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与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表达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表达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展现出情感真挚的表达,同时又婉约而含蓄地表达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批评与赞美并重,而且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集批评与赞美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婉约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细腻,独特,人物心理,情感真挚,婉约,含蓄,批评,赞美,读者喜爱.1. 引言1.1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周作人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周作人小品散文常常情感真挚,婉约而含蓄,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文字风格既批判又赞美,并且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1.2 批评与赞美并重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批评与赞美并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物进行歌颂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和揭露。
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世界,既能够看到人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种批评与赞美并重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往往以平和、温和的语气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即使是批评也多是暗含在赞美之中,不刻意展现出刺耳的批评之词。
他善于用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常常令人深思。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他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读周作人先生的,初时只觉文字平淡,仿若老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场雨带来的烦恼。
然而,细细读来,却品出了其中别样的滋味。
周作人在文中描述的那场雨,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雨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是疾风骤雨,而是一场“缠缠绵绵无绝期”的苦雨。
雨不停地下,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在它的“泪水”之中。
他说这雨“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了,并且碎了一块挺大的泥砖”,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面破败的墙和散落一地的砖块。
这雨可真是够“厉害”的,威力不小啊!文中还提到他住的那房子,因为这雨也遭了殃。
“书房的窗户已经被打得湿透,皱着眉头的纸糊窗也挡不住雨水的侵袭,滴滴答答地往屋里漏。
”我能想象到周作人先生看着那被雨水浸湿的书房,一脸无奈又烦闷的神情。
这哪是下雨啊,简直就是老天在故意捣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先生写到他和友人的书信往来。
友人在信中说自己“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可周作人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漏雨的屋里,只有“苦”,没有“诗”。
这一对比,真让人忍俊不禁。
同样是雨,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的感受竟是天差地别。
还有他提到小孩子们,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耍,只能“苦闷地在屋里坐着”,“或者在乌木板凳上坐着,偷偷地剥着莲蓬”。
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孩子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心里肯定在埋怨这讨厌的雨,挡住了他们出去撒欢的脚步。
周作人先生在文中的抱怨,一点也不做作,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
他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
第一是小孩们。
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
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
”瞧瞧,把小孩子那种贪玩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他自己,被这雨搅得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晚上蚊子又猖獗起来,叮得人不能睡觉。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是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外古今,伟人平民,宇宙昆虫,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鸟声,无所不谈,体现了自由随意的创作态度和广见博识。
二是真实、亲切、友好、恬淡,不作感情与笔墨的夸张,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缓自如。
三是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文学不事雕琢,简素但却十分耐读。
寓庄于谐,亦庄亦谐,有时出诸反语,使他的小品散文在“简单味”中又有相当浓郁的“幽默味”。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盛极一时,而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情怀更是为当时及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所激赏、神往。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中一以贯之的追求趣味、表现趣味的审美态度,亲切、自然地导引读者从平凡生活走进美的所在,在平淡冲和的文字中得到净化和启悟。
周作人“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的文化情怀贴近人性,自然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一周作人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品散文,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等,大都是谈人生与艺术的“趣味之文”。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一般都认为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代文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完美融合。
