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
书法类型—甲骨文
书法的种类中国书法经过漫长的演变,不断地发明、创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种类。
1.甲骨文。
是商代后期的文字。
这些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因这里是殷商都城遗址,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当时的学者王懿荣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尔后不断发现,其中考古学者刘鹗、罗振玉二人收藏最多,有拓片公布于世。
至今总计发现甲骨文字五千多个,可识者仅一千余。
甲骨文的内容,以占卜记事居多。
甲骨文有一定的书写规律和书写法则;其字多是用坚硬的工具刻在龟甲上。
从书法的角度看,字的笔画为单线,字形瘦挺,笔画时露锋芒,结体疏朗质朴,雅拙可爱。
2.金文。
是周王朝盛行于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以青铜钟、鼎上的文字居多,又称"钟鼎文"。
这些文字都是刻铸在青铜器具上的,字的笔画比甲骨文粗犷,在单线的组合中,出现了粗圆的点画,曲笔、直笔多有变化,大小渐求匀称,行款亦求整齐。
西周的《散氏盘》和《毛公鼎》的文字最为精美。
《毛公鼎》上的文字有五百余个,出于当时朝中名匠之手。
清代的书学家李瑞清,在道光初年出土的《毛公鼎》铭文拓本上写道:"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3.籀文。
出现在金文之后。
周宣王时,觉得金文易刻不宜写,一名叫籀的太史官,就把过去的古文收集起来,进行比较研究,作了许多增删,最后整理出《史籀篇》,成为一代文字,故称籀文。
因字多篆意,又称"大篆"。
是介于金文与秦篆之间的一种文字书法。
大篆通行于秦国,秦王出游狩猎,常有四言诗记事,并刻在石鼓上。
石鼓共有10个,在陕西岐阳县发现。
石鼓上文字是籀文的代表作,古朴遒劲,后人称其为"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李斯整理规范文字书体。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去难从易,删繁就简,力加改进,以便于书写,此即"小篆"。
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
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胡长春、陈爱民编著谢永仲修订[编者按]1899年至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
100年来,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研究,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渐繁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为了纪念中国书法史上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将陈爱民先生近期编撰具有实用价值的《1899~1999甲骨文书法史年表》推出,供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和甲骨文研究者参考。
1999年至2008年,又是一个十年,期间又有许多的重大事件发生,值得人民的重视。
尤其是2006年6月18日,谢兆岗任湖南省甲骨文学会会长、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后,于8月,谢兆岗首次成功开发我国三大古文字库:甲骨文、帛书、女书字库,参照国标GB2312-80,使用方便。
使向来人视为神秘的甲骨文能够普及,被广大的甲骨文爱好者学习。
开了历史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修订者在胡长春、陈爱民编著的《1899~1999甲骨文书法史年表》基础上增补了1999年至2008年的甲骨文大事年表。
1899年——1999年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胡长春、陈爱民(字数约16000)载《书法研究》2000年第6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己亥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庚子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1845—1900)以身殉国,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
《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
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辛丑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
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壬寅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
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书法演变历程
书法演变历程书法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时期,而后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和艺术魅力。
以下将对书法演变历程进行概括与介绍。
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最早的书法形式之一,见于大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书法造型严整划一,线条刚硬,被视为书法的萌芽阶段。
2. 金文时期:金文主要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时期,金文出现了独特的字形特点,线条开始富有曲线与变化,书法形态呈现出一种过渡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3. 隶书时期:隶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代达到了巅峰。
隶书是出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需要,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字体系统,笔画结构规整,线条简练明快,成为了古代官方文件的书写规范。
4. 楷书时期:楷书的演变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6世纪),字形更加规范刚健,笔画精细。
而后随着草书的盛行,楷书与草书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关系,成为古代书法的两大代表之一。
5. 草书时期:草书起源与东汉末年,其字形变形明显,笔画流畅丰富,犹如藤蔓般延伸,线条变化多端,形成一种有别于楷书的独特审美特征。
草书以欧阳询、怀素为代表的名家,赋予了书法以艺术的魅力,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行书时期:行书是在初唐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达到成熟,其风格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
行书总结了楷书的规范与草书的变化,字形简约流畅,书法形态饱满圆润,成为古代书法的又一重要时期。
7. 草隶并茂时期:这一时期可追溯至唐代,书法家们开始将草书与隶书进行巧妙结合,形成了既有行书之韵味又具有草书之飘逸的独特风格,为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8. 筆力雄渾时期:此阶段出现在宋代,书法家们注重墨的变化与笔力的运动,在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构造上更加注重筆力的厚重与雄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9. 真草兼諸體时期: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同时汇集了草书、隸书、篆书、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艺术风格。
论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
