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合集下载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摘要:李白与苏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格气质,生活态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歌风格。

同时,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苏轼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文化符号,代表不同的类型。

李白和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关键词:李白;苏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Li Bai and Su Shi, of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ttitude to life, and the resulting poetic styl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lar culture,” Li Bai and Su Shi each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e different cultural symbols of taxi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types. Li Bai and Su Shi are unique "this 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is the only real Liberal and Lida's Su Shi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Li Bai; Su Shi; Attitude of life; art style目录前言 (4)一、诗仙与坡仙 (4)二、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的差异 (5)(一)李白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 (5)(二)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 (6)三、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差异形成原因 (7)(一)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7)(二)接受文化影响不同 (7)(三)人生经历不同 (8)(四)气质个性不同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0)前言作为唐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李白不仅以其少年精神,而且以其无穷的侠义精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诗意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诗人在创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李白和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意境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主题选材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比讨论李白与苏轼的诗意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艺术造诣。

1. 李白与苏轼的生平背景1.1 李白的生平背景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年轻时,李白曾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这对他的后期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家境贫寒。

由于父亲是一位有追求的文化人,苏轼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尽管面临着家境的限制,苏轼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官府。

2.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风格2.1 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开阔豁达为主。

他善于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带有些许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狂热的豪情,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相比之下,苏轼的诗歌风格更加细腻、内敛。

他善于用微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作品的美感。

苏轼的诗作多带有一种含蓄和克制的氛围,给人以沉静和静谧之感。

3. 李白与苏轼的主题选材3.1 李白的主题选材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而丰富,他的作品涉及到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

他常常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自己的浪漫想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3.2 苏轼的主题选材苏轼的诗作主题更加注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等。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人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4. 李白与苏轼的艺术表现4.1 李白的艺术表现李白的诗意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上。

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合集5篇)

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合集5篇)

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合集5篇)第一篇: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诗仙之风,飘逸而不失狂放;东坡之风,豪放而不失旷达。

看似相近的李白、苏轼的豪放个性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李白和苏轼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 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物, 在现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 描写宏大意象达一千一百余次 , 又对其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他善于以高处为立足点俯瞰世界, 如登上庐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大江和“挂流三百丈性的情景组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象连接端、转折无痕的情感突变了“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般的巨大力量唐人读书壮游结合的氛围的以天分而非知识取胜的恣意表达却无踪迹可循、很难模仿。

不过之外, 其余猝然而成的诗作就难免单调、粗糙宋神宗说过“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首左右, 诗文的内容、风格丰富多彩无选择、入手便用, 之中, 大江壮阔、历史悠远的时空交织展示出宏大的境界无成又感慨深切, 结尾的“酹江月”则更显现出豁达的心胸“细密的意境和浑然的工巧”达内涵的穿透目光, 轼则宏观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差异后在此山中”的哲理, 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在融会前人优点、冲破规矩束缚之后的自由境界。

李白天赋才情的放纵自如难以模仿第二, 李白和苏轼的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

李白诗歌的豪放是由于承载了迅猛的情感变化理。

二人显然代表了唐宋诗歌重意兴、重理趣的不同追求。

李白的感受敏锐而丰富“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乡愁的离别怅然, 都描绘得细腻动人。

但在无比自信和入仕无门的矛盾中明, 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的感伤及“大道如青天中先从青春易逝的感慨变为得意尽欢的极乐古愁”的忧愤, 呈现出跌宕回旋的情感气势。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李白和苏轼是历史上两大才子诗人,那么李白和苏轼有什么异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白和苏轼有何不同,希望对你有帮助!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学这种东西不像是武功,不服打一架就行了,两人擅长的类型不同,读者的喜好不同,根本很难分出一个高下来。

而有趣的是李白、苏轼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才子,他们的风格多多少少有些相似,也是因此,才经常被拿来比较。