周作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他所倡导的“言志”,是“抒我之情”、“载自己之道”,而非代人之言,“载他人之道”。
从1922年撰《自己的园地》起,周作人就与各种各样的“大名义”自觉保持距离。
1924年在《喝茶》一文中声言“茶道”。
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27,这成为日后周作人的生活信条。
现实人生注定是不完满的,然而周作人认为我们依然有可能体会生活之美和人生之乐。
他说快乐的真意是能在心灵放松的瞬间求得“美与和谐”。
他将这样的瞬间称作“偶然的片刻优游”,而获取的方式很多,你可以“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或者,坐在乌篷船里,以“游山的态度”(当然“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蓼和白口,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周作人有自己的坚持:我们在生活中,过于讲求功利和实用,做每件事,都事先计算好,希望能有实际效果,这样急功近利,没有意思。
无用的东西,比如游戏,对于生活来说,其实很有意义。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第一,评析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包括其核心观念(即以个人的自我抒发为中心)、文学理论资源(西方的“美文”概念的引入以及对晚明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的融化),更深一步还可以分析其散文观的文学观基础(“人的文学”);
第二,概括评述周作人的小品文,主要是指他1924年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所写的大量寄托个人精神理想、表达个人趣味的“闲话体”散文,以“冲淡平和”为主要风格;
第三,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分析其小品文取材、文体、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如平凡琐碎生活(饮茶、听雨等)中透露着的情趣,与朋友闲谈般从容舒徐却内涵丰富的文体,富于涩味与简单味的语言等。
可以参考《关于周作人的闲谈体》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两篇节录。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1898-1973),原名周景涛,号迳庵。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故都的秋》、《散纸癖》等闻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散文大家”。
一、婉约清丽、温润典雅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清丽温润,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婉约的笔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细腻之美。
他的散文笔触轻柔温润,充满着文人的风雅情怀,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二、隽永含蓄、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隽永含蓄,情感真挚。
在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生活中细微、平凡之事的刻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散文作品常常富有深情之笔,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一种宁静深沉的品格。
三、用典传神,富有比兴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兴手法。
他擅长通过典故和比兴来传神,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通过对古人的才情风采的赞颂和传承,周作人不但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也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四、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
他擅长用简洁清新的句式,清丽澄澈的文字,流畅优美的篇章,展现出大家风范。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作品往往富有真挚、深情的情感,读来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触动。
五、独特的叙述手法,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他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叙述手法。
他善于通过纯熟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散文作品展现出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深度观察和细致描绘,周作人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塑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韵味的人物形象。
六、文学批评眼光独到除了自己的散文作品外,周作人还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
他曾撰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瑰宝,对于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苦涩的人生品味——论周作人的小品散文风格
其 他 一 般 以 写 自 己身 边 人 、 的 散 文 相 比 . 了一 份 事 多 悲 天 悯 人 之情 和 大 彻 大悟 之 感 , 刻 而 富 有 哲 理 。 然 深
而 , 佛 的过 度 阐 释 , 对 以及 过 多佛 禅 的语 言 叛 徒 与隐 {正是 尤生 夫 了 自道 , 许 多 方 _『 现 出 对 “ 涩 ” ‘ 特 殊 爱 好 . 散 文 有 其 : 山衣 的 种 其
他 把 它 们 比做 盘 踞 于 心 的 两 个 鬼~ — “ 氓 鬼 ” “ 流 和 绅 许多 是 以“ ” “ ” 题 , 如 《 茶 随 笔 》 《 苦 或 药 为 诸 苦 、 苦竹 杂 士 鬼 ” 它 们 在 那 里 指 挥 他 的 一 切 言 行 . 时 流 氓 占 了 记》 《 昧 集 》 《 堂 杂 记》 《 口甘 口》 《 堂 杂 文 》 , 有 、药 、药 、苦 、药
作迭 出 , 与议 论 散 文特 圳 是杂 文 成 辉 映 之势 。
・
比较 他 的 两类 散 文 . 早期 的杂 文 思 想性 虽 高 , 影 格 。而 二 者 的相 互 消 长 .直 接 影 响 到 他 的 散 文风 格 由 但
浮 向平 淡 朴 文 的 闲适 风 格 变 化 . 其 是 隐 士 尤 响却 并 不 大 : 小 品散 文 . 思 想 上 虽 不如 杂 文 , 会 “ 躁 凌 厉 ” 而 在 社
