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64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论述题汇总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论述题汇总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试论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8.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
全国XX年年10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试分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
38.试论述公共部门就业决策的特点及其就业增加的原因。
全国XX年年1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6.试论述技术性失业的特点及缓解对策。
37.如题37图,给定企业长期等产量线为Q1、C1、C2、C3为企业三种可能的等成本线,且C1<C2<C3,根据图示,分析企业如何决定长期均衡的劳动力需求?全国XX年年1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6.试述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37.如何看待由于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全国XX年年10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6.试论述公共部门就业决策的特点及就业增加的原因。
37.如题37图,给定企业长期总成本为C1,Q1、Q2、Q3为企业三种可能的等产量线,且Q1<Q2<Q3,根据图示分析: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应遵循的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6.试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37.试论述哪些因素有利于缩小地区工资差别?全国XX年年10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6.试论述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37.试论述造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制度性因素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4.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2.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3.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5.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
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6.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7.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
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8.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9.顾客歧视: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
10.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课程代码:001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府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属于下列哪种因素?( )A.市场性因素B.制度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以上三种都不是2.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曲线左移,同时需求曲线右移,市场工资率会如何变化?( )A.上升B.下降C.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3.下列哪个选项的论述是正确的?( )A.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相比,增加了规模效应B.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相比,减少了规模效应C.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相比,增加了替代效应D.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相比,减少了替代效应4.假设在某劳动力市场上有三个厂商,在一既定工资率水平下,A 厂商愿意雇佣10个工人,B厂商愿意雇佣15个工人,C厂商愿意雇佣20个工人。
请问在这一工资率水平下,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是多少人?( )A.5人B.10人C.20人D.45人5.下列哪个选项的论述是正确的?( )A.特殊培训的工资率,在培训期间大于其VMP,其后等于其VMPB.特殊培训的工资率,在培训期间大于其VMP,其后小于其VMPC.特殊培训的工资率,在培训期间小于其VMP,其后等于其VMPD.特殊培训的工资率,在培训期间小于其VMP,其后大于其VMP6.下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选项哪个是不正确的?( )A.年龄越大,流动的意愿越少B.未婚比已婚容易流动C.学历越高,越可能流动D.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距离成同方向变动7.“工资水平由劳动边际成本等于劳动边际收益决定”是下列哪个选项的工资理论得出的重要结论?( )A.工资基金理论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C.均衡价格理论D.效率工资理论8.下列哪个选项可以使厂商获得歧视利润?( )A.雇主歧视B.统计性歧视C.市场垄断歧视D.职业隔离歧视9.假设工会工资是每小时5元,非工会工资是每小时4元,则工会的相对工资优势是多少?( )A.20%B.25%C.44.4%D.55.6%10.下列哪个选项的论述是不正确的?( )A.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但面临通货膨胀风险B.货币政策通常与财政政策结合起来运用C.相对于均衡工资,最低工资水平越高,对资源配置和就业的副作用就越大D.劳动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最低工资法所造成的失业就越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00164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00164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一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
江苏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识记与领会祥解
江苏00164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识记: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的问题,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思想。
主要有色诺芬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柯鲁麦拉的中的重视奴隶的劳动兴趣的思想。
2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西欧封建社会的早期,一是重视对主要生产者的人身自由及个人财产的保护,规定劳动所得为农户个人所有;二是规定了对农作物的耕作、收割,对农奴的监督、耕畜的使用。
西欧从11世纪起进入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劳动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会制度的产生。
行规制度公开规定男女平等的原则,行会管理机构负责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并对某些专业匠师人数以及取得匠师身份所需的公民资格、财产状况、投资水平做出种种规定。
3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主张:1贵金属是一国财富的主要形式,而财富来源于天然的禀赋和劳动创造两个方面;2立法保护本国的熟练技工,培训本国技工和吸引外国技工都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3以高报酬刺激劳动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富;4低利率可促使技工勤劳以及熟练高的提高,物价上涨对固定收入者的危害很大。
领会:劳动经济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1、古典学派:亚当·斯密从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影响、工资性质及决定工资级别的因素、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和工资率变动状况等方面系统地奠定了劳动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
大卫李嘉通过对工资性质和工资决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着名的工资理论,成为劳动经济学关于工资运动的规律以及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点的直接基础。
2、制度学派:埃利·里查德在中考察了工会运动的发展,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系统地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
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关于价值、劳动二重性、生产价格理论;关于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关于利润、地租、工资理论和劳动与劳动力的科学区分;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关于有机构成的理论、劳动力商品的存在而产生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等,实现了对古典学派经济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 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与生产要素B 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 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 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 )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 )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 )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 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 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非自愿失业2.内部劳动力市场3.工作采购4.工资漂浮5.就业的统计性歧视6.结构性失业7.人力资本8.效率工资9.劳动力需求弹性10.劳动参与率简答:1.简述恩格尔定律,应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定律制一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计算最低工资公式为:M =Z/N•S+T(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系数)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2.劳动市场的逆向选择表现。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3.简述发达国家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模式(双重学徒制):即员工的培训都在学徒期内完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在职培训的成本(企业承担直接培训成本,员工以接受更低工资的方式承担间接成本)日本模式: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跳槽率低,因此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北欧模式: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尤其是对失业工人的培训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由市场模式(美国):企业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技校提供脱产培训;学徒制;政府培训项目4.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P233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1836.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P226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P190-1918.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P1979.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68第二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20×1’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二.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其组成要素有: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 00164 习题 真题 期末总复习)(5-9)
