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a2ec2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8.png)
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准确研判网络舆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舆情蔓延。
2. 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3.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4. 促进网络空间清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预案原则1. 预防为主,快速反应。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 依法依规,公开透明。
4. 上下联动,协同作战。
四、组织架构1. 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筹协调。
2. 设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
3.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作战机制。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网络舆情监测(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确定舆情等级。
2. 舆情研判(1)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区分正面、负面、中性舆情。
(2)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3. 应急处置(1)根据舆情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采取以下措施:①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②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
③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应对舆情。
④对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打击。
4. 舆情评估(1)对应急处置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六、应急响应等级1. 一级响应:针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由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直接指挥。
2. 二级响应:针对较大网络舆情事件,由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置。
3. 三级响应:针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由相关部门负责处置。
七、保障措施1. 加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物资装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原则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8fa4fb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f.png)
一、导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特制定本预案原则。
二、预案原则1. 领导原则(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2)部门协同,形成合力。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工作的强大合力。
2. 快速反应原则(1)第一时间响应。
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2)快速传递信息。
对事件信息,要迅速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
3. 公开透明原则(1)及时公开信息。
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消除疑虑。
(2)规范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原则,确保信息发布规范有序。
4. 科学处置原则(1)分类处置。
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2)依法依规处置。
在处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处置工作合法合规。
5. 引导舆论原则(1)正确引导舆论。
对网络舆情事件,要积极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遏制负面舆情。
(2)加强舆情监测。
对网络舆情动态,要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舆情。
6. 沟通协调原则(1)加强部门沟通。
各部门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
(2)积极与媒体沟通。
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回应媒体关切,引导媒体报道。
7. 预防为主原则(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2)建立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8. 责任追究原则(1)明确责任主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5955a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0.png)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形象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保障政府形象和公共利益。
本文将从建立应对机制、提升危机应对能力、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一、建立应对机制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
这包括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危机管理团队,明确危机应对责任人,建立协调机制等。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舆情分析、信息传递等功能,能够及时发现舆情危机的迹象,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危机管理团队应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各类网络舆情危机。
明确危机应对责任人,是为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确定责任,做出决策。
协调机制则是为了保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提高应对效率。
二、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
首先是加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接受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培训,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应对能力。
其次是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流程。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流程应明确、简洁,能够迅速响应和决策,避免因流程不畅而导致危机失控。
政府还应建立危机演练机制,定期组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检验危机应对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只有不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政府才能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三、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方式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方式。
首先是正面回应。
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应当及时正面回应舆情事件,采取公开透明的态度,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加强舆情引导,化解舆论压力。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主动发布政府工作信息,增加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c3eaf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b.png)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21866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e.png)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民意支持和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形象。
本文将从监测舆情、舆情引导和科学回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倾向。
可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24小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发现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通过主动了解舆情,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对社会民意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引导网民正面发声。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等活动,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地方政府还可以定期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增加政府公开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要积极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依法合规,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应科学回应网络舆情。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介绍相关情况、说明政府立场,消除网民疑虑和误解,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要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迅速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恶化。
