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是指不具透水和给水能力的岩层。
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为:岩层要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16.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的分类以及三类地下水的定义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3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关系分析
3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3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1)系列法:按雨情、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2)典型年法: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表
9.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10.水资源评价包括哪些?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金额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27.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四项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28.《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选择、填空、论述、简答(无计算题)1、水资源的定义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2、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3、河流径流的表示方法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流量t Q 、径流总量t W 、径流模数M 、径流深度t R 、径流系数α径流总量t W 指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3m ”。
径流深度t R 是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深,单位为“mm ”。
径流模数M 为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单位为“()23/km s m ∙”。
径流系数α为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某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计。
4、地下水形成原因、条件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之为地下水。
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
5、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的分类两者划分依据为埋藏条件,其中:潜水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不存在隔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
承压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存在隔水层,含水层中的水具备承压性。
6、理论频率曲线(概念)理论频率曲线是为了综合反映水文变量的地区规律性,克服经验频率曲线外延的主观性,水文频率计算引入了能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频率曲线来配合经验频率曲线点距。
7、频率与周期性的关系(1)当为了防洪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PT 1= (2)当考虑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建筑物时:P T -=11 式中:T ——重现期,aP——概率,以小数计。
8、插补延展的原因与方法:原因: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收集到的资料数量比较有限,代表性差;或者资料系列中某些年代观测资料。
为了减少样本的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精度。
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9、径流还原计算的定义径流还原计算是指消除人为影响,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1, 水资源的定义:狭义上水资源是指人类在必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必定得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样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拥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能够称为水资源2,水资源的特征:1,资源的循环性 2. 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散布的不平均性4,利用的多样性 5,利,害的双重性。
3. 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的几个转变: 1,水是自然物质,无穷制讨取——人与环境和睦2,取之不尽——水资源有限3,重视水对人类的损害——同时,重视人对水资源的损害4,重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对水资源配置保护5,重视水工程建设——同时,又重视非工程举措,特别是水资源管理6,以需供定——以定供需7,浇灌土地——浇灌农作物8,以为水是自然之物——水是商品9,分别管理——一致管理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依据其循环门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是指陆地或大海自己的水独自进行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是最主要的物质循环。
5,水资源量评论:水资源评论是保证水资源连续发展的前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水资源评论包含水资源数目评论,水资源质量评论和水资源利用评论及综合评论。
6,频次计算的方法:1,用实测的某河流水文特色值作为随机样本,计算各特色值相对应的频次,并将各组数据点绘于二维坐标图上,用目估方法用过点群中心绘制一条圆滑的曲线,称为经验频次曲线。
2,依据概率论的原理,采纳某种由必定数学公式表示的频次曲线,称为理论频次曲线,并采纳适线的方法调整参数,找寻出一条与经验频次曲线配合最好的理论频次曲线。
3,以该理论频次曲线作为外延的工具,得出不一样频次下的该种水文特色值作为设计依照7,样本资料要求: 1,一致性2,代表性3,靠谱性 4,独立性8,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1,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藏资源有限,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得不到保证2,建井区或水源地地点偏僻,输水工程耗费巨大3,含水层埋藏过深,施工水井耗费过高4,含水层导水性极不平均,施工水井的成功率过低5,地下水位埋藏过深,深取水的经济效益低。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一章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
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
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
2)蓄渗阶段。
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 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 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 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M=1000Q/F,径流深度Y=W/(1000F),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
2)泰森多边形法。
3)等雨量线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循环。
3.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的循环。
4. 径流: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5.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6. 径流总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7. 径流深: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8.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9. 干旱指数: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10.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中的水。
11.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一时的地下水流速。
