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doc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第一篇:《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一、课号:二、总学时:64学时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4学时)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

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 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 • (一)机构单位 • 概念: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
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 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基本上有两类:
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独立于其所有 者的法人或社会实体。国家统计局有关划分基本单位的规 定中把后一类称为法人单位,具体统计包括企业单位、事 业单位、机关(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单位、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和其他单位。
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
• 要素收入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
形式。要素价格的理论内涵不仅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劳动 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而且还包括其中间投入(或称中间 消耗,的产品(含服务,内含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
•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生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消费和积累的不
断循环过程,以及国民财产和财富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六、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及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包含总量和结构描述两个层次,它们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设 计统计指标体系是以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二、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
科有重要的关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目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体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概念、 类别、经济原则等都是直接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原则 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与管理领域有重 要作用,并反过来促进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研究的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是从定量、定性角度分析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有力工具,是为企业、行业研究经济周期、商业机会以及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基础。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扩展统计专业统计分析与经济分析的基础和能力。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联系我国实际,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增强经济数据信息处理综合能力,提高经济分析和科学决策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2.掌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制度、规则和基本数据;3.能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进行核算和有效的综合分析。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36课时2.学分:2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分为录象教材和IP课程两种,分别计划为13课时(50分钟)和7课时。

电视课形式以精讲为主,全面系统的讲授课程内容。

IP课件以模块式讲授,以讲解重点、难点为主,并随课程进度录制。

3、其他包括网上动态实时和非实时发布的教学资源及计算机CAI课件。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本课程的网络课程。

(三)教学环节1.自学及面授辅导电大是远距离成人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

面授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录象课的进程及文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辅导,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4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2.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变化趋势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3.1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3.3 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的应用3.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与进展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结构4.2 收入账户与资金账户的关系及其核算方法4.3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4.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国民经济分析方法5.1 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指标5.2 宏观经济预警与风险分析5.3 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5.4 我国国民经济分析的实践与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六章:收入分配核算6.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6.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和方法6.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问题6.4 收入分配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第七章: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7.1 价格核算的概念与方法7.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7.3 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与影响7.4 我国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的现状与对策第八章:国际收支核算8.1 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与方法8.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8.3 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风险8.4 国际收支核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应对第九章:环境与经济核算9.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9.2 绿色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9.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的现状与问题9.4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10.1 新经济形态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10.2 大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10.3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10.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展望《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11.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2 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11.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的实践1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第十二章: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2.1 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方法1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政策12.3 我国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与问题1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核算13.1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与指标13.2 我国可持续发展核算的实践与进展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3.4 可持续发展核算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十四章:国民经济统计与信息披露14.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14.3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问题14.4 信息披露制度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教育与培训15.1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5.2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手段15.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5.4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物价指数的测算
CPI、PPI等概念
CPI、PPI等物价指数都可以反映出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物价指数的意义及作用
通过测算物价指数,我们可以了解通货膨胀的程度和物价上涨的原因,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 供重要依据。
物价指数的测算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基期价格、加权平均价格等多种方式,来测算各种物价指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如建 立跨国统计标准,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等。
结束语
1 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课程,我们学习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指标体系,深入了解了各种经济指 标的含义、测算方法和实际意义。
2 鼓励与激励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宏 观经济运行规律,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国民生产总值的测算
GNP、NDP、NNP等概念
GNP、NDP、NNP等指标都是国民 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国民 经济核算。
GDP的分类及测算方法
我们可以从产出法、支出法和收 入法等多个角度对GDP进行测算。
GDP与GNP的关系
GDP和GNP都可以反映一个国家 的经济实力,但是两者的测算角 度不同。
结论
1
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与争议
国民经济核算不仅可以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描述,还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 据。但同时也存在着统计口径的问题和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2
国民经济核算的不足与改进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特别是对于新兴产业、消费领域等需 要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统计指标系统。
3
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 PPT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行优势组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水平”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体会。