要加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舆情失控的情况。
通过科学回应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b3dd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6.png)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有些舆情事件可能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而迅速发酵,给企业、政府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与策略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原则1. 及时回应,澄清谣言在网络上,谣言传播迅速,一旦被传播,就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困扰。
对于网络上的不实言论,企业、政府或个人应该及时进行澄清,防止谣言进一步蔓延。
只有及时回应,澄清真相,才能更好地控制舆情的发展。
2. 坦诚沟通,保持透明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坦诚沟通和保持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不管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坦诚地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不隐瞒真相,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只有坦诚沟通,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3. 强调责任,积极回应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企业、政府或个人都应该强调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展示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只有积极回应,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策略应用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企业、政府或个人应该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做好舆情事件的预警和监测工作,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2. 积极引导舆论,塑造舆情氛围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舆论,塑造良好的舆情氛围。
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积极回应负面舆情,引导公众的情绪和关注点,达到调动公众情绪,稳定舆情的效果。
3. 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以及利用舆情监测工具等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并快速反应。
4. 发挥舆情危机公关的作用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舆情危机公关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企业、政府或个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团队,制定应对策略,迅速做出反应,消除危机隐患,挽回公众信任。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66f33d0b4c2e3f57276381.png)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
”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
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
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a352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8.png)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23151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4.png)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常常面临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舆情分析不到位、舆情引导不足等问题,导致舆情事件频发,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针对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传播范围广泛性,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舆情动态,预防和应对舆情事件的发生。
地方政府还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意图,避免信息失实、不明确,引发舆情误解。
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舆论公正、理性,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舆情治理。
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倾听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1.2 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极具偶然性和突发性,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导致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和恶意炮制,往往会对地方政府形象和政府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等对策,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0d110a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0.png)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挑战。
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对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将从应对措施、风险预警和舆情引导等方面探讨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一、应对措施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息舆情,恢复公众信任。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小组,明确责任人员及工作流程,做好应急预案,以便于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政府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和透明的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确保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应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实现信息透明化。
政府还应积极倾听公众声音,及时回应公众疑虑和意见。
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公众沟通,了解公众情绪和诉求,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化解舆情危机。
政府需要与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关系,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舆情动态,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
二、风险预警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发现可能存在的危机隐患。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
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监测和处理,防止谣言在网络上蔓延。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谣言监测和辟谣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和处置网络谣言,减少谣言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充分的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来自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形成全面的舆情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
![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2677c1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a.png)
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决策、企业形象以及个人利益的重要因素,而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现代社会必备的技能。
本文将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作为治理者,政府应负责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因此应对网络舆情尤为重要。