论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摘要】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标志之-。
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开端,同时,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也使汉字本身蕴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已经是相当成熟的。
他已经具有了书法美学自身要求的诸多要素。
在现在甲骨文的学习和书法创作中,就不得不对这些要素进行探讨,达到入古出新的目的。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线条结体和章法创作技法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的开端。
作为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在线条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总体风格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这使得中国的文字能作为独立的书法样式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书韵感。
郭沫若在《殷契萃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他认为“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⑴明确将甲骨文技艺界定为书法,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且进一步论及甲骨文在不同时代的风格、结构与章法等。
朱仁夫也在《中国古代书法史》说:“中国书法肇始汉字长生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名族第一个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先民,就是第一个书法家。
”⑵我个人认为汉字和书法是一对孪生儿,只不过汉字先于书法出生,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是毋庸置疑的。
汉字出现,先民们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审美的需要和能力,书法自发的成为一种审美的艺术。
根据早期汉字的形态特点,对书写的要求自然而然要合乎美的法则。
李泽厚说:“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
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
”⑶启功也谈到殷墟出土的甲骨和玉器上的文字:“笔划的力量的控制,结构疏密的安排,都显示出写者具有精湛的锻炼和丰富的经验。
可见当时书法已经绝不仅仅是记事的简单号码,而是有美化的要求的。
甲骨文概述
甲骨文概述甲骨文概述2013-12-27 甲骨文书法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而言,包括“以刀代笔”的契刻卜辞的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的卜文(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
狭义而言,指后者“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
现在通常讲的甲骨文书法,主要指的是“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
殷商甲骨文具有应用和艺术的双重性。
殷商甲骨文虽说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古文字,但却是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可称上是书法。
因为殷商的人们己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且在点画、结字、布局方面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
甲骨文字的点划基本上是均齐划一的等线性,首尾则多取尖势。
这固然与以刀刻骨这种具体“书写”方式有关,但风格在这里的趋向统一,也完全可以证明.人们在这种整齐划一之中铭刻下对整齐美、技巧美的执着追求的。
以刀刻骨的难以驾驭与一丝不苟的谙练娴熟之间的强烈对比,更促使这种美的价值迅速增长。
点画虽均齐而偏细,但却有质感、有力度,又显示着人们在笔画质地美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郭沫若先生在《殷英粹编》中提出第一四六八片,刻十个干支字,“刻而又刻者数行,中仅一行盖精美整齐,余则歪刺几不能成字。
然此歪刺者中,却间有二三字,与精美整齐者之一行相同。
盖精美整齐者乃善书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学书学刻之摩伎也。
刻鹄不成,为师范者从容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
情如目前。
”此外当时有了‘专业’的书写者。
用甲骨进行占卜,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和分工。
在《周礼 ? 春官》中记载有掌管卜事的“大卜”,“卜师”、“龟人”、“垂氏”等官名。
在甲骨文实物中,不仅发现了卜辞中有“贞人”的名字。
而且在甲骨的甲桥、甲尾、背甲和牛骨的骨臼、骨面上发现了“入者”、“示者”、“乞者”等的签名。
在这样细致的分工中应当包括专门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者。
我们还在商铭文中,发现了肥瘦相间的笔道、这说明当时已经使用毛笔并有了提按运笔的意识.并且最为重要地发现甲骨文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的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特点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这些都是汉字书法的代表性作品,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期利用龟甲、兽骨等刻划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简单,结构规整,笔画粗犷有力。
因为是骨头上刻划出的图案,所以线条颇有质感,更显粗壮有力,这种书法特点不仅有力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为今人提供了汉字书法的一种奠基之道。
二、金文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出现的用刻在金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秀丽大方,精致华美,此外入角、退钩、下拉等技法的运用也使金文呈现出了立体感和质感。
金文字体也是书法中的一大经典,展现出古人的审美和文化追求。
三、小篆小篆是秦朝推广的一种官方文字,被称为“独龙小篆”或“秦篆”。
小篆的特点是线条流畅优美、单字形缜密准确,整齐工整;小篆的书写规则也较为明确,刻画得更加严谨和精细,对后来楷书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隶书隶书是一种文人书写的行书字体,主要始于秦汉时期,后人有“書聖”之称的王羲之就是隶书的代表之一。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粗实,虚实分明,是楷书的前身,也是汉字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五、行书行书是一种草书体,起源于三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等。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传神,自由奔放,字形独特,草草而成,所以颇具变化和韵律感。
行书常常被认为是汉字书法自由和发展的代表形式。
六、楷书楷书是目前最常用的字体,已经成为了汉字书法的主流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规矩秩序,结构坚实,字体清晰工整,照搬旧例字形,缺少个性和创意,但恰恰是这一点,使得楷书具有普遍性和易读性。
