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3期投资与创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宏涛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分行风险资产处置部摘 要:近些年来,国内的商业银行频繁的产生不良贷款现象。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改革期间,不良贷款的相关问题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影响,一方面会阻碍我国经济体制平稳的向前运营,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状况。
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均予以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极高的关注度,并且积极的展开各种不良贷款处置工作,以及提升防控不良贷款的意识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和策略近些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的增加不良贷款情况,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商业银行将来的发展。
如果不良贷款问题居高不下,就会大大的提升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性几率,也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现象。
同时鉴于国内的银行体系改革制度发展相对较晚,存在较大的不良贷款绝对额,所以应该引起政府监管部门等较高的关注度。
为防止新增不良贷款问题,应该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避免,并且科学的解决好已经产生的巨额不良资产。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不良贷款主要是商业银行可能无法收回或者不能够收回的已经产生了问题的贷款。
因较多因素的影响,在近些年以来,国内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迅速的下滑的状况,而且导致了不良贷款显现出迅速的上升的趋势。
于目前的经济具有下行趋势的发展形势下,凸显出了银行业资产质量不断降低的形势。
例如,在二零一二年的三季度以来,全部的银行业中,不管为不良贷款额,或者为不良贷款率,都具有较为迅猛的攀升情况。
二、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因素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所产生的不良贷款现象因素众多,总结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主要包含了以下的几点内容。
首先,为经济周期性变化影响因素。
在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因素中,经济周期属于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期间,会表现出繁荣、萧条以及衰退和复苏等形式的过程,往往会因为产生了这种经济大环境循环往复更替现象,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发生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也随之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信贷项目可能会产生不良资产。
如何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识别首先,商业银行要正确地识别不良资产,并对其进行核销或处置。
不良资产是指由对方资不抵债、担保物不足、被执行或被诉讼等情形所产生的债权。
商业银行应该经常对贷款质量进行评估,识别哪些贷款已经出现了偿还能力不足、担保物不足等情况,并根据不同贷款的风险程度和特点,确定不同的处置策略。
商业银行有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种:1、核销:将不良贷款在银行账户上全部核销,资产减值损失记在当期损益中。
但要注意,核销处理不良贷款只解决了资产减值问题,未解决对方的还款问题,如果对方实力较强,仍可能被继续追缴债务。
2、委外:将不良贷款转让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处置。
委外方式好处在于银行可以将不良贷款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置,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优势,并且委外方通常有比较完整的不良贷款处置流程和有效的不良贷款催收手段。
3、追偿:该方式是银行根据担保人、主借款人等利益方不良贷款处置前提下,利用法律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追偿。
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资产,既涉及到银行贷款收回的实际问题,也可能对银行经营、信誉、市场份额等方面造成影响。
为有效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2、十分谨慎的放贷:加强对贷款的审查和风险控制,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合法性以及可回收性。
3、加强不良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实施不良资产处理规程、加强内部控制与审计。
4、加强合作:与专业催收机构合作,合理分配利益,避免双方利益冲突,实现合作互赢。
总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应指导银行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和规避不良资产对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一、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偏少,处置受偿率低、处置效率低。
一是目前银行业机构能够采取的处置措施主要包括现金清收、诉讼保全、批量转让、呆账核销、重组转化等,其中以诉讼保全、批量转让、呆账核销手段居多,但银行业机构面临诉讼时间长、转让渠道少、转让受偿率低等困难;二是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对公正客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不良资产的价格评估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影响了处置效率。
建议:创新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是在坚持传统处置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专业化、多样化的处置方式,综合运用资产置换、并购重组、以资抵债、减免表外息以及某些投资银行手段,提高处置的成功率;二是建议政府出面组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交易平台,通过集中竞价公开买卖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市场化运作;三是积极拓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新途径,对清收处置工作中的某些环节如市场评估、市场定价以及抵押押品管理等方面外包给中介机构或组建商业银行自身的专门机构,实现专业化清收。
二、不良处置过程中限制性因素多、处置周期长、处置税费用高,处置难度大。
目前处置方式中现金清收乏力,效果不明显,多依赖于诉讼清收,司法诉讼环节较多,处置执行工作漫长,诉讼程序较为繁杂,司法处置过程过长,诉讼清收成本较高,且诉讼费、保全费等需要立案人预付,经常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
以资抵债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后续资产处置难,主要是通过法院裁定进行抵债,但在后期抵债资产处置变现过程中,仍会遇到流拍、资产清场难等困难,导致原价格很难变现。
以物抵债产生产权人变更时,均需缴纳过户费用,各项费用汇总占比不低于10%,过户税费成本过高,加大了抵债资产处置难度。
建议:开辟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优化政策顶层设计。
针对经济下行时期金融机构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诉讼案件大幅增加的现实,建议执法部门对银行纠纷案设立绿色通道,加快法律诉讼、审判、执行等环节的工作进程,优化诉讼、执行及相关流程,协调相关部门,在资产评估、过户等执行环节上减轻银行及企业负担,提升案件中可执行资产的尽快处置。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3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3篇摘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制造了障碍,本文针对不良资产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字:不良资产对策商业银行自80年代末,我国的银行业一直为不良资产所困扰,大量的不良资产沉积且还在不断增长,不仅严重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制造了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寻求解决途径。
我国先后采取了各种办法来降低不良资产,主要有国家扶持方式、资产重组方式、打包出售、拍卖、招标等方式、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但这些处置方式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并存着许多不足有待于继续完善。
我们现在既要解决过去的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也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防范出现新的不良资产。