以下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1. 突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政府形象。
政府应该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缓解负面情绪。
2. 关注网络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动向,及时对舆情进行跟踪监测,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
3. 建立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政府信息发布效率。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发布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同时提高信息发布和公众回应的效率,增强政府与网民的互动性。
4. 加强舆情分析,掌握网络声音。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体的分析和监测,及时了解网民的态度和看法,全面掌握网络声音,从根本上避免偏颇信息的传播。
三、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形象与经营受到网络舆情影响。
以下是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与技巧:1. 维护自身品牌形象,建立积极形象。
企业应该时刻关注自身品牌声誉和形象,并主动关注和回应用户反馈,建立一个积极、合理、亲和力强的品牌形象。
2. 设置舆情值班机制,提高舆情应对效率。
企业应该搭建一套舆情应急系统,定期召开舆情应急专题培训会议,设置舆情值班机制,提高舆情应对效率,及时宣传企业形象,化解负面舆情。
3.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掌握网络声音。
企业应该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准确了解舆情的动态,从而及时地应对舆情、消除危机。
4. 公开信息,提高透明度。
企业应该公开自身的信息和资料,提高透明度,向社会各界展示一个开放、真实、亲和的形象,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1f762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3.png)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于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所引发的一种舆论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剧,成为企业、政府和个人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
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与策略,并且及时、灵活地应用在实际中,以应对各种舆情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和策略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以帮助各个领域的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1. 及时响应。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出现舆情事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以避免舆情的扩散和影响的进一步恶化。
及时响应是网络舆情应对的首要原则,也是防止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
2. 真实透明。
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伴随着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保持真实、透明的态度。
只有向公众真实地呈现事件的全貌,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化解舆情风险。
3. 主动引导。
在应对网络舆情中,需灵活运用舆情引导策略,积极引导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和理性看待,避免大规模的传播扩散。
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引导舆论的走向,是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环节。
4. 积极沟通。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与公众、媒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关切、解决问题。
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减少误会和矛盾,减轻舆情的负面影响。
5. 引入专业力量。
对于复杂和敏感的网络舆情事件,需要引入专业的公关、媒体和舆情管理机构,借助专业力量解决舆情问题。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舆情形势,有效应对各类舆情挑战。
1.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发现潜在危机和风险,对于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舆情问题至关重要。
可以借助舆情监测平台、社交媒体分析工具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系统。
2. 制定应对预案。
在面对潜在的网络舆情事件时,需要制定应对预案,明确责任人、工作流程、危机处理方案等,并进行定期演练,以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的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606a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b.png)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准确,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网络空间发生的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 工作原则(1)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确保事件得到有效处置。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职责,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事件真相得以澄清。
(4)依法依规,严格执法。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依法依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领导小组组成: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组成,负责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2)领导小组职责:制定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各部门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组(1)工作组组成:由宣传、网信、公安、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
(2)工作组职责:负责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研判、处置和宣传引导等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1. 舆情监测(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进行分析研判,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
2. 舆情研判(1)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事件原因、性质、影响等。
(2)根据研判结果,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3. 舆情处置(1)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采取相应措施:①对于谣言、虚假信息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②对于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事件,采取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③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公众权益。
④对于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4. 舆情引导(1)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舆论关注正能量。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7ea05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f.png)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了检验其治理水平和公共信任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信息真实性难易得到验证。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主动了解网络上的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舆情事件。
通过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网络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以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的蔓延和恶化。
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做好政府工作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动公布政府工作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准确有效传递政府声音。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政府工作的宣传推介活动,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
