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03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
护理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01
提高患者生存率
02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03
促进患者康复
04
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05
谢谢
02
运动障碍:肢体无力、共济失调
03
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疼痛
04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05
精神症状: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0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01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晰,有无意识障碍
02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03
肢体活动: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有无肢体无力、瘫痪等
社会功能恢复:评估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如工作、学习、家庭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护理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
发病原因:如感染、药物、中毒等
症状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护理措施:如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康复训练等
护理效果:如症状缓解、功能恢复等
护理建议:如预防措施、定期复查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刀客特万
目录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概述
疾病定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01
02
03
04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报道
升 高 超过 该 限度 时 , 自我调 节能 力就 会丧 失 , 其 血 脑屏 障 亦 出现功 能受 损 , 而导致 组 织 问液 、 从 大分子 物 质 、 至血 细 胞 可 以 渗 出 到 脑 实质 内。 另 由于脑 甚
害 。因此 , 提高 临 床 医生 对 R L P S的 认 识 有 十分 重
要 的临床 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
[ ] H nhyJ h vs 1 ice ,C ae C,A pg ai p i n n B,e a ees l ps r r t 1 rvrbe ot i .A i eo
质 下 自质 内 , 可 出现 在 皮 质 。一 般来 讲 , P S的 亦 RL
预后 良好 , 主要 的 治疗 是 去 除 病 因 , 控制 血 压 、 最 如
停用 相关 药 物 、 治疗 尿毒症 等 , 并予抗 炎 、 脱水 、 止痫 等对 症 处理 。如 不 及 时治 疗 , 造成 不 可 逆 脑部 损 可
如高 血压 脑病 患 者及 子痫 前 期 或 子 痫 发 作 的 孕 妇 , 也可 为应 用 抗 免 疫 反 应 药 物 ( 环 孢 霉 素 A) 并 如 的
发症 ; P S还 可继 发 于尿 毒 症 、 栓 性血 小 板 减 少 RL 血 性紫 癜 患 者 及 某 些 化 疗 药 物 应 用 之 后 。 R L PS
病 理机 制 至今不 完 全 清 楚 , 多数 学 者 认 为 是 由于 大 脑 血 管 的 自我调 节 能力 丧失 导致 组 织 间液渗 透 到血
管外 引起 。Z n e 等 的 研 究 及 许 多 动 物 试 验 结 u kr 果 均支 持脑 血 管 的 自我 调 节 有 一 个 高 限 , 压 急剧 血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发表时间:2018-03-20T12:32:59.4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吴燕敏[导读]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急性起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分析2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2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继发于高血压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妊娠子痫。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和意识障碍。
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对称的枕叶白质脑水肿,部分伴有顶额颞叶等病变。
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
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产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白质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及时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迅速改善。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85-02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异常、精神改变、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易误诊和漏诊,如果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能够完全恢复,预后较好。
如果延误治疗,则会造成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
现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20例RPLS患者进行病例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治准确性。
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2.4±5.2岁,继发于高血压脑病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尿毒症3例、子痫2例。
可逆性后头部脑白质变性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 张少浩
定义
• 最早由Hinchey等于1996年首次提出, 是一组 可逆的临床症状,如头痛、精神状态改变、 惊厥、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常伴有血 压升高。
• 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可逆的大脑半球后 部广泛性白质异常。
发病机制
• 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细胞毒性药物时,可 能存在的内皮毒性物质或抗体损失了血管 内皮,使其释放血管内皮素及前列腺素或 血栓烷A2等,影响血管平滑肌的调节从而 破坏血脑屏障,使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渗出 进大脑间质,从而产生了脑水肿。
为什么发生在后部?