随着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继被提出,这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不同专业和学科来说,教学模式应表现出多样性。

如何在网络教学媒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集各教学方式之长,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以优质的导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开放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自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行优势组合,以提升学生自学水平、唤醒学生潜能为出发点,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采用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的方式,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一)连续几轮教改的总体思路开放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变为现代教育中的“主导”,这种转换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适合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作者在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刚开始接受这个工作起,就有意识地将这门课的教学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在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图1是实施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示意图。

即使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母体教育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象布鲁纳的“结构一发展”理论中的启发原则、反馈原则;巴斑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中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原则等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与作用2.3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实例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3.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与结构3.2 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与应用3.3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4.2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4.3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五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5.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5.2 国民经济总体评价的标准与方法5.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评价的实践第六章:失业与就业6.1 失业与就业的基本概念及其衡量6.2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计算与分析6.3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现状及其政策第七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其影响7.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7.3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及其对策第八章:财政与金融8.1 财政的基本概念与政策工具8.2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8.3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分析第九章:对外经济关系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9.2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9.3 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其他问题如外资、外汇等第十章: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10.1 国民经济预测的基本方法10.2 国民经济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0.3 我国国民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的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难点解析: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三、投入产出分析难点解析: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过程及其在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四、国民经济账户体系难点解析:掌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重新修订)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英文名称: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200921统计学学科(大类)基础课.统计等大类专业必修课/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学分:2.5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统计等大类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对国民经济研究提供宏观分析工具的一门课程。

(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全面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为统计学专业及宏观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分析基础。

(三)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提供可靠的数量分析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课程难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重点加强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深化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为辅。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总论(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小时))教学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及方法组成。

课后文献阅读: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课后作业和讨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组成,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机构单位与基层单位,经济交易,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二)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小时))教学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案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4)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24)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29)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38)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45)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51)第八章 国民经济账户的综合及其关系 (59)第九章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65)第十章 国民经济指数核算 (71)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本认识,使同学学习之后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熟悉教材大致结构,并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和产生发展过程。

2.重点掌握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基层单位、产业部门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掌握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四大交易,了解经济存量、经济流量以及市场价格的四种形式。

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和分类体系。

4.掌握市场原则、所有者原则、三等价原则和核算统计原则。

5.了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掌握国民经济账户方法特点。

教学要求教学 重点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直接讲陈法、示例法、提问、启示法。

教学方法课时 6节课 教具 PPT、网页、黑板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总结及布置练习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数据: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教 学 过 程 产品和劳务经过流通和买卖,发生资金的收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要,并增加财富的积累。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电子教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电子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第三节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第四节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一节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第二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第三节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第四节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非调查方法第五节投入产出表的应用第四章资金流量核算第一节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节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三节非金融投资核算第四节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及其应用分析第五章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第一节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第二节金融交易核算及核算表第三节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的分析应用第六章资产负债核算第一节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节资产负债时点存量核算第三节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积累)核算第四节资产负债表的应用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国际收支核算第三节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第四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分析应用第八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第一节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一般问题第二节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第三节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主要总量关系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矩阵表述和进一步应用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运用与扩展第一节SNA灵活运用和扩展概述第二节地区经济核算和季度核算第三节粮食和农业经济核算体系第四节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第五节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动态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节不变价账户与物量指数第三节价格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第四节长期动态比较中的物量指数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比较第一节GDP国际比较的目标与难点第二节GDP国际比较的汇率法第三节GDP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法第四节购买力平价法与汇率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引言教科书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设计方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06年3月)一、课程基本说明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会计学(本科)的学生。

2.学时及学分:学时:72课时学分:4学分3.开设情况:本课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会计学(本科)的必修课程,一学期开设。

4.课程的基本特点:国民经济核算是基于企业、事业等微观单位会计、统计数据信息基础,逐级核算,可以反映企业、行业、地区、国家各个层次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分析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的基本面分析的重要依据。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宏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和实践,明确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二、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一、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二、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

