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试验沈萍等高教出版社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生物教案1(沈萍)

微生物教案1(沈萍)

计划学时:46学时(理论28 实验18)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参考书:微生物学(第二版)(武汉大学等主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主编微生物世界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该教案与多媒体课件配套使用)任课教师:卫军2004.2第一章绪论计划学时:2重点: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及其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一、微生物和你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在这本书中你们将读到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见第十五章),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见第十一章),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此外,你在第十章还将会看到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今天,一种新的瘟疫--艾滋病(AIDS)也正在全球蔓延;癌症也正威胁着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虐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 "之势。

据1999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8.6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2 %)患结核病。

随着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乱0139新菌型、0157以及疯牛病等)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此课程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和工程实验的最基本操作技能,认识了解微生物多样性,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微生物学理论为基本目的,而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及仪器的原理、操作,应用实验仪器和工具观察认识微生物各种基本的生命特征。

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显微观察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技术及基本的检测鉴别技术等基本技术。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技术体系,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特点选择各个实验内容。

每次实验课前预先告知学生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意义,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实验课开始简要讲解实验原理,进行必要的示范操作,注意技术要领的讲解演示,并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增进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学生的实验结果必须给教师检查,由教师签字后方可结束实验,对于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重做。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实践教学安排四、课程教学活动按毕业要求实施及其达成度评价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根据实验预习情况、方案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报告撰写、合作能力、考勤情况实验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郑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参考书:【1】《微生物学实验》沈萍,高教出版社,2008年2月第四版。

【2】《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周德庆,高教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沈萍 陈向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沈萍 陈向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微⽣物学考研复习资料微⽣物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选择题(15%,每⼩题0.5分)三、是⾮题(15%,每⼩题1分)四、填空题(20%,每空格0.5分)五、简答题(25%,6⼩题)六、问答题(15%,2⼩题)书中附录1记下列微⽣物名称的拉丁⽂(5分):放线菌属、固氮菌属、曲霉属、芽孢杆菌属、⼤肠杆菌、乳杆菌属、⽑霉属、青霉属、根瘤菌属、啤酒酵母、沙门⽒菌属、⾦黄⾊葡萄球菌、灰⾊链霉菌、假丝酵母属。

⼀、教材1、《微⽣物学》,沈萍,⾼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版);2006(第⼆版)2、参考书:(1)《微⽣物学教程》,周德庆,⾼等教育出版社,1993。

(2)―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Hall,1999。

(3)“Microbiology”,Lansing M. Prescott, Donald Klein, John Harle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3、参考杂志:―微⽣物学报‖、―微⽣物学通报‖、―微⽣物学杂志‖。

⼆、微⽣物与我们微⽣物既是⼈类的敌⼈,更是⼈类的朋友!1、微⽣物是⼈类的朋友!1)微⽣物是⾃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体内的正常菌群是⼈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理屏障。

3)微⽣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的物质;如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4)基因⼯程为代表的现代⽣物技术。

2、少数微⽣物也是⼈类的敌⼈!⿏疫;天花;艾滋病;疯⽜病(病原体?变异普⾥昂蛋⽩);⽺搔痒症(病原体?变异普⾥昂蛋⽩);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

3、微⽣物的重要性可以说,微⽣物与⼈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物是⼀把⼗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类带来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647 药理学基础(每门150分,药理学必选,其他任选一门,共300分)《药理学》(第7版),杨宝峰主编,人民卫李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5版) 吴梧桐主编(药学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李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或《医学分子生民卫生出版社。