要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在面临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及时召开应急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并迅速落实,消除舆情隐患,稳定社会情绪。
四、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在面临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疏导不良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指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促进社会舆论的理性化和平稳化。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38f0f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8.png)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
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一旦出现舆情危机,可能会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政府的工作效果。
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就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之道进行探讨。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有效的舆情监测是政府应对网络危机的第一步。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和趋势。
监测内容涵盖政府形象、政策措施、公共事件等方面。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引发危机的舆情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处理。
二、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流程,形成协同工作的机制。
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预案和预警指标,明确危机处理的时限和目标。
政府要建立舆情处置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部门明确责任,强化协作与配合,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三、加强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
通过建立包括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及舆情分析技术在内的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信息和舆情事件。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分析,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和引导,避免舆情危机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四、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提高政府部门危机处置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演练内容可以包括实际案例模拟演练、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置方案演练等。
通过演练,政府部门能够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完善舆情危机处置方案,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五、加强网络舆情危机舆情引导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情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解释政策措施、引导舆论方向等方式,及时回应和管控网络舆情事件。
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方案
![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7424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a.png)
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方案快速反应,抢占信息先机。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机制,迅速成立危机应对小组。
这个小组由宣传、公关、法律、业务等多部门组成,形成合力。
小组成员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迅速制定应对策略。
记住,舆论的战场不等人,谁先发声,谁就能占据主动。
1.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发布任何信息之前,务必经过核实,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2.保持信息的连贯性。
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政府发布的信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让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3.增强信息的可信度。
政府发布的信息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要让公众相信政府是在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舆论引导,塑造积极形象。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要善于运用舆论引导策略,塑造积极的形象。
具体做法如下:1.确定舆论引导的主题。
根据事件的特点,确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如“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等。
2.制定舆论引导的方案。
针对不同媒体平台,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方案,如新闻发布、社交媒体运营、线上线下活动等。
3.落实舆论引导的责任。
明确各部门在舆论引导中的职责,确保舆论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与媒体、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建立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畅通。
2.及时回应关切。
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政府要及时回应,避免舆论发酵。
3.开展心理疏导。
对受灾群众、遇难者家属等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1.梳理危机应对流程。
对危机应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建立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应对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注意事项:1.避免信息滞后。
政府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效率,不能让谣言和不实信息抢占先机。
解决办法: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快速反应。
网络舆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网络舆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619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d.png)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应对网络舆论事件时,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积极应对。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网络舆论事件苗头,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网络舆论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3.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及时处置网络舆论事件。
4. 实事求是,依法处置。
以事实为依据,依法依规处置网络舆论事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组织架构1. 成立网络舆论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网络舆论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3. 设立舆情监测组、信息发布组、舆情引导组、应急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舆情监测。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发现苗头及时上报。
2. 舆情研判。
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研判,分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3. 快速反应。
接到网络舆论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 信息发布。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走向。
5. 舆情引导。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正确引导舆论,防止负面信息扩散。
6. 依法处置。
对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7. 总结评估。
应急处置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评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
组建专业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素质。
2. 资金保障。