三、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四、市场价格概念主要价格形式及概念。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一、市场经济活动、运行和分类二、国民经济核总量描述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和分类体系。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一、市场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

三、三等价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

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一、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二、国民经济账户方法特点。

ZY-国民经济核算讲稿.doc

ZY-国民经济核算讲稿.doc

国民经济核算讲稿第一章总论本章课时:4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掌握国民经济范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一、一国经济的范围二、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三、国民经济中的活动四、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三、课程内容安排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2013年4月16日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两个层次做出要求。

一般掌握:能够理解。

掌握: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学时:4)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展,明确国民经生与发济核算的对象,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

教学内容及要求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牢记: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的本质区别。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理解: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4.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重点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5.国民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牢记:机构单位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概念。

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含义。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的概念。

基层单位的含义。

基层单位的特征。

产业部门的含义。

三次产业的划分。

理解:现实生活中机构单位有两类:住户和法人。

结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市场特征分两类: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结构单位。

从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出发。

机构单位可区分为常住结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结构部门的分类。

6.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牢记:经济交易概念。

经济交易的种类。

货物和服务交易。

分配交易。

金融交易。

内部交易。

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

7.经济流量和存量理解:经济流量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经济存量的概念和种类。

8.市场价格牢记:价格形式的含义。

要素价格。

基本价格。

生产者价格。

购买者价格。

9.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种量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个人的最终消费支出,为居民服务非营利结构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和政府部门最终消费支出。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教案

国民经济核算电子教案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及发展:1.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说明。

是对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积累(最终使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数量联系的描述,可分为生产阶段、收入分配阶段、最终使用阶段来核算。

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

见图1:国民经济运行简图1.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国民收入统计的产生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世界发展。

联合国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联合国1968年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SNA);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会议又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迸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我国原来实行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

1984年底开始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

1992年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一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

1998年国家统计局在总结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于1998年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正式定期公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数据。

(见图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成图)(见图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一)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1.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机构单位: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包括住户和法人或社会实体。

同类机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机构部门。

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两类,即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二者的区别在于营利性机构单位是以营利为目;而非营利机构单位则不以营利为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体会。

随着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继被提出,这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不同专业和学科而言,教学模式应呈现出多样性。

如何在网络教学媒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集各教学方式之长,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以优质的导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开放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笔者自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唤醒学生潜能为出发点,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采用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的方式,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一)连续几轮教改的总体思路开放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变为现代教育中的“主导”,这种转换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适应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笔者在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刚开始接受这一工作起,就有意识地将这门课的教学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在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图1是实施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示意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的操作尽管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母体教育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象布鲁纳的“结构一发展”理论中的启发原则、反馈原则;巴斑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中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原则等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和潜能开发。

通过“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三)自我评价的内容设计课程模式的改革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动态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从总体上对改革进程了解,笔者还运用了“自我评价”机制,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对本课程的认识;2、对教师导学方式的评价;3、学生自主学习情况;4、对教学环节及媒体的要求。

通过这一方式,来对教学改革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既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活动,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既有分量和总量核算,也有存量和流量核算;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对学习者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

而且,该课程属于宏观经济核算范畴,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从教学对象来看,会计学本科的学生微观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少,但对宏观经济基本概念知之甚少,这些都使课程初学者或多或少感到这门课一般知识枯燥乏味,关键问题又深奥难懂,并且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给本课程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笔者在对本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环境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好各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1、资源和环节《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设课程,中央电大已提供了主教材、辅助教材、IP课件等较丰富的教学媒体和网上课程资源。

笔者一方面指导学生用好已有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去,先后录制了19讲的直播课堂。

在网上资源安排上,除保持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常规栏目外,增设了一体化方案、往届试题、方法指导、知识拓展、试卷分析、在线自测等多个栏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满足每个学生的自学要求。

丰富的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这些媒体还必须在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来实现,而合理的教学环节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优化。

