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第12章 现代地籍技术--GPS RS GIS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监测和精密工程建设。 米级和亚米级的事后差分。服务于事后GIS数据更新,如
道路更新、城市管线测量等等。
所以,在一个城市建立网络RTK系统,能够满足各种精度 要求的定位服务。系统本身提供的定位服务种类,也 涵盖了目前所有的GPS测量手段,如差分GPS定位、静 态定位、RTK定位等。
1973—1978年进行方案论证,进行理论研究和总体设 计;
1978—1988进行工程研制,主要是发射GPS试验性卫 星,检验GPS系统的基本性能;
1989—1993进行实用组网。整个计划耗时20年,投资 300亿美元,是继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之后的第三大空间 工程。
(二)GPS的特点 •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定位技术有以下特点: • 1. 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 2. 定位精度高。 • 3. 观测时间短。观测时间仅需数分钟十几分钟。 • 4. 操作简便。 • 5. 全天候作业。 • 前苏联自1978年,GLONASS。欧洲空间局(ESA)正
PPK(Post-Processing Kinematic)模式是最早的GPS 动态差分技术方式,其定位原理类似于常规差分GPS, 只是采用数据后处理,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 建立无线电通讯数据链。
它的缺点和常规差分GPS一样,定位的精度受参考站和 流动站之间的距离限制。作用距离50公里以内。精度 在5米以内。
(三)广域差分GPS测量技术
根据大区域内若干个GPS参考站的观测资料和位置信息, 联合解算出每个卫星的卫星钟差、轨道改正数、电离 层改正数,然后将这些改正数发送给覆盖范围内的用 户,用户利用这些改正信息修正观测伪距,可以提高 定位精度。
这种定位方式打破了常规差分GPS中精度与距离的依赖 关系,在参考站数千公里之外,仍然能够达到2-4米 的定位精度,所以,在全国或省级土地动态监测中, 这项定位技术大有作为。
(一)WGS-84坐标系 GPS单点定位的坐标以
及相对定位中解算的基线向 量属于WGS-84坐标系,而 实际所用的是国家坐标系或 地方坐标系,应用中要进行 坐标转换。
(二)时间系统 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
系统,该系统(GPST)由 主控站的原子钟控制。
四、GPS定位基本原理
GPS定位是利用测距交会 原理和方法。
五、静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二)快速静态定位
基准站与流动站 观测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必须有5颗卫星可供观测 流动站与基准站不超过15km
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 成闭合图形,可靠性较差。 适用于控制加密;工程测量、地 籍测量及1KM以内的点位定位。
六、动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实时动态(RTK) 常规差分GPS和PPK 广域差分GPS
第十二章 现代地籍技术--GPS RS GIS
现代地籍技术
• 土地管理源于地籍、归于地籍 • 地籍发展的动力:
社会结构复杂化导致的社会管理的需求 法律意识的增强 • 推动地籍发展的关键技术: 测绘技术 地评价技术 • 现代地籍技术:3S技术
数字测量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土地评价技术
第一节 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
在建设民用导航卫星系统。我国也建立了双星定位系 统,由2颗同步卫星确定平面位置的导航系统。
二、GPS的组成
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用户设备
空间星座部分: 21+3颗卫星组成 卫星高度20200km 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卫星直径约为1.5m 重约774kg(包括310kg燃 料)
三、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七、新的GPS定位技术
“实时高精度”一直是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方面出现了两种 新的定位方法,它们是网络RTK技术和精密单 点定位技术。
(一)网络RTK 网络RTK技术也称“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VRS)”。 网络RTK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长距离高精度快速动态
亚米级(分米量级的)精度的差分应用。主要适合于GIS更新 或相应工程应用。
1~5米级差分精度的应用。技术上主要依靠伪距差分实现 (伪距差分)。主要服务对象是船舶、车辆导航和车辆监 控用户。
2. 网络RTK定位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
② 事后应用。 以Internet 作为主要的数据传输手段。 毫米或亚厘米量级定位测量。主要服务于精密控制、变
其定位方法有 伪距法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 差分GPS
五、静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一)经典静态相对定位 两套(或两套以上)接收设备 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 每时段30分钟以上 基线长度可达几百公里。 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十
lppm×D, D为基线长度(km)。
适用于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 制网;各类精密控制测量。
(一)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
载波相位测量+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
RTK测量技术为GPS测量工作 的可靠性和高效率提供了保 障,对GPS测量技术的发展 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二)常规差分GPS测量技术和PPK测量技术
常规差分GPS和PPK同属于伪距差分技术。
常规差分GPS的定位精度与用户至参考站的距离有关, 精度的衰减率为1cm/km,在50公里之内,定位精度 优于1米。
一、GPS定位技术的兴起及其特点
(一)GPS发展的由来
1958年-1964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 ,“海军导航卫星 系统”(NAVSTAR/GPS)。
1973年,开始研制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计划分三个 阶段实施:
定位。
1. 网络RTK定位系统的组成 网络RTK定位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① 基准站单元② 数据通讯系统③ 监控分析中心④ 数据
发播系统⑤ 用户应用系统
2. 网络RTK定位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供的定位服务
① 实时应用。以FMHDS 技术或UHF/VHF作为主要的通信 手段
主要服务于:
实时厘米级精度定位。技术上依靠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差分 实现(简称RTK)。主要用于城市实时控制测量,实时小区 域大中比例尺测图与修测、工程放样和工程监测。
道路更新、城市管线测量等等。
所以,在一个城市建立网络RTK系统,能够满足各种精度 要求的定位服务。系统本身提供的定位服务种类,也 涵盖了目前所有的GPS测量手段,如差分GPS定位、静 态定位、RTK定位等。
1973—1978年进行方案论证,进行理论研究和总体设 计;
1978—1988进行工程研制,主要是发射GPS试验性卫 星,检验GPS系统的基本性能;
1989—1993进行实用组网。整个计划耗时20年,投资 300亿美元,是继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之后的第三大空间 工程。
(二)GPS的特点 • 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定位技术有以下特点: • 1. 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 2. 定位精度高。 • 3. 观测时间短。观测时间仅需数分钟十几分钟。 • 4. 操作简便。 • 5. 全天候作业。 • 前苏联自1978年,GLONASS。欧洲空间局(ESA)正
PPK(Post-Processing Kinematic)模式是最早的GPS 动态差分技术方式,其定位原理类似于常规差分GPS, 只是采用数据后处理,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 建立无线电通讯数据链。
它的缺点和常规差分GPS一样,定位的精度受参考站和 流动站之间的距离限制。作用距离50公里以内。精度 在5米以内。
(三)广域差分GPS测量技术
根据大区域内若干个GPS参考站的观测资料和位置信息, 联合解算出每个卫星的卫星钟差、轨道改正数、电离 层改正数,然后将这些改正数发送给覆盖范围内的用 户,用户利用这些改正信息修正观测伪距,可以提高 定位精度。
这种定位方式打破了常规差分GPS中精度与距离的依赖 关系,在参考站数千公里之外,仍然能够达到2-4米 的定位精度,所以,在全国或省级土地动态监测中, 这项定位技术大有作为。
(一)WGS-84坐标系 GPS单点定位的坐标以
及相对定位中解算的基线向 量属于WGS-84坐标系,而 实际所用的是国家坐标系或 地方坐标系,应用中要进行 坐标转换。
(二)时间系统 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
系统,该系统(GPST)由 主控站的原子钟控制。
四、GPS定位基本原理
GPS定位是利用测距交会 原理和方法。
五、静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二)快速静态定位
基准站与流动站 观测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必须有5颗卫星可供观测 流动站与基准站不超过15km
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 成闭合图形,可靠性较差。 适用于控制加密;工程测量、地 籍测量及1KM以内的点位定位。
六、动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实时动态(RTK) 常规差分GPS和PPK 广域差分GPS
第十二章 现代地籍技术--GPS RS GIS
现代地籍技术
• 土地管理源于地籍、归于地籍 • 地籍发展的动力:
社会结构复杂化导致的社会管理的需求 法律意识的增强 • 推动地籍发展的关键技术: 测绘技术 地评价技术 • 现代地籍技术:3S技术
数字测量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土地评价技术
第一节 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
在建设民用导航卫星系统。我国也建立了双星定位系 统,由2颗同步卫星确定平面位置的导航系统。
二、GPS的组成
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用户设备
空间星座部分: 21+3颗卫星组成 卫星高度20200km 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卫星直径约为1.5m 重约774kg(包括310kg燃 料)
三、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七、新的GPS定位技术
“实时高精度”一直是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方面出现了两种 新的定位方法,它们是网络RTK技术和精密单 点定位技术。
(一)网络RTK 网络RTK技术也称“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VRS)”。 网络RTK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长距离高精度快速动态
亚米级(分米量级的)精度的差分应用。主要适合于GIS更新 或相应工程应用。
1~5米级差分精度的应用。技术上主要依靠伪距差分实现 (伪距差分)。主要服务对象是船舶、车辆导航和车辆监 控用户。
2. 网络RTK定位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
② 事后应用。 以Internet 作为主要的数据传输手段。 毫米或亚厘米量级定位测量。主要服务于精密控制、变
其定位方法有 伪距法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 差分GPS
五、静态相对GPS定位技术
(一)经典静态相对定位 两套(或两套以上)接收设备 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 每时段30分钟以上 基线长度可达几百公里。 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十
lppm×D, D为基线长度(km)。
适用于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 制网;各类精密控制测量。
(一)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
载波相位测量+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
RTK测量技术为GPS测量工作 的可靠性和高效率提供了保 障,对GPS测量技术的发展 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二)常规差分GPS测量技术和PPK测量技术
常规差分GPS和PPK同属于伪距差分技术。
常规差分GPS的定位精度与用户至参考站的距离有关, 精度的衰减率为1cm/km,在50公里之内,定位精度 优于1米。
一、GPS定位技术的兴起及其特点
(一)GPS发展的由来
1958年-1964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 ,“海军导航卫星 系统”(NAVSTAR/GPS)。
1973年,开始研制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计划分三个 阶段实施:
定位。
1. 网络RTK定位系统的组成 网络RTK定位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① 基准站单元② 数据通讯系统③ 监控分析中心④ 数据
发播系统⑤ 用户应用系统
2. 网络RTK定位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供的定位服务
① 实时应用。以FMHDS 技术或UHF/VHF作为主要的通信 手段
主要服务于:
实时厘米级精度定位。技术上依靠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差分 实现(简称RTK)。主要用于城市实时控制测量,实时小区 域大中比例尺测图与修测、工程放样和工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