6.妇女或黑人等劳动者较少获得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机 会,是指下列哪种歧视类型?( D ) A.工资歧视 C.职业歧视 B.就业歧视 D.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18
选择题:
7.导致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有(ABCDE ) A、种族
B、性别
C、原有国籍 D、宗教信仰
E、身体障碍
19
简答题:
1.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雇主个人偏好; (2)雇员偏好; (3)消费者偏好。 2.简答统计性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统计性歧视的定义; (2)用群体典型特征取代个体个别特征; (3)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和信息不完全。
13
D
)
B、不变
C、难以确定
D、下降
计算题:
小张和小李在某厂分别做行政工作和装配工作,小 张每天工作8小时,小时工资率是10元:小李每天工作8 小时,装配产品10套,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0%,每套产 品计件单价为12元。试计算小张和小李的日工资收入。
小张:8*10=80元/天
小李:12*10*90%=108元/天
D.垄断性工资差别
A )
6.下列选项中属于实物支付形式的福利是( A.支付股权 C.带薪休假 B.支付失业保险金 D.支付退休金
7.根据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影响工人计件工资收入多少的因素有( AB ) A.计件工资率 C.产品数量 B.合格产品数量 D.工作时间
E.企业规模(计件工资=计件单价或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8.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
(1)为什么说在均衡的劳动力市场上,同质劳动力可以获得同等工资?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充分竞争) (2)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同工不同酬现象,你怎么看待?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课程代码:00164)第一章1.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1).劳动(2)人口(3).劳动适龄人口3.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劳动力的数量。
5.哪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6.劳动力的三个需求: 1.企业需求 2.行业需求 3.市场需求7.长期与短期劳动力的需求的区别:短期: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以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8.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性竞争市场)(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9、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或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劳动量投入的速度。
10、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1、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工资的上升与下降两个方面。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12、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13、劳动力需求的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几何图形为垂线;(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几何图形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几何图形为直角双曲线;(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几何图形为相对扁平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几何图形为水平线。
江苏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提分高频考点串讲
试卷说明:劳动经济学科目考试题型有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资料说明:本资料提供的都是考试重点,但是在重点中,按照可能考试的题型、分值、频次进行了标星,对重点进行了等级划分。
如下表:星标数目越多,表示分值越高,知识点越重要。
但要注意的是,资料提供的是知识重点,并不是押题,星级是根据往年考试频率及分值标的。
资料的逻辑框图里进行了一级标星,这里的标星代表的是某章里相对重要的知识点。
资料对某些知识点的内容进行了精简或转化,主要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记忆,文中加粗的是需要重点了解的地方。
这份资料是为了指导学员考前最后的复习,帮助学员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加速记忆。
学员在拿到资料后,可以结合逻辑图,根据星标数、资料里的逻辑整理和标识,重点复习。
1.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内涵:(1)就劳动主体而言的,是指“劳动力”;(2)另外一种情况下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劳动力★内容:①劳动力作为商品只是一种“准商品”,劳动力市场也只是具有一种“准市场”的属性;②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③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劳动经济学★★★定义: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1)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2)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①稀缺性,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这种稀缺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应出来;②人是有理性的,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范经济学★内容:(1)严格来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2)从本质上讲,根本的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3)互惠原则的三层含义:①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再次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②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权益,而无人遭受损失;③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交易障碍★包括:(1)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2)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的资金1.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特点★★★(1)它将问题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交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等;(2)和劳动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我们在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2.1.1.1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定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劳动时数劳动力★★★定义: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分类★总的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1.1.2劳动力供给的测度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2)计算公式: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2)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时间★★分为法定工作时间和实际工作时间(劳动者个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实际提供的劳动供给的时间长短)2.1.1.3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人口政策对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带来的影响:①人口政策会影响人口规模,进而影响劳动供给;②人口政策会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机构来影响劳动供给教育因素教育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影响年轻人的劳动力参与率,进而对整体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退休政策退休政策的变化则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其他因素的影响(1)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2)休假期限制度;(3)社会保险制度2.2.1个人效用最大化与劳动供给曲线无异差曲线★★★★★(1)定义: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2)特征:①具有负的斜率;②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凸形无差异曲线反映了闲暇与收入相互替代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斜率;③存在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④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偏好★★★(1)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2)偏好上的差异至少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①个人性格的差异;②人们所做工作类型的差异;③闲暇的相对价值不同工资、收入和预(1)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
最新《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课程代码:00164)第一章1.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1).劳动(2)人口(3).劳动适龄人口3.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4.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劳动力的数量。
5.哪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6.劳动力的三个需求: 1.企业需求 2.行业需求 3.市场需求7.长期与短期劳动力的需求的区别:短期: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以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8.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性竞争市场)(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9、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或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劳动量投入的速度。
10、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1、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工资的上升与下降两个方面。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12、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13、劳动力需求的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几何图形为垂线;(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几何图形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几何图形为直角双曲线;(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几何图形为相对扁平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几何图形为水平线。
00164劳动经济学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0016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
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现代劳动经济学学科系统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习者全面、系统和较为深入的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应用等内容。
