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 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伴 有黄疸,严重者出现各种合并症的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等 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 病毒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原的诊断 • 主要病原是甲、乙、戊型肝炎病毒
二、各型肝炎潜伏期
• 甲型肝炎 平均 30日(15-45日) • 乙型肝炎 平均 70日(30-180日) • 戊型肝炎 平均 40日(10-70日)
传染病系列培训
病毒性肝炎
护国寺中医院 宋伟莉 2018.6.20
主要内容
概述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上报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炎 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 嗜肝病毒主要包括五种:甲、乙、丙、丁、 戊,根据病原不同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二、病原学分类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RNA-V DNA-V RNA-V RNA-V
1、甲型肝炎病毒
属微小RNA病毒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和抗-HAVIgG
人体感染HAV后会怎样?
• HBeAb:在HBeAg阴转前后出现,此时期称为血 清转换期,预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非保护 性 抗 体 , 是 病 毒 感 染 过 的 标 志 , 与 HBsAg、 Anti-HBc同时阳性俗称小三阳
乙肝两对半的四种排列
• HBsAg(+)Anti-HBc(+)HBeAg(+)Anti-HBe(-)Anti-HBs(-) • 所谓大三阳,说明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
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课件

最新课件
36
❖1. 乙肝病人能否生育?
❖ 可以生育.
❖ 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且稳定, 妻子又有保护性抗体(抗-HBs),是可以生育 的。
❖ 女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其新 生儿出生时呈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7%,可 能是经胎盘传播的。如在妊娠后期患病,胎 儿及新生儿的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0%~ 30%。要注意以下处理:
最新课件
7
三、发病情况
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2.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3.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4.每年近 30万人 死于肝炎或肝癌。
最新课件
8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
❖ 症状: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
❖ 体征:黄疸、肝大、脾肿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 水等
对乙肝已有免疫力
HBsAb +
HBeAb +
HBcAb +
最新课件
20
HBsAg HBeAg -
HBsAg HBeAg -
HBsAb HBeAb + HBcAb +
既往感染
单独抗HBc阳性 不是传染性的指标
HBsAb HBeAb HBcAb +
但需注意 隐匿性慢性乙肝 (HBV DNA阳性)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37
❖ 怀孕期处理: 从孕妇孕 28 周以后开始的, 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肌 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新生儿处理: 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 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 3天后接种乙 肝疫苗10微克,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6 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2.嗜酸性变 一般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散在于肝小叶内。镜下观察:肝细胞胞质水分脱 失,浓缩,肝细胞体积变小,HE染色见胞质嗜酸性 增强,呈均匀致密的深红色。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二)肝细胞坏死 是肝细胞重度水肿基础之上发生溶解性坏死。
因溶解性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其可呈现不同的 特点,具体为: (1)点状坏死: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镜下观察:①变性广泛而坏死轻微,见肝细胞广 泛细胞水肿性变性,以肝细胞胞质疏松样变和气球 样变为主;仅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② 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窦受压而变 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③在汇管区及肝小叶 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黄疸型肝细胞坏死稍多, 毛细胆管腔中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和庚型(HGV)6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引 起发病和导致的病变,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机体 的免疫功能状态,或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或通过细 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 (五)增生 ➢ 1.间质反应性增生 ①库普佛(Kupffer)细胞增
生,并可脱入窦腔内变为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 炎细胞浸润;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参 与损伤的修复; ➢ 2.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内或大片坏死灶内可见小 胆管增生。
➢ 3.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内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肝小叶原有的结 构,发生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课件

总结与展望
综合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需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卫生习 惯和医疗服务。
各方协作,共同抵御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总结与展望
未来方向
应持续推动疫苗研发与新疗法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带来新的 希望。
总结与展望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减少病毒传 播。
感染后可能出现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
一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导致传播风险增加。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影响
严重情况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高风险人群
包括注射吸毒者、性伴侣多的人群、和未接 种疫苗的儿童。
此外,医疗工作者也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
谢谢观看
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 知。
社区和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医疗资源
提供便捷的疫苗接种和检测服务。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服务 力度。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报告体系,及时掌握 疫情动态。
通过数据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结与展望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2.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
主要有A、B、C、D、E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各 异。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IgM为近期感染和标志(8-12周) ----IgG为过去感染的标志(长期存在) 6、一般只有急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而无慢性感染 7、可终生免疫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9
二、HBV
1963年Blumberg
• 三种病毒颗粒:小球形、柱形、
大球形(Dane)—完整HBV。
• 42 nm,有囊膜(HBsAg),核心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pre-c X
HBsAg
pre-S2 pre-S1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1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eAg HBcAg Pre S1 Pre S2
HBsAb (抗-HBs) HBeAb (抗-HBe) HBcAb (抗-HBc ) 抗Pre S1 抗Pre S2
1、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 HDV-RNA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2、核衣壳:HDVAg。 3、包膜:HBsA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22
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 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 表达及引起肝损害。
5、HDV抗原抗体系统:
(1)HDVAg是唯一的一种抗原成分, 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8
• 2、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阳性表示
HCV感染,抗-HCV阳性不是保护性抗体, 是感染标志。
• 3、HCV基因型: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中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病毒性肝炎讲义