• 交感神经系统在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发挥 重要的调节保护作用。
病因
• 高血压病: • 妊娠:妊娠期诱发的高血压、子痫 • 药物诱导性: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他克莫司、西罗莫
司;化疗药物如氨甲喋呤、顺铂、阿糖胞苷、长春新碱、 舒尼替尼、贝伐珠单抗;免疫调节剂如静脉用疫球蛋白、α干扰素、利妥昔单抗;对比剂(造影剂) • 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 炎、冷球蛋白血症 • 血液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 征、卟啉病、恶性淋巴细胞增生、血液输注 • 急慢性肾脏疾病。
病理生理学机制
• •
血脑屏障受损 血浆进入脑间质
血管性水肿
病理生理学机制
• 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崩溃理论。
• PRES患者血压常急剧升高( 如高血压脑病), 升高的血压超越了血管自动调节能力上限, 血压自动调节机制崩溃, 局部脑血管扩张, 形 成局限性的血管收缩区和舒张区(尤其在动 脉交界区) , 导致脑内过灌注, 这导致局部血 脑屏障破坏, 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漏出到周围 胶质细胞和组织间隙, 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部 分伴有点状出血。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导致影像学上的 病理改变。当血管形态恢复正常后,影像
国际头痛协会提出的RCVS 诊断标准
①急性严重性头痛(多为雷击样头痛)伴或不 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痛发作; ②单相病程,1个月后不出现新的症状;
③血管成像(MRA , CTA或DSA)证实存在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cme,RCVS) 是一组相对少见的临床一影像综合 征,主要临床特点为突发雷击样头痛, 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痛发作,
鉴别诊断
RCVS 与 PRES 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影像学特征存在相似之处。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综述与讲座#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欧明辉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贺州542800=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 PL S=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08)06-0134-02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 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 me,R PL S)最早是由Hinchey等[1]在1996年提出,近年逐渐被临床医生认识。
尽管其命名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论[1-4],但其临床及影像学有着特征性。
本人复习文献,结合临床体会,对RP L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综述。
1病因导致RP LS的病因很多,并且不断有新的病因被发现[5-8]。
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脑病、肾功能不全、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其他可能的病因有胶原血管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间歇性卟啉病、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等。
此外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麻黄碱过量也是RP LS的病因[9-10]。
2发病机制RPL 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Hinchey等[1]认为可能与高血压、体液潴留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的脑部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
高血压脑病时全身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脑部小动脉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松解,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引起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进入细胞外间隙,产生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和斑点片状出血[1,4,11]。
多数学者认为子痫和高血压脑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
子痫患者的血管反应性改变与正常血液循环中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高、前列腺素等舒血管物质减少以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后者可以引起显著的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器官灌注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1,12-13]。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解放军第105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031)何龙泉近10年来,临床上人们越来越熟知一类与常见的白质脑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完全不尽相同的脑病,其病因多样、病情不呈进展性恶化、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双侧大脑后部,若能正确识别、迅速诊断、合理治疗,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可完全逆转。
故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或RPLES)。
”一、 RPLS的概念RPLS最早由Hinchey等于1996年描述并命名的。
作者报道15例(1988-1994年间)因各种病因所致的具有临床相似特征、影像学相似改变的患者,其中12例发生突然血压升高,11例发生惊厥。
CT和MRI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区域广泛的白质异常信号,常常累及脑干或小脑,经降低血压,脱水降颅压、止痉、免疫抑制剂减量或撤除等对症处理,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两周内消失(N Engl J Med,1996,334:494-500),故提出RPLS概念。
