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 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 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3 摩擦力 课件 (共23张PPT)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2021/3/182021/3/182021/3/18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182021/3/18March 18, 2021
方向相反吗?
❖ ③滑动摩擦力可以是动力吗?
练习 1.关于摩擦力的方向,下列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D
A.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
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
三.滚动摩擦力
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的时
3、大小:与接触们的粗糙程度及正压力有关。
F = µFN
µ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它的 数值跟两个物体的材料和表面粗糙程度有 关,跟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运动速度无关。
4、方向:
沿着接触面,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与接触面间弹力方向垂直
思考:
❖ ①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吗? ❖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
谢谢观看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人教版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Lesson 1 摩擦力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摩擦力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概念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深化理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拓展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摩擦力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4. 归纳总结:总结摩擦力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设备:包括摩擦力实验仪等;
2. 教学素材:包括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摩擦力实验的实验报告;
2. 练习题目:布置一些计算题目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对摩擦力的掌握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应用。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拓展了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实验设计和题目设置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
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
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3【教学设计】《摩擦力》
《摩擦力》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
学好摩擦力的知识对于之后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
这样的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中小孩推木箱而不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
(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3)会运用公式F=µ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让学生经历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知道生活、生产中应用摩擦力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意识。
(1)重点①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µFN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木块、轨道、弹簧秤、钩码等1.摩擦力概念的引出通过“体验活动”——“几个人才能将两书分开?”明确提出摩擦力的概念。
2.认识静摩擦力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通过该实例要让学生会用二力平衡知识求出静摩擦力大小,知道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教学中,首先要强调静摩擦力方向的方位:“总是沿着接触面”,如果接触面是曲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
接着要引导学生体会“相对运动趋势”,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常常感到不好理解,对“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不好判断。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一物理课件: 3.3 摩擦力(共72张PPT)
【解析】选B。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知,有摩擦力一定 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A错,B对;静摩擦力大小与弹力 (压力)大小无关,C错;弹力或摩擦力都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 力,D错。
【变式训练】1.(多选)下列哪些情况是因为摩擦力太小造成 的( ) A.在沙漠中走路比在柏油路上费力 B.在冰面上走很容易跌倒 C.船在水上缓慢行驶 D.数钞票时,如果手上不沾水会滑 【解析】选B、D。在沙漠中走路,在水中行船所受阻力较大;而 在冰面上行走和数钞票时,会因摩擦力较小而可能出现打滑的现 象,故B、D正确。
提示:(1)汽车匀速前进时,假设箱子受摩擦力作用,则它不会保 持匀速运动状态,故此时箱子不受摩擦力;(2)汽车加速前进时,箱 子有相对车厢向后滑动的趋势,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前; (3)汽车减速前进时,箱子有相对车厢向前滑动的趋势,所受摩擦 力方向向后。
【题组通关】 【示范题】下列关于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多选)(2014·绵阳高一检测)物体C置于水 平地面上,A、B由轻绳通过固定在C上的光滑 定滑轮相连,C的上表面水平,连接B的轻绳水平,整个系统处于 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与C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 B.B与C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C.C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一定是粗糙的 D.C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可以是光滑的
【解析】选A、D。吃饭时拿在手中的筷子因为重力而有下落 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作用才没有从手中滑落,A正确。汽车轮 胎表面都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B错误。猴子沿竖直竹竿匀速 上爬时,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C错误。在结 冰的水平路面上撒些细土,增大了路面的粗糙程度,人与路面间 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人走上去不易滑倒,D正确。