影 响 却 大 得 多 。这 止 如 阿 英 昕说 “ 作 人 的名 字 , 和 性 格 的影 响 贯 穿 他 的整 个 散 文 创 作 , 使 是 早期 的 “ 周 是 即 浮
‘ 品 文 ’ 可 分 离 地 被 记忆 在 读 者 们 的心 里 . 的 前 躁 凌 厉 ” 作 也 只 是 “ 之 旨 , 情 就 理 . 以 和 顺 见 小 不 他 之 论 折 唯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课程作业讲评(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课程作业讲评(2)责任教师本课程的第一次作业是根据现代散文单元来设计的。
主要是考察对现代散文名著的阅读和分析鉴赏。
在本次作业讲评中,主要讲讲作业的难点,给同学们做一些提示和说明。
讲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考核知识点,第二题解,第三是答题思路,第四是答案提示。
下文中,黑色的文字是问题与答案,蓝色的文字是说明和解释。
简析:.以《苦雨》为例,简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考核的知识点:掌握并简要分析《苦雨》及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题解:《苦雨》是周作人小品文中的代表作品,可以此来分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答题思路:1.阅读《苦雨》,整体感知并理解《苦雨》;有条件可读读周作人其他的散文作品,同时了解周作人的生平和思想。
2.审题,弄清题意,3.按题目要求答题。
答案提示①《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②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③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简答: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的特色。
考核的知识点:掌握的《更衣记》创作特点。
题解:张爱玲的小说很出色,但也创作了一些散文,《更衣记》是张爱玲的散文的代表作品。
答题思路:1.阅读《更衣记》,整体感知并理解《更衣记》。
2.审题,弄清题意。
3.按题目要求答题。
答案提示:①《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中的第一名。
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 "流氓鬼"和"绅士鬼"的文章。
"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法》等;"绅士鬼"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其艺术风格表现为: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文章的笔势是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最自然最成熟的表现。
周作人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洞彻犀利,也不同于冰心的委婉清丽,他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不会因为构思、结构而拘谨,不会因为文短而板滞,读起来,就像是一番闲聊,而往往在这种闲聊中能够触到某种道理,仔细体会,却又深藏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周作人早期的《碰伤》一文中,作者意在抨击反动暴警任意殴杀各校在新华门前索薪的教职员一事,作者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说理,也没有大肆的指斥,而是持一种随意闲谈地说:"我从前曾有一种计划,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
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
周作人苦雨分析
我所知道的《苦雨》《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既然是书信格式,在其一贯平和冲淡的风格之下,自然增添了一份随性和写意。
自古雨中就多愁,因而雨中多诗,古时有不少文人以雨为意象,再添一个苦字,以表达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情。
当黄叶飘落,抑或夜深人静时,雨仿佛能懂人的心思,点点滴滴洒落下来,湿了冰冷的青石板,也湿了心。
古人的雨中之思总让人苦闷,而周作人的《苦雨》却全不是这样。
《苦雨》全文结合回忆,想象,叙述三种手法描写了各种各样的雨,使整篇文章都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中,却又不失欢乐。
回忆卧在乌篷船上,静听雨打篷的声音;想象友人在大漠之上,于骡车之中,喝着汽水,在大雨之中悠然行进;叙述身边正洋洋洒洒下着的雨。
雨之所以“苦",大抵是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铁丝窗;或者是睡觉时老是被雨惊醒,总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抑或是书房在经过雨水的洗礼之后有一股臭味,不能在书房见客,也不能在那里写字.这些在作者眼中,可谓真真正正的“苦"了。
周作人用很平淡的话语为我们描述这一切,总觉得这是在自己眼前清晰地发生着的,可谓身临其境,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一切看似平淡,却不平凡。
《苦雨》围绕一个“苦”字,借“苦雨”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淡淡的愁思贯穿全文。
然而“苦雨”虽苦,却并不是全文都是苦的基调,反而有快乐的场景出现。
因为“苦”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唯一的情感,感情总是交织纠缠在一起了,所以世上才会出现“纠结"一词。
而文中实实在在的“苦”也对应的另一种情绪“喜",因而我们姑且可以把这“苦雨”相对的雨称作“喜雨”,在喜雨中,小孩在积水中欢快地嬉戏,大人也加入了戏水的阵营,还有仿若狗叫的蛤蟆,平常听几声就觉得厌烦,在这雨中却是听上十二三声都无伤兴致。
可想而知,在这些事情上,这雨,毫无疑问是“喜雨”了.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素自然的文风,从《苦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好像仅仅是随性而作,和好友唠唠家常,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就是他的异于常人而又很平常的文风。
似有意似无意,若有所指若无所指——读周作人散文《苦雨》
似有意似⽆意,若有所指若⽆所指——读周作⼈散⽂《苦⾬》苦⾬/周作⼈伏园兄:北京近⽇多⾬,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的许多佳趣。
⾬中旅⾏不⼀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每感困难,所以我于⽕车的⾬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静听打篷的⾬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种梦似的诗境。
倘若更⼤胆⼀点,仰卧在脚划⼩船内,冒⾬夜⾏,更显出⽔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不⼩⼼,拙劣地转⼀个⾝,便要使船底朝⼤。
⼆⼗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叶扁⾈在⽩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