在处置过程中,应遵循标本兼治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协调配合原则。
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最终处置,应当从增量、存量两个方面入手,不可偏废其一。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制度性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微观经济主体因素,金融监管因素等几个方面。
1.1制度性因素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所以制度性因素也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主要根源。
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51.1.1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银行的产权属于国家,而国家所有权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社会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来实现的。
这就造就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自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分割封闭局面,不利于资源的开放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专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职能过于专一,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门对其所辖的国有银行机构具有合法干预的权力,使国有银行无法做到自主经营。
由于国有银行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和法人财产权,银行资产并没有与作为所有者国家的其他财产相分开,这不仅造成了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对银行资产的直接支配,对银行经营的任意干预,而且国家作为所有者要对银行的经营负无限责任。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之一是融资和信贷。
在开展融资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不良资产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置不良资产,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不良资产是指借款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条件进行还款,包括逾期贷款、呆账贷款、资产减值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风险性高。
不良资产的存在表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较差,其还款能力受到影响,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一定的风险。
2. 影响盈利。
不良资产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处理,这些都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 影响资本充足率。
不良资产也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定性。
4. 影响声誉。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影响银行的声誉和客户信心,使得其他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度下降,从而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 处置成本高。
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律师费、评估费、清偿费等,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2. 处置难度大。
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处理。
3. 销售难度大。
部分不良资产难以对外销售,比如土地、房产等实物抵押物,市场流动性差,导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大。
4. 处置周期长。
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时间成本高。
5. 处置影响财务指标。
不良资产处置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财务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健全不良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分类管理、催收机制、处置流程等,加强不良资产管理和监管。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资产,如逾期贷款、坏账等。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导致利润下降、资本损失等问题。
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而言至关重要。
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不良资产一旦堆积过多,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偿付能力和流动性,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
及时处置不良资产可以减少银行资产的不良率,提高资产回报率,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风险管理。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一旦出现大额不良资产,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以降低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以及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只有重视并有效处理不良资产问题,银行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挑战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
因为不良资产一旦积累过多,将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银行的稳健经营。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增加,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会降低银行的经营效率,影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
不良资产的处理还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和品牌形象,降低客户信任度,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银行才能确保良好的资产质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从而实现稳健经营。
2. 正文2.1 不良资产的分类和特点不良资产是指商业银行资产中存在违约、违约风险或者违约已经发生、不良的资产。
不良资产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逾期贷款、呆账、资产负债率大于50%的债券和持有的股权等。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问题分析与措施
融资产品包括短期 、中长期和其他一 些特 色贷款。 圆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问题分析与措施
营 口银 行 股份 有 限公 司 柳 源
【 摘 要】在 与国际金 融业接轨 的过程 中,我 国的城市商业银行 面临着 日益严重 的不 良资产问题 ,这一 问题 的存在极 大地威胁 着我 国经 济的稳
( 不 良资产评估不规范 二)
1评估方法选择 不当并且缺乏评估准则指导 由于银行不 良资产评 . 估是我国评估业 的一项新业务 , 这项工作 的开展 为其提出 了巨大的挑 战, 在市场条件 尚不完备的情况下 , 国银 行不 良资产评估相 关监管 我 部门或行业组织 除了借 鉴 已有评估准则 ,制定原则性评估意见外 , 未 颁布任何有 关银行 不 良资产评估 的技术规程 和评估方法 , 以至于一些 评估机构只采用一般 资产评估的准则和方法进 行评估 , 而且 , 在全 国 范围 内也没有形成一个 统一的 、 获得各方广 泛认可的基本依据 。 特别 是评 估机构对银行 不 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 的认 识上 , 存在着很大的误
定 和 良性 发展 , 因此 必 须 尽 快 寻 求 解 决 方 法 。
【 关键词】不 良资产 城市商业银行 措施
一
、
引言
营业 中断和 系统瘫 痪。
在发达 的市场经济 国家, 经过 长期积 累 已经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 体系 , 关法律 、法规较为健全和稳 定 , 相 商业 银行 的运作较为规范 。 而在我 国在传 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轨过程 中,有关法律 、法规还不健 全 , 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企 社 业改革以及制度变革存在 较大的不稳定性 ,政策性 因素的作 用较大 , 这些都是转轨时期城市银行 不 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 因。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参考文献