总之,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字体特点,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汉字书法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更好地掌握书法技巧,创造更加优美的书法作品。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 书——草书——Hale Waihona Puke 书——行书——宋体— —仿宋——黑体
汉字发展史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 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 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 (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 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 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 时期。
汉字发展史 大篆
•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 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 别。
汉字发展史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 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 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 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 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 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 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 出现。
甲骨文书法五大流派
甲骨文书法五大流派甲骨文为甲骨文书法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我想,可以运用象形甲骨文的字画同源之理,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用简洁笔画,形象的笔调,组合成古朴、有趣、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描”。
也有的是字画组合,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
在创作中着重于写意,就是以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为基调,运用毛笔特有的软毫韵味,采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出甲骨文的本意。
其精髓在于“传神”。
用长毫毛笔书写甲骨文,字之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尖,有轻有重,尽情挥洒。
用流畅的笔法写出甲骨字的峻峭、欹丽、古拙、空灵。
当然,创新而不离法度,强调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熔哲理、功法、气势、悟性、情感、格调、书法艺术于一炉。
在“形似”中更创造出“神似”,在古味中更有新意,从而演变成象大写意画般精美的艺术品。
本着以上创作意图,我曾创作了一些作品,今选择了几幅分别介绍如下,以求方家教正。
这幅作品是把甲骨文的“鹿”字、“鱼”字、“草”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幅作品。
鹿在青青的草地上自由奔跑,来到河边喝水,看到河中的小鱼,抬头呼唤自己的同伴快来。
表达“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
这幅作品是把甲骨文的“鱼”字、“网”字和两只手(即网上下的两个“又”字),组成用手持网在捕鱼,实际就是进行渔猎。
也即“渔”字。
正是,“启网得鱼,船满网盈”。
这幅作品实际也是一个“渔”字。
不过不是用鱼网,而是用鱼竿钓鱼。
鱼竿下方的“又”字,在甲骨文中代表“手”字。
正是“得鱼贯柳乐渔夫,斗酒传花约友朋”。
五是字画派。
即运用象形甲骨文的字画同源之理,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用简洁笔画,形象的笔调,组合成古朴、有趣、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描”。
也有的是字画组合,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
商代晚期卜辞中就有“文字画”(见图十二)。
字画派作品,充分利用甲骨文的基本笔画横、竖、点、斜、曲,尤其是巧妙地运用甲骨文中“曲笔”的“曲无常态,随物、意曲尽其妙”之特色,创作的作品达到“所书动物字,飞禽展翅,蛇虫曲伸,猛兽獠牙,栩栩如生;所以人体字,立、卧、蹲、跪、躬、手举足行,如朝夕相见;所书景物字,山、水、草、木,犹身临其境,画意盎然;所书器物字,具具形象。
书法艺术甲骨文之美
书法艺术甲骨文之美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
它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对这种素材实行深刻的艺术想象、巨大的艺术加工,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艺术样式,具有独特而悠久的艺术魅力。
甲骨文是汉字的“根”,在研究甲骨文时不能忽视其书法的表现作用,作者在家乡殷墟文化的熏陶下以及自己练习书法的感悟,在此对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的美做一浅要分析。
一、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一)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骨上面写刻卜辞或与占卜相关的记事文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
不过,同为人类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外国的这三种文字早已先后消亡,仅仅我们的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汉字的鼻祖,让世人知道了甲骨文的价值。
因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所以研究书法艺术必须研究汉字的产生及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二)甲骨文对书法的影响来的汉字。
而书法又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一般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艺术。
所以研究汉字的产生对书法艺术的探讨是有益的,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书写,为书法艺术的源起、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字作为语言的信息符号,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或契刻实现的,先民在甲骨金石、砖瓦、缯帛、简木等材料上留下了大量的书写痕迹,将在一定时间中产生、在一定是时间中消失的语言信息,转换成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的。
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唯一载体。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它让我们得到了汉字演变的一个完整的系列:远古陶器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郭沫若《殷契粹编》称赞“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甲骨文已经脱离了它本身的象形意义,具备了书法最原始的抽象美。
书法家在应用甲骨文集联作赋时,不能违背古文字应用规律。
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五要素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第7-8期我出生在安阳,村子距甲骨文发现地小屯村咫尺之遥,是听着甲骨文考古发掘的故事长大的。
长大后,我对甲骨文书法情有独钟。
