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精修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说课稿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说课稿运动与摩擦力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二、实验器材带凹槽和挂钩的木块、带车轮的木块(用轮子、车轴、笔芯管、透明胶、木块等做成)、垫圈、钩码、线绳、带有定滑轮的加宽木板、筷子、平板。
三、实验创新要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二)实验创新点:1原教材的实验是用纸盒、装上轮子的纸盒、筷子、线绳、带有定滑轮的木板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存在的缺点是纸盒太轻、不稳定、易被压坏等,会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同时给纸盒装上轮子不如木块方便。
我创新的实验是用带凹槽和挂钩的木块代替纸盒,为了解决纸盒太轻的问题,在木块的凹槽中放上钩码,可以起固定钩码的作用,非常稳定,且不会被压环,带有挂钩也给拉绳子提供了便利。
我设计的装上轮子的木块是用空笔芯管来装车轴,空笔芯管中剩余的润滑油,还能帮助车轴转动。
本实验的创新不仅能激起学生测量物体摩擦力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突破了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的教学难点。
2.原实验室中带定滑轮的木板较小,木板太小不方便进行实验,如果直接利用桌面做实验会存在桌面不平、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实验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购买薄多层板加宽,使实验更方便更高效。
在木板上画上五条线,将筷子放在木板的线上,更方便摆放筷子和实验,避免筷子摆放不均匀等原因造成对实验的影响。
3.原活动手册中的记录单是填写三个实验的垫圈数和平均值的计算,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值的计算能力较弱,学生无法快速的算出数据,导致数据分析和分享交流的环节时间很紧,学生算不出平均值,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EXCE1表格帮助学生记录数据,利用插入图表等方式,使数据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数据。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
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
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
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
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
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
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
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
《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
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
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
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
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
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
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
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
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
(每组一份)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每组一个)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
(播放古代造纸录像)本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说课稿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种子发芽实验(一)1地球表面的地形2种子发芽实验(二)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蚯蚓的选择4土壤中有什么5食物链和食物网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做一个生态瓶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改变生态瓶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维护生态平衡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光运动和力1.光和影1我们的小缆车2.阳光下的影子2用橡皮筋作动力3.光是怎样传播的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光的反射4测量力的大小5.光与热5运动与摩擦力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6滑动与滚动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7运动与设计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8设计制作小赛车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说教材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
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
在本课中,学生要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这课注意以下事项。
1.根据实际教学检测,课堂内是不可能安排学生操作实验,需在课后家里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无需学生准备过多的学具,排除干扰。
课堂以教师细致、详尽的演示为主,为学生课后实验铺垫。
2.为尽量防止课后出现许多学生没有落实完成对比实验的观察,而导致下节课的真空。
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时务必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比如呈现绿豆苗成长的相关图片,唤醒学生内在需求。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科学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篇三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全册,以供参阅。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精选5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精选5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范⽂(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1⼀、说教材 ⼀、说教材 《认识船》是苏教版⼩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内容,固体和液体是学⽣⾮常熟悉的物体,学⽣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究欲。
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切⼊点,指导学⽣运⽤多种感官和多种⽅法认识和描述⼀个具体的事物,并且不是单纯的认识固体和液体的常见性质,⽽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通过⼤量反复的实验,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较全⾯、客观的认知能⼒。
本单元共有六课,《认识船》是第六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基础上的实践运⽤课,从了解船的发展、船的种类及船的⽤途等⽅⾯引导学⽣认识船,并通过让学⽣设计⾃⼰⼼⽬中未来的船,来发展学⽣的想象⼒和创新思维,从⽽了解科学的本质。
教材中直观图⽚较多,⽂字内容⾮常少,这种图⽂并茂的安排,很符合学⽣的年龄特点,但也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的要求。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的学习需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将通过⽹络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式进⾏教学,让学⽣学会通过⽹络收集信息,提⾼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因此我准备提前⼀周告诉学⽣⽹址,让学⽣利⽤⾃习课的时间和课后时间上⽹收集有关船的资料。
结合⼩组合作,⼤组讨论,分析探究,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和它们的⽤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并能够发挥想象,设计理想中的船。
这种教学形式,让学⽣亲⾝体验⼀次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过程,通过以学⽣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社会责任感,学会⽤科学的思维⽅式解决⾃⾝学习、⽇常⽣活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四、设计理念及基本思路: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3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3篇)篇一: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
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
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
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天气《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内容:《我们关心天气》是(新)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
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模式:四动模式(动口说、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设计: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天气符号(是本课的重点)。
