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最新高二历史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岳麓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1一、我国早期的人类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时间:70--20万年前(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d、使用简单语言二、氏族公社时期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1)时间:18000前(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4)生产和生活: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1)半坡氏族:b、地点:西安半坡村c、时间:五六千年前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饲养家畜和家禽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2)河姆渡氏族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b、时间:6000年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9《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9《辉煌灿烂的文学》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形式等方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改编,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综合素质。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道德情操。
3.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引导他们针对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通过组内交流、分享心得,以及小组间的汇报、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重点: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

教学难点: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2. 第二章:汉代文学教学重点:楚辞、汉赋、乐府诗等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汉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学流派。

3. 第三章:唐代文学教学重点:唐诗的繁荣和代表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教学难点:唐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第四章:宋代文学教学重点:宋词的兴盛和代表词人,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教学难点:宋词的词牌、意境和审美特点。

5. 第五章:元明清文学教学重点:元曲、明清小说等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教学难点:元明清文学的艺术特色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阐述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2.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读后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文学史教材,如《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现代文学教学重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现代文学的新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

高二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高二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高二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高二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高二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运用: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材解读: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形成和兴盛的原因分别叙述,只是了解了具体的原因,教师需要从具体的原因中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根源:文学形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使学生对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更好地去解读作者的装作意图。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教学与学法方法:由于本课属于文学史的内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能都多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引用和回忆已学过的历代名篇,在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

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5篇

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5篇

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岳麓版高二历史教案1一、《诗经》与《楚辞》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1、先秦散文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

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模型展示等方式,再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结束时,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家乡的历史变迁,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如欧洲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宗教动力等。
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包括探索者的航行路线、重要航海家及其成张、引起人口迁徙等。
4.学会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实证来验证历史观点。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他们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归纳: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优秀教学案例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2范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2范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2范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岳麓版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1一、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中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社会参与法婉约派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本课安排2课时,建议第1课时完成《诗经》、楚辞、汉赋和唐诗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教学。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教材分“《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及“明清小说”四目叙述,分别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体裁及形成、主要流派及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尽管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加上高中同学通过语文课中历代名篇的选读,对本课内容较熟悉,易掌握。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本课引言通过德国大文豪歌德对我国明代长篇小说《好逑传》的一段评论来引入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

建议教师可作以下设问: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明代长篇小说《好逑传》?针对目前同学们一般都没有涉猎的现状,教师再指出:我们大家对这部小说还比较陌生,但小说《好逑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已有英、法、德等译本,就连德国大文豪歌德也认真阅读过,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充分表明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诗经》和楚辞”(1)《诗经》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再从三方面分析《诗经》,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备课教案精选范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五个重要时期,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介绍《诗经》、《楚辞》等作品,了解先秦文学的特点。

2. 汉代文学:介绍司马相如、扬雄等作家的作品,了解汉代文学风貌。

3. 唐代文学:介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

4. 宋代文学:介绍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了解宋代词的发展。

5. 近现代文学:介绍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了解近现代文学变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各个时期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的掌握程度。

教案示范:【第一课时】先秦时期文学1. 导入: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学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楚辞》等作品,分析作品风格和主题。

3. 分享先秦时期其他著名作家和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先秦文学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先秦时期的作品,使学生了解了先秦文学的特点。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但在讲解作品时,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背景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汉代文学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汉代文学的主题。

2. 讲解司马相如、扬雄等作家的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

高二历史同步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必修3)

高二历史同步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必修3)

张家窝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编写人审定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学习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三、学习难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①《论语》②《春秋繁露》③《唐诗》④《诗经》
七、教学后记: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政治上: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上: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上: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故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剖析: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了这个历史课题,于是有了《六国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必修4资料》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必修4资料》教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绣tà(闼) 汗cén(涔涔) qiāng(戕)害残gēng(羹)冷zhì(炙) 国cuì(粹)cuàn(篡)夺万恶不shè(赦)羽扇guān(纶)巾qiáng(樯)橹二、给加点字注音嫡.亲(dí)当垆.(lú)临邛.(qióng)隅.头(yú)孛.老(bó)孱.头(càn )变徵.(zhǐ)刬.的(chǎn)鳏.寡(g uān)徘.徊(pái)撚.断(niǎn)浣.纱(huàn)恓.惶(xī)祗.候(zhī)盗跖.(zhí)瀽.水(jiǎn)罪愆.(qiān)蟊.贼(máo)冠冕..(g uān)(miǎn)戕.害(qiāng)脍.(kuài)炙人口国玺.(xǐ)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来也:时候2)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折合,抵偿3)只与婆婆早晚..来也:大概,就要..使用:随时4)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5)女孩儿早晚..万卷书:书籍..呆痴:有时候6)读尽缥缃7)你如今在这里,早晚..搬在山阳县居住:一段时间以来..若顽劣呵:有时候8)我一向9)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10)当骂呵,则处分..几句:数落,责备11)你道是暑气暄.:炎热12)孱头:懦弱无能的人13)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14)错勘:错误地判断。