3.3摩擦力 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示范教案3 摩擦力整体设计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三种性质力的学习中,摩擦力的概念的建立和方向的判断是难点,教材中分别介绍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以探究静摩擦力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实验探究、分析结论并与生活经验的差别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冲突”中激发灵感、接受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教材的“说一说”部分加入了传送带和轮胎的插图.虽然滚动摩擦不作为重点内容,但在“做一做”部分设计了一个拆卸自行车轴承的实验,加深了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这一理论,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设计思想1.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重点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2.对于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讲解.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注意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的大小.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方向,知道它大小变化的范围.(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并且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3)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通过课堂小折纸实验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砝码(2~3个)、木板、木块、白纸、玻璃、毛巾、轴承得出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表明:物体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实验: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组同学研究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压力F N滑动摩擦力F另一组研究接触面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材料白纸玻璃毛巾滑动摩擦力F做实验通过读数确实可以看到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看表: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阅读教材的分析与解答在激烈的都灵冬奥会冰上比赛当中,运动员滑倒的现象很多.对很多人来说,冰面上非常“滑”是常识,但冰面为什么那么滑呢?传统的解释是,压力或者摩擦力让冰面表层产生一层水,这层水起到润滑作用;但最新的解释是,当温度在-22 ℃以上时,冰的表面上始终有薄薄的一层永远不会凝固的水,这是冰的特性,与外力无关.当温度降到-22 ℃以下时,冰面的平滑性能开始大大下降.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具有润滑功能的薄水层几乎消失,冰面的平滑性也就显著降低,其平滑性和其他固体没有什么不同了.冰面最上层有永久的薄水层,这是冰的特性,即使摩擦力没有做功产生热量,冰面也依旧是滑的.雨天行车对轮胎的要求也要提高.虽然一般情况下胎纹的报废深度是1.6毫米,但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至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有人认为把胎压降低一些,能使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面积增大,进而增大附着力.其实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汽车在雨中刹车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大的力量把轮胎与路面间的雨水排开,汽车才能平稳停住.轮胎里的气体少了,与地面接触面积虽然增加了,动摩擦因数也跟着有所增大,但这种增加十分有限.而轮胎的触地面积大了,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强减小,刹车时力量减弱,不能很快将轮胎与地面间的雨水排干净,致使剩下的点滴雨水像润滑剂一样,促使汽车滑行更长的距离.胎压过低是会加剧打滑程度的.反而增加胎压,制动会好一点,故在雨天保持较高的胎压才比较安全.习题详解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3.答案:35 N 30 N 0.3 20 N设计点评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备课资料一、摩擦力知识点精析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其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因此有的同学会以为摩擦力只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不可能成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动力.其实不是这样,如人向前行走,脚有向后趴地的动作,所以脚所受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与人的运动方向一致,这是推动人体向前移动的动力;又如图,A、B两物块分别以此v1、v2的速度向右运动,当v1<v2时,则A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与其运动向右的方向一致,是动力,若当v1>v2时,则B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与其向右的运动方向一致,摩擦力对B是动力.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可以用图所示的情况来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假定图中水平力F由零逐渐增大到10 N 时,物体才开始发生运动,显然,当F=0、1 N、2 N……8 N、9 N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始终与F的大小对应相等,可见静摩擦力的大小有如下特征:(1)静摩擦力的大小总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力)大小相等,且静摩擦力随此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力)的增大而增大;(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应注意不能机械地套用f=μN来求静摩擦力,例如上述例子的物块对水平面的正压力并没有变化,而静摩擦力却有多个可能值.二、小议摩擦力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摩擦力的.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习;那么写字和画图时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劳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地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精品课件:3.3 摩擦力 (共37张PPT)
②相对运动趋势可用假设光滑法判断
趋势
静摩擦力f
趋势
静摩擦力f
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斜面,分析受到的静摩擦力 的方向
fA
可以利用假设法求解 (假设斜面光滑)
播放传送带录像 视频在
趋势
摩擦力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 静摩擦力的方向也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静摩擦力也可以充当动力
二. 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 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 力。
2.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粗糙(不光滑) ②接触并挤压 ③有相对运动趋势。
3.作用点:作用于接触面间。
4、 方向:
箱子相对地面 运动趋势方向 箱子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
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自行车前后轮
播放flash 车陷入泥中
5、 大小:
Fµ
F
思考:木箱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如何求?