648 中药学基础综合(每门150分,任选二门,共300分)《中药学》雷载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杨春澍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中药化学》王峥涛,梁光义主编,上海科学80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必答题(占总分的30%):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英语》(第1、2、3章),陆伟东、连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Unit 1Unit 3 Structural Strength)②《船舶原理与结构》(第1、2、3、7章),陈雪深、裘泳铭、张永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章船舶浮性、稳性和抗沉性;第七章船体结构)选答题(①-④任选一,占总分的70%)①《船舶结构力学》,陈铁云、陈伯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水动力学基础》,刘岳元、冯铁城、刘应中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②《船舶原理》(静力学和阻力部分),盛振邦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③《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④《声学基础》(第二版),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802 理论力学《理论力学》刘延柱高教出版社,《理论力学》洪嘉振高教出版社803 水力学《水力学》(上、下册)吴持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04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一版)单辉祖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或高教出版社;《材料力学》孙国钧、赵社谋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805 工程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宋国防、贾湖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和黄渝祥、邢爱芳编,同济大学出版的同名教材806 设计综合《建筑设计资料集》、《城市道路与交通》等,以上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参考书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 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 蔡信之主编, 微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唐珊熙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4] 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李榆梅主编,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 [美][J.尼克林]J. Nicklin著,微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 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8] 刘正主编,口腔微生物学.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5.[9] 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主编,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0] 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1] 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程东升主编,资源微生物学.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5.[13] 杨洁彬等编著,食品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14] 高鼎主编,食品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15] 郭爱莲编著,食品与微生物.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 王绍树主编,食品微生物实验.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17] 陈子丹,赵再平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18] 王禾主编,食品微生物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苏世彦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20] 王文仲编著,应用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21]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编著,兽医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2] 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 刘清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24] 赵富玺,姜国枢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25] 李阜棣主编,土壤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26] 魏德洲编著,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27] 梁如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28] 陈声明等主编,经济微生物学.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29] 马文漪,杨柳燕主编,环境微生物工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0] 王秀茹主编,卫生微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31] 欧守杼主编,畜牧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2] 郭万柱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3] 姜成林,徐丽华著,微生物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 李阜棣等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5]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36] 沈萍编著,微生物遗传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37] 彭珍荣主编,现代微生物学进展,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38] 胡尚勤,张远琼编著,微生物工程及应用.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39] 陈天寿主编,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0] (美)E.C.唐纳森(E.C.Donaldson)等著,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41] 周阳生主编,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2] 杨暑伏,李蓉主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类鉴定.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1995.[43] 章育正,吕乃群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 高东主编,微生物遗传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45] 葛诚主编,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其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6] 魏德洲编著, 资源微生物技术.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47] 刘兴友,李全福主编,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48] 郑一书,郑翠芳编写,微生物世界.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49] 周俊初主编, 微生物遗传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0] 俞树荣主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菌种目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2] 姚汝华主编,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3] 王恩德编著,环境资源中的微生物技术.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54] 李振林主编,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55] 严杰等主编,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6] 童雄编著,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7.[57] 唐珊熙主编,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8] 毛季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9] 杜献堂等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60] 于玺华,车凤翔主编,现代空气微生物学及采检鉴技术.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1] 曹友声,刘仲敏主编,现代工业微生物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2] 项琦主编,粮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3] 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4] 张晓莉等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65] 施安辉编著,奇妙的微生物.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8.[66] 吴承良编著,神秘的微生物.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67] 冷静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8] 姜正前编写,微生物与人类.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9] 郑男编写,认识微生物.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0] 张宪武主编,土壤微生物研究.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3.[71] 池振明编著,微生物生态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72]刘清蒙等编著,医学微生物学教程.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实验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实验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壹、实验课名称: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ofMicrobiology二、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三、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水产养殖;科学教育四、采用教材及参考书1.沈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五、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36;课程总学分:1;实验总学时:36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通过做壹些基础实验,使学生逐渐掌握培养、分离、纯化、观察和检测微生物的系列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学会制作培养基和消毒灭菌的壹般方法。

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及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优良作风。

八、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实验壹: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简单染色法内容:(1)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细菌简单染色操作技术。

要求:学习且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细菌的制片方法和简单染色法。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内容: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要求: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且掌握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实验三:细菌芽孢染色法内容:细菌的芽孢染色。

要求: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方法。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实验四:荚膜染色法和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内容:(1)用湿墨水法观察细菌的荚膜;(2)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