(一)做好不良资产处置立法 首先要建立针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给债权债务人相 关的权利义务。制定资产证券化的律法,促进我国析产证券 化发展,提升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要完善我国财政部制 定的律法,对其中不合理条款予以调整。其次要打造以诚信 为基础的银行一企业关系,实现双方共赢的新型局面[3]。对 恶意逃废债的企业严重打击,对析产关联复杂的相关企业与 公司严格把关;在清收问题上,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其经营中 的问题,帮助起寻找商机制定可行方案,使企业支持银行处 置行为,实现避免风险目的。最后,发挥出政府的导向作用,
发挥诉讼作用。诉讼清收有较强的震慑效果,对不良资
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律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对其 产的处置起到重要作用。对那些具备还款能力但不愿意偿还
处置的理念、处置模式等等都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机构[1]。 的客户,要严格依照律法进行讼诉。对地域干预其中的,要
资产处置法律的制定更是落后于其业务的发展,对银行业务 加强力度,进行提级申请执行。
[4]张芝泉.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管理[J].金融经济,2017(24):58-59.
在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组件方面、打击逃废债方面积极政务政 府支持。
(二)形成内部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处置机制
作者简介:韩淋(1998.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延边 朝鲜族自治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前台客户部门、前台资产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等多个
063 商业故事
BUS | NESS STORY
行信贷方面,对企业开户数量进行了限制,构建了征信系统, 放利用,通过挂牌交易,竞拍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最后
为银行对企业信用查询提供了有利帮助,但是弊端是无法查 探索更多的不良资产处置途径,例如资产置换、债转股、结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在全球经济处在缓慢波动中复苏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中。
在这转换与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在发生新的演变,直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佳,银行授信客户违约比例明显增加,集中表现为银行新发生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同比成倍增加,逾期、不良余额快速攀升。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金融正是经济发展周期性的产物。
金融业的繁荣状况和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经济处于上行期,市场对于信贷的需要旺盛,银行资产的质量能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不良资产回收处置的压力和难度就比较小;反之,经济处于下行期,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回收处置压力难度大。
而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正处于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正面临全面性的改革和转型。
(二)新常态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放缓,外国投资增长不足,出口低迷,原本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当下问题,信贷的有效供与求之间矛盾逐渐加深。
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对于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宏观调控相关的企业要求银行降低贷款门槛,这一双重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回收处置遭遇困- 1 -境。
(三)企业还款意愿以及还款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下行,市场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收入减少,对于银行的信贷还款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不良资产积累,更加增加了其回收处置的难度。
同时地方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道德风险事件频发,导致不良资产诉讼清收难度增大。
二、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滑和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降温,基建投资下滑,目前国内面临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出口增长减速的经济形势,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减少,钢价持续走低,钢贸行业整体出现了过剩局面,直到金型重工等较大型的钢贸企业出现债务风险,之后又陆续出现“基柏”、“钢丰”等较大金额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事件,涉及金额约40亿元,牵涉20多家银行和数十家互保联保企业,进而触发了银企互信危机衍生的行业整体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和难点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和难点及对策研究一、不良资产的定义和意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贷款是其主要业务之一、由于贷款的风险性质,难免会出现不良资产,即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还会对金融体系和整个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处置不良资产,以减少损失和风险。
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1.内部处理:商业银行可以选择通过内部手段来处理不良资产。
例如,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力度,通过追讨和诉讼等手段收回资金。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减值和核销等方式来处理不良资产,如设立减值准备、出售或转让不良资产等。
2.外部转让:商业银行也可以选择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专业处置机构。
转让方式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通过外部转让,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良资产转移到专门机构,以便后者专注于处理这些问题资产,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
三、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1.处置成本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涉及到一系列的成本,如催收费用、司法费用、律师费用等。
这些成本会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增加了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
2.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通常对于不良资产的信息不完全,加之不良贷款借款人可能故意掩盖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评估不良资产的价值和风险。
3.缺乏专业知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员工主要是负责各种日常银行业务的,缺乏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知识和经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四、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1.提高内部处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力度,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不良资产问题。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能力。
3.创新处置方式: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如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不良资产的销售和转让效率,探索不良资产的国际化市场。