但是细细来看李白和苏轼又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从唐诗和宋词的风格来看,唐诗的气度更加豪放,而宋词则显得更加闲淡,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分不开的,李白生在盛唐时期,他是空前绝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就像是天马行空,常人很难想象,其中流露出的少许仙气就足以让常人仰望了,而且他的诗歌之中体现了他的自由、不羁的性格,所以被称为诗仙。

而苏轼则是出生在宋朝,宋朝时期各种文体的形式都有着发展,诗这种形式已经不可能超越唐诗了,所以另辟蹊径,开发出了宋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苏东坡则是宋词的巅峰。

两人虽然都是奇人,但是李白的奇在于他的诗歌的意向高远,不似凡间,色彩斑斓,缤纷壮丽,有着超越现实的气度,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自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就像是烈酒一样。

而苏轼最大的奇在于无论什么处境都能有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能够用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高下之说,各有所爱罢了,但是这两个人又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谁,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失色不少。

李白的个人资料在经历了多方的刺激后,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机,见到了外出打猎的唐玄宗,并借这个机会献上了自己的作品《大猎赋》。

文中对唐朝大加赞赏,并附上了道教的一些理论,深得信仰道教的唐玄宗的喜欢。

同年,李白通过卫尉张卿见到了玉真公主,送了一首祝福公主早日得道的诗,并向张卿说明了自己的近况,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心。

在人生贺知章后,李白也向他献上了诗作,被其称之为谪仙。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也从中可以窥见一二。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文学家,他以豪放派的作品风格而著名。

李白的人生态度可以用“逍遥自在”来概括。

他抱握了一个“醉生梦死”的态度,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为中心。

他酷爱酒色,并经常与朋友们畅饮作乐,甚至写下了许多描述酒宴的诗歌。

李白以诗酒为伴,游览名山大川,尽情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憧憬。

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渴望,但很少有政治内容。

他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而对政治抱负和现实社会的变动并不关心。

对于他来说,人生就像醉生梦死一样,应当尽情享受而非追求权力和地位。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他以自由派的作品风格和缜密的思辨而闻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趋吉避凶”来概括。

他有着热爱现实和关心世事的一面,虽然时常陷入政治斗争之中,但苏轼更倾向于通过进言劝谏来实现政治抱负,而非通过权谋和勾心斗角。

他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等重要职位,但由于他言辞直率,不拘小节,很容易得罪他人,在政治生涯中多次被贬谪。

苏轼对于政治并非全然漠不关心,他关心国家百姓的利益,积极主张改革,并参与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军事事务。

他以自由不拘的态度面对政治挫折,通过文化、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拓展,以减少对政治的依赖,从而寻求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李白和苏轼的人生态度都与政治抱负有所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和快乐,他将人生看作是一次奇幻的旅程,更注重情感和个人的憧憬,而苏轼则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关切和改变。

苏轼虽然担任过官职,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来为社会和国家带来积极的改变。

两位文学巨匠的人生态度可以看作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认知,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和政治的不同理解。

无论两者如何不同,他们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都是伟大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

【标题】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古丽娟【关键词】李白;苏轼;天真执着;通脱超然;清新自然;平淡古朴【指导老师】李胜【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李白和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的两颗明星。

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而苏轼也被尊称为“坡仙”。

在我国文学史上被冠以“仙”的尊称的大概也只有他们两位了。

李白其人其诗一直广受关注,一直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

在海外,亚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李白早有研究,日本研究李白的历史尤为悠久。

李白在西方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喜爱,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李白的学者越来越多,李白的影响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反越来越大。

[1](p7)苏轼同李白一样,同为一代巨擘,历来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其创作成就堪称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直到现在,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苏轼在海外也广有影响,不仅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苏轼研究有十分深厚的基础,在欧美文学界也不断有值得借鉴的成果问世。

[1](p10)苏轼一向是赞誉李白并向之学习的,因而他们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比较两者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两者的相似和差异。

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为一个朝代的文学巨擘。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他们同为蜀人,然而却一生时光都游历在外,终老他乡。

