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
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政治上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他的全部教育理论符合二十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垄断企业的需要,而且是为解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训练驯服、熟练工人服务的。
其主要内容有:
1.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
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
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
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
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
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2.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杜威说:“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他说,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
很明显,杜威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但是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则是有其合理的内核。
3.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
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
”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
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
与他的“思维五步法”相适应,他认为教学也有五个阶段:①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②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③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种问题;
④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⑤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应当指出,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
总之,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但从整个体系来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依据他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和“问题教学法”等理论,出现了一批改革实验。
1918年,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又译基尔帕特里克)创立了“设计教学法”,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呆板的课堂教学,取消教科书,实行学习大单元;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
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实行、自己发展的单元活动中,通过疑问、假设、执行假设、验证假设等教学步骤,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忽视以至否定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1920年,美国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名为“道尔顿制”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2)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
这种制度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却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
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平民教育运动,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导致和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展开,这场运动是民主思潮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杜威所倡导的平民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了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民众接受现代知识的武装,提
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和坚强个性。
杜威宣扬,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就必须发动一场平民运动,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平民身上,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平民运动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它大大提高了下层老百姓读文识字的能力,也开创了工农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建设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废除小学读经;初等教育中男女可以同校;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堂;允许非高等师范类学校私人办学;缩短修业年限等。
但是因为它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这个学制大部分是照搬日本学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状;对儿童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只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重需要等。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制改革日益高涨。
1915年4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湖南省教育会首先向大会提交了学制改革系统案。
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所谓的“新学制”或“壬戌学制”。
这次改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杜威思想是这次学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对新学制内容的影响。
从新学制的内容来看,它制规定:小学分初、高两级共六年,义务教育以四年为准;中学分初、高两级共六年;大学修业年限为四至六年;普通教育设职业准备教育或职业科;从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并设师范教育;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这些规定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加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力度,这些都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第二,对新学制标准的影响。
新学制依据的标准是: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某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重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这些规定强调:教育是社会的,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进步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
这体现了杜威倡导平民教育的精神、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教育及生活等。
总的来说,新学制依据的标准深深打上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烙印。
第三,对新学制的间接影响。
所谓的间接影响,是指杜威教育思想通过其追随者的传播,从而对中国新学制产生的影响。
在“五四”前后教育界兴起的学制改革浪潮中,包括杜威弟子在内的一批杜氏追随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适、陶行知、廖世承、蔡元培等人都纷纷著书立作,对社会和教育界产成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并主动参与到新学制的制定中。
新学制的颁布改变了旧学制的“三不管”弊端,标志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新教学法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学方法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和进步教育家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等,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新教学法被相继引进到中国。
同时,该思想对当时中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影响,又是以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为最重点。
设计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独立性,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重视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突出在做中学;主张废除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打破各门学科之间的限制。
但是这种教学法在推行的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该教学法降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放任自流,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发育。
因此,该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起就渐渐退出中国教育的舞台。
道尔顿制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比较大的另一种新教学法,它的三条原则是:自由、合作和时间预算。
道尔顿制改革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但在中国,面对师资、设备、经费相对匮乏的状况,道尔顿制暴露出了它的不足,比如它要求比班级制更多的教师资源,更多的教学设施,以及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同时也导致学生偷懒,学习知识不系统,考试困难等问题。
虽然新教学法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长期坚持下去,但对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都起到积极作用。
四、教育与学生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策施,都围绕他们运行。
(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
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而且教育应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必须通过教育提高民族和国民的整体素质;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陶行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他反复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而且他对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一一作了深刻的阐述。
但是他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竭力主张要发现有特殊才干的幼苗,立即给他以适当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不致枯萎”。
③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
陶行知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这样,“个人就能终生进步发展”。
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
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从思维到创造。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五、教育与知识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
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确立新的课程观。
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
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
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
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六、教师与学生
对教师与学生这问题。
杜威的观点有这三点:(1)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2)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3)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教师是生活改造、社会改造的引导者,起着教人化人作用,他“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的人类的命运”。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既要“跟民众学习”,又要“跟小孩子学习”,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促进社会进步;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③教师与学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四、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间接影响
在中国传播杜威教育思想中贡献较大是胡适。
他充分把握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万能论和教育目的论,详尽论述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他注重生活即教育,亲自起草新学制草案,并明确提出“注重生活教育”的观点。
他还对高等教育、教育独立论、学生素质等问题做了充分论述。
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突破了千百年来封建学者不敢触及的经学禁区,把孔圣人和其他诸子相提并论,打破了入学的桎梏,破除经学垄断学术界大一统的局面。
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受杜威方法论影响而产生的实证“科学方法”。
虽然所得结论有待考证,但在现代学术史上仍有一定价值。
此外,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蒋梦麟、郑晓沧、张伯苓等人也对中国教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赞成教育万能论,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希望;主张培养儿童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强调平等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要为民主制度奠定良好民智基础的观念;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们吸收并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努力谋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
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实用主义不仅不能回答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不适合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它的局限性无法为中国人民提供事实所需要的意识形态。
因此,对待杜威教育思想我们只能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从而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三点结论:(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而影响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
我们通过分析,初步可以发现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据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会生活等许多积极的主张,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杜威的对教育的许多论述,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
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学习杜威教育思想,对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
(2)陶行知先生为了探索中国人民教育事业,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在全面学习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
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发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开展学陶师陶,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3)陶行知曾说过,他的教育思想“决不应该看作完成的东西”,不管是学习杜威教育思想,还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
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出发,把历史的杜威和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凸
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