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讲解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完整版)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
贝类增养殖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胚壳:两壳背面的交接处通常具有一个突出物,称为“壳顶”,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
2.次生壳: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钙质壳。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基膜构成。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4.颚片:口腔中外皮厚化而形成的几丁质消化器官辅助物,位于口腔前部,为摄取食物之用,大多数腹足类颚片在口腔的两侧,左右成对,头足类的颚片则背腹成对。
5.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食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6.胃楯: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
7.足丝:从半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
用于贝类附着固定。
8.足丝腺:是足部内可分泌足丝的单细胞腺体。
9.嗉囊:食道通常很长,壁上有褶皱,食道常有一膨大部分,称为嗉囊。
10.泄殖孔:也即泄殖腔,为肠的末端略微膨大处。
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成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11.原肠作用:囊胚继续发育,形成一个双层或三层的胚胎即原肠胚,这一过程叫原肠作用。
12.生壳突起:分泌贝壳。
13.感觉突起: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司感觉作用,牡蛎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扇贝和鸟蛤还有外套眼分布。
14.缘膜突起:肌肉纤维较多,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能控制水流进出。
15.囊胚期:桑葚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呈囊状,表面密布短纤毛,由纤毛摆动使胚胎在卵膜内不停转动,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时期叫囊胚期。
16.担轮幼虫: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圈口前纤毛环,纤毛环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有1~2根长的主鞭毛在胚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这时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重点贝类的外部形态1.身体柔软,两侧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2.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3.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4.消化系统比较复杂5.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贝壳的方位:前后方位的辨别方法有5种: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贝壳的测量: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鳃鳃位于外套腔中,是由外套膜内侧壁延伸而成。
鳃按照形态可以分成4种类型(1)原鳃型(2)丝鳃型(3)真瓣鳃型(4)隔鳃型厣由足部后端背面的皮肤分泌而成的。
形态方面:根据生长纹排列方式将厣分为螺旋形厣和非螺旋形厣。
质地方面:角质或石灰质等。
前鳃类的成体大都有厣。
后鳃类成体大都无厣。
肺螺类的成体几乎都无厣贝类摄食和习性分为捕食性和滤食性,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
贝类繁殖方式及代表动物幼生的食用牡蛎卵胎生的田螺卵生的美洲牡蛎亲鲍的选择及其用量采苗用的亲鲍应选择健壮肥满、活力强、无损伤的3-4龄个体,壳长7-10cm左右。
分别采自几个不同海区,尽量不使用同批次的养殖鲍,以避免近亲繁殖。
每平方米育苗水面使用的亲鲍数量为雌鲍1-2个,雄鲍数可为雌鲍的一半。
亲鲍促熟培育的原因从海上采捕自然成熟的亲鲍,难以诱导产卵,或后代死亡率高。
并且,7-8月采苗时底栖硅藻繁殖缓慢,且易大量脱落。
另外,在繁殖期由于天气、海况等的变化可能无法从海上采捕到亲鲍。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
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贝类增养殖——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甲壳贝类增养殖学
甲壳贝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珍珠:是在贝类软体部中形成的一种螯生物,是一种含霰石形碳酸钙结晶体。
珍珠的光泽是珍珠优劣的重要指标河蟹的泄殖孔在头胸部腹面。
2.蟹脐:河蟹腹部团脐♀,尖脐♂3.蟹斗:河蟹头胸甲,俯视近六边形4.蟹梯子:河蟹的鳃触角腺:5.自切: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或是蜕壳过程中胸足受阻蜕不出时,常会发生丢弃胸足的现象。
6.生殖洄游:河蟹由淡水到海水去进行繁殖的过程。
(蟹讯)7.黄蟹:生殖脱壳前体色偏黄,性腺尚未成熟。
副性征尚未成熟,6-8月份(吃肝脏)8.绿蟹:黄蟹中一部分性腺发育快,以进入成熟期,完成可生殖脱壳的个体(吃生殖腺)↓生长缓慢体色呈墨绿色9.流产:卵不能正常黏附于刚毛上,全部或大部分散落水中受精卵胚胎发育转折期新月透明期二问答题1.小片贴核法与体外成囊法培育淡水有核珍珠的异同点答:1)小片贴核法按送片与差核的先后顺序分为先放法、后放法、同放法。