12.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3.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14.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物质组成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16. 典型年法: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算的方法。
17. 径流系数: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8. 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
19. 供水保证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数。
20.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二.填空题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降水,径流 ,蒸发.2.我国河流的不给形式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3.蒸发主要有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
4.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5.河流水文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机性与确定性区域性。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
第一章绪论狭义上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水资源的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两重性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水量的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内的蓄水变化量。
农业用水一直占全部用的2/3以上。
漫灌、畦灌(7500m3/hm2)——》喷灌、滴灌(3000 m3/hm2) 工业用水取水量约为全球总取水量的1/4左右。
生活用水占全球用水量的很少一部分,约8%左右。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城镇生活用水不可替代的地位。
地下水占城镇生活用水总用水量的59%。
地球上的水量非常丰富,地球的面积被水覆盖,其中95.5%是海水。
水的循环大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陆地或者是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人为循环: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的作用与影响不同程度地发生水的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表现为1) 通过形态的变化,水在地球上起到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2) 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3) 循环与更新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
4) 回归水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对水循环水质产生影响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解决措施——为水立法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节约用水整治污染农业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工业节水: 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城市节水: 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控制人口数量第三章水资源评价地表水:为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复习1到4章(共5篇)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复习1到4章(共5篇)第一篇: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复习1到4章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知识概要第二章水资源评价1.水资源评价定义,依据和内容。
定义:水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估价。
内容:①水资源评价的背景与基础。
主要是值水资源评价区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水利工程及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水资源系统等。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预测和评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的变化和发展、水资源供需协调与矛盾。
②水资源数量评价:对评价区内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总水资源进行估算和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部分,也叫基础水资源评价。
但对于计算分区不能简单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直接相加作为水资源总量,而应扣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互转化的重复量。
③水资源质量评价:五类水质。
④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供水现状调查统计分析,现状供水效率分析,现状供水存在问题分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⑤水资源综合评价。
2.水资源评价分区: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分为10个,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
3.水平年、典型年和系列年法水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和预测评价区域现状和今后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其研究目标应与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的总目标相协调。
一般情况下研究四个阶段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即四个水平年:⑴基准年:为现状情况,又叫现状水平年,指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现状情况以某一年为标准。
⑵近期水平年:为近期状况,一般为基准期以后的5到10年。
⑶中期水平年:为远景情况,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15到20年,其精度要差些⑷远期水平年: 一般为基准年以后的15到30年,精度更差,侧重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宏观分析。
未来的降水的变化具有随机的特点,目前尚不能进行准确预测,而水资源供需分析总要依据一定的雨情和水情来分析计算,为此可以用典型年法和系列年法计算分析。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源地选择原则: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 合考虑确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 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定;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 泥沙运动: 河流泥沙是指在河流中运动的以及组成河床的泥沙, 所有在河流中运动及静止的 粗细泥沙,大小石砾都称为河流泥沙。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可将泥沙分为床沙,推 移质及悬移质三类。床沙是组成河床表面的静止泥沙。悬移质粒径较小,沉降速度比水流垂 向脉动速度小,在紊流扩散作用下可悬浮在水中,被水流挟带前进,远离河床,其运动速度 基本与水流速度一致,这类泥沙约占总挟沙量的 90%~95%。推移质泥沙粒径较大,其沉降 速度比水流的垂向脉动速度大得多,因此不能悬浮在水中,只能沿河床滑动,滚动及跳动前 进,其运动范围在创面附近(2~3)倍粒径的区域,这类泥沙占河流总挟沙量的 5%~10%。 对于推移质运动,在一定的水流作用下,静止的泥沙开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叫做 “启动”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启动速度 当水流速度逐渐减小到泥沙的启动流速时, 泥沙才停止运动, 河床上运动着泥沙并不静止下 来,当流速继续减到某个数值时,泥沙才停止运动,这时水流平均流速称为泥沙的止动流速 单位体积河水挟带泥沙的质量称为含沙量,以 kg/m3 表示 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 纵向变形:在纵的方向上(即在主流运行的方向上)由于输沙不平衡发生冲刷或淤积而引起 的河床沿纵深方向的变化称为纵向变形 横向变形:横向变形是河床在与主流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变化,表现为河岸的冲刷或淤积,使 河床平面位置发生摆动。 