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来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制度和机制,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透明度和效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产生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2)银行内部管理不善;3)经济周期波动;4)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危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稳定性。
同时,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产生原因与危害处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可以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紧迫性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加快处置进度。
同时,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监管力度,要求银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紧迫性更加凸显。
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步骤债务重组的常见方式债务重组定义03债权转物的优缺点债权转物01债权转物定义02债权转物的实施方式批量转让030201破产清偿破产清偿定义破产清偿需要经过申请、受理、宣告、清算等步骤。
破产清偿的程序破产清偿的优缺点处置方式华夏银行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包括但不限于:债务重组、债权转股、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打包出售等。
背景介绍华夏银行在2005年前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成效评估经过几年的努力,华夏银行成功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改善了资产质量,并逐渐走出了困境。
国内案例:华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国际案例:美国RTC不良资产处置背景介绍处置方式成效评估案例比较与启示案例比较启示目前缺乏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专门法规,导致在处置过程中存在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难以有效规范操作。
执行难度大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面临执行难度大、难以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
缺乏专门法规法律法规不完善VS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成熟市场定价机制缺失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披露不足难以判断风险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即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风险,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彻底。
(金融保险)法治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与防范
(金融保险)法治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与防范法治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与防范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法律问题及风险(一)对抵债资产处置的时间问题及风险旧《商业银行法》第42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予以处分”。
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将其修改为:“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
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赋予了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是,在实践中,二年的时间仍然显得太短。
特别是土地及房产。
这样很容易违反,如果因此而对商业银行进行处罚,势必不公或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因行使一般债权而取得非抵押或质押的抵债资产的处置时间没有规定,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受两年的限制呢?(二)债权转让或减免的问题及风险依据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的一般原则,债权转让或减免是允许的。
但作为特殊的金融债权是否也允许呢?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往往对此把握不准。
如果禁止,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不利;如果允许,则会对只有银行才有放贷权的冲击,因为这样会为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打开方便之门。
对债权减免的问题也同样面临两难的问题。
按贷款通则及有关规定,除国务院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减免贷款利息。
更不用说对本金部分的减免了。
但现实是,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减免部分利息或本金往往能将商业银行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商业银行非剥离资产债转股的问题及风险商业银行目前许多非剥离的不良资产实施了债转股。
《商业银行法》原来的第43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本法实施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修改为现在的第43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而导致银行贷款资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深远,不仅会损害银行的资金实力和声誉,还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不良贷款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不良贷款会增加银行的资本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不良贷款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信用紧缩、经济衰退等问题。
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减少不良贷款风险对银行的负面影响,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金融市场波动频繁、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更加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切实做好不良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确保风险可控、业务稳健。
2. 正文2.1 不良贷款风险的定义及影响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或者贷款出现违约情况,导致银行资产受到损失。
不良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不良贷款风险的存在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不良贷款风险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降低其信用度。
当大量不良贷款积累或集中在某一领域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本不足,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进而影响其经营活动。
不良贷款风险还会造成银行资金链断裂,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进而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
不良贷款风险还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不良贷款导致的损失会直接减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会削弱其资本实力,降低资本充足率,增加破产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要积极应对不良贷款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确保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稳健。
2.2 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下降、经济不景气、行业竞争激烈、管理不善等因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一)法律法规与适用问题及风险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商业银行法》、《合同法》、《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贷款通则》《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1】648号)等等。