后放法:创口通道后,先用送针把细胞小片送入通道底部,再插入珠核并使之与细胞小片密贴,送入细胞小片时,要使其分泌面向着创口,保证核与小片的分泌面密接。
2)体外成囊法,即主要采用珍珠细胞悬液法:利用珍珠细胞的嗜核性,将珠核放在珍珠细胞悬液中,使其在体外形成珍珠囊,再移植到贝体内形成珍珠。
3)小片法只有与小片细胞完整地结核面增殖形成珍珠囊时才能产生正圆珍珠,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小片细胞不能完全绕核增生而易产生出暇疵珠;而体外成囊育珠法,通过组织和细胞培育的方法,在体外获得的珍珠囊,其外形整齐均匀,细胞组成较为一致,植入母蚌外套膜后,能形成均匀的球形珠,但也易产生无珍珠层的素珠。
主要采用珍珠细胞悬液法和注射法培育有核珍珠。
注射法:将其珍珠囊的珠核移植到育珠蚌体内,用5ml注射器吸收外膜细胞悬液,将细胞注射到核周围。
2.从育珠手术,养殖管理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淡水无核珍珠的质量。
答:1)制备细胞小片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快,小片正反面不要搞错,外套膜边缘部分要切除干净,切片整齐无粘连,切好后马上滴注保养液,避免阳光直射,防污染。
贝类增养殖01绪论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贝类的增养殖技术绪 论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三、贝类增养殖发展历史及现状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1、什么是贝类?•贝类=软体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贝貝贝壳背部有2-3条灰绿色横带及 纤细的桔红色环纹,生活时头部一对触角。
“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在涉及金钱财宝有关的文字中,大多有“贝”旁或“贝”尾的伴随,如:货贷(貨貸)财贸(財貿) 贿赂(賄賂) 买卖(買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世纪公元618-1368 公元618-907年公元24-220年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涉及内容广•增养殖贝类生物学----形态、发生、繁殖、生长、生理、生态等•苗种生产技术----育苗场设计、水处理、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等;•增养殖技术----海域环境生态、增殖与养殖方法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有害(一)有益方面♌食用♌工业用♌药用♌饲料和饵料♌装饰和玩赏♌肥料♌环境检测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头足类—乌贼、鱿鱼、章鱼(长蛸、短蛸);1、食用♌食用部位:软体部分;☆软体部:–贻贝-----淡菜-----贻贝油–牡蛎-----蚝豉-----蚝油–蛏子-----蛏干-----蛏油☆闭壳肌:–扇贝——干贝–日月贝——带子–江珧——江珧柱☆其他:–海兔的卵群:海粉、海挂面–乌贼的缠卵腺:乌鱼蛋. 2、工业用(1)烧石灰:CaCO3→ CaO + CO2CaO + H2O → Ca(OH)2(2)制作纽扣、珠核或螺钿;(3)马蹄螺和夜光蝾螺的壳粉可做油漆调和剂;(4)提取紫色或黑色染料(海兔、乌贼);(5)江珧、贻贝的足丝曾作为纺织品的原料。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分为哪七个纲?贝类学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
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分为七大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2、瓣鳃纲主要特征?腹足纲主要特征?瓣鳃纲主要特征:●(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腹足纲主要特征:● (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
●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 (6)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3、贝壳各纲贝壳的个数形状?●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
●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
●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
●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
●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4、贝壳的主要成分?分为哪三层?分别由外套膜的哪部分分泌形成?●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名词解释: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17
三、珍珠的采收
1. 采收的季节: ①视珠层厚度:达400um(即0.4mm)即可。 ②视珍珠光泽: • 在12月-2月,13℃<Wt<17 ℃,珍珠光泽最好; • 3、4、5月光泽差些; • 7、8月光泽最差。
原因:水温低,母贝健壮,分泌 结晶大,形状规则,光泽量好; 水温高则相反。
2. 收珠的方法
5.休养期间的管理工作: (1)及时清除死贝及回收珠核:
头6天内,低温期1次/2天,高温期1次 /天;死亡高峰过后1次/2-4天。要求: 露空短、动作轻、尽量减少刺激。休 养结束后,利用分笼期间回收吐出来 的珠核。
(2)做好记录统计工作,判断植核效果:统计内容如下述表格所示。
植核员姓名:×××;标志牌形状、颜色
• 珍珠如何培育? • 培育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 培育出来的珍珠如何采收?