河流横向变化是由横向输沙不平衡引起的, 造成横向输沙不平衡的 主要原因的横向环流。 单向变形:单向变形是指在长时间内河床缓慢地朝一个方向冲刷或淤积,不出现冲淤交错 往复变形:往复变形是指河道周期性往复发展的演变现象 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1, 顺直河段:取水点应选在主流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速较快的地段,通常 也就是河流较窄处,在取水口处的水深一般要求不小于 2.5~3.0m 2, 弯曲河段: 弯曲河道的凹岸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 岸陡水深, 泥沙不易淤积, 水质较好, 且主流靠近河岸,因此凹岸是较好的取水地段。但取水点应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一 般可设在顶冲点下游 15~20m 冰水分层的河段。因为凹岸容易受冲刷,所以需要一定的 护岸工程 3,游荡型河段:在游荡性河段设置取水构筑物,特别是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比较困难,应结 合河床,地形,地质特点,将取水口布置在主流线密集的河段上,必要时需改变取水构筑物 的型式或进行河道整治以保证取水河段的稳定性 为了取得较好的水质, 取水点的选择应注意: 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常常是河流污染的 主要原因, 因此供生活用水的取水构筑物应设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 距离污水排放口上 游 150m 以上或下游 1000m 以上,并应建立卫生防护地带。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活动式取水构筑物; 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基本形式: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 水构筑物, 称为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于河岸较陡, 主流靠近河岸) 在河心设置进水孔, 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称为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1分某20,不定项选择2分某8,名词解释3分某5,简答29,论述20分。
1绪论
掌握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掌握水资源的特性
2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了解地球水储量与分布
掌握全球水量平衡和流域水量平衡公式
了解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
掌握中国水资源量概况
掌握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水资源量评价
掌握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掌握河流径流的补给类型
掌握河流径流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蒸发的分类
掌握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掌握水资源的分区原则和分区方法
掌握用典型年法进行径流的年内分配计算时,典型年的选择原则掌握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的定义及估算方法
4供水资源水质评价
掌握水质指标的项目分类
了解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掌握锅炉用水的水质评价内容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掌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掌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典型年法的涵义
掌握可供水量的意义及相关因素
6取水工程
掌握河流泥沙的分类
掌握河床演变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地点
掌握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及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掌握移动(活动)式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及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掌握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一般原则
掌握取水头部设计的一般要求
掌握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和适用条件掌握管井、大口井的构造、特征及适用条件
7节水理论与技术
掌握节约用水的涵义
掌握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指标的定义了解各种节水技术方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
⽔资源利⽤与保护复习⽔资源利⽤与保护复习资料整理取⽔⼯程1.管井:由井壁和含⽔层中进⽔部分均为管状结构⽽得名(⼀般只⽤钻井开凿井⼝,⽤井管保护井壁的垂直地⾯的直井);管井分类:完整井和⾮完整井(按过滤器是否贯穿整个含⽔层);管井使⽤条件:a.含⽔层埋藏⽐较深,⼤约15m;b.含⽔层厚度⽐较⼤(5m以上);c.多个含⽔层。
2.过滤器的作⽤:a.⽀撑保护井壁;b.集⽔;c.允许细颗粒进⼊井内。
过滤器分类及适⽤条件:a.钢筋⾻架过滤器,⼀般仅⽤于不稳定的裂隙岩、砂岩或砾岩含⽔层;b.圆孔、条孔过滤器,可⽤于砾⽯、卵⽯、砂岩、砾岩和裂隙含⽔层,⽽较多地⽤作其他过滤器的⽀撑⾻架;c. 缠丝过滤器,适⽤于粗砂、砾⽯和卵⽯含⽔层;d.包⽹过滤器,适⽤于粗砂、砾⽯和卵⽯等含⽔层。
过滤器基本要求:应有⾜够的强度和抗蚀性;具有良好的透⽔性且能保持⼈⼯填砾和含⽔层的渗透稳定性。
3.管井施⼯过程:钻凿井孔、井管安装、填砾⽯、管外封闭、洗井等。
4.洗井⽬的:消除井孔及周围含⽔层中的泥浆和井壁上的泥浆壁,同时还要冲洗出含⽔层中部分细⼩颗粒,使井周围含⽔层形成天然反滤层。
洗井⽅法:活塞洗井、压缩空⽓洗井、联合洗井等。
洗井标准:当洗井达到破坏泥浆壁、出⽔变清、井⽔含砂在1/50000-1/20000以下时(1/50000适⽤于粗砂地层,1/20000以下适⽤于中、细砂地层),就可以结束洗井⼯作。
5.管井验收时,施⼯单位应提交的资料:a.管井施⼯说明书;b.管井使⽤说明书;c.钻进中的岩样。
6.管井出⽔量减少的原因:管井原因:a.过滤器进⽔孔尺⼨选择不当、缠丝或滤⽹腐蚀破裂、井管接头不严或错位、井壁断裂等原因,使沙粒、砾⽯⼤量涌⼊井内,造成堵塞;b.过滤器表⾯及周围填砾、含⽔层被细⼩泥砂堵塞;c.过滤器及周围填砾、含⽔层被腐蚀胶结物和地下⽔中析出的盐类沉淀物填塞;d.因细菌繁殖造成阻塞。
⽔源原因:a.地下⽔位区域性下降,使管井出⽔量减少;b.含⽔层中地下⽔的流失。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广义上是指包括_ 、_ _,即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_ 。
目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2.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和等,其储量还不到全球水体总量的1%。
二、单项先择题1.下列叙述中,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A.夏秋多,北方多B.冬春多,东部多C.夏秋少,南部少D.冬春少,西部少2.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A.多年降水总量B.多年降水总量与蒸发量的差值C.河流径流总量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七大洲中,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A.亚洲大洋洲B.亚洲南美洲C.北美洲南美洲D.亚洲非洲4.中国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在世界所占的地位分别是()A.第一、第三B.第三、第一C.第一、第六D.第六、第一5.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A.夏秋多,冬春少B.夏秋少,冬春C.东南多,西北少D.东南少,西北多6.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B.防止水的污染C.兴建水库D.节约用水7.为了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人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节约用水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开渠引水⑥海水淡化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8.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A.河水、冰水B.地下水C.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D.地下水、淡化海水9.水资源的广泛性是指()A.水资源无处不在,广泛地存在于地球水圈之中B.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C.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D.热带和温带沙漠地区没有水资源10.形成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B.