他们均天才丰赡,少年得名,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

他们同样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同样“奋厉有当世志”,有着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

在个性气质上,他们都本真豪放、潇洒自由、乐观旷达。

他们都具有忧时伤国、济世爱民之心,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

面对黑暗的政治和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怒目以对,刚正敢言,不因个人利益和安危而退避,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风格雄奇; 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

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豪放; 差异; 时代; 信仰巴蜀自古人杰地灵,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的诗人, 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 在唐诗及宋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 “时与太白为近”;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 挖掘二人作品内蕴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方面探究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 逐渐形成了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尧舜, 此事何难”; 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苏轼始终“未忘为国虑也”。

在求索的艰难中, 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终能刚正不阿。

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 读其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 不敢复论鄙事”, 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格的敬仰, 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总是“五岳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寻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悲怆时希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枕”、“裸体青林中”, 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

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各有什么特点?

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各有什么特点?

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各有什么特点?
比起杜甫等诗人来说,李白和苏轼是古代难得乐天派的诗人,李白生性就是放荡不羁的性格,以酒为乐,即便步入仕途,依然可以对酒当歌,畅谈人生几何,事业上的苦闷完全不影响李白的心情,他纵情山水,游历全唐。

而苏轼虽在北宋,但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虽然经历了乌台诗案,但是丝毫不影响苏轼对美食的热爱,苏轼相对于其他诗人来说,他的爱好是比其他诗人广的,他喜好画画、喜好美食,所以再多的烦心事也不妨碍他的好心情。

而两人的诗多是一种豪迈的风格,有着相同之处。

李白生性豪放、苏轼大义凛然,性格上两人就相像
李白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诗仙。

他喜好美酒,无酒便写不出诗文来,一般他的诗句都是一种宏伟豪迈的风格,比如李白的对酒当歌,而苏轼与李白在对于酒的热爱是相通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把酒问青天,追问明月几时才会再有,对月当空,苏轼与李白的诗词竟然莫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与苏轼所处朝代不同,苏轼的诗词多是爱国诗
虽然两人的诗词都是豪放的大作,但是两人处在的朝代不同,风格也有所不同。

李白所处的是大唐盛世,他的诗文中多是对仕途不屑的情绪,并未有对家国的担忧。

但是苏轼所处的北宋是多战事的朝代,那里每天都炮火连天,民不聊生。

苏轼的诗文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但是诗文中流露的却是满满的豪迈之感。

苏轼和李白都是流传至当代的著名诗人,两人都是心中有大仁大义的诗人,虽然只是一代诗人,但是他们的家国情怀不比将领们差,所以,他们直到现在也在诗坛有着很高地位,他们的诗直到现在都是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流传的。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专题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田院乞儿;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与弟子由书》: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以我观之,凡心尽处, 胜解卓然。”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 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 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 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 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所以,我们今天有人说:苏轼才是我们这个 民族真正的国民偶像。
同是处在政治遭遇充满坎坷的人生中。被贬黄 州,游览赤壁,苏轼是作为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 份加以评价,虽有伤感但却不会过深的走入,苏 轼就像是一个学习者,他可以看见古人身上的缺 憾,从中明白人生的缺憾在所难免,即便是古今 风流人物,又何况自己呢?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 的平衡和超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是被贬镇江,登临北固亭,辛弃疾则是将自 己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和古人结合起来,深陷 于古人的遭遇不能自拔,在他的词里,弥漫着抹 不去的忧伤,词外,自己仿佛就是那个不行的古 人,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他越陷越深、越想心中越 不平。“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 持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 憎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 他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 论生活怎样的令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

李白与苏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抉择

李白与苏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抉择

李白与苏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抉择引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李白和苏轼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诗人。

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才华横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其他一些诗人不同,李白和苏轼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李白倾向于浪漫主义,将个人追求和超越现实的情感表达为生命的意义。

而苏轼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改变世界。

李白:“生死何其速,苍茫大地间”浪漫主义的捧心境界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情壮志,以及追求自由、坦率和超越现实的意愿。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热爱。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雄壮的山河、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英雄豪杰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自豪的人生态度和对快乐的渴望。