一、施术贝的休养
1. 休养方法: 做完植核手术的母贝称为施
术贝。施术贝按每笼100-120个装 入休养笼;用网盖压紧减少其活 动;系好标志牌,记录贝数,插 核数,送往风平浪静、水质澄清、 流速稍慢的休养场。
2. 休养目的: 限制活动空间,防止剧烈活动吐
每行口袋10-12个。
4.育珠时间: 一般为10-12个月,视珍珠
层厚度平均是否达到400um的 商品规格而定。
5.育珠期间管理工作
5.育珠期间管理工作 (1)养殖密度:30-35个/笼; (2)调节水层:同母贝方法,
尚要考虑上述育珠水层; (3)清除死亡;
(4)清除附着物:要求时间短、动作轻、避直 射光,9月份离 水30分钟会使珍珠层分泌细胞→扁平→高柱状→分泌有机质; (5)育珠结束时做好下列统计工作以检查育珠效果:
2. 收珠的方法 以小刀切去闭壳肌取珠,
贝类 增养殖学 水产养殖 贝类学 贝类育种 贝类养殖学之初 绪论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六七十年代以藻类养殖为代表 第二次:80年代以对虾养殖为主 第三次: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扇贝等养殖为重点 第四次: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代表
1、自然条件优越 2、贝类资源丰富 3、贝类养殖特点 具有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
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 4、具经验和成果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五、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人类正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挑 战,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解决 这些问题的全球性的战略举措。
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海洋捕捞和海水 养殖。目前海洋捕捞实行“零增长”策略, 而海水养殖业则发展迅猛。
节香螺的唾液和唾液腺中,含有四胺铬物等毒素。骨螺的鳃下腺中有骨螺紫毒素。 荔枝螺和波纹蛾螺中有千里酰胆碱和丙烯酰胆碱。盘鲍的内脏中有感光力的 色素,人食后在皮肤上常出现发烧、针刺、发痒、水肿以及皮肤溃疡等症状。
芋螺的口腔内部的织锦芋螺等均有毒,采集时应特别注意。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农肥和饲料
一些小型的贝类还可以做为农肥和饲料。 近年来养虾业发展常利用些小型瓣鳃纲为饲料。 一些贝壳古代常做货币使用等,其价值按照贝壳的大小、优
劣来定。如《汉书·食货志》中就有大贝、壮贝、幺贝和 小贝之分。
香
贝类学与贝类养殖学
螺
(二)有害方面
织锦芋螺
1、有毒和传染疾病的贝类 在贝类中现知大约85种对人类会引起食物中毒或接 触中毒,许多贝类食后中毒,是因为他们吃了含有有毒性的双鞭藻等食物所 引起的。
贝类养殖学
笔螺
1
绪论
翁
星
戎
螺
螺
2
学习内容
绪论 第一章 贝类苗种生产 第二章 贝类育种 第三章 扇贝养殖 第四章 鲍的养殖 第五章 牡蛎 第六章 贻贝 第七章 蚶 第八-十五章 其它贝类的养殖(缢蛏、文蛤、珍珠、蛤 仔、青蛤、西施舌、栉江珧、四角蛤蜊、鸟蛤、脉红螺)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9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②随稚贝的生长,触角和水管变 得更长,足部也明显变得更加 发达,附在足上的厣变为浅棕 色,半透明,其上同心的生长 轮十分清晰。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③稚贝在摄食前首先将吻部伸出 很长成管状,向四周探触,在 确定食物的大致方向后,便循 食物的方向爬行;
速摆动以激动水流。 ⑤触角细长而且十分灵活。 ⑥面盘上的纤毛脱落,随后面盘逐渐萎缩退化,在幼体头部的两侧分
别残留一个粉红色球状的残基,最后也完全消失。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⑦ 面盘的消失标志着幼体彻底由
浮游生活转向底栖生活,足取 代面盘作为稚贝的运动器官。 ⑧ 由植物食性转为肉食性的变化。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眼点
3 中期面盘幼虫
特征: 1. 卵囊膜边缘开始溶裂,幼虫逸出,部分成为膜外面盘幼虫(孵化); 2. 壳高377um,壳宽266um,单边的面盘大小为335×158um,与壳高接 近; 3. 面盘边缘形成食物运送沟;消化道打通; 4. 面盘由椭圆形逐渐变肾形。