单从文件目录上看,似乎我国并不缺乏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
但实事上,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林林总总的不良资产项目,仍然不能适应不良资产转让行为,以及这些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导致适用法律的困境。
例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第60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资产和债转股股权资产的,国家相关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这样语焉不详的表述,导致商业银行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是否需要遵循该《办法》,就很难得出直接的判断。
同时,殊值关注的是2009年4月海口会议精神,最高院印发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对适用的不良债权转让适用范围、案件受理、诉权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但从该项规定很难确认,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不良债权转让时是否也适用该《纪要》。
这样的结论兹事体大,因为从司法实践而言,纪要的司法审判精神对案件裁判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不良资产结构性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不良资产结构性交易的一般路径是:商业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转让方,对其不良资产组建成一个资产包,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让方,按照买卖双方商定的转让价格进行交易。
在买卖双方签署转让合同时,双方还需签署委托清收的委托协议,由受让方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转让方商业银行对资产包进行清收。
商业银行按照委托协议确定的价款将受托清收的现金支付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收到价款后,即完成该结构性交易。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
Part
05
政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处置环境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包括资产处置、债权保护、 信息披露等方面。
建立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促进 不良资产的合理流动。
创新处置方式,提高处置效果
能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1
当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法律途
径进行追偿。
02
包括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等方式,以维护
自身权益。
03
法律诉讼有助于保障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但需要耗
费时间和资源,且执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 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03
印度SBI Capital Markets案例:SBI Capital Markets成 立于2000年,作为印度国家银行的子公司,负责处置其母 行的不良资产。该公司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资产出售、 债务重组和证券化等,成功地降低了母行的风险。
国际经验对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启示
设立专门的处置机构
借鉴RTC、KAMCO等机构的经验 ,我国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 责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 高处置效率。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良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同时,可以通过分散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债转股
债转股是指商业银行将债 权转化为股权,成为企业 的股东。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保障银行资产质量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处置对策,降低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未来,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以及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向,实现稳健经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处置、对策、风险防范、必要性、影响、未来发展、重要性、研究目的、现状、策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在于,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有效减少资产损失,提高资产质量,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不良资产的处置也能够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
不良资产处置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信用评级,提升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负债风险,增加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处置不良资产还能释放银行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保障金融系统稳定、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加强风险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推动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分析其原因和现状,提出有效的处置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风险,保障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结算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不良贷款风险是指贷款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影响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有效的对策来管理和控制不良贷款风险,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一、不良贷款风险的原因不良贷款风险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经济环境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影响,经济下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
2.行业风险:某些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快等原因容易出现不良贷款。
3.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
4.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是影响不良贷款率的重要因素,信用风险高的借款人容易产生不良贷款。
5.政策风险: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也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不良贷款率。
以上种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风险的出现,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1.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
2.经济效益受损:不良贷款会导致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信用风险传导:不良贷款可能会引发金融体系内的信用传导效应,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积累。
4.负面影响持续时间长:一旦不良贷款率上升,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处理这些不良贷款,对整个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造成困难。
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保持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三、对策一: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来规避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及其防范策略一、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的定义及影响不良资产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逾期等风险的资产。