世界上炎热地区水资源丰富,寒冷区水资源短缺C.夏秋季节丰富,冬春季节短缺D.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1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体现了水资源的哪一特征()A.补给的循环性B.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C.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D.水利水害双重性12.“水”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解决西北地区水源紧缺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①跨流域调水②人工降雨③大力开采地下水④建集雨节灌水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关于水资源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工业生产需要的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0%左右②空调用水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③产品用水作为产品原料或生产过程的介质④接近水源地是确定工业厂址的重要因素之一⑤取自河道的天然水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14.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的主要措施是()A.防止水的污染B.兴建水库C.跨流域调水D.节约用水1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地理含义是()A.说明水资源具有水害与水利的双重性B.说明水资源时多时少,少的时候能载舟,多的时候有覆舟的危险C.说明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覆舟的水资源丰富,有开发利用的价值D.水能覆舟,所以人们把洪水称之为猛兽,故有洪水猛兽之说17.为了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人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节约用水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开渠引水⑥海水淡化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18.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A.河水、冰水B.地下水C.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D.地下水、淡化海水19.水资源的广泛性是指()A.水资源无处不在,广泛地存在于地球水圈之中B.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C.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D.热带和温带沙漠地区没有水资源20.形成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B.世界上炎热地区水资源丰富,寒冷区水资源短缺C.夏秋季节丰富,冬春季节短缺D.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2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体现了水资源的哪一特征()A.补给的循环性B.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C.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D.水利水害双重性22.“水”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解决西北地区水源紧缺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①跨流域调水②人工降雨③大力开采地下水④建集雨节灌水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关于水资源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工业生产需要的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0%左右②空调用水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③产品用水作为产品原料或生产过程的介质④接近水源地是确定工业厂址的重要因素之一⑤取自河道的天然水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24.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知识点整理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两重性1.3 水资源的属性:1.自然属性,2可利用性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4时变性2.1 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 ; 或者由大陆表面 ( 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 ) 蒸发的水气 , 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
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 , 形成降水落回地面 , 再通过径流 ( 地表的及地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 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严重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1水资源评价包括:(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2)水资源质量评价(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
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 09
✧ 掌握水资源的定义(名词解析):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以成为水资源。
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填空):1.资源的循环型;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4.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
✧ 了解地球水储量与分布:地球表面面积28101.5km ⨯,水圈(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水组成的圈层)内全部水体总储量达381086.13km ⨯。
海洋面积281061.3km ⨯,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
含盐量为l g /35的海洋水量为381038.13km ⨯,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5%。
陆地面积为281049.1km ⨯,占地球总表面的29.2%,水量仅为381048.0km ⨯,占地球水储量的3.5%。
陆地上的淡水量仅为381035.0km ⨯,占陆地水储量的73%。
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是38101.0km ⨯,占淡水总量的30.4%,主要分布在600m 深度以内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
掌握全球水量平衡和流域水量平衡公式: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量,这一关系成为水量平衡。
陆地蒸发量E L =陆地降水量P L -入海径量R+陆地研究时段内蓄水量变量⊿S L 入海径量=陆地降水量-陆地蒸发量-陆地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量 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掌握中国水资源量概况(简答):1.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8km 3。
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内、年际变化;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分布不匹配。
我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1、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2、加强技术开发,改进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3、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4、淡化海水和回收废水、雨洪水利用5、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水资源评价定义: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评估。