3 中期面盘幼虫 特征: 5. 卵黄块已基本消失;
1 卵囊和受精卵
在原肠期,胚胎转动变得 较为明显。胚胎后端的卵黄被 消耗,两侧靠中部的位置上各 有一个透明的由单个细胞组成 的幼体肾。与此同时,胚胎由 近球形变得略微伸长,前端突 起扩展成为面盘雏形。
(幼体肾)肾原基 原肠期
2 早期面盘幼虫
面盘雏形一般在胚胎发育的第4~5d分化 形成一对双瓣状的面盘。两个透明球形的幼 体肾分别位于面盘的基部两侧。卵黄囊在胚 胎前端的面盘形成区域被吸收,同时胚胎后 端卵黄囊上的凹痕也变得更加明显。面盘的 出现标志着胚胎进入早期面盘幼体期。此阶 段贝壳已开始形成,壳很薄,呈透明的瓢状。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7
③方法:近江牡蛎在肥育场上的排列以行列式为主要形式。也有的地 区将牡蛎连同采苗器一起放到河口附件深水地方。近年来有的还采用 了浮筏吊养的肥育方法
④效果:肥育时间40-60天,鲜出肉率达15%以上即符合商品要求,经 过吊养肥育的牡蛎,产量可提高50%以上。
⑤密度:为了保证牡蛎有充足的饵料,肥育密度要小,一般每亩养成 区的固着器可扩大3倍面积进行肥育。
分植:冬春季生长期,分散摆成梅花形,促长; 并拢:夏季生长停滞期,为防台风,块与块并拢,秋季再分植。
2)防洪:靠近河口的场地,在盛夏多雨季节,须注意防止洪水流入, 或围堤挖沟抗洪,或将牡蛎移向高盐度的深水海区进行暂养。
3)越冬:在北方养殖的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一般都要经过2-3个 冬季结冰期,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牡蛎向深水移植,免受冰堆的冲击造 成牡蛎死亡,使其安全越冬。
滩场地投石块20000-25000千克/亩,如投蛎壳则投放10000-10500千克/ 亩;深水场地投石块20000-22500千克/亩。
(4)养成期的管理工作 1)翻石(移石):就是用蛎钩移动一下砺石的位置。 ①移托:2~3次/年,把附着基从原位移至空行处;
作用:防下陷造成死亡;改善生活环境;增加海区营养盐;增产 5~10%每次。 ②分植与并拢:石块、砺壳,
(一)潮间带养成法 2.投石养殖 (1)场地的整理 1)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 2)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若在采苗场养成,由于每年都有新的蛎苗
固着,不仅影响原有牡蛎的正常生长,而且有许多没有长成的幼蛎在 收获时一起采捕,也影响贝苗的利用,所以要要移到养成场养成。
3)在选好的滩涂上,清理杂石、定好界限。在大潮干潮时,在滩涂上 筑畦开沟,使畦面稍隆起,略向两边倾斜,以疏通水流,不致积水和 隐藏敌害生物,同时增强底质硬度。一般畦的两侧,各有一条深3040cm,宽80-100cm的通水沟。每畦宽2-3m,畦长一般7-10m,畦间隔 1m左右,方便来往交通和管理操作。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4
3.益生菌使用 根据水质情况可以添加光合细
菌、EM菌、芽孢杆菌等。
三、开口时机及饵料种类
1.幼虫消化器官观察 2.开口时机
胚胎刚形成D型幼虫时,消化器官分化尚未完善,不具有吞食机能。 如下图,大约经过1d的发育,消化盲囊变为黄褐色,具有了吞食、消 化机能,如下图,绿色为食物。
D型幼虫 消化道尚未打通
4.使用益生菌 用有益菌抑制致病菌,益生菌包括: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
等等。注意不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十、其他工作
1.EDTA防重金属污染 使用浓度为0~10×10-6,具体浓度应
以胚胎发育情况做现场测,EDTA见光分 解,应暗光使用。
2.理化及生物监测 (1)光照、 WT、S‰ ; D.O、NH3、COD、 BOD、NO2-监测; (2)饵料密度、幼虫密度、幼虫大小、幼虫活力观察; (3)敌害生物处理。 3.特殊事件应对:赤潮——棕囊藻、其它藻、夜光虫等等。
4.镜检胃摄食情况判断幼虫摄食及健康状况 空胃——胃里缺食物,但消化盲囊颜色尚正常,镜检水体没饵料,
说明昨天投饵不足,按20%左右递增; 少胃——食物占胃空间30%,合适,按10%递增; 半胃——占胃空间50%左右,按昨天量投喂,不递增; 饱胃——镜检水中残饵数量,多则不投,吃完再投,减少当天投
饵量。
幼虫成熟的3个标志如下: 1.壳长达到一定大小: 墨西哥湾扇贝180~200um;马氏珠母贝200~230um ; 近近江牡蛎310~380um。 2.长出活动的足; 3.长出棕黑色眼点或平衡囊:
固着和附着的种类位于鳃原基基部长出棕黑色的眼点(见下图), 如各种扇贝、牡蛎、珍珠贝等等;
埋栖类的品种眼点不明显,但长出平衡囊(见下图),位于足基 部,圆形,周围半透明,中间有灰褐色耳沙,如施氏獭蛤、皱肋文蛤、 巴非蛤等。
