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化学、化工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教学工作、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二)规格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较好的共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并具备从事本专业及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语言能力。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6、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化工生产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7、了解化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开发研究能力。
二、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1、学制:学制四年,学习年限3-6年。
2、总学分:实行附加学分制。
学生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0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42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专业选修课48学分。
此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的10学分才能毕业。
在上述160学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9学分。
3、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学分分配表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42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70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68学分)注: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就业的需要和个人志趣从本专业所列选修课程选修,也可从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选修,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得超过本专业规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数的50%。
应用化学专业(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制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方向)名称及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中文名称:应用化学(制药工程)专业(方向)英文名称:Applied Chemistry(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70302二、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制药工程)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从事药品及相关化学品的开发、生产和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在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从事产品研制与开发、药物质量控制、车间装置设计和药事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1:(社会责任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制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培养目标2:(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扎实的制药工程、药物化学、药剂制剂、药物研发、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和药事管理与营销技术等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培养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能够就复杂的制药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较强的药物生产、研发与药事管理的领导能力。
培养目标4:(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制药工程相关专业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解决研发和工业生产遇到的复杂问题,并在药物研究、生产中能熟练运用各种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体现出对本专业的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5:(终身学习能力)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制药及相关企业和和事业单位从事创业、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代码专业名称: 应用化学专业代码: 070302二、培养目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旳应用化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能在与化学及有关领域从事分析检测、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旳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规格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掌握应用化学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实践技能, 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训练, 具有良好旳运用所学知识、试验技能进行化学分析测试、生产和科技管理旳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1. 热爱祖国, 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旳思想道德修养、强烈旳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 系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旳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一定旳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旳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性思维能力;具有独立学习和获取有关信息旳能力。
3.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旳基本措施, 到达国家规定旳体质健康原则;具有一定旳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很好旳人文科学素养和语言体现交流能力;具有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生活习惯与心理素质;具有一定旳管理能力。
4.掌握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工业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内容, 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食品卫生、工业、农业、环境样品等重要成分旳分析测试工作。
理解应用化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趋势。
具有较强旳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一定旳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旳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性思维能力;掌握中外文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旳基本措施。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1. 原则学制: 4年。
2.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详细状况合适缩短或延长, 修业年限最短为3年, 最长不得超过7年。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具备宽厚的油田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等应用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等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化学(油田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工程设计方法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应用化学(油田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了解应用化学(油田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相应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6.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和工程制图能力;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应用化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VB 程序设计、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化学、精细有机合成、油田化学、提高采收率原理。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上机实习、计算机工程制图、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五、专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概述该方案旨在培养优秀的应用化学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化学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
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在应用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案内容1. 学科设置•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应用化学实验技术课程•应用化学分析与检测课程•应用化学工程与设计课程2. 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训: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
•产学合作项目: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践训练。
•实地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工厂、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了解行业实际情况。
3. 社会实践•实习安排: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论文报告等活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4. 创新能力培养•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设计的能力,加强实验室实践能力。
5. 专业素养培养•伦理意识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培养其在应用化学领域的社会责任感。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目标与效果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 扎实的化学基础与理论知识; - 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应用化学实验; - 具备应用化学分析与检测的技能; - 能够进行应用化学工程与设计; - 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备注: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细节和课程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6. 课程评估与监控•定期进行课程评估,收集学生反馈和意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化学人才。
7. 教师队伍建设•招聘高水平的教师人才,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代码及门类专业名称:应用化学专业代码:所属门类:理学二级:化学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化学、化工科学与工程基础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化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化学与化工领域从事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化学与化工安全监测监察、化工技术咨询等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习和掌握本专业所需的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计算机、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技术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的化学、化工科学及精细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化工工艺设计、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生产及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有机合成、工业分析等专业方向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应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技能解决社会、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查阅中外文献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行双证书制,获得化学分析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高分子化学及实验、化工设计、仪器分析、有机合成及实验、精细化学品、高等有机化学、现代分离技术、波谱分析、工业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化工实训、化学绘图实训、化学检验实训、化工原理实训、化工设计实训、有机合成实训、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课程设计、化工厂实习、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六、学制、学分及学位学制:四年学分:学分学位:理学学士七、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表集中性实践环节按每周学时计算。
最新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一、培养目标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具备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化学化工和相关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在化学化工、资源循环、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制药工程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2.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四大化学、化工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等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掌握工业分析、贵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制药工程等某一专业领域的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在上述某一领域接受到良好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实验和实训,具有从事工业分析、贵金属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或制药工程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具有较好的科学和工程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了解应用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学制、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可控制在3~8年。
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四、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一、培养目标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具备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化学化工和相关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在化学化工、资源循环、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制药工程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基本要求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和团结协作的品质.2。
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四大化学、化工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等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掌握工业分析、贵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制药工程等某一专业领域的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在上述某一领域接受到良好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实验和实训,具有从事工业分析、贵金属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或制药工程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具有较好的科学和工程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了解应用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学制、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可控制在3~8年。