超越现实的探索李白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超越现实的渴望。

他经常将自己与仙神相提并论,并将仙境描述成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晴,仰天大笑,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和超凡境界的渴望。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直接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主义的关怀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苏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他关注社会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改变现实。

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以及政治不公。

例如,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人们不能只追求个人的浪漫幻想,而应该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努力改变它们。

苏轼的现实主义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了他们对改变世界的渴望。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第一篇: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风格雄奇;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

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苏轼;豪放;差异;时代;信仰巴蜀自古人杰地灵,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的诗人, 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 在唐诗及宋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 “时与太白为近”;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 挖掘二人作品内蕴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方面探究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 逐渐形成了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尧舜, 此事何难”;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 苏轼始终“未忘为国虑也”。

在求索的艰难中, 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终能刚正不阿。

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 读其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 不敢复论鄙事”, 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格的敬仰, 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1. 李白和苏轼的背景介绍1.1 李白的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李白出生在辽东(今中国东北地区),少年时随父母迁往长安(今中国陕西西安)。

•李白游历过大部分的中国地区,他的诗作表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1.2 苏轼的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宋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

•苏轼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家书香门第,自小在文化氛围中长大。

•苏轼一生中有过政治职务,也遭受了多次幽禁和贬谪的经历。

•苏轼的诗作充满了理性和感性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独立思考。

2. 李白和苏轼的诗作风格对比2.1 李白的诗作风格•李白的诗作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情感表达,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对象。

•李白的诗句中常常出现豪情壮志、豪饮作乐的描写,反映了他奔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的诗作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采用了自由的形式和直白的语言。

2.2 苏轼的诗作风格•苏轼的诗作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苏轼的诗句中常常出现对人生和人性的深思,表达了他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

•苏轼的诗作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语言典雅且富有变化。

3. 李白和苏轼的诗句对比分析3.1 自然景物的描写•李白的诗句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描绘,如《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的诗句中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但更多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赤壁赋》中写道:“羣山疑在舟中,中有侬者,俨然装束,亦不见其状。

”3.2 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李白的诗句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如《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歎。

”•苏轼的诗句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思,如《赠刘景文》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3 对人性的思考•李白的诗句中对人性的思考较少,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

【标题】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古丽娟【关键词】李白;苏轼;天真执着;通脱超然;清新自然;平淡古朴【指导老师】李胜【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李白和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的两颗明星。

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而苏轼也被尊称为“坡仙”。

在我国文学史上被冠以“仙”的尊称的大概也只有他们两位了。

李白其人其诗一直广受关注,一直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

在海外,亚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李白早有研究,日本研究李白的历史尤为悠久。

李白在西方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喜爱,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李白的学者越来越多,李白的影响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反越来越大。

[1](p7)苏轼同李白一样,同为一代巨擘,历来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其创作成就堪称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直到现在,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苏轼在海外也广有影响,不仅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苏轼研究有十分深厚的基础,在欧美文学界也不断有值得借鉴的成果问世。

[1](p10)苏轼一向是赞誉李白并向之学习的,因而他们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比较两者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两者的相似和差异。

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为一个朝代的文学巨擘。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他们同为蜀人,然而却一生时光都游历在外,终老他乡。

他们均天才丰赡,少年得名,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

他们同样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同样“奋厉有当世志”,有着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

在个性气质上,他们都本真豪放、潇洒自由、乐观旷达。

他们都具有忧时伤国、济世爱民之心,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

面对黑暗的政治和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怒目以对,刚正敢言,不因个人利益和安危而退避,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题目: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作为古代文学中的巨匠,李白和苏轼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

在这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他们虽然都写过不少风景诗和爱情诗,但是风格却大相径庭。

本文将会从诗歌风格、诗歌主题和格律三个方面来对比李白和苏轼的诗句。

一、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偏向豪放、奔放,在饮酒作乐、吟咏自然、歌颂英雄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表现。