贝类增养殖学部分知识点汇总资料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0
不让其附着。
育苗和养殖方法:法国采用上升流系统培育单体牡蛎苗。
(2)颗粒固着基采苗法: 石 英 砂 、 贝 壳 粉 : 0.35-0.5mm 最 适 合 , 尤 以 0.35mm 单 体 率 最 高 ,
第二节 单体牡蛎和多倍体牡蛎的培育
主要内容 一、单体牡蛎的培育 二、三倍体牡蛎的培育
单体牡蛎
一、单体牡蛎的培育
1.单体牡蛎定义: 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
无固着基的苗种,大小均匀,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 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2.生产方法: (1)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法 ①诱导品种:太平洋牡蛎、美国牡蛎、褶牡蛎。 ②处理方法:EPI或NE溶于0.005NHCl中,用含幼虫海水稀释至所需浓
放,二倍体牡蛎体重明显下降,壳的生长停止,而三倍体则保持继续 生长。
(2)三倍体的快速生长现象有三种假说解释: 1)杂合度增高假说:三倍体的个体增大现象是其杂合度增高的结果。 2)能量转化假说:三倍体生长快于二倍体是三倍体的不育性,从而将
胚子发育所需的能量转化为生长所致。 3)三倍体细胞的巨态性假说:由于贝类的发育属于“嵌合型”,缺乏
或咖啡因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成熟分裂。
举例: 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牡蛎产生三倍体的方法。 (1)采卵:解剖法获取精、卵。 (2)授精:人工法授精。 ( 3 ) 处 理 : 40-50% 受 精 卵 放 出 第 一 极 体 后 , 立 即 向 卵 液 中 加 入 6-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5
(二)、采卵
采卵一般在夜间进行(H202法可任意时间进行), 在傍晚将挑选好的亲鲍置于阴处,腹部朝上,盖上湿纱 布,阴干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将雌雄个体放入上述紫 外线、活性炭或过氧化氢溶液处理的海水中,保持黑暗 的环境。通常在17℃左右室温条件下,17时开始阴干刺 激,到23~24时就能达到产卵高峰。卵子要求圆形,呈 分散状态,下沉底部,卵外围厚的胶质膜。精子要活泼。 用筛绢将卵过滤,以去掉粪便与杂物,将精子加入卵中, 经搅拌后,约10分钟后即可检查卵子受精的情况,一般 一个卵子周围有3一4个精子(侧面观)即可。排放的精 子最好在1.5小时内使用。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每平方 厘米面积为500粒以内。
此外,也可用筛绢(Nx103)过滤海水入 池中,将海水中带入的底栖硅藻作自然藻 种,不需另行接种,仅按上述方法定量投 营养盐,待半月后每隔3一5天,半量换水, 再投营养盐。但此法需在采苗前2一3个月 将饵料板(膜)浸入池中,
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 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栖硅藻受到抑制。一 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 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 藻的繁生。
(二)接种与培养
将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过的饵料板(或薄膜) 插入鲍的采苗架上(其规格见采苗板的选择), 于采苗前一个多月置于经陶瓷过滤器过滤的海水 中(或经棉花过滤、消毒过的海水),按单细胞 藻培养要求加入营养盐(即N:P:Fe:Si= 20:1:1:1),然后将适量藻液(种)均匀地泼 于池中,使藻种附于饵料板(膜)上,3天后将采 苗架倒置,并投营养盐,以后每3一5天半量换水, 再投营养盐。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6
(四)、采苗后的培育管理
1、换水 换水时,在出水口需用筛绢 拦阻,以防幼虫流失。每天换水至少2次, 每次换水1/2左右,当检查水中的浮游幼 虫只有投入量的1/10时,可改为流水培育, 流水量为全池的1/2-1倍,高温时应加大 换水量。
2、水温和盐度 水温应保持在18一 25℃,盐度保持在27‰以上。
第四节 鲍的人工育种
一、亲鲍升温促熟蓄养 二、底栖硅藻的培养 三、采卵 四、浮游幼虫的管理 五、采苗板 六、采苗与稚鲍前期的培育管理 七、稚鲍后期的网箱流水平面饲养 八、稚鲍下海或越冬
四、浮游幼虫的管理
