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 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 不平等,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 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素养是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 知识、技巧和能力。也是公众接近、分析 、评析各种媒介信息息,达到沟通交流目 的的能力。
媒介素养关注以下几种能力:
http://my.tv.sohu.com/u/vw/21138622 今日最新闻(南方电视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qcXLHPKAZw/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aHmHfC0G6o/
五、“知沟”理论
如何理解新闻框架?
新闻媒体对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这来自于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 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 律的制约。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 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 义的建构。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 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 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 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 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 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 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 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 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 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 介使用能力”。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 达到某个“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 减速甚至停止。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 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 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 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xMzMzNDIw.html 四川电视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wNzk3Mzgw.html 南方电视台:
http://v.ku6.com/show/kRMqzlw4z1Ir34iDTDLwAg...html 浙江电视台:
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 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
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 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 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X1
X2
X3
X4
X5
X6
“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命题:
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与受众关注的重 要问题,存在高度对应关系;
“议程设置”主要影响人的认知层面,即“想什 么”而不是“怎么想”;
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 构;
着眼于传播媒介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长期 的、综合的、宏观的效果。
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 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 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 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
1970年,蒂奇诺等:《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 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 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 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 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 势。”
议程设置效果的三种机制:
知觉模式 ( 0/1模式)“知与不知”的效 果
显著性模式(0/1/2模式)单一议题的显著 性的影响力
优先顺序模式(0/1/2/……/N)一组议题的 先后次序的影响力
“议题”的不同类型: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报纸:对较长期议题影响较大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提供“谈话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 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 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 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 响人们去“想什么”。
现实中的各 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议程设置者是谁?
政府议程 媒体议程 公众议程
议程的互动
政府会主动设置议程,但也会配合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经常来自于媒体议程,有时也会影响媒
体议程。 媒体议程受到政府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双重影响。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要点: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 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极力强调“多数” 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 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 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 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 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 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 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 的现实观。
我关联程度、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新闻框架: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 和意义建构的框架。
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
政治框架 领导人框架 经济后果框架 灾难框架 救援框架 人情味框架 责任框架
奥运会报道的框架:
奖牌框架 参与/超越框架 娱乐框架
奥运精神框架 情感框架 成绩框架 运动技术框架 个性框架
南方电视台 http://news.hitvs.cn/video/videoplay-415491-1.htm
广东卫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xNzMyNDMy.htm
关于“深圳公务员上街擦鞋”的新闻 : 深圳卫视:
http://www.cutv.com/v2/2012-5-22/B19jkjjjlkmmqpplqljj1p.shtml 贵州卫视:
受众框架: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 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来自于受 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 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 处理新的信息。
关于“广交会开幕”的新闻
东方卫视 http://tv.people.com.cn/GB/14645/17658712.html
效果观
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包括了 “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 程。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 量。
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点说 明: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 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 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 式"的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 重构或"建构"。
媒介如何建构现实?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 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 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
个人框架
组织框架
媒介框架: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
韩国爱情剧的叙 事框架:
绝症模式 灰姑娘模式 多角恋爱模式 重义轻利模式
TVB家族剧的经典叙事框架: 兄弟反目 商战风云 报仇雪恨 身世揭秘 逆天反转 爱情排列组合 女主角失忆
哈姆雷特母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母题 三兄弟母题 灰姑娘母题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 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 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 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 和利用程度越高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不同学历选择的媒介不同
“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上 限效果”假说
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 ,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 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 制度的“文化武器”,具有形成“共识”的 重要作用。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 共识”中的作用:
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很难把“ 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 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 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 济和意识形态的权力关系。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 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 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思考:你在阅读新闻时,如何判断哪些新 闻是重要新闻?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大众传播的议程 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 功能。
传媒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 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大众传播的信息
传达活动无来自百度文库对社会
高社会经济地位 知 识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
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
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
低社会经济地位 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
扩大。
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 理解能力;
六、“第三人效果”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 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 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 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会有 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 量有影响。
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 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 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 的。
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
制约舆论。
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 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和重复性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舆论观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 据
对自己盲目乐观 虚幻的优越感 自我服务式归因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性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时容易产生 信源的性质:低可信度信源易产生,说服或宣传
色彩越强烈,越容易产生 社会距离: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
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 个人因素:年龄因素、学历因素、预存立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