要求:学习且掌握荚膜染色法和学习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实验五:酵母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内容:(1)观察酵母个体形态及出芽方式;(2)用美蓝染色液区别死活细胞。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s of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1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指导》、《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王伟编著,中山大学自编教材,2010,1)2 《微生物学实验》(杨文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3 《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是否独立设课是√否学时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1.5实验学时54 实验学分1.5开出时间二年级五学期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生态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逸仙班(生物方向)先修课程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海洋生物学、医药学及环境科学类各个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和实验必修课。

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经典的实验方法,树立微生物学工作的无菌意识,体验规范化的操作要领;同时肩负起一定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责任,为从事生命科学的各项研究和应用工作打下比较牢固的技术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整套独立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规范化操作。

微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实验技术体系的出现和不断创新息息相关,这种技术重要性较之其它同类学科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微生物经典技术已为其它的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引起革命性的突破,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微生物学实验》是独立于微生物学理论课之外的实验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为主。

以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为课程指导思想,以技术学和对技术的掌握为中心,围绕技术、综合和创新(开放性实验)三个要素设计课程内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和无菌规范操作的意识,强化实验考核手段。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整理版]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整理版]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本课程的辅导时间:2006.12.4——2007.3.4,每周一,周三18:00--20:00本课程的辅导安排:前八周课本按章节讲解课本基础、重难点知识,以后针对考试进行练习。

第一周辅导内容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科学人们常说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

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1998 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

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的贡献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

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兰州交大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兰州交大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濮良贵等编(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电工学》(上下册),秦曾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材料力学》(第三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彭珍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濮良贵等编(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传热学》,杨世铭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流体力学》,张也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泵与风机》,沙毅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热工测试技术,《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严兆大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电工学》(上下册),秦曾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机械设计》,濮良贵等编(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实用统计方法
梅长林等编。《实用统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应用回归分析
何晓群等编。《应用回归分析》(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抽样调查
倪加勋著。《抽样调查》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声学基础
杜功焕等编。《声学基础》(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材料科学基础
城市道路与交通
1、《城市道路与交通》武汉建材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工学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同济大学徐循初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设计学院考试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编(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实验201310

微生物学实验201310
1. 实验室空气中的微生物:比较培养基暴露于空气不同时间的区别:

打开皿盖,把培养基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0min,盖好皿盖; 打开皿盖,把培养基平板暴露于空气中30min,盖好皿盖;
2. 比较洗手前后手指上微生物的区别:在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分四个区(A、B、C、 D区),洗手前后分别用手指在培养基表面轻按。(注意不要按碎培养基。) 盖好皿盖。 3.口气中的微生物:打开皿盖,对着培养基吹气。 4.实验台面的微生物:用灭菌棉签揩拭实验台面,再用此棉签在培养基表面滚动一 下,也可用同样方法检测你所感兴趣的其他地方或物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1. 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
接目镜放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 是表示显微 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 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 的最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 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
处理完成后,盖好皿盖,倒置培养皿,置于37℃温箱培养1-2天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五. 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P8):
表1:微生物检测的结果记录表
处理方法 菌落数量 菌落特征
(大小、形状、透明 度、颜色等)
( 1)
( 2)
( 3)
( 4)
简要说明
菌落数量可用“+”和“-”来表示,从多到少依次表示为++++,+++,++,+,-
二.基本原理:
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P52)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 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 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 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 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 为0.1mm3。

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

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
.
(2)镜检: 1)毛霉和黑根霉的孢子的形状、颜色、大 小、孢子囊、中轴体的形状,有无假根和葡 萄菌丝。 2)黑曲霉的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顶囊的形状、小梗排列隔膜。 3)青霉的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小梗的排列方式,菌丝的隔膜。
.
(3)将观察结果绘图,并注意各部分名称。
霉菌的静孢子 左:毛霉的孢子囊;中:孢子囊壁破裂,露出静 孢子;右:囊轴
旋仔细地从上到下进行观察。
.
厚标本和薄标本
4 - 5 um
2um
.
基础知识
三、 实验步骤
• (一) 显微镜的使用 • 1.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 (1)观察者要养成显微镜镜检的工作习惯,观察时要
双眼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进行记录或描绘。 • (2)观察时所用的材料、药品和各种器具要预先准备
好。 • (3)显微镜在使用之前应检查一下它的各个部件是否
.
五、记录实验结果
• 绘图
.
六、 思考题
• 1.使用油镜时,为使么选用香柏油或液体石蜡作 为物镜与玻片间的介质?其他液体行吗?
• 2.油镜用毕后,为什么必须把镜油擦净?用过多 的二甲苯或用酒精擦镜有什么危害?
• 3.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他在显微镜观察中有 什么意义?
• 4.观察时为什么要用左眼,并且两眼都应睁开?
.
四、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
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
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 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 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 ,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 菌而腐蚀镜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座、镜臂、镜台、镜筒、物镜转换器、调焦装置等 (2)光学系统:
目镜、物镜、光源等 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① N ·A = nsin(α /2)