但此后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和更为新近的神经影像学检测手段应用,人们对RPLS概念产生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病人的病情转归是否完全复原、病理变化是否均在皮质下白质内、病变部位是否都属大脑后循环区域。
Schwartz(1996)认为Hinchey报道中病例选择上有偏倚,研究方法学尚有缺陷,许多RPLS病人主要因突然的血压升高引起一系列脑部病理反应,且临床症状也不一定都逆转,提出以“高灌注性脑病(hyperperfusion encephalopathy)”取而代之。
Dillon(1998)和Digre(1999)认为该综合征病变不仅仅局限于皮质下脑白质,病变并没有伴随脑白质破坏性过程,灰质也常累及,且白质脑病提法易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混淆,建议命名“可逆性后部大脑水肿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cerebral edema syndrome,RPCES)。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脑病
协助日常护理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如保持 皮肤清洁、定期翻身拍背等,以预防褥疮 、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锻炼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 行康复锻炼,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 等,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06 预后评估及长期随访管理
预后评估指标和方法介绍
神经功能评估
包括意识、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的检查,以 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情况。
影像学检查
如MRI等,观察脑部病变的范围、程度及变化情 况,评估脑组织的损伤和恢复情况。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如穿衣 、进食、洗澡等。
长期随访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随访计划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长期随访计划,包括随访时间、随访 内容、随访方式等。
术式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可选择开颅减压术、脑室引流术 等手术方式。
康复治疗措施及效果评估
康复治疗措施
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言语治疗 等,旨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 高生活质量。
效果评估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定期进行康复 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指导
日常管理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可逆性病程,可作出RPLS的诊断。具体标准包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意 识障碍、癫痫发作及视力受损等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显示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血管源性水肿;经及时有效治疗, 症状和体征可完全恢复。
鉴别诊断
主要与脑梗死、脑出血、脑炎、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疾病相鉴别。这些疾病在影像学、临床表现和病程等方面与 RPLS存在明显差异。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认知
4 . 4 要多参加各种 运动锻炼 , 增强体质 , 锻炼时要注 意运
动强度 和运 动量 ; 多做有氧运动 , 提升身体机能 , 至少 达到每周
3次 , 每次不少于 3 0 mi n , 运动后每分 钟心搏达 1 1 0次 的有氧运
天, 做个健康 、 快乐 、 美丽 的女 陛。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7 )
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 体征 , 结合特征性影像 学检查结果 , 作 出早期诊 断 , 及 时有效地治疗 , 避免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 , 甚至危及生命。
可 逆性后部 白质脑病综合征 是以头痛 、 视觉 障碍 、 癫痫 发 作、 意识改变 以及智能 障碍 、 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 神经影 像学上显示 以双侧大脑后部 白质为主的水肿 区, 随着核磁共振 技术的发展 , 突 出显示 了血管源性水肿 的特 点。影像 学表现重 于临床症状是可逆性后部 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一个 突出特点 。
1 病 因及 发 病 机 制
可逆性后部 白质脑病综合征在成人和儿童都可发病 , 女性 发病率稍高 , 通常急性或亚急性起 病。 ①头痛 : 常伴恶心 、 呕吐。 ②视觉 障碍 : 几乎所有 的患者都 有视觉 障碍 , 患者常 以视物模 糊为主诉 , 还可 以出现偏盲 、 视觉忽视 、 幻觉 、 明显皮质偏 , 包括 A n t o n 综合征等 。 ③癫痫发作 : 癫痫发作可以是神经系统首发症
R P L S的原 因。妊娠期 间发生 R P L S的机制可 能与脑血管 内皮
细胞破 坏有关 , 免疫抑制药 、 肾功能不全造 成体液潴 留和体 内 毒物排泄障碍 , 出现高血压和 内皮损伤 。 ③交感神经学说 , 后循
磁共振诊断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出的 一个 I 临床及 神 经影 像 学病 名 , 由多种 病 因 引起
降压 , 压波 动 在 10 16 8 15 血 3 ~ 8/ 0 3 mmHg 。患者 于术 后 1 8h突发 头痛 加剧 , 眼花 , 嗜睡 , 四肢 抽搐 1
的可逆性综合征 , 其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 的高颅压
度 区。右侧 侧 脑室 明显受 压 , 中线 结构 向左 侧移 位 。 头颅 MR 示 双侧 顶枕 叶 、 I 小脑 、 干 大片 状 长 T 长 脑
T 信号, 可见右侧顶枕叶病灶部分 弥散受限 , 其余
病灶 无弥 散受 限 ( 1。患者 8h后意 识转 清 , 图 ) 出现 视力 下 降 , 处 可 数 指 , 音 嘶 哑 , 水 呛 咳 , 1m 声 饮 查 体 : 力 下降 ,m 处 可数 指 , 野粗 测 正 常 , 视 l 视 左侧 咽
征消失 , 院后 9d复 查 头颅 MRI 示病 灶 已基 本 人 显
消失 。
病例 2 患者 , ,8岁 , : 女 2 因孕 3 周 , 压升 高 4 血 2 , 5d 头痛 1+h人 院 。人 院 前 2 0 5d孕检 , 出血压 查 10 10mmHg 尿常 规 : 6/ 1 , 尿蛋 白( + + +) + 。人 院 时 测血 压 1 715mmHg 双 下 肢 浮 肿 , 常规 : 7/ 3 , 尿 尿 蛋 白( + + ) 潜 血 ( + ) 肾功 能 异 常 。DI + , + , C全
作头颅 MR 示右侧半卵圆中心、 I 双侧颞叶及枕叶、
双 侧小 脑散 在稍 长 T 稍长 T 信 号 , W I 见 明显 D 未 弥散受 限 区 。患 者既 往无 高血 压及 肾脏 病史 。人 院 时查体 : 血压 10 10mmHg 神 志清楚 , 言流利 , 6/ 1 , 语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E)