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水资源评价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评价的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水量水质并重3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水质:水和水中物质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水质评价:根据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采用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评价水质利用价值和水处理要求。
水质指标标识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物理性指标:感官性状:温度、色、臭和味、透明度其他:总固体、总浮固体、可沉淀固体、电导率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矿化度、ph、常规离子 (KNa/Ca/Mg/CI)有毒指标:重金属(铅、汞、铬、砷、镉》氧平衡: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常见供水水质评价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工业用水(锅炉用水):成垢作用定义:水沸腾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和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水资源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按存在形式分类: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
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水资源系统,处在不断地开采、补给和消耗、恢复的循环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2)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给的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
但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
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
可见,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水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极不均匀性,如大洋洲的径流模数为51.0L/(s·km2),澳大利亚仅为1.3L/(s·km2),亚洲为10.5L/(s·km2)。
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数倍或数十倍。
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极不均匀。
总体上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
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4)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是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
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消费性用水与非常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并存。
用水目的不同对水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使得水资源表现出一水多用的特征;(5)利害的两重性:水资源具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的两重性。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知识清单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知识清单一、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人体的大部分组成都是水,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庄稼,以保证粮食的产量。
工业生产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料和冷却剂。
此外,水还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二、水资源的现状1、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如热带雨林地区,而另一些地区则极度缺水,如沙漠地区。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水资源的需求往往超过了当地的供应能力。
2、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水污染、浪费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3、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等排放到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的质量,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三、水资源的利用1、农业用水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球总用水量的大部分。
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培育耐旱作物品种,合理规划种植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工业用水工业生产中应推广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例如,采用闭路循环用水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回用。
3、生活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随手关闭水龙头、缩短洗澡时间、使用节水器具等。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定价机制,也可以促进居民节约用水。
四、水资源的保护1、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2、治理水污染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3、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其生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一章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
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
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
2)蓄渗阶段。
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M=1000Q/F, 径流深度Y=W/(1000F), 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
2)泰森多边形法。
3)等雨量线法。
2.容积存储量:在大气压力下,含水层空隙中容纳重力水的体积。
弹性存储量: 超过大气压的天然压力降到大气压时承压水层中能释放出来的重力水的体积。
天然调节存储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中,含水层中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水。
固定存储量:在一个补给周期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水量。
3.水资源量评价的主要任务:解决一定条件下水资源量能否满足区域用水量的要求4.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方法;1)简单水量对比法。
2)典型年法。
3)开采实验法。
5.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1)地下水资源评价;2)地下水水质评价;3)开采技术条件评价;4)开采后果评价6.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1)“三水”转化,统一考虑与评价的原则;2)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3)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4)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的原则;5)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
7.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1)解析法。
2)数值法。
3)开采实验法。
4)补偿干流法。
5)水均衡法。
6)相关分析法。
7)地下水文分析法。
第四章1.水质评价是根据水体的用途,按照一定的评价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定的过程。
2.水中物质组分按存在状态分为: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
3.水质指标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4.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分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用水水源地标准。