我设计安排了4个步骤:1、课一开始我安排了40秒的情境视频,目的是把学生请进来让他们初步感知天气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2、一句“你还想知道哪些?”导语击起学生更多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入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初步认识天气符号及天气现象。
学生参与活动一【小组合作说一说】3、紧接着课件出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进行系统性的再认识。
4、通过一组练习和拼摆(学生活动二【小组活动摆一摆】)把天气符号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天气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运用感官来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天气(是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了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议一议】的方式进行,分了三个环节:1、汇报对今天的天气感受。
2、学做天气预报主持人。
3、用“网状图”表示生活和天气的关系。
通过这几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散了难点,达到了目的,课堂上学生三次合作学习大约用了25分钟左右,从而努力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以后的天气。
4、《风向和风速》说课稿教材分析:《风向和风速》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
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
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
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1《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课首先介绍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但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最后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了。
说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二、实验材料:自制教具:鼓膜和耳廓的实验装置三、实验改进要点:1.通过自制鼓膜模拟装置,学生能直观感受耳的结构,明确鼓膜作用。
2.通过在鼓膜模拟装置上加装耳廓,来探究耳廓的作用。
3.自制的模拟装置可量化实验,学生能获得数据,更准确的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原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声波形式传播。
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自制鼓膜模拟装置,模拟鼓膜接受到声音时的振动,并通过量角器量化实验结果。
加装耳廓模拟装置,量化有无耳廓时鼓膜振动的结果并量化,明确鼓膜和耳廓的作用。
五、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人耳的模型,认识人耳的内部结构。
4.初步认识鼓膜的作用;初步认识耳廓收集声波的作用。
5.培养细心观察、有实证意识的核心素养;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六、实验教学内容:1.通过实验认识鼓膜的作用。
6.通过实验认识耳廓收集声波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情景导入二、观察耳朵的构造剖面图,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推测人耳各部分的作用。
三、利用改进鼓膜模拟实验,带领学生探究鼓膜的作用现象明显。
参考教材鼓膜和外耳道装置,但改圆筒横置,改气球皮为PVC膜。
用小鼓做声音源,增设泡沫小球紧靠鼓膜,当声音到达时鼓膜振动,泡沫小球弹跳幅度大,能明显放大鼓膜的振动,实验效果明显。
四、利用创新耳廓模拟实验,带领学生探究鼓膜的作用用数据说话。
用废旧塑料水壶上口,做成耳廓模型。
再用+3D打印技术,做出外耳道与耳廓的连接环。
这样的设计,完整的模拟了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结构。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我还设置了量化装置。
量角器和泡沫小球间的连线,可以在量角器上显现泡沫小球被鼓膜振动弹起的角度。
能量化不同大小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幅度大小变化。
辅助标尺和移动卡标,则是用来准确控制小鼓与耳膜之间的距离和声音的大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6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6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会流动,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问题、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设计流动比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比赛规则、设想比赛方法,理解公平实验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其次是运用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思考。
最后是液体和的固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的基本特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对其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本课以及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注意培养。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得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别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1块塑料板、5个滴管、带有刻度的纸杯、面巾纸等。
四、学法、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知识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确立公平的比赛规则及比赛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
小学科学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小学科学教学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
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的说课稿。
本册教材共有16个单元,包括宇宙探索、物质研究、生命奥秘、社会与环境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我将按照单元顺序进行说课。
一、单元概述本单元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天文学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
同时,通过了解日食、月食等现象,让学生对天文学产生兴趣。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运动规律。
2.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基本形成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
4.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第一周:介绍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运动轨迹、周期等。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2.第二周: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形成原理、观测方法等。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3.第三周: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邀请天文学家来校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的奥秘。
同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完善他们的记录。
4.第四周: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模拟实验心得,激发他们对天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太阳和月亮的基本运动规律,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2.难点: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
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记录,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
3.通过参观天文馆或邀请天文学家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的奥秘。
4.通过鼓励分享观察记录和模拟实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评价与反馈1.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模拟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教案说课稿.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小学科学课程说课(模板)一、说教材1、简析教材___________是科学________第_______章第_________节,是一________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前后知识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二、学法和教法1、学法①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②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③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④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⑤自主学习方式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它是强调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该学习的基本程式为生疑→质疑→释疑→拓展。