病毒性肝炎讲义
(G1899A)
29
X
Lok ASF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1; 120:1828
亚洲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HBeAg阴性者所 占比例
日本 19%
中国大陆 21% 中国台湾 20% 中国香港 11%
16% 印度
在亚洲平均50% 的 HBeAg阴性慢乙型肝 炎病人存在前C区突变
黄疸可有可无。无症状感染。
3
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甲型肝炎HAV 乙型肝炎HBV
丙型肝炎HCV

其他肝炎 EBV、CMV

丁型肝炎HDV
戊型肝炎HEV
嗜肝病毒
4

甲型和戊型肝炎 肠道传染, 季节性, 自限性,预后好
乙、丙、丁型肝炎,肠道外传播,散发,
容易慢性化,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 胞癌。
19
2. HBV基因组结构
pre-s2 pre-s1 3200bP 5%
及编码蛋白
S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L 负链
S P C P X
pre-S2 S
pre-C 易变异 HBeAg
C HBcAg DNAP等
参与 复制
HBVDNA C
正链
S50-80%
23-39% pre-c 长链有4个OFR: S、C、P、X区 短的正链(S)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26
(2)HBeAg与抗-HBe

HBeAg阳性见急性早期,为HBV活动性 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 慢性乙肝HBeAg阳性是免疫耐受因子/ 高感染低应答,DNA含量高/炎症轻。 称HBeAg阳性慢乙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一、概述●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症状多样化(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大、肝功异常)●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

乙、丙、丁型主要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病死率高●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目前甲、乙型肝炎有特异的预防方法(疫苗接种)二、问题1)流行病学特点如何?2)肝炎病毒标记物(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3)临床特点?4)肝炎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要点?5)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指征、方法?6)重型肝炎治疗的思路?7)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三、病原学●HA V RNA●HBV DNA●HCV RNA●HDV RNA●HEV RNA●HGV RNA 1996 USA●TTV DNA 1997 J四、几种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1)除HBV和TTV属DNA病毒外,其余均属RNA病毒;2)除HBV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外,其余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3)HA V和HEV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4)抵抗力较强,耐冷、耐干燥、一般浓度消毒剂无效。

五、【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1.病毒分类:HA 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us),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2.基因结构:单股RNA3.抵抗力:较强。

在水、泥土、贝壳类动物中存活数月。

4.抗原抗体系统:抗HAV lgM:急性感染标志,临床诊断检查抗HA V lgG: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意义5.分子生物学标志:HA V-RNA(血、粪)(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归类: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2.形态和结构:HBV颗粒(Dane颗粒),42nM。

(1)胞膜: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2)核心:有HBV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E抗原。

HBV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存在形式:组织细胞内(肝细胞)游离、整合;血清中Dane颗粒、HBsAg3.基因结构:3.2kb,部分双链环状DNA(1)HBV DNA:环状部分双股DNA,长的负链(L),短的正链(S)。

(2)长链(L)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

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均可发生异变。

异变影响:感染与免疫诊断、疫苗效果、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肝细胞癌……4.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h;煮沸10min;一般浓度的消毒剂血清中30℃-32℃,保存6个月;-20℃可保存15年60℃,10h;高压蒸气消毒5.HBV抗原抗体系统乙肝两对半HBsAg 抗-HBsHBeAg 抗-HBeHBcAg 抗-HBc(血清中测不出)6.分子生物学标志:HBV-DNA,DNAP(1)HBsAg 与抗-HBs①HBsAg阳性表明HBV的现症感染②HBsAg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感染1-6周慢性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③HBsAg存在的部位:血液、各种体液和分泌物如精液、唾液、尿液等。

④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HBs(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抗-HBc)①HBcAg的意义:HBcAg为HBV复制的标记物。

②抗HBclgM与抗HBclgG:抗HBclgM只存在于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抗HBclgG低滴度为过去感染,高滴度提示活动性复制③窗口期: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未出现,只检测到抗HBc时称窗口期。

(3)e抗原①e抗原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指标。

前C区基因发生突变时,HBeAg可为阴性而HBV仍在复制。

②抗-HBe:非保护性抗体在自限性肝炎时,在HBeAg转阴后,抗-HBe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恢复期、过去感染、传染性小。

在前C区基因发生突变时,HBeAg阴性抗-Hbe阳性:表示变异的HBV仍继续复制。

(4)HBV DNAP: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反映HBV复制(5)HBV DNA:位于HBV核心,与HBeAg同时出现在血液中,称游离型HBV DNA。

检测血液中HBV 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1.归类: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2.基因结构:单链RNA基因组。

变异性:HCV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检测、治疗、疫苗制备。

3.抗原抗体系统:HCV,非保护性抗体抗-HCV lgM:1)急性期;2)慢性HCV活动复制期。

抗-HCV 1)有传染性;2)无保护性。

4.分子生物学标记:HCV-RNA,感染后1-2周检出,治愈后消失1)HCV存在;2)有传染性;3)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