现在各地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我希望甲骨文书法也能进入校园,丰富孩子们的文化底蕴。
本文我主要来谈谈学习甲骨文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结构甲骨文结构主要有平而不衡、对而不称,伸缩有度、收放自如,高低相依、齐正互为,开合向背、俯仰多姿,字构主次、合理搭配等几个特点。
书写者可根据不同的喜好,选择各个时期的甲骨文拓片临摹,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结构特征,细心体会甲骨文的线条、造型与章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自会获得提升,由“入帖”到“出帖”,从初级临摹跨入书法创作。
二、掌握甲骨文书法的用笔甲骨文以刀代笔,其线条瘦劲、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书法的用笔、篆刻的用刀都产生了影响。
甲骨文笔法有传统书法的成分,但大部分是传统书法没有的独特用笔方法,其特点是行笔自然,搭笔而成,笔锋外露,形成两头尖中间略粗的线条。
古代书法大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
”用笔包括锋法、笔法、笔顺、笔势等。
书写甲骨文,入笔要以中锋为主,做到筋骨具备、血肉停匀;以侧锋为铺,同时强化线条的外露,丰富笔画内涵。
具体衡量线条好不好,是否体现力度和节律,可归结为五个字:毛、涩、松、实、润。
线条切忌轻飘浮滑、臃肿板滞。
总之,甲骨文书法的笔法具有丰富自然、古朴稚拙、挺拔刚劲等审美特点。
三、重视甲骨文书法的章法章法布白又叫谋篇布局。
甲骨文书法的章法比传统书法章法更富变化,没有那么多局限。
它的布白主要表现在笔画的轻重、肥瘦、疏密等方面,用黑的点线去分割空白的空间,达到匀称、得当、美观的效果。
甲骨文文字结体多以长方形为主,点画以清刚方劲为特点,结构以方折、错落为特点。
书写者要注意把握文字的重心与平衡,创作时,做到字的上下、前后、左右有机衔接,行与篇浑然一体,自然协调,要求字多不满、字少不空、大字缜密、小字疏朗。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画_篆书143种写法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5.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6.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7.六书通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8.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
90.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28.金文大篆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29.金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30.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31.六书通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32.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33.篆刻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34.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77.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78.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79.金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0.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1.印篆体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2.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83.小篆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2.金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3.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4.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5.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6.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7.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48.甲骨文
汉字书法:画_篆书143种写法
14.甲骨文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唐_篆书108种写法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99.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00.金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01.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02.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03.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04.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56.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57.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58.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59.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0.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1.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2.六书通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汉字书法 唐
篆书108种写法 课件模板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1.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2.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3.金石篆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4.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5.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3.六书通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4.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5.细篆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6.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7.甲骨文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68.六书通
汉字书法:唐_篆书108种写法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字,其中蕴藏着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极
具文化内涵和历史熏陶的书写形式。
然而,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
早的书法艺术?
一、甲骨文的书写历史久远