学习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成长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微观及宏观的问题和现象。
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使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为基础,是本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该课程的先期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学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就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与纠纷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制度与文化、国际劳工标准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特点5、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劳动定义:在一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定义:(1)传统或者早期的劳动力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00164 劳动经济学
高纲124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164劳动经济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识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领会:劳动经济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地位识记: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基础地位领会:劳动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关系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三、劳动经济学的体系与研究方法识记:劳动经济学体系所含内容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四、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识记: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领会: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我国目前较为的劳动经济问题第二章劳动力供给【考核要求】一、劳动力供给概述识记:现代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参与率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类型领会:劳动力资源的含义劳动参与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供给的因素二、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模式识记: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个人劳动供给曲线领会:效用的特点应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三、家庭劳动力供给识记: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含义领会:影响家庭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因素经济周期变动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第三章劳动力需求【考核要求】一、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识记: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含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含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领会: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二、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识记: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原则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原则劳动力边际收益劳动力边际成本领会: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需求的决定要素价格可变情况下的劳动需求决定三、劳动力市场均衡领会: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第四章劳动力市场【考核要求】一、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识记: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领会: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识记:职业的含义劳动交易的内容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领会: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三、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识记:国际劳工组织和我国有关最低工资的规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制度建设应考虑的因素领会: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考核要求】一、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识记: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流动的一般规律领会: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模型和内容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决定因素识记:劳动力流动的类型领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与其他因素三、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领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和影响应用:评价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流失第六章人力资本投资【考核要求】识记:人力资本的定义物质资本的定义人口质量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识记: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方法四、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分析识记:教育成本教育收益在职培训的定义领会: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应用:教育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舒尔茨)五、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识记: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第七章劳动工资与福利【考核要求】一、主要工资理论的内容识记:早期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领会: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应用: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二、工资与工资形式识记:狭义的工资广义的工资领会:工资与奖金、福利、津贴、补贴的不同三、工资水平识记:工资水平的衡量标准领会: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四、工资差别识记: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年龄之间的工资差别领会:产业工资差别职业间工资差别五、最低工资识记:最低工资的含义领会:最低工资标准的测量方法六、职业福利识记:职业福利的含义职业福利的作用职业福利的类型领会:职业福利的特征应用:实施职业福利的原则第八章工会【考核要求】一、工会的含义与功能识记;工会的含义工会的功能领会:工会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二、工会结构和类型识记:工会的结构领会:工会的分类三、集体谈判的主要内容识记:集体谈判的定义集体谈判的程序集体谈判的种类领会:集体谈判的特点与功能集体谈判的结构四、中国工会识记:中国工会的性质中国工会的主要职能中国工会会员的募集方式中国工会机构的设置领会:新时期中国工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应用:中国工会的创新第九章劳动保障【考核要求】一、劳动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识记: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特点我国的劳动保险项目领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医疗保险的特点失业保险的特点应用:劳动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二、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识记:劳动保护的含义领会:劳动保护的意义应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检查三、我国劳动保障制度识记:我国劳动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领会:政府在劳动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第十章劳动就业【考核要求】一、就业理论的内容识记:劳动就业的概念充分就业的概念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内容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内容领会:不同就业理论的共性和特征二、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识记:影响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领会:人口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应用:劳动制度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三、我国城镇就业制度识记:就业制度的含义领会:我国城镇就业制度的改革第十一章失业【考核要求】一、失业的类型与原因识记:失业的概念失业的主要类型领会:各种失业的具体原因应用: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二、失业的衡量及社会承受力识记:失业率隐性失业的主要测量方法领会:失业的影响决定失业的社会承受力的因素应用:失业的衡量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识记:工资膨胀率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菲利普斯曲线领会:造成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关系四、降低失业率的政策识记: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失业治理的良策中国失业者的结构分析我国的失业的原因分析应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第十二章劳动管理【考核要求】一、政府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劳动力市场的经验识记:西方国家人力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做法领会:西方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调节干预的主要内容应用: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二、劳动法规的主要内容识记:劳动法的概念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我国劳动就业管理制度领会:劳动合同的原则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征应用:处理劳动争议的方法附录题型举例一、单选题:1、劳动力需求弹性包括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和劳动力()A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B供给的自身弹性C 供给的交叉弹性D 供给单位弹性2、甲雇员的闲暇偏好大于乙雇员的闲暇偏好,则两者的等效用曲线的斜率关系为()A 甲大于乙B 甲小于乙C 两者相等D 无法判断二、多选题1、按照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对资本的认识,资本从形态上可以划分为()A物质资本B人力资本C金融资本D技术资本 E 社会资本2、工资形式包括()A 基本工资B 奖金C 津贴D 补贴E 计件工资三、辨析题1、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相加。
劳动经济学 00164 习题 真题 期末总复习(1-4)
)
选择题:
1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说法是( A ) A.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减少 B.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增加 C.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减少
D.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增加