总结: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
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变化 器材:木块,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木板
播放探究实验录像
实验结论:静摩擦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拉力 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拉力突然减小。
注意:最大静摩擦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 始运动时的拉力)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7:27:34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82021/3/182021/3/18Mar-2118-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8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一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3 摩 擦 力
【典例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物体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现以水平力F拉物体B,而两物体均保持静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 是( )
A B F
A.A和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B.A和B之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 C.B与桌面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
D.B与桌面之间不存在摩擦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2)用假设法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
【探究归纳】 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 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2)挤压;(3)接触面不光滑;(4)有相对
运动趋势。 3.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4.大小:0<F≤Fmax。 5.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 摩 擦 力
1 2 3 4
课时目标·导航 课前感知·预习 课堂导学·探究 分层达标·训练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
断它们的方向。 2.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
有无、大小和方向。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μ FN解决实 际问题。
试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
提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 反。
3.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长木板,上面放一质量较大的木块。开始时, 在木板与木块接触的外侧面做两个对顶的三角形的记号。当用 手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缓缓地拉木板时,可以看到木块随木板 一起移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但两个三角形记号的 相对位置却没有变化,直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某一数值 后,才看到两个三角形记号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试探究如下问 题: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高一物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三章3 摩擦力
采集与处理数据(选不同接触面分组探究) 车加1个 重物 F FN 总结规律: 车加2个 重物 车加3个 重物 车加4个 重物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即F=μFN μ是比例常数,没有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 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例题1.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箱从原地开始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 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 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40N ) 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30N ) 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3 )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到的摩擦力为
( 20N )
定义 产生条件 静摩擦力 方向 大小 定义 产生条件 滑动摩擦力 方向 大小
C.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两物体 间的压力成反比 D.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是由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决定的,与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无关
1.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相对运动又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没有发生挤压,不可 能产生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和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C.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滑动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其弹
力方向垂直 D.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滑动摩擦力作用
2.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可能有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当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时,可以计算静 摩擦力
3
摩擦力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区分滑动摩擦力和 静摩擦力。
2.会判断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高一物理《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以及方向。
具体内容如下: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4.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与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
2.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3. 摩擦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增强对摩擦力的直观理解。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大小计算和方向,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课本P45上的例题。
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2.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中摩擦力的作用。
答案:刹车时,摩擦力使车轮减速停止;走路时,摩擦力使我们保持平衡。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摩擦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状况、接触面积和压力的关系;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摩擦力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定义及作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由于接触面间表面不光滑而产生的一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物体表面状况、接触面积和压力。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实验一:改变物体表面状况后的摩擦力变化实验。
2. 实验二:改变接触面积对摩擦力的影响实验。
3. 实验三:改变压力后的摩擦力变化实验。
四、知识总结(10分钟)
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摩擦力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3.3.2 摩擦力(二)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二)【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自主梳理】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的方向相反.3.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公式:,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填“有关”或“无关”).【课堂探究】三、滑动摩擦力1.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木块,如图所示.当拉力增大到4 N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突然变小到3.8 N,拉力保持3.8 N不变,此后木块匀速运动.(1)木块被拉动前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拉动后还是静摩擦力吗?拉动后受到的摩擦力多大?(2)滑动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有什么关系?2.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常用来研究滑动摩擦力,用力拉着木板向右运动,木块被弹簧测力计拉住静止不动.(1)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关系?(2)在木块上添加重物,即增大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时,摩擦力如何变化?(3)在木板上铺一块较粗糙的毛巾,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4.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时:(1)请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2)物体加速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变化吗?(3)在第3题中,木板向右运动的快慢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影响吗?为什么?7.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上放有一物体,当皮带不动时,要使物体向右匀速运动,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为F1;当皮带逆时针运动时,要使物体仍向右匀速运动,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为F2,则()A.F1=F2B.F1>F2C.F1<F2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在μ=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 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10 m/s2) ()A.10 N,向右B.10 N,向左C.20 N,向右D.20 N,向左9.在水平力F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匀速沿墙壁下滑,如图所示,若物体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 B.μF+G C.G D.22GF10.总结怎样分析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11.如图(a)所示,A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重10 N,设物体A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5 N.若对A施加一个由零均匀增大到6 N的水平推力F,请在图(b)中画出A所受的摩擦力F A随水平推力F变化的图线.【练习题一】1.关于动摩擦因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摩擦因数与正压力成正比B.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积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C.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有关D.动摩擦因数与正压力、接触面积有关,但具体关系不能确定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摩擦力 B.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C.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3.如图所示,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外力F1、F2沿水平方向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3.3-摩擦力(共41张PPT)