1、原则(1)尽量静脉给药,血压控制后口服维持;宜逐渐 替代,忌突然取代;
(2)严密监测,平稳降压,防止血压骤降引起重要 器官缺血;
(3)可合用排钠利尿剂(呋塞米) (4)凡使用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药物时,宜加普 萘洛尔对抗。
治疗—控制血压
2、常用药物
最早hinchey在1996年提出。
又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高灌注脑病、顶枕叶脑病、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
病因
恶性高血压61% 细胞毒性药物19% 子痫前期和子痫6% 其他14%
常见病因 高血压脑病 伴有血压升高的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溶血 性尿毒症综合征。 产褥期子痫 免疫抑制药或细胞毒性药物。 其他可能病因 胶原血管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动脉炎及白 塞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静脉输血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其他药物:非格司亭,促红素
治疗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脱水、利尿—甘露醇、呋塞米) 控制抽搐
(1)频繁抽搐、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10-20mg,控制后持续泵入控制。 (2)10%水合氯醛15ml保留灌肠,控制后鼻饲苯妥英钠0.1mg,或丙戊酸钠
0.2mg,每天3次。 (3)烦躁不安: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 (4)病情好转后停用,无需长期维持。
激素:争议较大,不主张常规使用 纠正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 血液透析:肾功能不全引起的RPLE,血液透析可缓解。
预后
多数好转预后较好,部分可遗留共济失调或持续性瞳孔散 大,长期严重后遗症为癫痫。
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改变在2-3周消失。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PPT课件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部白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通常为 剧烈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和呕
吐。
视力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 缺损、视物变形等视力障碍症 状。
意识障碍
复发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影 响预后。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和观察。
定期复查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身体健康。
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以及 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日常护理建议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 运动。
观察病情变化
留意自己或患者是否出现头痛、视力模糊、 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就医。
遵医嘱治疗
鉴别诊断
脑血管疾病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需要与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
颅内感染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还需与颅内感染相鉴别。颅内感染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和蛋白升高。
03
治疗方案与预后
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
01
可逆性脑白质后部综合征
治疗与预后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为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但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神经细胞进 一步损害而不可逆的变性死亡。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这一点与脑梗死早期需要维持一定水平 血压以保证脑的灌注压有所不同,降压药物的选择没有太多的临床证据,各种文献报道中一般多采用CCB、ACEI 以及中枢性降压药,较少报道采用β受体阻滞剂;
本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多数病人可以完全康复而不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但由于患者往往同时具有 严重的基础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通过详实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颅脑影像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在4周左右复基础疾病,包括恶性高血压及妊娠子痫、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患者、严重的肾脏疾病、 各种原因接受组织或器官移植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患者的基础疾病如何,即使既往的基 础血压正常,在病程中多数患者也会出现短暂的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症状多在上述基础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多有头痛并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和行为异常,如注意力障碍、嗜睡或昏睡、烦躁等,自发 动作减少、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但通常保持对刺激的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视力的异常,最常见的是偏 盲、视觉忽略和皮质盲,偶有幻视;多数病人有癫痫发作,表现形式多样,但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为常见,也 有学者报道过以枕叶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RPLS,癫痫的临床病程经过多较为短暂,虽然短时间内可以频繁发作, 但很少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如果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者基底节区,也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共济失调、锥 体束征或颅神经麻痹等。这些症状可以在数周内完全消失,但如果未能得到正确治疗,也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而导 致继发颅内出血、梗死或其他不可逆白质病变。当部分RPLS的患者同时合并颅内出血,出现颅高压和肢体偏瘫症 状,临床表现则较为复杂,应在上述症状的同时细致全面查体分析,加以鉴别。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RPLS) 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3例中,均有视力障碍,神经影像学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