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导致资产价格下跌造成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涉及方的违约或不能按时付款等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内部欺诈等风险。
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首先,不良资产处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造成影响。
其次,不良资产处置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增加其面临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了市场对该银行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其未来业务的开展。
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的防范策略为了降低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确保对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同时,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和准则,并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以及及时跟进市场动态,提前预警和防范风险。
2.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商业银行应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审计。
内部控制包括规范处置操作流程、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审查等。
审计则是通过审核各类处置文书、检查资料等,防止内部不端行为和错误操作。
3.多元化资产处置渠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产处置渠道来降低不良资产处置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资产处置业务,以扩大处置渠道;与专业机构合作,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完成资产处置;与债务人协商,通过重组、债转股等方式降低风险等。
4.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分散化的投资策略来降低不良资产处置风险。
通过将不良资产分散投资到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处理不良资产的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法有:出售、转让、资产证券化和资产重组。
然而,如何
处理不良资产,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如贷款风险分析、资产拍卖、债权转让等。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制定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贷款审批的监管。
随着金融的
发展,各类贷款产品不断涌现,品种繁多,风险性不尽相同。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更
为细致的贷款审批制度,严格把关风险控制,确保向有信誉保障的客户借贷。
其次,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精准的处置计划。
根据资产的性质、
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以确保资产可以得到有效的流转,最大限度
地减少损失。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合理配置专业的不良资产管理人员,确保不良资产处
理能够得到及时的跟进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支持力度。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定的资产打
包成证券产品出售。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和损失,提高银行的资产
效益和流动性。
然而,资产证券化仍存在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进行严格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商业银
行应当制定精准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切实加强贷款审批制度的监管,并精准制定处置计划,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支持。
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地减少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确保银行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运作中难免会积累一些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的存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
本文将重点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并探讨应对之策。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1.不良资产准确识别的问题商业银行在面临不良资产处置时,首要问题就是准确识别不良资产。
然而,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判定标准并不明确,使得商业银行在识别不良资产上存在困难。
不良资产的评估与分类如果不准确,将给处置过程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2.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商业银行在面临不良资产处置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
然而,市场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繁多,如转让、拍卖等,银行需要权衡利弊,并选择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方式。
但由于各种处置方式存在不同的限制和条件,选择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3.不良资产处置的周期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周期通常会较长。
不良资产处置需要经历识别、评估、转让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
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很难迅速地处理掉不良资产。
这样一来,不良资产将会长期存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影响银行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风险1.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
由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商业银行需要相互信任并建立合作关系。
若合作方违约,商业银行将面临丧失处置渠道的风险,进而导致资产无法顺利处置。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时还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不良资产的处置涉及到资金的调配,如果处置过程中遇到融资困难,将会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将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3.经济风险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还会因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面临经济风险。
如果处置时点选择不当,有可能使得不良资产的价值下降,导致处置收益不高。