14.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是( B ) A.正向关系 B.反向关系
劳 动 经 济 学
Labor Economics
主讲人:章发旺
期末总复习
2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的内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劳动需求的内涵与分类
利润最大化原则与企业短期劳动需求原则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 企业长期劳动需求的原则 规模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含义及类型
生产要素的替代性与互补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 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需求弹性 C.机会成本 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劳动资源的利用问题 B.劳动资源的配臵问题 C.劳动资源的产生问题 D.劳动资源的稀缺问题 3.决定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 B ) A.劳动资源的普遍性 C.劳动资源的无限性 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D.劳动资源的复杂性 B.资源的稀缺性 D.边际生产力
论述题:
1.试述企业短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VMP=MP×P=W)
2.试论述决定企业长期劳动需求应遵循的原则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15
选择题:
1、我国《劳动法》中规定了我国劳动就业最低法定年龄为( C ) A.14周岁 B.15周岁
C. 16周岁
D.18周岁
2、劳动力是指( A ) A、人的劳动能力 B、具有劳动能力的 “人”
劳动经济学 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2、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3、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答案:A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答案:A5、人力投资收益是()A、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C、国家和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的全部费用;D、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答案:C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答案:D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答案:D8、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D、失业的周期波动答案:C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10、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为()A.0B.1C.正无穷D.不确定答案:C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B.企业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C.企业不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D.企业不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答案:B12、工资制度可以分为工资生成制度和()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一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
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答: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1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
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
3 劳动力不能存储。
4 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
5 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3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规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规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
(领会)互惠包括三种情况: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领会)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课后4)为什么说规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答: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
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
因此,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一. 名词解释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
5.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6.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7.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8.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9. 劳动经济关系:与劳动和劳动力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
10.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11. 实证分析: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2. 劳动力生产费用: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3. 机制:指事物运动的目标指向、动力来源、传导系统、动作方向、运动力度等成套的规定性。
14. 部劳动力市场: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5.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6.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围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7.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18.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9. 非均衡分析: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20.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21. 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22. 补偿性工资差别: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23.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24. 磨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25.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26.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 判断题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正确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正确3. 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错误4. 长期劳动力需求弹性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弹性要小。
错误5.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错误6. 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服务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雇用更多的公务人员。
正确7.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正确8.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正确9.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错误10.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错误11.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正确12.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正确13.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正确14.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正确15. 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力人口数量与劳动力平均素质之和。
错误16.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正确17.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错误18.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错误19.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错误20.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错误21.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错误22. 劳动力资源同一切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
正确23. 规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
错误24. 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劳动力。
错误25. 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然后由市场引导企业。
正确26. 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种部制度性与外部价格性的关系。
正确27. 劳动力的需要是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正确28. 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不同于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
错误29. 在产出水平给定的条件下,与给定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那条等成本曲线为最大总成本。
错误30. 劳动力需求交叉弹性是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正确31. 政府就业政策的限制会降低企业总成本。
错误32.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劳动力需求高于利润最大化企业水平。
正确33. 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影响劳动力需求。
错误34. 劳动经济学中的一级劳动力是指主要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是指辅助劳动力。
错误35. 不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的状态叫做供给无弹性。
正确36. 如果工资固定不变,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小于零的状态叫做供给有无限弹性。
错误37. 收入约束式是劳动主体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错误38. 非劳动收入是一种不劳动而获的收入。
错误39.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正确40. 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劳动力有效供给大于初始供给的情形。
错误41. 劳动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的主观预期判断叫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
正确42. 所谓收入均等化理论就是劳动收入实行平均主义的理论。
错误43. 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又称外部成本和部成本。
错误44. 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大大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指标。
正确45.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
正确46. 工资职能是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工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