15)大度:大方,气量宽宏16)冠冕堂皇:很体面,有气派17)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本义指天下太平,这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18)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19)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少有的。

20)押付市曹典刑....:市曹,热闹街市。

典刑,按法行刑。

2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同“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

蓝山二中高二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岳麓版)

蓝山二中高二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岳麓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讲授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今天我们将探究新儒学在西汉复苏到被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即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历史过程.如何评价“焚书坑儒"?(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

“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五复习》教案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下学期语文《五复习》教案

必修五复习◆注音庇.祐(b ì) 玷.辱(di àn ) 央浼.(m ěi ) 酒馔.(zhu àn ) 尴尬..(g ān g à) 絮烦..(x ù f án ) 仓廒.(áo ) 赍.发(j ī) 恁.(n èn ) 掇.(du ō) 搠.(shu ò) 剜.(w ān )◆辨形◆辨义 古今异义(1)少刻..便知。

古义:一会儿。

今义:此词已消亡。

(2)只顾将.来。

古义:拿。

今义:将要.(3)不见消耗..。

古义:消息.今义:因使用或受损而渐渐减少。

(4)好歹结果..他性命。

古义:结束,了结。

今义:长出果实或事物发展到最后状态.(5)这两人来得不尴尬..。

古义:鬼鬼祟祟,不正派。

今义: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6)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

古义:胜过。

今义:好像.逶迤.(y í) 迤.逦(y ǐ) 提.防(d ī) 提.高(t í) 干.碍(g ān ) 干.活(g àn ) 将.军(ji āng )将.领(ji àng ) 将.进酒(qi āng ) 掇(拾掇) 缀(点缀) 辍(辍学) 馔(酒馔) 撰(撰写) 毡(毡笠) 毯(毛毯) 赍(赍发) 赉(赏赉) 遣(差遣) 馈(馈赠)髭(髭须) 鬓(鬓角)沽(沽酒) 估(估计)径(径直) 泾(泾渭)(7)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古义:冒犯;制造.今义:讨厌;惹事。

(8)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

古义:只要.今义:转折连词.(9)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古义:时时;给。

今义:此词已消亡;和。

◆文化常识施耐庵,中国元末明初作家.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社会参与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历史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增强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重点与难点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如何提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歌的起源语言──歌谣──诗歌2、《诗经》A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C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3、楚辞【探究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42页的屈原像和屈子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大概生平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该体裁的诗歌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学思之窗】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有多方面影响。

《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4、汉赋A特点: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

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

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B代表作品:西汉的赋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

【探究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汉由于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呈现一种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气派。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赋,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宏,手法夸张,词藻华美,充满着豪迈昂扬的精神。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文人关注的热点也从宫廷苑囿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赋的创作逐渐趋向短篇,以抒情为主,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恣为主调的风格和豪迈昂扬的气势,也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取代。

5、唐诗【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2的相关内容及阅读教材P43,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教师总结如下:A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B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C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3,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并完成下列表格。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特点:诗的另一种形式。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成因:A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B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流派:宋词有两大流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

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宋词,归纳出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不同点。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2、元曲【探究学习】这一知识点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强调两点:一、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二、元杂剧的成就,关汉卿与《别情》,马致远与《秋思》。

【探究学习】诗、词、曲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联系: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三、明清小说1、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小说进入繁荣。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2、繁荣原因:A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B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C小说体例,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D印刷术的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3、繁荣表现:A数量繁多;B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C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探究学习】结合语文课本所学的明清小说,谈谈你对明清小说特点的理解。

在艺术结构上,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

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象征。

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探究学习】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⑴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⑶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⑷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⑸前代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