HCAg(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肝细胞中阳性(四)丁型肝炎病毒1.病毒性质:缺陷病毒,需HBV等存在才能成熟。

2.基因结构:由HBsAg包被,内含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

3.抗原抗体系统: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HDAg 出现在血中数日急性感染抗-HDVlgM 30-40d 急性感染抗-HD 慢性感染4.分子生物学标志物:HDV RNA为病毒复制、评价抗病毒疗效的指标5.HDV与HBV 可同时感染,也可在感染后再重叠HDV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1.基因结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有3个开放的读码框(ORF)2.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猕猴和猕猴肝细胞经胆汁从粪中排出。

血清抗体抗HEVlgG、lgM。

3.戊型肝炎抗原抗体:抗-HEVlgM:消失较早,近期感染。

抗-HEVlgG:不超过1年,近期感染4.血清标记:HEV RNA(六)庚型肝炎病毒(HGV)1.HGV的基因结构: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相似,即结构区位于5‘端,非结构区位于3’端。

GBV-C为HGV的一个分离株2.HGV的致病性尚未明确。

(七)输血传播病毒(TTV)1.1997年,从1例输血后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种新的DNA病毒;2.TTV基因序列长约3.7kb,有两个开放读码区,分别编码770与202个AA;3.TTV的致病性尚未明确,有报道,可引起慢性肝炎、爆发型肝炎。

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流行特点:(1)甲肝多为散发性发病,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发流行。

全年可见散发病例。

秋冬季多见,易感和高发病率人群:以>6个月~10岁,儿童多见。

(2)戊型肝炎:我国部分地区因水污染造成流行,全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

雨季,洪水后流行、全年可见散发病例;儿童多为隐性感染;成人多为临床性感染;免疫力不持久。

(3)乙、丙型肝炎四季散发:乙肝—家庭聚集现象,经血液或体液或母婴传播。

七、国内现象我国目前感染率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总体人群HBV流行率57.63%●HBsAg携带率约7.18%,其中10%为慢性肝炎,3%将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

●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其中50%死于原发性肝癌,后者90%以上缘于病毒性肝炎。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甲、乙型肝炎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八、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甲型肝炎:起病前2周至起病后1周排HA V数量最多,起病后30日仍少数患者排HA V。

(2)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染性:HBeAg、DNAP、HBV DNA (3)丙型肝炎:急性患者起病前12日,起病后HCV RNA 和/或抗-HCV阳性代表传染性慢性患者为主要传染源(4)丁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发生在HBV感染基础上,也以慢性患者与携带者为主。

(5)戊型肝炎:发病前9日至发病后8日2、病毒携带者:只有乙、丙、丁型肝炎存在慢性病毒携带者。

甲、戊型肝炎未见慢性患者和携带者。

(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持续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称慢性携带者。

(2)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健康人群0.7%~3.1% 某些地区献血员甚至高达10%以上(3)丁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HBsAg携带者中,抗-HD阳性率为1.6%。

1、粪—口传播:传播甲、戊型肝炎日常生活接触引起散发流行;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引起暴发流行。

1986年新疆水源:戊肝;1988年上海毛蚶:甲肝。

2、体液传播:(输血,吸毒,性):HBV、HDV和HCV的主要传播途径;生活密切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包括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

在HBV中占30%-50%。

4、吸血昆虫:缺乏足够证据。

(三)易感人群与免疫力1、甲型肝炎:>6个月——学龄期儿。

病后免疫一般持续终身2、乙型肝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比例增加,我国30岁成人有近50%抗-HBs阳性。

3、丙型肝炎:未感染HCV的人为HCV易感者;不同HCV病毒株不存在交叉免疫。

4、丁型肝炎:抗-HD lgG并非保护性抗体。

5、戊型肝炎:未感染HEV的人均对HEV易感;抗-HEV lgG并非保护性抗体。

病后免疫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1、散发性发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

2、暴发流行:水与食物污染。

3、季节分布:甲型肝炎秋、冬季明显;戊型肝炎在雨季或洪水后明显;乙、丙、丁型肝炎为慢性经过,季节分布不明显。

4、地理分布:甲型肝炎:地理分布不明显。

乙型肝炎:低流行区HBsAg携带率为0.2-0.5%,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为2-7%,东欧、地中海、日本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为8-20%,非洲、东南亚、中国丙型肝炎:世界各地感染率无明显差别丁型肝炎:南美洲、中东、巴尔干半岛、地中海为高发区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

戊型肝炎: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

(一)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与免疫1、急性肝炎特异性CTL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当免疫功能正常时,感染HBV后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2、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于CTL细胞功能不正常,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平衡失调者,或特异抗体封闭局部肝细胞靶抗原,感染HBV后,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

干扰素发生较少,HBV继续复制。

特异抗体形成缺乏,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

另外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B细胞发生抗-Lsp(lgG型),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活性降低情况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应至肝细胞进行性损害。

3、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致肝细胞损害轻微或不出现肝细胞损害。

尤其无症状HBeAg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感染HBV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缺乏干扰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临时携带HBV。

4、重型肝炎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时间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肝细胞;或短时间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Ⅲ型超敏反应(Arthu反应)导致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TNF-α、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