保障应急处置工作所需资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 设备保障。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c4ff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8.png)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
网络舆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产品评价等,这些信息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网络舆情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以及声音失衡等。
因此,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进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与采用相应的方法,以确保治理的效果和公正性。
一、原则1. 信息准确性和可信度原则网络舆情的治理应以信息准确性和可信度为首要原则。
政府、媒体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发布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不得故意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所述。
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应设立专门的审核机制,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监管,删除虚假信息。
2. 公正与公平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当遵循公正与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要理性客观地对待各种不同声音,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并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此外,公正地对待信息来源,不因信息来源的身份、背景或立场不同而偏向一方。
3. 依法治理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遵循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
任何个人或组织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违法信息,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也应及时跟进,适应网络舆情发展的需要,并探索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
二、方法1. 提升公众教育水平通过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可以减少对不实信息的传播和误解。
政府、教育机构和媒体合作,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理解,教导公众如何正确地获取和评估信息。
2. 建立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各个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包括审核机制、账号实名认证机制和信息来源可追溯机制等,以降低虚假信息的传播风险。
同时,政府和网络平台应加强合作,共同落实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及时发现和处置虚假信息。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e9ad3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b.png)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态度、意见、观点、消息和情感等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管理问题。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和策略应用。
一、原则1. 客观公正。
舆情应对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做到客观公正。
要根据事实,从公共利益出发,对事件进行公正评价,不能出现片面、偏颇、单方面地看待问题的情况。
2. 多元包容。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意见、观点、看法,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并通过平和、理性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3. 及时响应。
网络舆情特别是危机舆情发生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及时响应,及时表态,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予以解决或缓解,以保证舆论场的稳定。
4. 主动引导。
政府和企业需要适时、适度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加强自我调控,引导舆论导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 公开透明。
应尽可能公开信息和数据,使公众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遏制人们凭空猜测和猜测,真实表现出危机舆情的内部情况,增强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度。
6. 尊重法律。
应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理,政府和企业在处理危机舆情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规定,以确保合法、合规、合法。
二、策略应用1. 加强信息监测。
对于网络舆情,首先要做的是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利用有效的信息监测手段,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与重点,以及声音的分布情况,为舆情应对提供有效的参考。
2. 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企业和政府在正式面对舆情时,要进行开放性沟通与互动,充分了解公众关注和需求,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和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信任和合作。
3. 建立永久性机制。
应建立永久性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提升舆情管理的专业水平,加强舆情管理的协调性和高效性,确保危机舆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99e21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b.png)
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与策略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上,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可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这些意见和看法的传播速度之快,往往超过了传统媒体的速度。
因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因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影响着企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和策略,并说明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和策略。
原则1.快速响应和高效传播网络舆情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快速响应和高效传播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
如果企业或政府不能及时响应,对网民质疑、诋毁、攻击等负面言论的回应将会延迟,这样会让网络舆情进一步扩散,影响愈发严重。
因此,企业或政府应该派遣专门的工作组上网跟进,随时关注网络舆情,及时作出回应,同时要高效传播回应的消息。
2.科学理性网络舆情应对需要具备科学、理性的态度。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不能轻易的怒斥或激烈回击,也不能轻信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假新闻。
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理性思维,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最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透明公开企业或政府应以透明、公开的态度应对网络舆情。
如果遇到了一些控诉或质疑,不能掩耳盗铃地选择沉默或刻意回避,反而应该主动面对网民们的质疑,听取网民们的意见,公开发表态度和处理结果,理性引导网民的情绪和影响力。
策略1.策略一:预防先行防患于未然在网络上推行心理咨询与公众教育,所以要注意维护企业的声誉,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网络舆情的出现。
首先,在管理人员和职员中普及网络知识,对网民的言论和行为有清晰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其次,通过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
此外,还可以在企业官网、微信、贴吧等开设专门的客服咨询区,通过效仿慢就科技拥有的“客户服务”板块,通过多种渠道服务用户。
2.策略二:主动监测企业或政府要保持关注网络舆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
”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
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
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执政一方的地方政府,如果还不对网络舆论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恰当引导的话,势必失去权威话语权,被舆论抛在一边,束手成为网络舆论的弃儿,甚至被公众的口水淹没。
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非常重要和必要。
但是,重视网络舆论,并非是要打击或堵截舆论,而是要面对和引导舆论。