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及时有效治疗对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种以头痛、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及抽搐为常见临床症状,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白质区异常信号为影像学特点的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近年来国外报道逐渐增多,但国内对其认识尚不够,文献报道少见,笔者报道3例确诊的RPLS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 26岁, 主因头痛、头晕10小时, 失明2小时来我院急诊,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史。
查体: Bp180/110mmHg, 神清,问答合理; 双侧瞳孔直径3mm, 对光反射存在, 双眼无光感;四肢肌力V级, 双侧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症阴性,血常规:红细胞2.68*1012/L,血红蛋白82g/L,余两系正常。
肾功:肌酐608umol/l,尿素氮14.7/dl。
尿常规: 蛋白++。
肾脏彩超:双肾慢性病变。
头MRI双侧颞枕叶异常信号,表现为 T1低信号, T2、FLA IR高信号, DWI低信号,治疗上予乌拉地尔降压,呋塞米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头痛很快缓解,2天后左眼视力恢复正常、右眼视物模糊。
例2:患者,男,5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理想。
此次因“头痛伴视物模糊5小时”入院。
体检:血压230/120mmHg,神志清楚,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左室肥厚、劳损,头MRI显示双侧枕叶皮质下白质长T1长T2信号,DW I正常,经降压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1月后复查头MRI,枕叶病灶消失。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精选课件
25
其他不确定或争议之处(二)
精选课件
28
结论和未来方向
PRES 是一种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由各种急性神经系统症状组成的 临床综合征。
通常是由于严重且突然的动脉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所致,但也可能 由于免疫抑制药物导致的直接内皮损伤所致,可在伴有自身免疫 性疾病或者子痫的患者中发生。
头颅影像学检查通常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不相关。
弥散受限通常意味着不可逆性的结 构性损伤以及临床不能完全恢复。 20% 的患者在增强 MRI 像上可见 强化。
精选课件
图示 PRES 患者影像学显示弥1散7 受限
10%-25% 的患者会伴发颅内出血, 其中脑实质出血最常见,其次为蛛网 膜下腔出血。 颅内出血的发生与抗凝药物使用与固 有的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采用 CTA 或血管造影 检查发现存在血管不规则的情况,可 能与血管收缩相关。
精选课件
20
预后
PRES 的预后一般较好,大部分患者可完全康复。绝大多数患者可在一 周之内康复,尽管许多患者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PRES 并不是完全可逆的,其最严重的形式可导致死亡,一项研究显示 发病后 1-3 个月内死亡率约为 3%-6%。10%-20% 的患者可伴有持续 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非可逆
非后部
非白质
精选课件
22
儿童 PRES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o 又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 征、顶枕部脑病、可逆性脑白质综 合征、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等。
o 主要累及后循环,主要表现为头痛、 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多 有视野异常以及癫痫发作。
病因
高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在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中 发挥重要的控制保护作用。
o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少丰富交感神经支配, 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差易受高灌注压的影 响。
o 突然血压升高导致了血管反射性舒张, 使血浆和血细胞漏入脑皮层和白质组织 间隙,引起血管源性水肿。
影像表现
o 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如顶枕颞叶)广泛性 白质异常,最常见部位为双枕叶但可累及 脑干、小脑、丘脑及其他部位。
o 主要表现血管源性水肿(FLAIR/DWI/ADC) o 病变具有可逆性,如未及时干预可进一步
发展为细胞毒性水肿及脑梗死。
鉴别诊断
o 静脉窦血栓 o 线粒体脑肌病 o 脑梗死 o 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男,62岁,突 发左侧肢体无 力1天,四肢 抽搐1次。
静脉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男性,50岁, 头痛2周,发作 性四肢抽搐5天。
谢谢
静脉性出血 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病毒性脑炎
男性、46岁,发 热、头痛6天, 精神异常2天 。
小结
o 诱发因素(多以高血压为基础) o 大脑后循环区域多见,对称性分布,以血
管源性水肿为主。 o 及时降压治疗可迅速逆转。 o 早期为可逆性血管源性脑水肿,但延误治
疗可造成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而不可逆死 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 LS)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Judy Hinchey提出[1],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等,预后较好,绝大多数病人神经系统症状能够完全恢复。
颅脑影像学检查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即主要累及大脑半球枕叶、后顶颞叶的皮质下白质以及小脑、脑干等部位,CT显示为低信号,MRI为长T1长T2信号。