在水温18~20℃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3小时 左右,发育至担轮幼虫,破卵膜而上浮。此时密 度以每毫升15—20个为宜。每隔2小时用网目20微 米左右筛绢过滤器换水,换水量为1/2-1/3,或采 用流水培育。
(二)、采苗前的准备工作
1、在采苗前需将采苗板筐架用水龙冲 洗,冲去采苗板上的淤泥和水云等有害物。 为了防止底栖硅藻脱落,在冲洗时不宜用 力过大。然后放入池内注入新鲜过滤海水, 以待采苗用。
2、将面盘幼虫经选优、取样计数,按 需要投入池内,投入幼虫密度按采苗面积 计算,以0.个/平方厘米为好,附苗率一 般为50~60‰。
4、敌害的清除 鲍育苗池中的敌害生 物主要是挠足类,可用2ppm敌百虫毒杀。 放药时,先将药完全溶解,冲稀并均匀 撒在池中,停止流水,约14一15小时后, 全部换水清底,冲洗敌百虫溶液,清除 挠足类尸体。
在育苗后期采苗板上往往生长水云 等丝状海藻,可用手工方法清除。
5、日常管理 除换水外,还应在早上、中 午定时测量水温,如果水温超过25℃可增 加换水次数或加大换水量。定时测量育苗 池水的PH值、溶解氧、海水盐度等,观测 幼虫、稚鲍的生长,通过测量壳长判断生 长是否正常。(附着后第一周,日增长 15~20微米,以后增至50~60微米,2~10 毫米时为100~150微米)。培育中,注意 池壁水线以上是否有稚鲍,若发现应及时 刷入池内,防止干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1.贝类的主要特征。
(包括生态习性上共同的特征)①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双壳类没有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了双壳类外,其他种类的口腔中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主要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⑥间接发育的贝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 假分节:指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新蝶贝)。
3. 无板纲:闪耀毛皮贝和新月贝单板纲:新蝶贝多板纲:石鳖掘足纲:角贝科头足纲:鹦鹉螺、章鱼、枪乌贼双壳纲:魁蚶腹足纲:鲍、宝贝经典贝壳的结构:最外层为薄的角质层,中层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双壳类1.辨别贝壳前后方位的5种方法:①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②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方③有外韧带的一侧为后端④有外套窦的一侧为后端⑤具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有2个闭壳肌的,较大的1个所在处为后端。
2.左右的辨别方法:前后端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则为左壳,右侧者即为右壳。
3.壳顶: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它是贝壳最初形成的部分(即“胚壳”)。
多数种类壳顶略偏向前方,少数种类的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
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双壳类消化系统4. 口:仅仅为一个简单的横裂,由唇瓣组合而成。
位于身体的前端,足的基部背侧。
除个别种类(胡桃蛤科)外,大多数双壳类没有口腔,也没有颚片、齿舌和唾液腺。
5. 食道:紧接在口的后方,极短。
食道壁是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
食道的作用是依靠纤毛的摆动使食物进入到胃中。
6. 胃和晶杆:胃膨大呈口袋状。
胃腔内经常有1个幽门盲囊,里面有一种表皮的产物,称为晶杆,故这个盲囊又被称为晶杆囊。
7. 晶杆:是1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
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运动,从而对食物进行搅拌。
另外,依靠胃液的酸化作用使晶杆溶解,这种溶解的粘液中主要含有糖原酶,可用来消化食物。
8. 消化盲囊(消化腺):指的是双壳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
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