甲骨文的书写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含有的文字符号(如使用来象征人物、事物的印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已经可以理解,它是当时历史遗存中最早被研究成系统的文字记
录形式。
二、甲骨文具有鲜明的书法特色
甲骨文的书写过程非常注重细节,文字行中的笔画数量完整统一,字
的间距和格式大体上是一致的,每行字的上下间距也在给定的范围内,将文字组织成结构性的符号,它具有传统书法文体所拥有的艺术美感。
三、甲骨文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是一种文字及其符号的完整系统,其文字并非仅仅是记录和代
表一些事实,而且把历史推进、价值观价值推行、古代文明相互联系
作为考古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も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书写风
格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美学。
四、甲骨文的书写形式是极具艺术性的
甲骨文具有独特的书写形式,书写时需要坚持单一的字体格式和相同
的笔画组合排列,不能随意更改。
每个甲骨字都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书
法能力和书写技艺,而且可以配合更多的书法理论,如技法、品构等,来完成一幅艺术性的甲骨图案。
以上就是关于甲骨文书写特性书写中,书法水平和书法艺术美感的详
细介绍。
由此可见,甲骨文的书写具有历史久远的历史底蕴,极具特
色的书法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且书写形式也极具艺术性,因此
它可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以笔代刀”、“刀笔味”初探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刻写到龟甲和兽骨上的,但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
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是指用毛笔“以笔代刀”,通过对甲骨拓本的摹写,再把甲骨文字“移植”到宣纸上。
正如启功先生讲的“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
”但是,这种“移植”又不是简单的“模仿”“照葫芦画瓢”,而是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甲骨文字,认真从甲骨拓本中体会辨识殷人契刻时刀法的轻重、缓急、单刀、双刀、冲刀、切刀,以及甲骨字在各种刀法下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的变化及其特点,从刀法领会笔法,这样的“移植”才能到达不但“形似”,更具“神似”。
〔一〕甲骨文书法的用笔技巧书法的第一要素是用笔。
甲骨文在龟甲,兽骨上是用刀刻出来的,而甲骨文笔墨书法是用软毫毛笔在纸上写出来的。
要“把甲骨文写出‘活、健、美’的效果来,让人看着舒服,悦目赏心。
”〔见杨鲁安《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老老实实地花大气力,不走样的临摹甲骨拓本,弄清甲骨文的笔画、结体、取势等各种特点,体味如何用毛笔的“写”来表现甲骨文的用刀“刻”,如何用毛笔在纸上重现甲骨文的刀笔味,从而找出相应的用软笔书写甲骨文的用笔方法与技巧。
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如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所说:“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
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钝锐,骨有细、硬、疏松之别,所成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圆。
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笔画交叉处剥落粗重,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用刀的方法。
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定。
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粗朗,或则严态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却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
罕见的殷人墨迹——玉片、陶片,兽骨上的墨书、朱书,横竖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自然藏锋。
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转折处圆润自然,尤其珍贵。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王_篆书381种写法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18.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19.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20.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21.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22.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223.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75.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76.六书通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77.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78.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79.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80.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181.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2.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3.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4.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5.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6.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7.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48.细篆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0.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1.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2.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3.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4.金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75.甲骨文
汉字书法:王_篆书381种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韵千年:甲骨文书法2014年03月05日东方早报作者:任会斌“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线条,完成实现了那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如篆书之匀净,隶书之婉转,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流利,草书之放逸,他们就像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早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而是有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美丽与惊喜的艺术作品。