大多数患者影像学所显示病灶与临床表现相一致,为可逆性病变,Hinchey等认为此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大脑后顶枕部局部脑水肿,命名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高血压白质脑病、高灌注白质脑病、可逆性白质脑病以及枕顶白质脑病等概念来描述这类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RPLS的病因较为复杂,绝大多数患者都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常见的包括: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各类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也有个别报道一些少见病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高钙血症等[2-4]。
尽管基础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病程中却出现了相似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高度提示这一类综合征可能具有部分共同的发病机制。
就受累部位而言,为何选择性累及大脑半球后部,目前多认为是由于大脑半球后部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后循环系统供血,相比较前循环的颈内动脉系统而言缺少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而交感神经可以在血压急骤升高时帮助维持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后部白质更容易出现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引起血管源性的脑水肿。
临床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大多会随着血压的控制而较快消失,也高度提示病变性质是一个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过程。
早期高血压脑病的大鼠模型研究中曾发现神经系统症状和病理改变通常在高血压得到控制的数小时之内就会消失,可能属于类似的病理过程。
对正在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的患者而言,本病的发生与多数免疫抑制药物的细胞毒性有关,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常见的如环孢霉素、顺铂、α干扰素、他克莫司等,其结果同样可能是造成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这种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是可逆性的过程,数周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本质的不同。
Uoshima N [5]利用SPECT灌注成像观察到RPLS患者的大脑半球后部同位素摄取对称性减低;Eichler FS[6]等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了RPL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情况,发现病灶和周围正常脑组织均存在乙酰胆碱、肌酸水平的升高和N-乙酰天门冬胺酸水平的降低,2周后随着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善这种代谢改变恢复正常。
因此推测,这种血管源性的脑水肿只是造成了神经细胞功能的暂时紊乱,而并未引起严重的神经细胞的变性或死亡。
由于RPLS是一类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目前还缺乏细致的病理研究,多数研究都是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的,只有少数研究描述了部分高血压脑病和妊娠子痫病人尸检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病变部位出现裂隙状水肿、微出血灶以及动脉管壁的纤维蛋白样坏死病理研究结果也没有发现明确的梗死证据[7,8]。
,临床表现RPLE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恶性高血压及妊娠子痫、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患者、严重的肾脏疾病、各种原因接受组织或器官移植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患者的基础疾病如何,即使既往的基础血压正常,在病程中多数患者也会出现短暂的血压升高。
神经系统症状多在上述基础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早期多有头痛并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和行为异常,如注意力障碍、嗜睡或昏睡、烦躁等,自发动作减少、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但通常保持对刺激的反应。
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视力的异常,最常见的是偏盲、视觉忽略和皮质盲,偶有幻视;多数病人有癫痫发作,表现形式多样,但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为常见,也有学者报道过以枕叶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RP LS,癫痫的临床病程经过多较为短暂,虽然短时间内可以频繁发作,但很少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
如果病变累及小脑、脑干或者基底节区,也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共济失调、锥体束征或颅神经麻痹等。
这些症状可以在数周内完全消失,但如果未能得到正确治疗,也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继发颅内出血、梗死或其他不可逆白质病变。
当部分RPLS的患者同时合并颅内出血,出现颅高压和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则较为复杂,应在关注上述症状的同时细致全面查体分析,加以鉴别。
影像学检查RPLS是一组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群,涉及许多不同专业的临床实践,因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直到最近才被广泛认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赖于现代颅脑影像学扫描技术的进步。
从各种文献报道的病例分析,RPLS的CT和MRI颅脑影像学改变具有鲜明的特征性,主要累及大脑半球顶枕区,表现为以皮质下白质为主的弥漫性对称性大片脑水肿,小脑、额颞叶白质以及基底节均偶有受累,经适当治疗,上述部位的异常信号多可在数月内恢复。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不典型RPLE 影像学特征的报道,病灶部位包括:双侧丘脑、内囊、脑干、额顶叶白质等。
头颅CT常显示为大脑半球后部以白质为主的大片脑水肿,可以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灰质一般不受累;M RI的分辨率较高,除上述部位的病灶外,还可以清晰显示累及小脑、脑干、额颞叶白质以及基底节的病灶,表现为T1加权等或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FLAIR序列更为敏感,能显示早期微小的局部异常。