⑥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2、教法①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②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③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④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
⑤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⑥联系生活法即把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⑦鼓励质疑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⑧互动学习法即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新课引入复习旧知识引入;设置熟悉的情景引入;实验引入;故事引入。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说课稿(精编版共7课)(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说课稿(精编版共7课)(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共包括7课,分别是:水的三态变化、固体的性质、液体的性质、气体的性质、相变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
这一单元主要围绕物质的变化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和性质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掌握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性质,了解相变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状态变化和性质变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养成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性质、相变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
2.教学难点: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溶解现象的机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物质的变化现象,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
2.教学内容与活动:a.水的三态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探究其原因。
b.固体的性质:观察不同固体的形状、硬度等性质,分析其内在原因。
c.液体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表面张力、粘度等性质。
d.气体的性质:观察气体的扩散、压缩等现象,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
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空气是不良热导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的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热的不良导体的作用后,再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应用,自己发挥想象、动手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的重要。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归纳,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现在结合教学原理,我制定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3分钟我出示各种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去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杯子的制作材料?引入新课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比较接近生活实际,从而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猜测突破难点 6分钟向学生展示三个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陶瓷杯、塑料杯。
倒入等量的热水,并让学生做猜测,几分钟后各水杯的温度怎样变化呢学生对三种不同的杯子并不陌生,可以说很熟悉,当真正要了解其原理的时候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了,所以学生渴望新知的欲望便表露出来,如加以引导,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前面课时进行联系,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了愿望。
在猜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发挥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会很自然的想到杯子的不同材料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于是提出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突破了难点,在等待降温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杯子外壁的温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动手制作 12分钟在学生建立在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后,我让各组的学生发挥想象,每组四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保温杯,为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我走入学生当中,提醒他们必须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水量的多少,温度测量的时间等等,四个组员分别承担度数、计时、记录等工作。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
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性,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作用。
(四)展示成果体验乐趣 9分钟在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时,我乘胜追击让各组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
由于时间关系,为将本活动顺利进行,将磨具中得到大小相同的适中的小冰块分发给学生,比比谁的冰块融化得最慢。
赢的小组赢得两颗星星,输的一方也能得到一颗星星。
让学生体现比赛的乐趣。
这个活动也完善了保温就是保持温度的概念。
课堂的活跃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比赛结束后像赢的一方表示祝贺,当然输的一方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五)练习巩固知识反馈 8分钟采用课后作业,逐步加大知识的迁移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训练了抽象逻辑能力。
也帮助老师及时的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查漏补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分钟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这样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问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下课之际,我向学生布置“你是否还有更好的保温办法呢”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让科学走入他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水温降得慢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教科版三下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说教材《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共四部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本单元获得的学习经验还可以帮助他们在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
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本课共有4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及“思考和讨论”。
在这四个活动中“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这两个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有一些是重复的,而它们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一直身陷在一组又一组的实验材料中,没有思考的时间。
因此,我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用一组材料进行两个活动的探究,既省时又省力。
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他们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如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铁在水中是沉的。
但对相当多的物体的沉浮认识是模糊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因此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的精神,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四)教学准备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
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
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五)教学流程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
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