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还是老观念,还把文革时代应对舆论的老办法如“拖、瞒、封、堵、压”五字诀等招数用来应对网络舆论,殊不知,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反倒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危机。
比如石首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当地政府的不恰当的、完全落后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对措施,无疑是将事件不断推向激化、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正是石首政府极为落后、极为简单、粗暴的“拖、瞒、封、堵、压”,导致了事件的最终失控。
事件刚刚发生时,当地政府就用了“拖”字诀。
面对群众因不满公安局的自杀结论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和长期以来积压的怨怒,在急需政府给一个说法,还一个真相的时刻,政府却无动于衷,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严重性,还在采用老办法——“拖”,幻想用“驼鸟政策”抵挡民众的呼声,认为拖一阵子,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群众自动散去,就没事了。
因而在事件发生48小时以后,政府还是没有发布任何真相,也没有任何积极的作为。
只到事情发生三天以后的6月19日,石首市政府网站上才发布了一篇题为《我市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消息》,几百字内容,大部分说的是“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设置路障,围观起哄”。
引发群众更大的不满。
而当地公安局一开始采取的政策就是“压”。
随着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政府调集了武警和公安到现场维持秩序,只想着用武力来“压”,而没有想到要疏,要导,要照顾群众的情绪。
结果强制性地“压”,不仅没有起到政府想要的效果,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引发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
强“压”只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越压反而越会激发民众的反抗心理,到最终引发不可收拾的结果。
还有“瞒”字诀“封”字诀,在这起事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一直封网封报封口,当地媒体在事发后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报道,而且在矛盾激化、几万群众聚集、政府调集消防车和警察上阵时,当地媒体居然报道说是“当地正在进行一场消防演习”这样掩耳盗铃的荒唐事。
其他有关事件真相的报道却一点也看不到。
但是“瞒”和“封”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瞒”不了也“封”不住。
在高科技信息传输技术如此便捷、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瞒和封完全失去了意义。
就在事发现场,一位网民就用自己的手机,在微博上将现场发生的一切一条一条地发布到了网上,包括事态的发展,图片和对话,总共发布了140多条,很快全世界就知道了“石首事件”并非一场“演习”,甚至很多外媒直接等侯着这位网民的微博消息观察事态的发展。
不仅仅是石首事件,在很多影响很大的网络危机事件中,都可以发现政府采用这些过时的“五字诀”,反倒引发事态扩大、矛盾激化的情况。
如“故宫‘门’事件”、“抚州爆炸事件”、“江苏滨海封网门”等。
其实在网络时代,这样的“诀”早已失灵,不管用了。
互联网时代,要想仅凭高音喇叭、小传单、高压水龙、防暴警察乃至封堵当地媒体集体失声,就一厢情愿地想将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迅速平息,只能是异想天开。
在当今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特别是在互联网络得到普及和应用的时代,任何事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封不了捂不住的。
封、堵、捂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越抹越黑”,并给造谣言生事者满天飞沫的胡说创造滋生的土壤。
所以,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明智的政府,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封锁消息,不是武力弹压,不是简单轻率地使用暴力激化矛盾,而是要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向全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布相关信息,遏制谣言的传播,力争化解矛盾。
在有些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就得当敌人来对待,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拖、瞒、封、堵、压”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网络”心态屡有所闻,甚至滥用媒介,文过饰非,漠视民意,打压舆论,这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
《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发表评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文章提出,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政府治理同样进入2.0时代,必须具备必要的媒介素养,不能只知打压甚至封堵舆论。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可谓一语中的。
舆情不是敌情,网民也不是敌人。
没有必要舆情一起,就如临大敌,使出各种阴招,封、堵、捂、压、瞒、拖,甚至不惜“跨省追捕”——其实完全于事无补,没有任何用处,反倒更加使自己陷入被动,陷入无能的怪圈之中。
所以应对网络舆论,就要摒弃老观念老办法,以坦诚、开放、开明的心态来勇敢直面,才能真正把舆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解决舆论危机。
拖、瞒、封、堵、压或是怕和躲,甚至狭路相逢般硬碰硬,利用职权“跨省追捕”,这些都是过时的、陈旧的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问题了。
第二节勇敢面对,摒弃“驼鸟政策”网络舆论引导最忌讳也最不可取的是消极对待、被动应付、掩耳盗铃的驼鸟政策。
驼鸟政策当然是一个比喻。
据说鸵鸟被追急了时,就把头钻进沙里,露出肥大的屁股和大半个身子在外面,自以为平安无事了。
对于网络舆情,也有一些党政干部或是高级官员习惯于躲和藏,希望通过不搭理、不回应,让事件和舆论自然平息下去。
这就是鸵鸟政策。
其实在现实中,奉行“驼鸟政策”的单位和干部不在少数。
不少单位和个人对于重大事件和信息舆论,采取的处置方式就是“怕、拖、瞒、堵、推”。
“怕”字当头,“不怕通报,就怕网报”,怕公开、怕质疑,更怕批评、怕丢官。
遇上问题胸无全局、心无底气、脑无办法,只好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从来不敢勇敢面对。
不管舆论闹到什么程度,反正不理不睬,做缩头乌龟;实在拖不下去了出来回应,也是吞吞吐吐、模模糊糊,要么不着边际,要么信口开河,完全没有想过要好好地处理问题,回应质疑。
所以越回应舆论越哗然,舆论越哗然他们越害怕,结果只能任由舆论摆布,让网络牵着鼻子走。
最终使问题和舆论越闹越大,大到不可收拾,引起舆论哗然、上级重视,有关方面调查并严肃处理时,才明白过来,可为时己晚。
显然驼鸟政策是不可取的,也绝无可能取得什么有利的后果。
就算能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可以回避一时的质疑和责难,殊不知自己还有一个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种子。
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行舆论的疏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相反,当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以后,政府迟迟不回应或回应“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黄金时间”,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会导致网络事件的传播者寻求在更直接、更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性网站、社区传播消息,寻求高层对事件的干预解决,使舆论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会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
2009年,29岁周森锋任湖北宜城市市长,这件事一下子就引爆了网上的舆论,对于这位最年轻的市长,各种质疑纷至沓来。
随即又爆出“抄袭门”“打伞门”“香烟门”,特别是涉嫌学术论文抄袭一事,更是引发网上的舆论风暴。
但是自始至终,周森锋却一直奉行驼鸟政策,除了面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不想成为新闻人物”外,始终未发一言,未作任何其他公开回应。
但这样的做法并未如他想象的那样,舆论自动放过了他。
虽然舆论终于慢慢消散,但质疑却并未远去。
2011年4月2日,湖北省委组织部发布一则干部任前公示公告,称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森锋拟交流提拔任职。
这则公告让新闻人物周森锋再度陷入舆论漩涡,网友奔走相告:“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又要升官了。
同样的喧哗,同样的质疑,还有同样的驼鸟政策,周森锋依然镇静地沉默,不置一词。
也许这种沉默会像上次一样,随着各种网络舆论狂潮的涌起将周森锋的事情推到一边,再无人过问,舆论就此止息。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在周森锋漫长的仕途上,他的每一次升迁每一次变动,都必然还会迎来公众的质疑,不依不饶,穷追不舍,因为对真相的不舍追问是公民的权力,真相一天不出,这种追问就一直会持续。
绝不会因为时间长了而淡忘,也不会因为周森锋的官升得越来越大而减小,这种追问声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令沉默的周森锋无所适从。
可见,躲藏和逃避的驼鸟政策确实没有用。
正如俗语所言,躲得过一时,躲得过一世吗?对周森锋来说,既然一不心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只能是:认真对待,积极回应,再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同样,对于那些身处舆论中心的单位和个人而言,奉行驼鸟政策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唯有勇敢面对,认真回应,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