罗振玉书法作品:有文有史亦足乐,无车无鱼归乎来。
中国书法,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始终没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书法一开始便相结合。
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不仅仅是甲骨文,也包括近年发现的种种陶器刻画符号,都无不带有艺术的意味。
正因为这样,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也几乎和甲骨文的学术研究是同时发端的。
所谓的甲骨文书法,简言之就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
它包括殷商之时将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即“以刀代笔”的甲骨刻辞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即将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的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往往是指后者。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达概念或某种特定意义的视觉语言符号,但是在其简洁的笔画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人们于字里行间中对整齐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
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制作的程式都具有艺术的特质。
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书法成就,就曾经这样高度的赞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
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
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字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固亦间有草率急救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
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
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可以说线条挺拔遒劲,字形古朴空灵的甲骨文字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历代书契之鼻祖,他们无疑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
就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当时甲骨占卜是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细致的分工中也包括专门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人员,他们“精通文字、擅长书写、谙熟旧典、兼通历法”,有着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经验,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专业工作者,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为能取得神与统治者的欢心,他们自然会去认真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写的卜辞更为美观和悦目。
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编撰的《卜辞通纂》时,就曾发现在一个骨片上,连刻了一月与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数其它文字,共130字。
其中前两行的每一个字都刻全了,但从第三行起,除一字之外,其它字的横画都缺刻了,这说明契刻者当时一定是先将全文的竖、斜画刻完后,再移转骨片补刻横画的,这不仅刻契方便,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而这正是后世篆刻家治印时,用单刀镌刻边款的方法。
而为数不少“习刻”甲骨的发现也说明,每一名契刻者在入选之后录用之前还要从事反复的契刻练习、临摹和锻炼方可以熟练刻写甲骨文。
正是在这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
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也使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家的某些特征。
另外,甲骨文的书体风格变化纷呈,因人因世而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
一般说来,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演进,可以从五个时期来划分。
第一个时期为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历经二世四王,武丁时期更是商后期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
据《诗经•商颂•玄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
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的卜辞数量极为丰富,而盛世之风也对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甲骨文字雄健宏伟、雄伟壮丽、精劲宏放、古拙劲削、用刀浑厚、纵横开合,同时又不乏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之韵味,盛世之风扑面而来。
早期卜辞第二期的刻辞自商王祖庚至商王祖甲,这段时间国泰民安,庶政精简,甲骨文数量明显少于武丁时期。
这时的书体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更注重字画间的平行和对称,显得工整秀丽、严饬娟雅,谨饬中蕴涵飘逸,工稳里益显温厚,但是却失却了前期的豪放雄劲之气。
第三期的刻辞自商王廪辛至商王康丁。
从书风上看,这一时期总体风格趋向颓靡柔弱。
董作宾指出“在这期,虽然还有不少的工整书体,但是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是前此的守规律,而极幼雅,柔弱,纤细,错乱,讹误的文字,又是数见不鲜的。
”第四期的刻辞是商王武乙、文丁时期。
这堪称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它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字体大小均见,风格奇峭险峻、气势凌厉,刀笔瘦挺苍劲、洒落自如,刀笔味重,行款奔放,镌刻粗犷,如铲如凿,刚劲有力,总体呈现一种峻峭挺劲之风。
第五期是商王帝乙到商王帝辛时期。
这是甲骨文的字体和书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时代,刻写的文字趋于定型化,字体刻写微小精致、恭而不浮、隽秀严整、一丝不苟、宛如后世的蝇头小楷,刀锋细腻而游刃有余。
综观这五期书风,沃兴华先生在《上古书法图说》中把它概括为奇肆型、劲峭型、雄浑型、委婉型、疏放型等五种风格特征。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在统一的规律性中又呈现出不同风格,异彩纷呈、灵活多变、蔚为大观,这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甲骨文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再次,甲骨文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因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强,许多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往往用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突出特点,诸如人的整体和局部、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
