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倾听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持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有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听故事引入:茅台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学生活动】学生回答2.探究分子的特性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苯分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有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有的。

分子很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师引导】通过故事同时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酒香?【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A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酚酞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举例【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想一想:分别向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第三单元课题1_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陈洁

第三单元课题1_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陈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探究分子的性质。

(3)使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理解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教学重点1.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与原子的概念。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课件、品红,水、烧杯、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多媒体图片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假如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的香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因为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个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有。

一、分子的存有[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

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

能够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

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

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沿着生活体会、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习熟悉的典型生活体会动身,引导他们摸索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表达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能够补偿学生直截了当体会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同意、明白得和确立。

后续的内容,要紧目的是关心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明白得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如何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看周围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许多奇异变化,专门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什么缘故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关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同时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进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明白得。

初中生要紧通过形象思维明白得和把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专门抽象。

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显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看起来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明白得微观粒子的一些专门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
间隔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分子是什么呢?
【展示实物】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讲解引导:
水的蒸发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变化)没有变,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水的分解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O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更直观的使学生感
受到分子的变化,形
成分子概念,通俗易
懂。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选择题:
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在加压条件下,25 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能够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由此能够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持续地运动
填空题: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
解,学以致用,能用
分子的观点解释日
常生活的现象和问
题,体会“生活处处
有化学”。

O
O。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前两单元我们已经学习空气、氧气等知识,从宏观认识了一些物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它们。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教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洒香水的手绢、物质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漫画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明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一定条件。

但是从具体的宏观物质到抽象的微观粒子仍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但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2、学法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属于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的课程内容,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中的内容。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要素,前两章内容着重让初三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从宏观的角度——周围的空气成分出发,特别是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的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本课内容则是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本课内容学习前,学习化学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对化学学习的内容有粗浅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次。

对于构成物质微粒——分子和原子仅局限于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一部分《走进分子世界》的关于分子的简单认识,缺乏宏观和微观物质的深刻认识,授课时有必要通过生活实践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像展示、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粒的共性进行讲解和强调。

对于刚学习化学不足一个月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选择易于学生接受,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供学生观察、实践,并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建立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更好的树立化学学习的“微粒观”。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

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受热时,分子的运动有何变化?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品红放入冷水中品红放入热水中现象
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实验探究:气体受压时体积的会发生什么变化?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微观解释
分子的特性之三:___________。

看书P49第2段。

物体为何会热胀冷缩?
小结分子的性质: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

学习训练:
1. 物质是由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处于不停地____之中。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4)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5)在厨房里炒菜时,打开一瓶醋,要把鼻孔凑到瓶口才能闻到气味,而把少量的食醋倒入正在炒菜的锅里,隔很远就能闻到醋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