定 定定定定定定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轨道上同绕太阳运动。
太阳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定定定定定定定 定定定定定定对任意行星来说,该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说明:定定定定定定定 定定定定定定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
,k 值仅与中心天体有关,而与环绕天体无关;中心天体不同的系统中,k 值不同。
2.月地检验(1)目的:验证天体之间的力与地球上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规律,那么由于60r R ≈月,所以同一物体在月球轨道上受到的引力约为地面附近受到引力的2160。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应该是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2160。
(3)验证当时已经比较精确地测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r =384400km 、月球的公转周期为27.3天。
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2=9.8m/s g ;月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2823222() 3.84410() 2.7210m/s 27.3243600a r T -==⨯⨯=⨯⨯⨯ππ由此可得:-32.72?1019.83600a g =≈,假设成立。
3.万有引力定律(1)引力公式:122m m F Gr = (2)适用条件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r 为两质点或球心间的距离;) (3)引力常量:11226.6710N m /kg G -=⨯⋅,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自称“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4.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转,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24Mm F G m rr T π==由此可得:3224GM rT =π设24GMk =π,可得:32r k T =,即为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达式 k 大小有中心天体质量决定,与环绕天体无关,且不同环绕体系k 值可能不同。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必背知识点
2019年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必背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
+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第1页/共1页。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1.定律表述2.牛顿的发现牛顿通过研究苹果掉落的问题,发现了地球对苹果的引力,进而猜测物体间存在一种普遍的引力现象,并开始研究重力的本质。
3.引力的普遍性4.引力的性质引力是一种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质量越大,引力越大;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5.引力的作用对象引力的作用对象包括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都受到引力的作用。
例如,地球对人和物体的引力可以使人和物体保持在地面上。
6.引力的无质量物体根据等效原理,无论物体的质量大小,无质量的物体受到的引力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还是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它们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都相同,都是9.8N。
7.引力的矢量性质引力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的方向始终指向两物体之间的连线方向,作用点位于两物体连线上。
8.引力的非接触性引力不需要物体之间的接触就可以产生作用,即使物体之间存在遮挡,仍然可以相互吸引。
9.引力的远程性引力是一种远程相互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即使距离很远,仍然可以相互产生引力作用。
10.引力的作用力对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如果物体1对物体2施加一定的引力,那么物体2对物体1也会施加相同大小、相反方向的引力,这称为引力的作用力对。
11.引力的宏观表现在宏观尺度上,引力主要表现为星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例如行星公转、卫星绕地球运动等。
12.引力在宇宙中的作用引力在宇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星系、星云的形成与演化,维持了银河系的稳定,也决定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总结起来,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定律,它展示了物体之间的普遍吸引现象。
引力的表达式为F=G×m1×m2/r^2,其中F为引力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为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之间的距离。
这一定律对于解释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轨道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物理复习必备:万有引力公式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高考物理复习必备:万有引力公式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
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
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整理归纳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整理归纳万有引力公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用于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该公式起初由牛顿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天体运动、宇宙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习万有引力公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地球力学等现象。
万有引力公式可以表示为:F=G*(m1*m2)/r^2其中,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是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该公式说明了以下几点:1.引力与质量成正比: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这是因为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也就越大,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引力也越强。
2.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引力越弱。
这是因为距离越远,物体受到的引力分散在更大的面积上,相对引力的作用力就减小了。
3.引力是一个矢量:引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其方向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引力是一种不需要物体接触即可发生作用的力。
这是因为万有引力是通过空间中的场来传递的。
这使得引力成为宇宙中使物体相互吸引的主要力。
在使用万有引力公式时1. 单位的选择:在计算引力时,我们需要保持质量和距离的单位统一、通常情况下,质量可以使用千克(kg),距离可以使用米(m)。
3.引力的方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引力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向心引力的方向作为参考。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向心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太阳的。
在实际应用中,万有引力公式被广泛用于天体运动的研究。
例如,通过应用该公式,可以计算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卫星绕地球的轨道等。
此外,万有引力公式还可以用于计算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势能等。
总结起来,万有引力公式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公式,用于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地球物理学等现象,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一.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行星轨道视为圆处理 则32r K T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M 有关)理解:(1)k 是与太阳质量有关而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由于行星的椭圆轨道都跟圆近似,在近似的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是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在这种情况下,a 可代表轨道半径.(2)开普勒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 a 3 /T 2 =k ′,比值k ′是由行星的质量所决定的另一常量,与卫星无关.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公式:F =G 221rm m ,其中2211/1067.6kg m N G ⋅⨯=-,叫做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此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说明:(1)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各量的意义一定要准确理解,尤其是距离r 的取值,一定要搞清它是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式中的r 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2)不能将公式中r 作纯数学处理而违背物理事实,如认为r →0时,引力F →∞,这是错误的,因为当物体间的距离r →0时,物体不可以视为质点,所以公式F =Gm 1m 2r 2就不能直接应用计算.(3)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因此谈不上质量大的物体对质量小的物体的引力大于质量小的物体对质量大的物体的引力,更谈不上相互作用的一对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注意: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式中引力恒量G 的物理意义是:G 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均为1千克的两个质点相距1米时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天体质量M , 卫星质量m ,天体半径R, 轨道半径r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卫星运行向心加速度a n 卫星运行周期T)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两种基本思路: 一是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二是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1).万有引力=向心力 (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r=R+h )222224Tr m r m r v m m a r Mm G πω====向 (v r T π2=) 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即mg RMm G=2从而得出2gR GM = (黄金代换,不考虑地球自转)人造地球卫星(只讨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r=R+h ): r GM v =,r 越大,v 越小;3r GM =ω,r 越大,ω越小;GM r T 324π=,r 越大,T 越大;2n GM a r =, r 越大,n a 越小。
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汇编
2019高考物理必背学问点:万有引力公式汇编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供应,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放射速度均为7.9km/s。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梳理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梳理
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有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减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
+h)/T2{h≈36000km,h:距地球外表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可预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转于赤道上空,运转周期和地
球自转周期相反;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盘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
7.9km/s。
高考物理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高考物理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半径(m),M:****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
+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
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梳理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
+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
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