N=mgcosa+kvsina
联立得:
mg(sin a cos a)
6 0.25*8
k=
=
v( sin a cos a) 5*(0.25*0.6 0.8)
=0.84kg/s
课堂练习
1. 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 相互挤压的粗糙物体间一定产生摩擦力。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只 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 发生相对运动的接触面间一定产生摩擦力。 D.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 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 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压力FN的确定及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本节导航
(1)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 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 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静摩擦力 的变化范围为:
0<F≤Fmax
实际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是假设静摩 擦力不存在时的相对运动方向,这样处理可 以化“静”为“动”。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 的运动方向之间无必然联系。静摩擦力既可 为动力,也可为阻力。 作用效果: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心端正,方可知行合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真正努力精进者,不会把时间耗费在负性情绪上。好学
仁,知耻近乎勇。力行善事,有羞耻之心,方可成君子。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做学问和学技术,都需要无数次的练习。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
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摩擦力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摩擦力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认识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
2.通过实验理解静摩擦力是被动力,理解动摩擦因数。
3.会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用二力平衡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1、通过分析摩擦现象,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会根据相对运动的方向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根据动摩擦定律计算其大小。
3、会根据相对运动趋势判断静摩擦的方向,并会根据物体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实例,了解最大静摩擦力。
4、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实例,有将摩擦力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知识点01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压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大小F f=μF N,μ为动摩擦因数5.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若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则两物体间一定有弹力,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但两物体间不一定有摩擦力.(填“一定有”或“不一定有”)6.滑动摩擦力的五个“不一定”(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2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3)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4)滑动摩擦力不一定使物体减速,也可以使物体加速.(5)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运动,但一定保持相对运动.【即学即练1】为了研究手机保护套与书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明找来了拉力传感器,先测得该带保护套的手机的质量为0.25kg,再按如图7甲所示将手机放置在桌面上,用拉力传感器缓慢拉手机,直至手机在桌面上缓慢向右运动一段距离,截取计算机屏幕上的一段F-t图线,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桌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约为2.60N,方向向右B.手机保护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随着拉力F的增大而增大C.若在手机上增加压力,手机保护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D.手机保护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2答案A解析由F-t图线可得,在0~t1时间内,拉力F逐渐增大,在t1时刻,拉力达到最大,手机刚开始向右运动,即t1时刻拉力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F fmax,约为2.80N,之后手机缓慢运动时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F f,由题图乙可知手机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约为2.60N,方向向左,可知桌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约为2.60N,方向向右,A选项正确;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与拉力和压力都无关,且μ=F fmg=1.04,B、C、D选项错误.知识点02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压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大小:0<F≤F max.5.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若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则两物体间一定有弹力,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但两物体间不一定有摩擦力.(填“一定有”或“不一定有”)6.静摩擦力的五个“不一定”(1)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2)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3)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4)静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减速,也可以使物体加速.(5)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保持相对静止.【即学即练2】(多选)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楷书笔画中,长横的写法要领如下:起笔时一顿,然后向右行笔,收笔时略向右按,再向左上回带.某同学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为防打滑,他在白纸的左侧靠近边缘处用镇纸压住,如图所示.则在向右行笔的过程中()A.镇纸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毛笔受到向左的摩擦力C.白纸只受到向右的摩擦力D.桌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答案BD解析白纸和镇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对镇纸受力分析知,镇纸不受摩擦力,否则水平方向受力不平衡,镇纸的作用是增大白纸与桌面之间的弹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故A错误;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相对纸面向右运动,受到向左的摩擦力,故B正确;白纸与镇纸之间没有摩擦力,白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白纸在水平方向受到毛笔对白纸向右的摩擦力以及桌面对白纸向左的摩擦力,故C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白纸对桌面的摩擦力向右,故D正确.【即学即练3】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其中F1=10N,F2=2N,若撤去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A.10N,方向向左B.6N,方向向右C.2N,方向向右D.0答案C解析当木块受F1、F2及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由平衡条件可知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可知最大静摩擦力F fmax≥8N.当撤去力F1后,F2=2N<F fmax,木块仍处于静止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发生突变,且与作用在木块上的F2等大反向.知识点03动摩擦因数的测定【即学即练4】[多选]为了测定木块和竖直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一根弹簧将木块压在墙上,同时在木块下方有一个拉力F2作用,使木块恰好匀速向下运动(弹簧随木块一起向下运动),如图所示。
3.3摩擦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滑动摩擦力教案(共1课时)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理解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科学思维】通过对滑动摩擦力方向的理论分析及滑动摩擦力定量实验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对滑动摩擦力定性、定量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证据收集、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的探究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实验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10个)、弹簧秤(10把)、毛巾(5张)、长木板(10个)、钩码若干,两本单页叠合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播放两辆东风汽车拉两本叠合在一起厚书籍的视频。
生: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用力拉叠合一起的教科书。
二、新课教学环节一、感受滑动摩擦力,总结产生条件,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情景1:生:学生体验摩擦力——学生用两个手指在桌面学人走路;再把手掌放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滑动。
师:小结:感受并区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且___挤压__;(2)有__相对运动___;(3)接触面_粗糙__。
生: 回忆初中知识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__相对滑动___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___阻碍相对运动__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情景2:判断A 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生:判断当21v v >时,箱子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生: 总结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__接触面__,并且跟物体__相对运动_的方向相反。
生: 判断当21v v <时,箱子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 师: 强调“相对运动”①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把其中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 ②“相对”指的是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不是对地,也不是对观察者. ③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地面为参考系). 生: 思考:1、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吗?2、滑动摩擦力是阻力?师: 提醒学习注意事项:受到滑动摩擦力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过程,感知静摩擦力的大小,认识最大静摩擦力。
3.通过问题情境,归纳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通过实验过程,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有关,会用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体会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静摩擦力的方向,大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
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中小朋友推木箱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1.甲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乙图中有没有推动木箱?为什么?
