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操作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19.1复习笔记一、操作技能及其作用(一)操作技能及其特点1.操作技能的含义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
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特点(1)操作技能具有一般技能的特点①它是合法则的,即各个动作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特定的顺序合理地组织起来的;②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而不是认知性的经验,即不同于操作性知识。
(2)操作技能自身的特点①动作的客观性a.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b.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
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
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
a.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b.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c.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示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二)操作技能的类型对操作技能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1)细微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通过手、眼、脚等的协调配合,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来完成操作活动,如打字、弹钢琴等活动中所包含的技能主要是细微型操作技能。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统考2007年研]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
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统考2007年研]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D
二、简答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 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轰动一时的一些 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 渐克服;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 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 工模式等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 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 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4 / 14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
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
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
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
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答: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
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题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17.1 复习笔记一、技能的实质与类型1.技能及其特点(1)技能的实质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具体表现为:①技能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②由于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因此它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
(2)技能的特点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而逐步完善的。
研究发现,许多技能的学习过程符合幂定律。
幂定律反映了完成某一任务所需时间与练习量之间的关系。
完成某一任务所需时间的长短,可以表示技能的熟练程度,练习量则可以根据练习所花费的时间或练习次数来加以测量,用公式表示即:b=。
其中T是完成某一任务所需的时间,P是练习次T aP-数或所花费的练习时间,a与b是常数。
这种关系如图18.1所示:从图18.1中可以看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形成有非常明显的改善,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技能进步的速度逐步减慢。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a.解决的问题不同第一,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第二,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b.与执行活动的关系不同第一,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把技能界定为程序性知识是忽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
③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a.技能中的活动方式不是任意的动作组合,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都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一、选择1.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
A.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B.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C.如何将学习策略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D.是否能找到有效的、现成的学习策略【答案】B2.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以前,教师应()。
A.务必推迟教学活动,首先去培养学习动机B.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学习动机的培养C.批评和训斥学生D.使学生学懂学会。
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自然就会产生学习动机【答案】D3.研究表明:()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
A.较低B.中等C.很低D.很高【答案】B4.有一名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了表扬,由此而喜欢上了语文课,后来更换了语文老师,他的学习动机就随之消失了。
这说明,该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A.外部学习动机B.远景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近景学习动机【答案】D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答案】A6.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A.思维品质B.学习内容C.学习结果D.知识技能【答案】C7.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B.五个等级C.三个等级D.四个等级【答案】B8.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B.智力活动C.信息输入D.心理变化【答案】D9.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D.教学阶段【答案】B10.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B.学习活动C.复杂记忆D.理解【答案】D11.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智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19.1 复习笔记一、心智技能及其作用1.心智技能的研究历史(1)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心理是一种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功能。
这一观点就已经包含有心智活动的思想。
(2)在近代,以洛克(J.Locke)和哈特莱(D.Hanley)等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曾用观念的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把复杂的心智活动归结为观念之间的联想。
(3)19世纪后期奥地利学派的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心理动作而不是心理内容。
这是心理学史上,首次明确主张把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
(4)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心智活动与心智技能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时,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曾将“心智技能”与“运动技能”作了明确的区分,并提出了“认知策略”这一概念。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提出了“认知技能”的概念,并把认知技能定义为程序性知识。
(5)最早在心智技能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前苏联心理学家立足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点、意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则,开始了对心智活动和心智技能的探究。
鲁宾斯坦、列昂节夫、兰达、加里培林、塔雷金娜等心理学家都对心智活动、心智技能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2.心智技能及其特点(1)心智技能的含义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的特点①心智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程序性知识;②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活动,它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③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④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
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操作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本章阐述了操作技能的含义、作用、主要特点及常见类型,分析了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等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的内涵及特点,探讨了如何利用有效的讲解与示范、反馈、练习、动觉感受等因素来提高操作技能培训的成效。
【学习目标】1.理解操作技能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了解操作技能的常见类型。
3.理解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其特点。
4.掌握操作技能培训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操作技能及其作用对操作技能学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但有关操作技能学习的实质的综合性理论直到1971年才由亚当斯提出。