我⼤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少也是断发⽂⾝时候的脾⽓,对于⽔颇感到亲近,不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意,这样的⽔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
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好两天的准沙漠路,在那时候倘若遇见风⾬,⼤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漠之上,⼤⾬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悠然进⾏,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
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的理想⼀样的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天的⾬,却叫我⼗分难过。
北京向来少⾬,所以不但⾬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亦⽋周密。
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实垛砖墙,⼤抵只⽤泥墙抹灰敷衍了事。
近来天⽓转变,南⽅酷寒⽽北⽅淫⾬,因此两⽅⾯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
⼀星期前的⾬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天就有“梁上君⼦”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起赶紧邀了七⼋位匠⼈,费两天⼯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分⼋九,总算可以⾼枕⽽卧,前夜的⾬却⼜将门⼝的南墙冲倒⼆三丈之惜。
这回受惊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岛君“佢们”俩,因为“梁上君⼦”如再见光顾,⼀定是去躲在“佢们”的窗下窃听的了。
为消除“佢们”的不安起见,⼀等⼤⽓晴正,急须⼤举地修筑,希望⽇⼦不⾄于很久,这⼏天只好暂时拜托川岛君的⽼弟费神代为警护罢了。
苦雨 赏析
浪漫主义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读《苦雨》有感基本摘要: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作品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
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
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
文章即由此谈起。
关键词:“苦”雨周作人周氏风格浪漫主义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出。
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的周氏风格。
题目拈出一个“苦”字,正是周作人颇为标榜而又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因此,这篇散文,也就要加如题所示,处处围绕苦字而左旋右转了。
他写出了因为雨而悬想旅人或者有行路之苦;因为雨而围墙颓记有梁上君子光顾之惊;因为雨而水浸书斋;因为雨就是睡着了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因为雨而推想乡下的穷朋友很有可能遭逢不幸。
可以说通篇以雨旋转而以苦打结,故面统名苦雨。
苦这人字眼,在周作人的笔下是不应该漫然视之的。
是应该做为苦味对待的,对此,周作人非常自知也非常自负。
他在《药味集》中尝言,“拙文貌似闲适,往往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言其苦。
”《药味集》出版于1942年,前一年他发行了《药堂语录》,后一年又有《苦口甘口》付梓。
如果说良药苦口,药与苦字虽可同等看待,字面上却终隔一层。
周作人苦雨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苦雨的艺术特色一、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周作人在《苦雨》里用的语言就像咱们平常唠嗑一样。
没有那些特别华丽、晦涩难懂的词儿。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倾诉,比如描写雨的时候,就是很直白地说雨怎么怎么样,不会用那些特别高大上的修辞把雨说得天花乱坠。
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呢,反而让读者感觉特别亲切。
就好像你在听邻家大哥讲述他对这雨的感受似的。
读着读着,你就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他所描述的那个有雨的世界里去了。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别看这文章写的是苦雨,可这里面的情感那是相当细腻的。
他不是简单地说雨讨厌,而是把自己在雨里的各种小情绪都展现出来了。
有时候是无奈,像被困在家里出不去的那种小烦恼;有时候又有点小幽默,比如说雨下得家里都潮湿了,他可能会调侃几句这雨可真能折腾。
他把对雨的厌烦、无奈,还有在雨中感受到的那种生活的小变化,都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就像我们自己在生活里遇到一些烦心事,那种情绪是很复杂的,他就很好地把这种复杂情绪传递给了读者。
三、独特的文化底蕴周作人可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在《苦雨》里他也把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出来了。
他可能会在写雨的时候,联想到一些古代的诗词或者文化典故。
但是他不是那种很生硬地塞进去,就像是在聊天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和雨有关的古人的趣事,就顺口说出来了。
这就使得这篇文章既有文化气息,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有距离感。
他把文化和自己对雨的感受融合得特别好,就好像是文化本来就是他在雨中生活的一部分一样。
四、贴近生活的描写这篇文章最让人觉得亲切的地方,就是它特别贴近生活。
他写雨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像雨下得房子里到处湿漉漉的,影响睡觉啦,出行不方便啦,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人能遇到的情况。
他不是在写那种高高在上的、和我们生活不沾边的雨,而是实实在在的、每天影响我们生活的雨。
这样一来,读者就很容易在他的文章里找到共鸣。
我们都会想,哎呀,他写的这些事儿就像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一样。
五、幽默诙谐的笔触周作人在《苦雨》里还时不时地幽默一把。
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你姐姐的名字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
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
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
文章即由此谈起。
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
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