消化盲囊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9. 肠和肛门:肠道是一条细长的管道,多位于胃的腹面。
肠经常在内脏块内盘曲。
直肠的末端为肛门,位于后闭壳肌的背面。
消化管内食物的运送工作主要是依靠纤毛的摆动来进行。
不能消化和吸收的废物,经过肛门被排出到体外。
10. 唇瓣:位于身体的前端,在口的两侧,通常呈三角形,左右各1对。
唇瓣分为上唇和下唇。
上、下唇瓣相对的一侧具有沟嵴和纤毛,依靠纤毛的不断摆动,可以选择并运送食物入口。
双壳类呼吸系统1. 鳃的4种类型:原鳃型(胡桃蛤)、丝鳃型(贻贝、牡蛎、蚶)、真瓣鳃型(河蚌、鸟蛤、蛤仔、青蛤)、隔鳃型(孔螂)双壳类循环系统1. 开管式循环:这是双壳纲和腹足纲的血液循环方式。
由心脏、血管和血窦3部分组成。
血液由心室送到动脉,进入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肾脏和呼吸器官后汇集于静脉中,最后回到心耳。
开管式循环基本的形式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
2. 闭管式循环:这是头足纲的血液循环方式。
包括心脏、动脉血管、静脉血管,以及与动脉、静脉血管相联络的微血管系统。
它的基本形式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双壳类排泄系统(肾脏和围心腔腺)肾脏由后肾管变态而来,又称为鲍雅氏器官;围心腔腺又称为凯伯尔氏器官。
吞噬细胞也对双壳类的排泄起一定作用。
这种吞噬细胞广泛分布在各种组织中,它们将废物或者外来的有害物质搬运到肾脏或围心腔中。
双壳类神经系统(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双壳类感觉系统1.触觉器:双壳类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是身体外露的部分,特别是外套膜的边缘,因为此处有环绕神经的分布。
外套膜边缘有感觉突起或发达的触手。
2.嗅检器:为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官,在大多数的腹足类都有。
但是陆生的种类或者水生无呼吸腔(裸鳃类等)的种类常缺嗅检器。
3.平衡器: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
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某些固着生活的种类,如牡蛎科中的绝大部分种类,成年个体没有平衡器。
4.视觉器:双壳类动物没有头眼,因此在这类动物的外套膜和水管上经常具有色素细胞,具有一定的感光作用。
——外套眼①蚶类的视觉器官分化不大,聚集在一起而形成复眼,其中的每一个单眼仅仅是一个具有角膜的色素细胞。
②扇贝的眼睛构造十分复杂,它们的个数很多,经常位于外套膜的感觉突起上。
每一个眼睛具有一个眼柄。
眼睛主要由1个皮下眼泡构成,位于泡壁表层的部分构成网膜,里层的部分与眼柄的周围均具有色素,眼睛内部有一个折光层,因此扇贝的眼睛能发出光辉。
双壳类生殖系统双壳类动物一般雌雄异体,但是在扇贝科、贻贝科、牡蛎科、蚬科、鸟蛤科和鸭嘴蛤科等的某些种类中也有雌雄同体的情况。
腹足纲1.壳高: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前端为基部,在测量贝壳时,由壳顶至基部的距离为壳高。
2.壳宽:贝壳体螺层左右两侧最大的距离为壳宽3.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称为“壳口”。
壳口的形状与动物的食性有关。
4.方位的确定:壳顶向上,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位于螺轴的右侧为右旋;壳口位于螺轴的左侧为左旋。
(大多数腹足类为右旋壳)5.肉食性的种类,其壳口的前端或后端常具有缺刻或沟,前端的称“前沟”,后端的称“后沟”。
这样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连续壳口”或“不完全壳口”。
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6.外套膜:腹足纲的外套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整个内脏囊,它的游离边缘常在内脏囊和足的交接处,周围环绕成领状。
(外套膜和内脏囊间的空隙称“外套腔”)7.具有2对触角的种类,眼睛常位于后触角的顶端,如后鳃类以及肺螺亚纲中的柄眼目;有1对触角的种类,眼睛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中部或基部,如前鳃类以及肺螺亚纲中的基眼目。
8.腹足纲的足部一般可分为前足、中足、后足三部分。
如生活在沙泥滩的种类。
有的种类足的左右两侧特别发达,形成侧足。
如宝贝科、梭螺科以及大部分的后鳃类。