2.丙图中小朋友有没有推动木箱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和方向
阅读课本57页,结合下列情境1、2、3、4,完成探究一:探究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情景1:如图甲所示,物块静止在水平面上。
情景2:如图乙所示,在竖直墙面上,
①如果物块在外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
②如果撤去外力F,物块沿竖直墙面下滑。
情景3:如图并所示,将一小物体放在固定斜面上,
①如果斜面粗糙,小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②如果斜面光滑,小物体沿斜面下滑。
情景4:如图丁所示,货物被一倾斜传送带匀速送到高处,且货物和传送带相对静止。
问题1.试结合上述情景,讨论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块是否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
)
(2)试比较图乙中两种情况下,物块是否都受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挤压。
)
(3)试比较图丙中斜面光滑与粗糙两种情况下,小物体受摩擦力情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找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
)
(4)图丁中,传送带靠什么力把货物送到高处?此力方向如何?
(设计意图:感受静摩擦力也可以充当物体运动的动力。
)
(5)在图甲、乙、丙、丁中存在静摩擦力的情景中,物体具有怎样的相对运动趋势呢?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怎样?
(设计意图: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归纳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静摩擦力的方向:
2.静摩擦力大小
探究二、静摩擦力大小
演示实验1:用力传感器慢慢拉木板上的物体,采集数据。
问题2.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从数据图像分析静摩擦力大小,体会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
)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在演示实验1中,当拉力达到一定值后,物块相对木板开始滑动。
阅读课本58页,结合探究一,归纳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滑动摩擦力大小
探究三、滑动摩擦力大小
演示实验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2.在木块1上加勾码,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3.在木块1上再加勾码,慢慢拉动木板2,采集数据。
演示实验3.在演示实验2中的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演示实验2中的1、2、3过程。
问题3.分析以上数据,回答:
①从实验2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对比实验3和实验2的数据,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
结合课本58页,写出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并解释各物理量。
通过课本上的表格认识“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设计意图:理解滑动摩擦力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
)
做一做:
(设计意图:即学即用,巩固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掌握。
)
三、生活中的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例举出生活中有哪些有利摩擦和有害摩擦吗?如何更好地利用摩擦力呢?
(设计意图: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
(三)反馈练习
1.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
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___________;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_________,方向_________,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素u=______。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________,方向__________。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作业
课本61页,1、2题。
四、板书设计:
3.3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且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大小:利用二力平衡求解。
5.最大静摩擦力:F max ,静摩擦力的范围:0<F≤F max 。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且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
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1○2利用二力平衡求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推箱子的卡通画,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没推动箱子,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能够分析是由于有摩擦力的作用,从而引出课题。
依据课本的先后循序先研究静摩擦力,再研究滑动摩擦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感受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数字化演示实验,清晰地展现拉力的变化,学生根据初中所学二力平衡,能够分析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并认识最大静摩擦力。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分析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能够让学生即学即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结合课本给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安排了生活中的摩
擦力,认识如何加大有利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得也有失,具体如下:
1. 课程按批先后顺序和难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的展开课堂教学。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探究任务中重,时间紧,使得本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探究,显得有些紧迫。
4.由于时间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环节没能进行,只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与生活的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