他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种雄浑、豪迈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标志性的形象和情境,如“狂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形象和情境更是使他的诗歌充满活力。

而苏轼的诗歌则偏向于清新、淡雅,在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感情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

他曾经在广陵观梅,并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梅》:“雪似梅花,皎皎皆素,不耐烟火,鲜于玉粉。

”这样清新脱俗的诗句充分展现了他诗歌中独特的风格。

二、诗歌主题李白的诗歌主题涵盖面非常广泛,多用于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壮志,同时也有部分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

他在《静夜思》一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境况优美,给人以美好和温馨的感觉。

而苏轼的诗歌则主题更偏向社会、人情和感慨。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中描绘了一幅宽广深邃的画面,表现出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三、格律李白的诗篇以律诗居多,其韵文中常有六言、七言,甚至八言句式,这些句式给他的诗歌注入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而苏轼则更擅长“绝句”和“律词”,应用灵活的字音和篇幅,加上迷人的韵律感,使得他的诗篇更显脱俗和深情。

总而言之,李白和苏轼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和格律等方面各有千秋,并且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留下了古代文学的伟大传承,更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李白与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风貌。

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曾有过对政治抱负的追求,但两人的人生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文学作品以及对政治抱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家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文学。

由于家庭不景气,他并没有获得仕途的机会。

李白对“壮志未酬”的政治抱负一直难以实现。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迈为特点,他的诗歌精神无疑是追求自由、放浪形骸的。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浩荡苍茫的追求和对热爱生活的热情。

在他的诗歌中,政治抱负并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苏轼是文学家出身,但他凭借着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政治才能,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名臣。

苏轼一生都秉持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态度。

他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对抗弊政腐败。

苏轼的诗歌风格细腻、含蓄、婉转,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时事的关注。

在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方面,李白和苏轼的人生态度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李白的人生态度更偏向于“放浪形骸”,他并不在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愿意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放达,追求心灵的解放。

而苏轼则是一位对国家充满忠诚的文臣,他不仅在文学上表达了对时事的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是在政治上积极投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抱负。

他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情壮志,而对政治抱负的表现并不突出。

而苏轼的诗歌则在表达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政治元素,表现出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学号:201101010062系别: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11级(3)班指导教师:王骞2015年05月10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单位:文学院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2015年05月10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

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

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

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收稿日期:2005-07-15!本文为2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白文化现象’研究”中“‘李白文化现象’的历史比较”中的一节(项目编号:03BZW028)作者简介:何念龙(194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第20卷第8期2005年8月Vol.203No.8Aug.2005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何念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李白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等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风之异。

同时从“士文化”的角度而言,李白、苏轼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士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

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关键词:李白;苏轼;真放;旷达;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5)08-0001-05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从总体看,他们同为一代伟人,同为一代文学的宗师巨擘,均各自代表着一个兴盛的文学时代。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北)宋文坛的真正领袖。

从才华学实言,他们均以天才丰赡,少年英特而名闻天下,后来又都有“学士”之称。

李白以诗、文擅长,兼善书法;苏轼诗、词、文、赋、书、画均有开创性成就,并兼及百科(如农、医等)。

他们同样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

从出生经历看,他们同为蜀人,都在蜀地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家乡情深。

然而后来一生的主要时光却都游历在外,或漫游各地,或宦游四方,最后均终老于他乡。

从思想志尚言,他们同样都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然儒家思想均同样占着相当重的成分。

他们同样“奋厉有当世志”,并有着积极用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

而老庄和释氏又分别在他们身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诗如其人——李白、苏轼的比较内容摘要:盛唐时的李白为人狂傲洒脱,不拘于与世俗,不屈于权贵,不忍于世事。