尤其是一些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非常类似大写意的原始图画。
同时甲骨文字的线条富有动感、节奏,虽然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有着均衡、对称、稳定的美感,要是没有对单字结体与通篇布局的纯熟掌握是难以达到的。
从章法上看,甲骨文或错落疏朗,或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烂漫的情趣。
可以说,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他们不仅仅是考察殷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留给后代的殷人法书菁英。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久有亡人驱虎儿,万方今日尽龙蛇。
一个个甲骨文字,望去横平竖直、浑然天成,刀法或粗或细、或徐或疾;下笔或轻或缓,或重或轻;线条或转或折,或圆或方;文风或动或静,或刚或柔,绝对是一幅精挑细刻的艺术珍品,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我们今天所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多是指今人运用毛笔等工具所书写的甲骨文字。
正如上文所言,甲骨文因其自身的天然美质和原始艺术特征,吸引了一代代书法家的兴趣,他们用笔情墨趣去表现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以达到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的完美结合,为书法艺苑中又增植了一株高雅多姿的奇葩。
最先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那应该是1921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并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
他曾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
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这不仅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同时这也标志着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
1927年,罗振玉又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的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一书,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书中共收有400余副对联,在甲骨文字可认识的还不到一千字的时候,罗振玉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的创新精神,完成了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不可无一又不可有二的开山之作,从而被称之为“近现代书法史上精擅甲骨文书法第一人”。
自此,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在创作空间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一改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用笔秀润、格调清丽、隽雅而质朴。
“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用笔成功地阐释契刻刀法意蕴的杰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难企及的境界。
”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由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甲骨文书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商卜文集诗》、简琴斋《甲骨文集古诗联》、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等。
因为他们不是甲骨学者,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追求契刻刀意,而是多以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完成,行列划一,笔笔精到。
这一时期另一位甲骨书法代表是董作宾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他不仅是甲骨学大师,而且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的甲骨书法风格秀润遒丽、方圆相济、意到笔到、骨肉兼备。
据台湾学者严一萍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曾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
其后,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优秀的甲骨书法人才和作品层出不穷,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也大有改观,打破了单一表现契刻原貌为正宗的条条框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
单就风格而言,如丁佛言之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之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之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之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之挥笔工整、书韵秀雅;王襄之拙中见巧、返扑归真;叶玉森之自然贯通、纵横排傲;李鹤年之天趣盎然、古风犹存。
各成一派,蔚为壮观,显示出个人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好和独特见解。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之一:为大我勿为小我,疑古人更疑今人。
解放后,尤其是文革结束以来,甲骨文书法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众多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可以说是精品荟萃,大师辈出。
同时,各类大型甲骨文书法专题展览的举办,也大大刺激的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热潮,较有影响的活动如: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阳市首届举办“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这是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的发端;1994年安阳举行甲骨文发现95周年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1995年以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围绕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分别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甲骨书法大展6次等。
新时期的甲骨文说法创作尽管也是沿着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和简经纶等近现代著名书家的风格而逐渐演进的,但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
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