② D 2N A 2nsin
2
3、油镜的使用及维护
(1)反向调节 (2)镜头维护:
① 4~6层镜头纸,单向擦拭; ② 4~6层镜头纸,沾取二甲苯,单向擦拭; ③ 4~6层洁净镜头纸,单向擦拭;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加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 识的理解,掌握研究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手段,培 养分析问题和从事实践应用的能力。为上好实验课,必须做到: 1. 安全第一!注意水、电、门、窗安全;如有意外,及时报告 2. 严守纪律!严禁迟到、喧哗,吸烟、接打电话,做与实验无 关的事情,不要随意走动。 3. 认真完成实验。实验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实验操作要细心谨慎,认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认证完成实验报告。课上认真听讲,课后积极讨论 4. 爱惜仪器,保持秩序。每次实验之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待 实验老师检查之后才能离开。
实验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与单染色法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与荚膜染色 实验三、放线菌形态观察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霉菌形态观察与各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实验五、酵母菌形态观察、显微计数与显微测量技术 实验六、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七、菌种分离纯化技术与平板菌落计数 实验八、水质微生物学检测 实验九、消毒与灭菌技术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与单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显微镜结构及使用方法 2、熟练掌握细菌涂片的制作及单染色法
二、实验材料
1、电光源双目显微镜 2、培养24小时的四联球菌斜面
D

2N A 2nsin( / 2)
三、试验内容
(一)显微镜的使用
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1)机械装置:
(3)染色:滴加石炭酸复红,覆盖整个涂片标本区,放置20~30 秒,使细胞着色。
(4)水洗:染色时间到,用细小的水流慢慢冲洗去载片上多 余的染色液;注意:避免水流直接冲在标本区。
(5)干燥:将洗过的涂片标本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然后晾干或微热烘干。
(6)镜检:将干燥后的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放线菌用 油镜镜检。注意:务必完全干燥后再进行油镜镜检。
实验考核办法:
1、平时成绩占70%,期末卷面成绩占30%。 2、每次实验课预习报告占30分,实验操作占50分,结果
与讨论(实验报告)占20分;∑实验得分/X,为平时成 绩。 3、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无故缺课 一次,本次实验为零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0分;逃 避值日或实验后未整理实验台,扣20分;喧哗、接听手 机、随意走动,扣10分。
四、实验报告
1、油镜的工作原理? 2、细菌涂片染色前固定的目的? 3、绘图表示所观察到的菌体形态。
要求:绘制圆形视野图,每张试验报告 纸上不多于2份视野图;标注菌体名称, 放大倍数,染色剂等信息。
4、其它类型的显微镜:
①暗视野显微镜 ②相差显微镜 ③荧光显微镜 ④电子显微镜;
(二)单染色法
1、定义:仅使用一种染色剂使微生物着色的染色方法,只能识别 微生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操作步骤: (1)涂片:取少量无菌水滴在干净载片上,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取 少量菌种(四联球菌)轻轻混入水中,将其铺成薄层。 (2)固定:自然干燥后,进行热固定:把涂有细菌的一面向上, 小心通过酒精等火焰烘烤3~4次。 固定的目的: ①杀死细胞,固定细胞结构; ②使菌体牢固附着在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③改变染色剂对细胞的通透性,增强染色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