操作技能的含义及基本特点是什么?掌握操作技能对于个体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有什么作用呢?一、操作技能及其特点(一)操作技能的含义早期对操作技能学习的研究多是套用一般学习的理论观点,试图用一般的学习理论来解释操作技能,因此缺乏针对性,难以体现操作技能的特点与本质。
比如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观点:将操作技能视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反应方式。
一些研究者为此作出了努力,提出了操作技能学习的理论,如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施密特的图式理论等。
虽然各种理论强调的重点及适用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操作技能学习这一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强调操作技能不同于本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与练习,并借助于各种内外反馈和监控,来形成符合要求的运动程序。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作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
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二)操作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本身属于技能的范畴,因此具有一般技能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比如:是合法则的,即各个动作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特定的顺序合理地组织起来的;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而不是认知性的经验,即不同于操作性知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7章 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17章知识的应用1.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有什么特点?答:广义的知识应用,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的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知识应用的特点有:(1)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即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2)应用不同于领会知识应用不同于知识领会①作为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过程,知识应用是在知识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对知识领会的检验与发展。
领会与应用在进程上是有顺序性的,不能任意违反。
②知识应用与知识领会虽然有联系,但二者又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知识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3)知识应用是一种相对单一的迁移形式迁移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知识应用是知识迁移的一种类型——同化性迁移,即不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赋予新事物以意义,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充实知识结构。
(4)知识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①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虽然也是通过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来体现的,但这些问题多是以课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且具有较明显的直接对应性,即利用当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决课业问题既可以表现为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也可以表现为应用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这种形式比较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低级的初步的应用形式。
②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应用已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形式难度较大,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智力活动更具有创造性。
2.举例说明知识应用在知识掌握及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13.丹瑟洛依据学习策略的功能不同将其分为( )。 A.一般策略与特殊策略 B.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 C.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D.记忆策略与理解策略 【答案】B
14.主要用于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体系,维持适当的学习心态的策略是( )。 A.监控策略 B.基本策略 C.支持策略 D.通用策略 【答案】C
15.主要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密切相关的学习策略是( )。 A.通用策略 B.宏观策略 C.微观策略 D.基本策略 【答案】A
【答案】D
7.动作技能的特征为( )。 A.反馈调节 B.程序化 C.自动化 D.完善化 【答案】A
8.认知技能的学习就是在认知结构中建构一个( ),经过练习达到完善化、自动 化。
A.产生式 B.产生式系统 C.认知策略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知 【答案】B
9.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 )。 A.产生式 B.产生式系统 C.元认知
20.一般来说,每一单元最理想的复习时间是( )。 A.10 分钟左右 B.20~50 分钟 C.50~60 分钟 D.60~90 分钟 【答案】B
21.关键词方法属于( )。 A.形象联想法 B.谐音法 C.群集 D.概括 【答案】
7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 B.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 C.如何将学习策略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D.是否能找到有效的、现成的学习策略 【答案】B
29.形象联想、谐音法这些学习策略又常常被称为( )。 A.记忆术 B.元认知 C.产生武 D.认知技能 【答案】A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圣才出品】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对象与任务的分歧意见及其根源;2.了解正确解决教育心理学对象与任务问题的科学依据;3.了解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1.心理教育学(psycho-pedagogy)观点: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
对象模糊。
2.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
教育心理学难以独立。
3.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桑代克)人性在学习中是如何变化。
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育本质1.观点不一,坚持科学系统,社会自然熟悉原则。
2.特点:(1)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2)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
3.基本结构三、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确定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1.以学生学习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2.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3.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4.研究学习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描述学习性质特点,应用于教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1.总论(理论、机制、分类,应用)2.学习理论:早期的学习观点、联结主义、认知主义、联结一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3.学习心理:含义,机制与类型;个体发展;动机;迁移。
4.知识的学习: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教学。
5.技能的学习: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教学。
6.规范的学习: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教学。
7.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知识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知识应用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2.理解知识应用的四个基本成分及其关系。
3.掌握知识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4.依据知识应用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知识的真正掌握不仅体现在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这两方面,还体现在主动而有效地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即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方面。
知识的应用是掌握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探讨知识应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影响条件,可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体的指导。
第一节知识应用概述一、知识应用的特点(一)知识应用的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也就是说,是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用心理知识识人(二)知识应用不同于知识领会知识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从认识活动的进程来说,前者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后者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三)知识应用是一种相对单一的迁移形式迁移的内容既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或者行为规范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迁移只是丰富的迁移内容中的一种。
知识应用又是知识迁移的一种类型——同化性迁移,即不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赋予新事物以意义,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充实知识结构。
(四)知识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综合应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科目中习得的知识经验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掌握中的知识应用相对简单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低级的初步的应用形式,但这并非意味着知识应用可有可无。
对于知识掌握及其心理结构的构建而言,知识应用是必须的。