5.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四项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6.水在锅炉中发生的不良反应:1)成垢作用。
2)腐蚀作用。
3)成泡作用。
7.水在工程中的不良作用:分解性腐蚀,结晶腐蚀,分解结晶复合腐蚀。
8.农业用水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标准法,灌溉系数法,钠吸附比值法,盐度和碱度的评价法。
第五章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
3)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
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1)系列法:按雨情、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2)典型年法: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
4.平水年频率0.5 ,一般枯水年0.75 ,特别枯水年0.9 。
第六章1.地表水源供水特征:(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
(2)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
(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
(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
(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
2.地表水取水工程组成:地表水水源,取水构筑物,送水泵站,管路系统3.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河流的径流变化、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冰冻情况、人类活动等4.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可将泥沙分为推移质(底沙)及悬移质(轻沙)二类。
5.启动流速:静止的泥沙开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水流速度。
止动流速:当水流速减小到泥沙停止运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
6.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河段。
(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
(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
(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
(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
(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7.取水构筑物形式的选择: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淤,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冰情和航运登因素,并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8.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按照取水点的位置,可分为岸边式、河床式和斗槽式;按照结构类型,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按照进水管的形式,可分为自流管式、虹吸管式、水泵直接吸水式、桥墩式;按照取水泵类型及泵房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干式、湿式泵房和淹没式、非淹没式泵房;按照斗槽的类型,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侧坝进水逆流式和双向式。
9.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可分为缆车式和浮船式。
缆车式按坡道种类可分为斜坡式和斜桥式。
浮船式按水泵安装位置可分为上承式和下承式10.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包括底栏栅式和低坝式。
低坝式可分为固定低坝式和活动低坝式11.固定式取水构筑物:不经过筑坝拦蓄河水、在岸边或河床上直接修建的固定的取水设施。
优点:取水安全可靠、维修管理方便、适应范围较广等;缺点:当河水水位变化较大时,构筑物的高度需相应地增加,因而工程投资较高,水下工程量较大,施工期长,扩建困难12.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岸较陡,主流靠近河岸,岸边有一定的取水深度,水位变化幅度不太大,水质及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13.河床式取水构筑物:在河心设置进水孔,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
适用范围:当河岸较平缓,主流离岸较远、岸边缺乏必要的取水深度或水质不好时,宜采用。
14.合建式取水构筑物:集水井和泵房合建在一起;分建式:集水井和泵房分别建。
15.合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优点:布置紧凑,总建筑面积小,吸水管路段,运行安全维护方便。
缺点:土建结构复杂,施工较困难。
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岸坡度较陡、岸边水流较深且地质条件好、水位变幅和流速较大的河流。
16.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优点:由于将集水井和泵房分开建造,泵房可离开岸边,建于地质条件较好处,因此可使土建结构简单,易于施工。
缺点:吸水管路较长,增加了水头损失,维护管理不太方便,运行安全性较差。
适用范围:当河流处于地质条件较差,以及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的情况下。
17.顺流式斗槽:斗槽中水流方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致。
逆流式斗槽:斗槽中水流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8.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优点:水下工程量小、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少、适应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水位的变化。
缺点:操作管理较复杂,需经常随河水水位的变化将缆车或浮船移位以及更换输水斜管的接头,供水安全性差,特别在水流湍急、河水涨落速度大的河流上设置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尤须慎重。
19.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缆车轨道、输水斜管和牵引设备等组成。
20.浮船式取水构筑物,由浮船、锚固设备、联络管及输水斜管等组成。
21.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组成:进水间(岸边式和河床式),取水头(河床式),进水管(河床式),泵站(岸边式和河床式)。
22.海水取水构筑物:引水管渠取水构筑物,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斗槽式海水取水构筑物,潮汐式取水构筑物。
第七章1.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1)水源地应选在含水层透水性强、厚度大、层数多、分布面积广的地段上。
(2)取水地段应有良好的汇水条件以增加补给量,可以最大限度拦截、汇集区域地下径流。
(3)新建水源地应远离原有的取水点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4)设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的地段上。
(5)设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的地段上。
(6)水源地的经济、安全性和扩建前景。
2.地下水源卫生防护时,在单井或井群30m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3.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井深一般在200m 以内,最大深度可达1000m以上;(1)大口井: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20m以内,埋深小于12m的浅层地下水;(2)辐射井:用于汲取含水层厚度较薄的浅层地下水;(3)复合井:用于同时集取上部孔隙潜水和下部厚层基岩高水位的承压水;(4)渗渠:用于地下水埋深小于2m,含水层厚度在4-6m 的浅层地下水,或集取季节性河流河床下的地下水。
(5)完整井:过滤器贯穿整个含水层;非完整井:过滤器没有贯穿整个含水层。
4.管井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及沉淀管构成。
井室:用来保护井口,安装设备,进行维护管理。
井壁管:为了保护井壁不受冲刷,防止不稳定岩层塌落,隔绝水质不良的含水层。
过滤器:是井管的进水部分,同时对含水层起保护作用,保持水井取得最大出水量,延长使用年限。
沉淀管:位于井管的最下端,用于沉积涌入井口的砂砾。
5.过滤器类型: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填砾过滤器。
过滤器由过滤骨架和过滤层组成。
骨架起支撑作用,过滤层起过滤作用。
保证水井取得最大出水量,延长使用年限。
6.管井施工建造一般包括凿井、井管安装、填砾、管外封闭、洗井等过程,最后进行抽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