文如其人,诗文真性情的书写自我情感,表达个人见解。

文风浪漫飘逸,内容繁杂多类。

其人其文深深影响着苏轼,苏轼性格豪放旷达,居于庙堂施展才华为国为民的理想被现实破碎后,醉迷于山水,以超脱物外的平常心对待着周遭的一切,活得依然乐观充满色彩。

他的诗词文大都浪漫豪放,与李白诗文文风相似。

其一,苏轼对李白甚是喜爱,他的诗词文都有化用李白的诗词的成分。

其二,苏轼与李白的诗文都擅用奇特的意象,寻常的事物来抒发个人情怀。

其三,苏轼与李白所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诗品;人品;传承。

李白和苏轼存在的历史时间虽差距三百多年,但无疑他们都是文豪大家,无论诗抑或文都是多产儿,而且内容含包生活的诸多层面。

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背景,都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且都积极入世渴望自身才华能被认同却一再遭受被被贬的打击。

他们周遭的人事物都极其的相似,甚至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都有传承和接受的痕迹。

一、旷达苏轼的谪仙情节苏轼对李白可谓情有独钟,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情和虚幻缥缈、的文风深受苏轼的喜爱。

北宋时期李白的诗品和人品被王安石等人质疑,苏轼曾多次进行辩护,他在《李太白碑阴记》里言“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雄节迈伦,高气盖世。

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苏轼人为李白“从璘”是被迫之举并非出于自愿,维护之意溢于言表。

李白在苏轼的心目中是不屈于权贵依然保持真我的性情中人。

苏轼随时随地毫无掩饰地彰显着自己对李白的欣赏崇尚之情,他表露“我居青空里,君隐尘埃中。

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

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

”时间空间的距离阻止了苏轼和李白的相遇,却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那种心心相契的感觉,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无以言表的喜爱。

英雄的际遇在诗文中得以成全。

苏轼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入朝堂为官一展自身才华,为民请命为朝廷出力是每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学号:201101010062系别: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11级(3)班指导教师:王骞2015年05月10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单位:文学院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2015年05月10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

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

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

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李白与苏轼;矛盾与执着;自由与超越;激越与清雄Comparison of Li Bai, Su Shi' Life Attitude and Style of PoetryAbstract: Li Bai who is called "Fair Poet","Winebibber","Di Xian ren" and Su Shi wh o is called "Ci Zhong Zhi Long","Po Xian", as the summit of the heyday in Tang as well asin Song Dynasty, intensively have the talent ,fortune and sad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In their o wn difenrent age ,the two genius poets samely coming from Si Chuan and in touch with peopl e from Son of Heaven to the poor and devoted into pursu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lf-worth an d adaptiveness of ego-psychology. Li Bai transcended himself through instisting pursuing fre edom and ideal until death , and Su Shi did by the review on suffer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 nside.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 of background in two dynasties and families makes sense o n their various characters and life attitudes,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ir poem creation --- s howing two disparate poem styles: agitating and grand on the basic tone of bold.key words: Li Bai & Su Shi ;Contradictionary & Iinsistence; Freedom & Surpassment; Agitated & Grand前言文字是诗人的灵魂,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外化,历千年寒暑,在今天依旧能够给予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启发。

李白、苏轼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

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

这或许也是历代文人的心结之一,而他们的伟大也正在于在这苦苦寻找的过程中,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人能够走多远,并非看其脚步所涉之地有多宽广,而是因其思想与人格能够照耀古今多少年。

无论是由于特定时期的文士漫游习惯与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跋山涉水,如李白;还是因为宦海浮沉、迫于生计而辗转各地,如苏轼。

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山之间,而他们的精神则充盈天地之间。

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神交古人,在古卷书香里透视伟大生命的历程,领会人生的智慧,当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与生命的现代人应当倾其心力去追求的。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蜀江水碧蜀山青,青山绿水养育出一个纯净、飘逸的李白。