最低毕业学分:180学分.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四、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化学实验(一)、基础化学实验(二)、中级化学实验(一)、中级化学实验(二)、综合化学实验、专业创新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02学科门类:理学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扎实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能够在分析检验、精细化工等化学化工相关部门从事产品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一)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素质要求通过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 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4.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以及化学、化工相关产业发展状况;5. 了解国家化学、化工相关产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6.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有关标准;7. 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8.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化学(二)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技术、化工工艺学、工程制图与CAD四、学制标准学制:四年最长修业年限:八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七、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二)实践性课程统计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注:“*”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应用化学放射化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doc核科学与技术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化学(放射化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二、本专业筹建于1955年, 1958年招生, 属于基础性学科。
重要课程有大学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学检测、理论化学、电工电子学基础及试验、高分子导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基础化学试验、综合化学试验、放射化学、核物理导论、化学分离技术、核燃料化学、环境化学、配位化学、稀土分离技术等。
重要培养具有将核化学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处理国民经济重大实际问题能力旳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旳四、培养具有将核化学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处理国民经济重大实际问题能力旳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合在企业、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放射化学旳研究工作, 在核工业所属旳厂矿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 也可从事核电站、医学、环境保护等波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旳工作。
五、基本规定(一)思想道德和人文、心理素质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旳领导,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与文明礼仪教育。
2.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逐渐树立对旳旳世界观和人生观, 初步掌握辩证唯物旳思维措施。
3、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树立对旳旳价值观和道德观, 具有崇高旳思想品德和较高旳文化素质, 具有强烈旳事业心和高度旳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旳竞争意识, 并形成良好旳心理适应能力。
(二)业务方面1.掌握本专业所必须旳数学、物理学旳基本理论和试验旳基本技能。
2.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须旳现代化学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试验技能, 具有初步旳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等有关学科旳基础知识。
3.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 掌握一门以上计算机高级语言, 具有较纯熟旳程序编制和应用软件能力。
4.很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具有初步旳听、说、读、写能力。
5.掌握本专业必须旳工程和技术基本理论及试验技能, 具有初步旳化工设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3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精细化工和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从事精细化工生产、材料合成与研制、产品分析检测等专业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化工、材料、质检、环保、医药、轻工、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化工合成、分析检测、新材料研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
2、掌握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数理分析运算能力。
3、系统掌握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及应用分析能力。
4、掌握化工原理和化工分析及材料合成等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化工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析检测、精细化工产品和新材料研制的能力。
5、初步具备科研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科研素质和应用技能。
6、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等级水平。
7、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检索本专业的中英文资料和有关科技信息的基本技能。
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专业方向1、工业分析方向:学习和掌握工业分析方面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能够利用现代分析仪器从事质量监督、石油、化工、环保、轻工、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分析检测及相关工作。
2、精细化学品合成方向:学习和掌握合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的相关理论及工程技术知识,能在化工、涂料、轻工、医药等部门从事技术支持、工艺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3、绿色催化方向:学习和掌握绿色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应用及光催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从事催化剂产品及过程开发的能力,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 4 年,修业年限3-6 年2.学分:最低修读16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5.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28 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毕业条件及其他说明: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__理学学士____学位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说明:课内实验课共525学时,按1学分18学时计,共29.2学分,加上此表内28个实践学分,共57.2学分,占总学分163.5的34.98%。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化学十一、核心课程1、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2 (理论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33。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化学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原理、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方法原理,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技术,了解仪器分析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拓展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分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其原理和分析方法,即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以及分析仪器实物展示法等等,重点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领会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20%;期末考试占8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刘约权主编,《现代仪器分析》,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朱明华主编,《仪器分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曾泳淮,林树昌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武汉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方惠群等,《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2、仪器分析实验(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
)学分:2 (实验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2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室规章、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化学试剂与试样的准备与检测等内容。
其次,重点学习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和仪器结构,并加强学生对分析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实验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的实际应用,包括各种结构分析测试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测试方法、分析手段和实验方案等等,即以学生实验操作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各种分析测试仪器的结构、操作规程和结果分析手段,重点设计实验教学案例,充分利用集体培训和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侧重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考核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40%;二是平时各实验所得成绩总和,占总实验成绩的60%。
综合成绩不及格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白玲等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2)张晓丽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仪器分析实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4)刘小珍主编.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5)温铁坚.仪器分析实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53、化工原理(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18个学时。
)学分:4 (理论学分:4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化工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原理、单元操作设备及一些化工实验研究原理的课程,以研究化工过程中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原理为基础,提供了分析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具有工程性和应用性,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化工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课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本门课程是典型的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课程,并且其实践环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理论课教学阶段应充分利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手段使学生将化工原理与基础课程的联系起来。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20%;期末考试占8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柴诚敬等.《化工原理》(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夏清等.《化工原理》(上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陈敏恒等.《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4)谭天恩等.《化工原理》(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5)姚玉英等.《化工原理》(上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化工原理实验(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
)学分:2 (实验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化工原理课程密切相关的各个单元操作的实验部分。
按动能传递、热能传递、质量传递的次序,由简入深的开设实验。
通过该课程的实验锻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化工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化工原理的专业实验技术与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工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门课程的实验课环节非常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示各种化工原理工艺的目的、原理、仪器的结构、操作规程和应用领域等等,要精心设计每个案例实验课内容,并且讲授时应结合集体培训和分组实验操作相结合方式,充分使学生领会化工原理学科的精髓。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考核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40%;二是平时各实验所得成绩总和,占总实验成绩的60%。
综合成绩不及格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张建伟、郭翠梨、胡瑞杰、张金利等编著,《化工原理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谭天恩等编著,《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史贤林等编,《化工原理实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夏清等编著,《化工原理》上、下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合成化学(Synthetic Chemistry)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12个学时。
)学分:4 (理论学分:4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67。
)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介绍了材料合成知识,内容包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两大部分,主要讲授合成反应原理、合成路线设计与合成方法、合成技术、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团聚因素的影响与制备以及碳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引入、转化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新型材料的合成原理、方法及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合成新材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
本门课程侧重于与材料合成有关的理论,但在该课程中与材料性能相关的内容的实际应用,包括应用领域、性能要求、性能测试方法等同样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即以课堂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以及模型实物展示法等等。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课堂提问,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平时出勤、课堂笔记、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潘春跃.《合成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岳红.《高等无机化学》(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宁桂玲.《高等无机合成》(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4)王玉炉.《有机合成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6、合成化学实验(Synthetic Chemistry Experiment)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9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