周作人散文《苦雨》讲义
周作人散文《苦雨》讲义【篇一:周作人散文《苦雨》讲义】喜马拉雅电台是一个专业的音频分享平台,精彩内容包括有声书,相声段子,音乐,新闻,综艺娱乐、儿童、情感生活、评书、外语、培训讲座、百家讲坛、广播剧、历史人文、电台、商业财经、it科技、健康养生、校园电台、汽车、旅游、电影、游戏等5522多个分类,上千万条声音。
听书听催眠音乐,让你随时随地,听我想听!【篇二:周作人散文《苦雨》讲义】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周作人《苦雨》指导 1。
周作人:现代散文的创立者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个最复杂、引起社会争议最多的作家。
他曾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锋,是现代散文的创立者和最大的实践者。
他是个坚持独立自由创作精神的作家,但最后成了汉奸,成为民族的耻辱,使许多同时代的人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也激起他们的愤怒,因此对他的评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势态,甚至有些观点完全对立。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我们应按照温儒敏老师所说的,要以一种“专业读法”的态度,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学习和评价。
周作人,本名周槐寿,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重要笔名除周作人外,还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周作人是鲁迅的亲弟弟,1885 年诞生于浙江绍兴周家新台门内,比鲁迅小5 岁。
周作人自小和鲁迅生活在一起,幼时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
1901 年,16 岁的周作人追随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开始接触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
1906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这里,他一方面因广泛地涉猎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而形成了“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的观念,即把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情感与人在对自身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理性结合起来,从“本性”与“智性”两个方面来真正地“认识人自己”,这种“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 成为了以后周作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体会周作人苦雨之苦
如何体会周作人苦雨之苦周作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而闻名,其中一篇作品《苦雨》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他的苦难。
本文将通过解读《苦雨》中的主题和情感,探究如何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首先,我们要了解《苦雨》的背景和内涵。
这篇文章是周作人在1921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孩子因为缺乏衣物而导致患病的故事。
通过描写绵绵细雨、贫困生活、孩子的悲惨境遇,周作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愤懑。
其次,我们要从文字描写和感受上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周作人运用了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写,用“冷得刺骨”、“雨水如骨鱼寒气侵袭”等形象的词语来描绘雨天的苦寒,通过描写“我们争相去看,于是要而不能得,欲而不能求,饱食温床之外瑟瑟苦寒,迫不得已而苦中作乐,领略举目无亲的苦恼”,展现了他们的困顿和无奈。
这种对苦雨的感受使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了周作人的苦难。
再次,我们要通过对周作人思想和情感的理解来体会他的苦雨之苦。
周作人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在《苦雨》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和社会的冷漠。
他不仅感受到了人们物质生活的贫困,更感受到了精神上的贫乏和无奈。
这种痛苦和无奈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关切。
他深知贫苦的家庭不止一个,却只能通过文字表达他的欲望。
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最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感悟来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和困境之中。
通过读《苦雨》,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弱势群体的痛苦和无奈。
我们也可以通过周作人的思考和行动来反思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化作行动,关爱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力。
总之,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需要通过研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思考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周作人的苦难,进而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苦雨赏析
苦雨赏析《苦雨》这篇文章是书信体的格式,是周作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伏园的一封信,所以文章除了具有周作人一贯的散文风格之外,也不乏和友人交谈的那种随意和闲散,就更加为《苦雨》增添了一份闲适的阅读感。
散文本就是一种难以说清和具体分析的文体,周作人的文章大致的风格是平和冲淡,从《苦雨》这篇文章也不难看出他的行文风格。
周作人善于广泛的采取各种题材,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乌篷船,水乡住民,北京的泥塘写到骡车又涉及到小孩们,蛤蟆等各种人事物,体现了周作人写文随意自如,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文笔舒畅,自然平和,充分的体现了“平和冲淡”这一特点。
文字虽平淡却又不是淡然无味,只是将感情冲淡,将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质朴的文章反而更加能够打动读者,不做作,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苦雨》这篇文章从名字来分析,主要就是围绕一个“苦”字来进行描述的。
作者借苦雨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苦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一种淡淡的哀愁贯穿整片文章。