二、知识应用的作用(一)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等,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17章)【圣才出品】
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14.1复习笔记一、知识及其表征(一)知识的含义1.含义一般而言,知识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人类知识,该类知识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2)个体知识,是某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无论是人类知识还是个体知识,其实质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对含义的理解(1)从知识的产生基础来看它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产生的。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反映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反映对象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2)从知识的表现形式来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表征。
知识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它又具有主观性。
(二)知识的类型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
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
就狭义知识的分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分为:(1)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a.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b.命题是指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2.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分为:(1)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如有关日期、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2)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
这类知识通常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如有关道德、人性等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1.什么是技能?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是什么?答:(1)技能的含义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
其次,技能这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2)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②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
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与程序性知识也不能等同。
2.什么是操作技能?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答:(1)操作技能的含义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
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a.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
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
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
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
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研究者提出了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模型。
a.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
学生尝试理解操作技能的任务及这一任务提出的要求,了解需要做哪些动作,各动作的顺序怎样,从何处可以得到反馈等。
此时,学生要选出原来已经掌握的部分技能,并按规定的程序将它们组合起来。
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操作技能和练习策略;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技能的执行变得日趋自动化,操作极其流畅、准确和稳定。
b.亚当斯(1971)的两阶段模型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言语—动作阶段,该阶段相当于菲茨与波斯纳的认知和联结阶段。
第二阶段是动作阶段,其中包含了菲茨与波斯纳的自动化阶段。
c.金泰尔(A.M.Gentile,1972)认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固定化—多样化阶段。
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要确定与技能学习有关的和无关的刺激。
有关刺激即那些能够调整动作执行的环境信息,个体必须注意它们。
无关刺激即那些容易引起个体分心的信息,这些刺激妨碍学习者完成技能。
确定有效地获得技能所需的最恰当的动作方式;在固定化一多样化阶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学习者要能够根据要求完成技能;完成技能时提高其连贯性。
固定化主要针对闭合性技能,而多样化主要针对开放性技能。
3.什么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如何?安德森和加里培林是怎样看待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答:(1)心智技能的含义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心智技能相比于操作技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
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因为内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
(2)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①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学习策略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其中,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关于程序性知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加涅(R.M.Gagne,1985)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
梅耶(R.E.Mayer-,1987,1999)认为,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含关系。
②学习策略与心智技能的维度加涅和梅耶从对内与对外的维度进行研究,E.D.加涅(R.M.加涅的女儿)进一步根据自动化(自动与受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
a.加涅和梅耶根据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把程序性知识分为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
b.从自动化维度的角度,有些程序性知识可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
当这样一些程序性知识支配人的行为时,知识就转化成了自动化的技能。
有些程序性知识难以自动化,需要受意识控制。
若这样一些方法和步骤支配人的阅读、解题的认知活动,提高了人的认知活动效率,则这些方法步骤就转化成了对内调控的策略。
c.根据特殊性维度,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和非专门领域的。
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
而非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一旦被人掌握,就能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
这种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科领域中的具体方法不同,它不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又称弱方法。
而学科领域的具体方法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被称为强方法。
③学习策略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特殊的心智技能a.尼斯贝特等(Nisbet&Shucksmith,1986)认为学习策略即选择、协调及应用技能的执行过程。
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程序,更易于变化而适应具体情境。
学习策略代表了高层技能,即控制和调整较具体的任务的技能。
b.丹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信息的获得、储存及应用的一套过程或步骤。
c.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观点①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1995)将菲茨与波斯纳(1967)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用于解释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a.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复杂的问题,还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算子;b.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编辑是建立使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能快速、流畅执行的一种程序性表征过程,其间将出现两个子过程:合成与程序化;在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
此时,个体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有意识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高度自动化的程序也可能使人的反应变得刻板,因此安德森主张对某些程序保持一定程度的有意识的控制十分重要。
②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a.动作的定向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
这就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
b.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也称为“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
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
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
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
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
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
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
这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
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重新学习及掌握。
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
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