由于学习者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在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课程资源的使用上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课程初学者对教材内容和各媒体资源都比较陌生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氛围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时,学生常常觉得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烦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对按应试教育理念所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面授教学进行剖析,让学生自觉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减轻畏难情绪,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这门课所介绍的SNA核算体系原本就是一个新兴的宏观核算体系,关键指标正式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不过几年时间。

及时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学期开学的导学课上,在介绍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同时,立刻引入一些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概念,如GDP(国民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等,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安徽和其他省份具体数字差异,点明本课程就是侧重讲解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学生对这些在众多媒体中频频出现、而又解释不清的概念立刻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不时地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涉及的宏观经济指标,指导学生去点击诸如“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网站,学习网站中对此指标的解释以及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在这些指标上的真实数据,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息息相关。

(二)优化面授开放教育条件下,网上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面授的地位极易被忽视,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易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减少面授教学,而且面授也不一定是上大课一种形式。

只有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设计和优化面授过程,才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弥补网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电子教案是面授课的主要载体,设计好电子教案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的关键一环。

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在体系顺序上基本尊重教材的安排,这样有利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笔记,避免“课上丰富多彩,课后两手空空”的现象发生。

其次教案的表现方式直观化,通过图形、箭头、色彩等多种形式突出课程重难点,每张教案力求文字简洁明了,内容直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能最大限度地对各知识点的精髓留下深刻印象。

自学方法的传授,自学过程的引导也应贯彻于整个面授过程。

笔者一方面抓住每次面授机会,精心准备,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讲重点、理逻辑、顺思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一方面在授课伊始就帮助学生理出课程主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主线为链条,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经常帐户核算、积累核算、对外核算、其他核算四个板块,对每一板块,提出具体的自主学习要求,点明自学难点和常见问题,对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和媒体使用提出参考建议,让学生在学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

(三)强化交流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教师作为辅导者,要积极利用各种环节和媒体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仿佛就在身边。

远程教育模式中媒体多、信息畅,师生不但能充分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交流,而且能深化交流。

这为应用反馈原则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因此,笔者将求“实”与求“新”相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采用实际步骤,多种形式地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双管齐下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具体做法就是,在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时,将平时作业、网上交流、小组讨论、期中测验等环节的成绩均以一定的百分比纳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通过平时交流观察、作业评分、网上答疑提问次数和质量评价等办法对每位学生专业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随时评价,分别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些在实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业是反应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对学生平时作业除了按时批改记分外,给予个性化评语也是笔者一直坚持做的,虽然只是寥寥数语,让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教师对他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进一步努力的建议。

网上答疑是最方便,最广泛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及时、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每学期中央电大对本课程都组织相应的网上教学活动,笔者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平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及时与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EMAIL联系,交流课程教学心得。

此外,每月组织一次网上答疑,面向全省电大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一对一指导,平时对学生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及时回答,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这种多方面、多手段、多媒体、多环节综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快速入门、深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降低自学难度,提高自学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四)催化能力我们的学生来自社会,通过电大教育,最终将服务和回报社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在教学中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案例教学法”如何成功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在本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最大的体会就是“精、点、收”相结合。

所谓“精”就是精选案例,案例不应远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兴趣,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内容。

随着自主学习的深入,学生提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案例来组织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次有位同学在网上问“宏微观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启发了我,学生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大都比较熟悉,但对同样属于资产负债核算工具的宏观表了解甚微,尽管教材也讲得比较详细,但学生还是对关键知识点理解不深。

后来在设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讨论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先自学宏微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再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比较资料,然后参加小组讨论。

在讨论时,大家互相评论,都没讲到的教师最后补充并在讨论后总结成文挂在电大在线课程页面下,学生对此兴趣很大,最后这个知识点未经面授课讲述,不仅在小组讨论中迎刃而解,而且还带动其他章节的如固定资产消耗等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点”是指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适时地点拨,点出问题所在,把学生的思维往研究的关键问题上靠,避免学生走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