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日期: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一)法律法规与适用问题及风险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商业银行法》、《合同法》、《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贷款通则》《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1】648号)等等。单从文件目录上看,似乎我国并不缺乏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但实事上,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林林总总的不良资产项目,仍然不能适应不良资产转让行为,以及这些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导致适用法律的困境。例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第60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资产和债转股股权资产的,国家相关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样语焉不详的表述,导致商业银行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是否需要遵循该《办法》,就很难得出直接的判断。同时,殊值关注的是2009年4月海口会议精神,最高院印发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对适用的不良债权转让适用范围、案件受理、诉权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但从该项规定很难确认,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不良债权转让时是否也适用该《纪要》。这样的结论兹事体大,因为从司法实践而言,纪要的司法审判精神对案件裁判的影响是深远的。(二)不良资产结构性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不良资产结构性交易的一般路径是:商业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转让方,对其不良资产组建成一个资产包,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让方,按照买卖双方商定的转让价格进行交易。在买卖双方签署转让合同时,双方还需签署委托清收的委托协议,由受让方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转让方商业银行对资产包进行清收。商业银行按照委托协议确定的价款将受托清收的现金支付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收到价款后,即完成该结构性交易。同时,资产包除上述的支付价款外,对剩余债权清收的全部现金作为商业银行的受托报酬。结构性交易能够快速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以及商业银行自行清收,熟悉不良资产项目,回收的比例也可能更大。结构性交易存在一些问题似乎不容易解决。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这样的交易模式,因此,从论理上存在这样的观点,结构性交易模式并没有将不良资产真正的从商业银行剥离,从实质上还是商业银行在自行处置不良资产,于是可能导致在会计上认为,在实质上没有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在剥离、委托清收等环节的操作性问题也较为复杂。当然,我们认为,遵照私法自治的理念,不良资产结构性交易属于一般的民商事交易行为,法无禁止即自由,这样的交易行为应当认定具有法律效力无虞。(三)债权转让或减免的问题及风险依据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的一般原则,债权转让或减免是允许的。但作为特殊的金融债权是否也允许呢?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往往对此把握不准。如果禁止,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不利;如果允许,则会对银行放贷权的冲击,因为这样会为非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打开方便之门。对债权减免的问题也同样面临两难的问题。按贷款通则及有关规定,除国务院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减免贷款利息。更不用说对本金部分的减免了。但现实是,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减免部分利息或本金之后债务人履行清偿义务的,往往能将商业银行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进行债权转让是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合同法》有关债权转让的相关规定。但同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层面进行规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良资产受让人的主体问题,机构投资者、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自然人等是否均可成为受让人;受让人受让不良债权后,是否享有利息、罚息、复利等求偿权;非公开、非竞争的方式协议转让的债权的效力问题;涉诉债权转让后的主体变更问题等等。(四)对抵债资产处置的时间问题及风险旧《商业银行法》第42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予以处分”。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将其修改为:“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赋予了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是,在实践中,二年的时间仍然显得太短。特别是土地及房产。这样很容易违反,如果因此而对商业银行进行处罚,势必不公或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因行使一般债权而取得非抵押或质押的抵债资产的处置时间没有规定,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受两年的限制呢?(五)商业银行非剥离资产债转股的问题及风险商业银行目前许多非剥离的不良资产实施了债转股。《商业银行法》原来的第43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施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修改为现在的第43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修改,成为商业银行法修改内容的一大亮点。法律对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等问题,既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也留下了适当的发展空间。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或其他形式来经营信托投资、证券等业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10个字,对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使“混业经营”在特定条件下也有了法律根据,使我国的金融业从“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在法律制度上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是,而非剥离资产实施债转股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六)不良资产处置的税费问题及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上各种税费负担过重,国家又缺乏减免处置过程中的税费的法律规定,使得商业银行在及时有效地减少或盘活不良资产存量,处置不良资产时有较大的包袱。在商业银行采取“打包”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往往将不良资产剥离之后,一些需要“过户”为生效要件的资产,资产包的买受人并没有及时办理过户手续,买受人对外处置资产以后,要求银行将资产从银行直接过户给最终的买受人。这样的操作模式,实际上两次买卖。缴交一次税费,于是存在税费风险。及时资产包的买受人向银行承诺承担因此而银行遭受的经济损失,但银行与税务机关的良好合作关系及声誉等无形资产是难以弥补的。(七)债权转让中抵押权属的法律问题及风险根据《合同法》第81条、《担保法》第50条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在不良资产被收购后,收购方即取得了贷款债权的从权利——抵押权,抵押权人随之发生变更,并需到有关部门重新办理登记手续,否则,将因为没有办理抵押权人变更手续而丧失原有的抵押权利。然而,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有一个期间,在这段期间内,债权实际上处于无抵押状态,抵押财产随时可能流失;二是要与抵押人重新签订抵押合同后才能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而抵押人大都借机逃避担保责任,拒签抵押合同。(八)诉讼管辖权的法律问题及风险按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良资产处置中涉及诉讼的,应按照合同履行地原则,即银行贷款经办行和被告(即债务人)住所地原则确定管辖法院。由于债务人、银行经办行住所地各异,则管辖法院各不相同,在需要诉讼时,公司将不得不奔波于各地和各法院之间。而且,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因各地司法机关对法律理解掌握水平的差别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处理有关法律问题的尺度不一,不利于处置工作的开展。(九)企业破产清算中的法律问题及风险在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破产后,随之而来的职工失去生活来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人员安置是不良资产处置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发(1994)59号”及“国发(1997)10号”文件都明确要求,试点城市企业破产时其破产财产(包括抵押财产)必须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国有企业破产应纳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有序进行。然而,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类似的地方政策,擅自扩大国务院文件的适用范围,致使公司在企业破产中受偿率极低。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破产法》试图重新考究破产还债清偿顺序的价值,以及重新对破产清偿次序作出制度性安排,将彻底改变现有《破产法》的清偿次序,将企业职工的工资及劳动保险费用列为优先受偿的顺位,别除权将列为其后。这样的制度设计体现法律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但是,作为破产企业的债权人的银行在破产清算中的受偿率就殊值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