文章以“苦”为题,处处围绕“苦”处着笔。
因为下雨,后园西墙淋坍,招来梁上君子的光顾;雨声让作者耳边仿佛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得很不惬意;更为苦恼的是雨水浸入书斋不能留客坐谈,也不能在那里写字,很久还留有一种涨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
周作人笔下的雨可谓“苦不堪言”。
但是,“苦”并不是周作人想要表达的唯一情感,有苦必有乐,作者的感情也是相互交织的,这场大雨固然有让作者烦恼哀愁的地方但也让他体会到了另一种“乐”,作者在回味了雨的各种苦处后,也写到了因为下雨可以在乌篷船内静听雨打顶篷的声响;可以享受到在大漠之上“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的畅快淋漓;也可以看到孩子们趟水之乐和听到颇具田园风味的蛙声之乐。
在苦中寻找乐趣,这种苦与乐的交融使周作人的文章更具有韵味。
“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意象,全文就是围绕雨来进行不同的描绘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雨的不同时间地点,所产生的那份不同的心境,在作者的笔下平缓的流露。
中小学作文《苦雨》读书笔记
《苦雨》是周作人写于1924年的给伏园兄的一封信,周作人的写作风格一直都有闲适的散文美,这篇文章也离不开这样的文风。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内容的闲适及格式的闲适在一封信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苦雨的作者通过想象于现实结合,从乌篷船写到院子,地点变换多端,给人一种跳跃性的阅读感,使读者的神经处于放松状态,多有闲适感。
其次,文章的想象与现实结合,作者思绪的跳跃性也让读者读来压力感减小,让人们无不在一种闲适享受的阅读状态下完成阅读。
再者,文章的书信文体让作者的情感得以在轻松表达中流露,使感情更为委婉间接,使闲适感再现。
作者在写苦雨中也有由苦转乐的过渡,使作者的苦闷情绪得以冲淡,他在描写雨带来的愁闷时也提到了雨给小孩子及蛤蟆带来的欢乐。
情绪转笔变化,让读者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缓解读者紧张的阅读心情,节奏把握甚是舒缓闲适。
此外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了解了作者虽是情绪低沉,但仍然热爱生活,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毕竟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并没有让他多么得欢乐,时代的沉闷加重了他的苦涩愁绪,但他在表达愁苦情绪时仍不忘穿插些许令人欢愉的小细节,足以见得作者是个乐观的人。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想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怎样让人心情低沉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秉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雨过天晴现彩虹,正如歌词所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明朗的心吧。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你姐姐的名字
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
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
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
文章即由此谈起。
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
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
“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末可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
在前面一连串的“佳趣”、“风趣”、“愉快”、“亲近”、“悠然”、“快哉”的“喜”词之后,第一次点出“苦”字。
这才自然地转入据说“叫我十分难过”的“这几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
这现实的(非想象中的)“雨”确实已经没有半点浪漫主义的诗情,却给人带来灾难,至少是不便,例如“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给“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机之类,也让人心烦,夜里不断为单调的雨声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书籍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之让人“不愉快”,“涨过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无美感可言。
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无美感可言。
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如说“梁上君子将去川岛‘佢们’的窗下窃听”之类),也是对处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着凡人的苦恼的人自身的一种调侃吧,而那个“苦”字确也更加浓重了。
但周作人笔锋一转,却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
文章的气氛又由“苦”转向“喜”。
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
但这正是周作人之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
他所追求的正是物我无间的体验。
──在前述无疑是全文最为入神的文字里,他把这种体验外化了。
而周作人自己,正是通过这种体验在现实的凡人的苦恼中寻找到了一种贵族式的精神超越的喜悦。
在周作人看来,这不同于本文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浪漫主义想象中的、终不免成为虚妄的喜悦,它是真正现实的、真实的、没有任何“代为悲叹”(以及其他一切类型的“代为”)的“虚伪”,它只是(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就落实(归结)到周作人的哲学。
唯有人的个体生命才是真正现实与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周作人这里,个体的同时也是人类的。
这样,面对着同一个“雨”的客体,周作人的主体感受,经过“喜”的浪漫主义想象到平凡生活的现实之“苦”,最后“苦中作乐”,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人类)生命体“喜”。
──周作人最终自称为“苦雨翁”,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出于“意表之外”。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著.风雨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周作人著.雨天的书.北京:北京新潮社初版,1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