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韵千年:甲骨文书法
2014年03月05日东方早报作者:任会斌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传统艺术。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线条,完成实现了那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如篆书之匀净,隶书之婉转,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流利,草书之放逸,他们就像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早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而是有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美丽与惊喜的艺术作品。
罗振玉书法作品:有文有史亦足乐,无车无鱼归乎来。
中国书法,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始终没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书法一开始便相结合。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不仅仅是甲骨文,也包括
近年发现的种种陶器刻画符号,都无不带有艺术的意味。正因为这样,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也几乎和甲骨文的学术研究是同时发端的。
所谓的甲骨文书法,简言之就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它包括殷商之时将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即“以刀代笔”的甲骨刻辞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即将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的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往往是指后者。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达概念或某种特定意义的视觉语言符号,但是在其简洁的笔画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人们于字里行间中对整齐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制作的程式都具有艺术的特质。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书法成就,就曾经这样高度的赞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字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救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可以说线条挺拔遒劲,字形古朴空灵的甲骨文字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历代书契之鼻祖,他们无疑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就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当时甲骨占卜是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细致的分工中也包括专门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人员,他们“精通文字、擅长书写、谙熟旧典、兼通历法”,有着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经验,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专业工作者,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为能取得神与统治者的欢心,他们自然会去认真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写的卜辞更为美观和悦目。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编撰的《卜辞通纂》时,就曾发现在一个骨片上,连刻了一月与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数其它文字,共130字。其中前两行的每一个字都刻全了,但从第三行起,除一字之外,其它字的横画都缺刻了,这说明契刻者当时一定是先将全文的竖、斜画刻完后,再移转骨片补刻横画的,这不仅刻契方便,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而这正是后世篆刻家治印时,用单刀镌刻边款的方法。而为数不少“习刻”甲骨的发现也说明,每一名契刻者在入选之后录用之前还要从事反复的契刻练习、临摹和锻炼方可以熟练刻写甲骨文。正是在这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也使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家的某些特征。
另外,甲骨文的书体风格变化纷呈,因人因世而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一般说来,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演进,可以从五个时期来划分。第一个时期为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历经二世四王,武丁时期更是商后期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据《诗经•商颂•玄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的卜辞数量极为丰富,而盛世之风也对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甲骨文字雄健宏伟、雄伟壮丽、精劲宏放、古拙劲削、用刀浑厚、纵横开合,同时又不乏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之韵味,盛世之风扑面而来。
早期卜辞
第二期的刻辞自商王祖庚至商王祖甲,这段时间国泰民安,庶政精简,甲骨文数量明显少于武丁时期。这时的书体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更注重字画间的平行和对称,显得工整秀丽、严饬娟雅,谨饬中蕴涵飘逸,工稳里益显温厚,但是却失却了前期的豪放雄劲之气。
第三期的刻辞自商王廪辛至商王康丁。从书风上看,这一时期总体风格趋向颓靡柔弱。董作宾指出“在这期,虽然还有不少的工整书体,但是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是前此的守规律,而极幼雅,柔弱,纤细,错乱,讹误的文字,又是数见不鲜的。”
第四期的刻辞是商王武乙、文丁时期。这堪称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它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字体大小均见,风格奇峭险峻、气势凌厉,刀笔瘦挺苍劲、洒落自如,刀笔味重,行款奔放,镌刻粗犷,如铲如凿,刚劲有力,总体呈现一种峻峭挺劲之风。
第五期是商王帝乙到商王帝辛时期。这是甲骨文的字体和书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时代,刻写的文字趋于定型化,字体刻写微小精致、恭而不浮、隽秀严整、一丝不苟、宛如后世的蝇头小楷,刀锋细腻而游刃有余。
综观这五期书风,沃兴华先生在《上古书法图说》中把它概括为奇肆型、劲峭型、雄浑型、委婉型、疏放型等五种风格特征。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在统一的规律性中又呈现出不同
风格,异彩纷呈、灵活多变、蔚为大观,这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甲骨文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再次,甲骨文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因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强,许多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往往用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突出特点,诸如人的整体和局部、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尤其是一些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非常类似大写意的原始图画。同时甲骨文字的线条富有动感、节奏,虽然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有着均衡、对称、稳定的美感,要是没有对单字结体与通篇布局的纯熟掌握是难以达到的。从章法上看,甲骨文或错落疏朗,或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烂漫的情趣。可以说,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他们不仅仅是考察殷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留给后代的殷人法书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