还有学者进行DWI以及表观弥散成像(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 cient, ADC)的测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而且能与其他性质的疾病进行鉴别,因为细胞毒性脑水肿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在ADC上呈低信号,而RPLS为血管源性的脑水肿在DWI上呈现等或低信号,在ADC上呈现高信号。
借助这两种检测序列可区别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毒性水肿与RPLE的血管性水肿,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9,10]。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患者多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不同,颅内影像学检查常常可以有其他的阳性发现,最常见的是脑出血病灶,因此影像学诊断尤应注意全面。
Narayan P[11]等回顾性分析了16例原发严重肾脏疾病伴有高血压的儿童RPLS患者,其中2例合并颅内出血病灶;血压控制4周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头颅MRI检查显示有3例患儿原有白质病变病灶不能完全消失,2例为基底节出血病灶,1例为额叶深部多发片状白质病变,推测可能是由于血管病变的程度较重以至引起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RPLS的治疗策略和预后与许多其他白质病变不同,因此明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正确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诊断不仅建立在对本病影像学特点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还要与患者的临床病史紧密结合。
如条件许可,应尽量采用MRI检查,包括一些特殊序列如D WI、ADC等,有助于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诊断要素包括:(1)基础疾病的诱因;(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3)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4)排除其他可能白质病变;(5)可逆性的良性病程。
由于白质病变是一大类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常见的鉴别诊断应包括:(1) 脱髓鞘疾病:这是白质病变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对于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脱髓鞘疾病鉴别并不困难,脱髓鞘脑病往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颅内多发、对称、类圆形病灶,。
但对于部分表现并不典型的病例,鉴别诊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如缺乏基础疾病病史、病程呈缓解复发或进行性加重、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等。
(2) 病毒性脑炎:因多数患者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应注意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病毒性脑炎伴有发热的全身症状,病灶多累及大脑皮质额颞叶,癫痫的症状较为突出且顽固,脑电图、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等多可提供阳性证据。
(3) 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灶多累及双侧顶枕叶皮质、旁中央小叶,MRI 显示脑水肿、脑梗死或出血,MRA 提示颅内静脉的深浅静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闭塞。
临床除了累及区域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外,以颅高压最突出的症状,细致的眼底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的重要线索。
(4) 脑梗死:特别是后循环系统的梗死,如典型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累及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临床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和高位锥体束征。
本病的预后较差,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治疗与预后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为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但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而不可逆的变性死亡。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1)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这一点与脑梗死早期需要维持一定水平血压以保证脑的灌注压有所不同,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没有太多的临床证据,各种文献报道中一般多采用CCB 、ACEI 以及中枢性降压药,较少报道采用β受体阻滞剂;(2)加强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的频繁发作,但抗癫痫药物在颅内影像学恢复正常后应在短期内较快的减量至停药,同时适当使用脱水剂治疗一方面以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一方面有利于解除癫痫发作后存在的细胞性的脑水肿;(3)原发病的治疗:原有严重基础疾病应针对性积极治疗,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停用或根据情况减量,待病情缓解后可以继续使用。
本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多数病人可以完全康复而不遗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但由于患者往往同时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通过详实的病史、体格检查和颅脑影像学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在4周左右复查头颅MRI 。
以上文献复习来自:中央前回战友。
举报• 【求助】【求助】在美国如何考取验光师执照sxw01332007-05-11 11:20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诊断没有问题,主要是患儿为何有高血压急症(真正慢性高血压的发生的很少),这是我们更要解决的问题,儿童患者,要注意有没有肾的异常,感染所致的急性肾小球丁香园准中级站友发贴:592积分:71得票:29状态:离线肾炎,嗜铬细胞瘤都是要考虑的,另外肾动脉的狭窄也要排除,个人曾遇见一个学生,高血压脑病,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后来发现是肾动脉狭窄,行支架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