奇险雄丽的山川、平衍清旷的原野,总能激发人们心中对于大自然本能的亲近之感。

而自古以来的传说中,有高山,必有云霭、烟霞,还有那餐霞饮露的高士、仙家。

李白五岁随父亲迁入蜀中,在孩童的记忆刚刚能够形成清晰印象的时节投入这青山绿水醉人的怀抱,加之年少时节家境优裕,他有足够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徜徉在蜀地山水之间,去求访云霭深处的高人,去接触各家学说典籍,就像那蜀山深处的一株云松,自由地吸收天地之间的精华与灵秀之气,不受任何拘束地成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经济繁荣的时代,统治者能够对各样人才与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为才华之士提供各种晋升的机遇。

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下,士人们自然而然地有着昂扬的精神状态。

纵然李白谜一样的身世只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并非名臣、文豪,而这样宽松的大环境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与学习进取的无限机会。

蜀地盛行道教,也自然而然地为李白铺染上了这样一层飘逸的仙道的生命底色。

未至弱冠之时,李白就和一个名叫东岩子的好朋友一块儿在岷山潜心学仙,[9]也曾经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发奋读书。

在唐代,寺庙是贫寒书生苦读诗书、韬光养晦以求显达的地方,而到了李白这里,读书就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他终究不是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痴呆书生,对于他来说,云霭深处的诱惑远远高于书中的如玉容颜。

山中“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①的美好景致,在李白的胸中自然而然地化作了诗歌。

兴致来时他便去访山中的道士,而求访不遇,“愁倚两三松”,人松相映,必然也是一道好风景。

他低吟着“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登锦城散花楼》),徘徊在成都山水之间。

年轻的诗人何忧之有?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么?此时的李白二十一岁,古往今来,二十岁都是一个渴慕远方的年纪,想必李白也不例外。

只是他所渴慕的远方,非等闲之辈所想,而是那云霭深处的逍遥自得。

倘若能与骑羊子相逢,他定要与之携手凌跨白日,去飞升成仙。

或许李白真的是谪下凡间的仙人,加之蜀地浓厚的仙道氛围,更使他在冥冥之中念念不忘天上的仙居生活。

但满腹才华又使他十分肯定自己的价值。

走出大山,平交王侯,建立不世功业,待实现自我的价值,然后方才是回归仙班之期。

太白人如其字,如浩渺星空里的太白金星一样充满仙家道学的神秘之气。

这在他的诗里随处可见:“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 (《江上吟》)“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李白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与一身皆是迷的李白不同的是,苏轼的出身、经历与际遇都有着更加详尽清晰的脉络。

其祖籍四川眉州眉山镇,这方小镇盛放荷花,又得玻璃江滋润,极适于居家。

玻璃江,顾名思义,水色晶莹剔透,呈深蓝色,是岷江的一支支流。

苏轼的家庭极具文学传统素养,他的祖父苏序爱好读书且善于写诗作文,他的父亲苏洵是古文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也颇具学识修养并且非常明白事理,曾以《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勉励幼子,又有弟弟苏辙作为玩伴与学伴,故而他的青少年时期应当是在一种十分温馨和谐、充满诗礼书香的宽松氛围里度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他生命的底色。

直到二十一岁随着父亲和弟弟出蜀地入汴京时,他已经是一个颇具学识修养的年轻人了。

在这个思想通脱意气风发的青年人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从眉山到京城,一路的山水街市风光,带着无限的新意出现在他的诗文之中。

“锦水细不见,蛮江情可怜。

” (《初发嘉州》)②“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 (《江上看山》)“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 (《荆州》(其一))这段旅途,父子三人相伴,本是为进京赶考,一路上兄弟之间诗词相和,甚是惬意。

子瞻有诗云:“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这本是苏轼的想象之辞,含有安慰山胡鸟的意思,其中却有远离故土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踌躇满志。

路过屈原塔时,他赞赏屈子是古壮士,感叹世俗之人不能够理解屈原就死的刚烈而眷眷不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塔》)他一出现、一发声,就显示出常人难以具备的通脱与睿智眼光,中国北宋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将要由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腾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此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三十年后再无人谈老夫”的预言。

[2]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我国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创作传统,诗歌发自作者内心,②[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2.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苏轼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