有的种类足部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分。
如鲍,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下足呈盘状。
9.足腺:足的皮肤表面通常具有大量单细胞粘液腺,这些单细胞粘液腺常集中在足部的某一区域,构成一种皮肤凹陷,称“足腺”。
足腺的分泌物与空气相接触时发生硬化,可作为动物的支持器。
蛞蝓属足腺分泌物硬化呈丝状。
海蜗牛属则形成一种浮囊,内含空气,被覆在足的下面,动物可以借此漂浮并携带卵群。
分为足前腺、上足腺、腹足腺、后腺。
10.厣是大多腹足纲动物特有的保护装置,前鳃类的成体大都有厣(如大马蹄螺)。
前鳃类的一些种类幼体时有厣,但到了成体时厣消失了,如鲍科、鹑螺科、宝贝科、竖琴螺科以及涡螺科和榧螺科中的某些种类就是这种情况。
后鳃类成体大都无厣(捻螺科等除外),但在发生期间都有厣。
肺螺类的成体几乎都无厣(网纹螺等除外)但是柄眼目的一些种类能分泌粘液膜,将壳口封闭。
这层粘液膜称为“膜厣”。
腹足纲消化系统(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和消化腺)1.腹足类具有不对称的内脏囊。
但在担轮幼虫期是对称的,直至面盘幼虫期后,身体突然出现了扭转。
2.口腔:口腔为消化管的第一个膨大部分,又称为“口球”。
口腔内有唾液腺开口,还具有角质咀嚼片和与咀嚼片相关的肌肉块。
咀嚼片有2种,即颚片和齿舌。
3.颚片:由外表皮加厚形成。
成对或只有1枚,一般位于口腔的两侧,但仅有1枚颚片的种类则位于中央,如肺螺类等。
颚片一般为几丁质,通常平滑或呈鳞片状,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
3.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小齿和1条基膜构成。
4.胃:通常呈卵形或长管形,但是由于消化管的弯曲而被挤压呈袋状或呈盲囊状。
有些种类(如后鳃类),胃壁中具有咀嚼板,又称“胃板”。
有些种类(如马蹄螺)幽门盲囊中有晶杆。
具有搅拌食物和消化食物的作用。
5.肠:是一个圆管状体,直径一般相等。
肠道内具有一个明显的纵走突起。
突起有时分为两条,中央形成一条沟,称为“肠沟”。
肠的长短与动物的食性有关:草食性种类的肠道长而迂曲,如鲍;肉食性种类则短而直,如骨螺。
原始腹足目(除了柱舌总科)动物肠道通常穿过心室,中腹足目的田螺科则穿过围心腔,鹑螺科则穿过肾脏。
6.消化腺①唾液腺:又称为口腺,一般位于口腔的周围,开口在齿舌的左右两侧。
几乎所有腹足类都有这种腺体。
②食道腺:位于新腹足目动物的食道中部,又被称为“勒布灵氏腺”。
③肝脏: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腺体,能分泌淀粉酶或蛋白酶,营细胞外消化作用。
肝脏位于胃的周围,呈黄褐色或绿褐色。
腹足纲的呼吸系统(鳃、外套膜、外套腔形成的“肺”)1.鳃分为本鳃和二次性鳃(次生鳃)。
本鳃由外套腔内壁皮肤伸张而成。
二次性鳃是身体的皮肤表面形成的鳃。
2.本鳃位于外套腔中,基本上分为2种形式:原始型(楯鳃型),即在鳃的中轴两侧列生许多鳃叶,形成羽状,称为楯鳃。
鲍演化型(栉鳃型),即仅仅在鳃轴的一侧列生鳃叶,形成栉状,称为栉鳃。
泥螺(肺螺亚纲的本鳃消失,在外套腔壁上密生血脉网,称之为肺,以营呼吸。
)(滨螺,不仅具有鳃,而且外套膜的内面也具有呼吸作用。
)腹足纲的感觉系统(触觉器、嗅觉器、嗅检器、听觉器或平衡器、视觉器)腹足纲的感觉系统(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交接囊)p23鲍鱼1. 皱纹盘鲍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
鲍科仅有1属,即鲍属。
2. 自第二螺层中部开始到体螺层边缘,具一列距离均匀、由小渐大、从右开始沿着壳左缘螺旋式排列的20个左右突起。
其末端的3~5个特别大,有开口,呈管状,与外界相通,称壳孔或呼水孔。
在生活时,外套触手就从这些开孔处伸出。
壳孔是排泄、生殖与呼吸的孔道。
3. 头部腹面,有发达可活动的吻。
吻中央,有一纵裂的开口,即为鲍的口。
4. 消化腺:通常为深褐绿色。
5. 生殖腺:在成熟期,雄性生殖腺呈浅黄色,雌性生殖腺呈墨绿色,生殖腺仅包围于消化腺的角锥体部分。
皱纹盘鲍的雌雄性比一般是1:1。
栖息环境①皱纹盘鲍一般生活在岩礁裂缝、洞穴等处,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区,栖息区海水清澈、潮流畅通、海藻繁茂。
以水深2-6米内较多。
鲍白天黑夜都能进行索饵活动,但以夜间为主。
鲍有明显的季节性移动。
②鲍生长最佳水温为15-20℃,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两个快速生长期。
溶解氧:不低于7毫克/L、透明度:4-5米、pH:7.6-8.4、盐度:皱纹盘鲍在盐度为28-35范围内都能生活、氨氮:低于50微克/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