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专题七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总结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则发展缓慢。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二、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答题思路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

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总之,背景、条件、原因都是历史现象或者事件发生前的要素,故放置一起探究其解题模式。

题型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四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2)材料四反映出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材料五反映的情况,指出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哪两大重要政

策?

例题剖析第(1)小题,在阅读材料一、二、三时,要注意联系教材中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第(2)小题,“变化”可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占比重分析得出。“原因”直接回答教材中有关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即可。第(3)小题,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教材内容即可作答。

答题模式

解答“背景、条件、原因”类问题,关键要理解各自的思路流程: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

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相对落后、生活贫困;(2)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3)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的分析

与背景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2)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3)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1)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2)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等)

②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原因。

③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朝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答案(1)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2)变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合理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失分警示:“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在命题中十分常见,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脱离材料,直接将所学相关知识照搬过来,答非所问,要点超出答题要求;二是忽视题目的特定要求,要求答“客观原因”却回答“主观原因”,要求答“原因”却完全混同于“条件”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