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
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
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
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
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
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
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作文【优质两篇】
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作文【优质两篇】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作文一:随着全球化进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平安压力和和国内进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进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势、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外交是内政的延长。
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需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听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进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依据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算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动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进展是全球进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进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需要"坚持开放的进展、合作的进展、共赢的进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进展自己,又以自身进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长期和平、共同富强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进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
并且,"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需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解放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道路。
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极具影响力。
他们主张要坚持与苏联结盟、与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争取国际声誉和支持。
195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加强了对抗西方的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全。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和越南,积极参与国际抗美援朝斗争,为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国际大局中,新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外交挑战和挫折。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国被孤立于苏联的半封锁圈内,外交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巨大影响,外交工作几乎完全瘫痪。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的走上舞台,中国外交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逐渐恢复了元气,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提出了独特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体系的发展。
中国逐渐过渡到了以争取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外交方针,同时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在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历史经历了坎坷,收获了荣光,不断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外交风采。
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论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摘要:3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中国人始终贯彻。
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能否适用,哪些需要坚持,哪些又要变化,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到底路在何方?关键词:韬光养晦,时代变迁,卧薪尝胆正文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
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
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
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
”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我国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交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外交政策》摘要: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
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关键词:外交政策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
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
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
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1955年,于万隆会议,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精品】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精品资料—值得收藏—值得下载——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
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
“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
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中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中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范文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范文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中国长期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强调与各国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独立、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深知通过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努力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主张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社会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目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创新。
这一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间的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促进,共同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做出贡献。
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呼吁在国际事务中体现更多的公平、合理、多元化的声音。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各国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五、友好邻邦政策中国一直秉持友好邻邦政策,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建立亲诚惠容的关系。
中国坚持与邻国和解、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为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多边外交政策中国高度重视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论坛,推动全球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动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上形成共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着重要的国际角色,通过多边外交,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七、领土主权政策中国坚持守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
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
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80年代,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到现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
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2)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2)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三:《试谈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摘要: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
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关键词:外交;中国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一、当前国内外新环境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
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外交论文
中国外交论文
中国外交论文可以涉及以下主题:
1.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政策到改革开
放后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探讨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调整。
2.中国与主要外交伙伴的关系:分析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
洲联盟等主要大国的外交关系,探讨双边关系的特点、合作领域和挑战。
3.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角色:探讨中国在东亚、南亚和
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影响力,评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外交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中国外交中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包括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的考虑,研究中国外交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挑战。
5.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探讨中国在气候变化、人权、非传
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分析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角色。
6.中国外交的媒体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国外交宣传和公关的方式,分析中国外交如何利用媒体和公共外交来推动国家利益和塑造形象。
以上仅是一些可能的论文主题,具体选择论文主题需要根据个
人兴趣和研究背景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论文的写作还需要参考相关文献和调查资料,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现状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字论文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中国以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秉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一种外交战略。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意义,其次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最后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成就与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可追溯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经济实力快速崛起,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和近9.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国,中国的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意义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力量,其外交战略直接涉及到全球经济、安全和和平发展的命运。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意味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以践行不断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包括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合作共赢和公正合理。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强调通过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互利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灵魂,中国主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致力于在国际关系中推动平等互利的合作。
合作共赢是中国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中国通过倡导多边主义、南南合作和全球减贫等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事务。
公正合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信仰,中国呼吁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和平稳定,主动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致力于推动大国关系和谐稳定。
二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为重点,增强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稳定性。
新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200
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进行了辛勤的建设,经济不断提高,国防建设不断增强。
尤其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世界的沉静,也改变了世人的眼光,包括英、美、法等国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法国戴高乐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很快,中法建交,中加建交,中墨建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不断改善。
纵观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与勇气同在,艺术与实力共有,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大无畏的气魄,超越的谈判艺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外交奇迹。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
新中国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论文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及伟大成就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波澜壮阔的五十六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依据高一新课标(必修ⅰ专题五)精神,将这一光辉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加以分析介绍: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并走向对峙。
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总原则指导下,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陆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
为此,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
二、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末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继续推行对华敌视政策,不仅保持其在台湾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直至挑起边界冲突,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新中国把50年代的“一边倒”调整为“反帝反修”,坚决顶住了美苏的压力,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加强与他们的政治、经济合作。
同时,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积极发展同西欧、日本(民间)的关系。
三、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寻求同中国接近,苏则加强对中国的压力;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高潮发展,并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泽东主席因此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2000字
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2000字新中国外交的认识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力图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争取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鼓励国家通过自主发展实现独立和富强。
这一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石,也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特性。
新中国外交的第二个特征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积极倡导和平共处原则,主张国家之间应以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为原则,推动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这一原则在国际间取得了广泛支持,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第三个特征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外交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治理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
中国通过这些倡议,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新中国外交的第四个特征是坚持多边主义。
中国外交坚决支持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倡导国际间的多边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中国的多边主义立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外交的第五个特征是和平发展理念。
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分歧,倡导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以和平解决争端、参与全球治理为主要目标,通过推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总之,新中国外交是中国外交政策和实践的集中体现,其主要特征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以及倡导和平发展。
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也是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基本原则。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
回首凝视,中华民族已然走过了五千年风雨兼程的路,但从没有像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短暂的岁月留给我们整个民族的的记忆如此深刻,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里,这个古老国度遭受了太多深沉的苦难和发生了大多沧桑的故事。
自1840年英军的一声炮声,中华文明就在外敌的坚船利炮的下失去了昔日的容光,八国联军的一把火,更将中华帝国的最后一点尊严烧得荡然无存。
回望中国近代史,无疑更令人感慨。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须导致外交的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
曾经弱小的人民军队已经成长为令人生畏的国家武力,过往的屈辱也已不可能重演。
中国外交正处在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由单纯的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逐步扩大到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国家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局部、区域性的热点问题也往往“触一发而动全身”,带来全局性和世界性的影响。
在此形势下,多边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调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牵动国际形势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有分量的一员、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对新形势下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合作已无法、也不愿置身事外。
无论是着眼于人类的和谐进步、还是考虑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中国都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战略和作风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既有传承和发展的,也有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和突破。
本论文将对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一、崇尚和平与主权平等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就明确表达了“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平等”这一基本外交原则,强调和平与持久的友好关系是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唯一办法。
这一原则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各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展开广泛合作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新中国外交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之一。
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多项压力,然而中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了原则立场。
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既不追随大国霸权,也不服从西方的压力,而是坚持发展与和平的基本主张,同时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三、走向多边合作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多边合作的方向,慢慢地摆脱了在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走向了与世界各大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和合作。
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打破长期以来被冷战势力孤立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相当密切的,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旗帜之一。
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外交政策坚持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要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对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争端一直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敏感点,中国在对于这些问题上坚定的维权立场也是外交政策中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拥抱市场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的趋势,中国外交政策逐渐采取了经济外交的思路,外交政策成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中国以全球化的思路进入世界,并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中争取更好地受益和优势竞争。
六、开放与包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特点是开放和包容。
中国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对崇尚自由、公正、和平、包容的新型贸易体系,打破了国境、政治和文化上的障碍,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多边外交政策论文(2)
我国的多边外交政策论文(2)我国的多边外交政策论文篇二《中国的多边外交》[摘要]对于意图实现和平发展的中国,多边外交在其对外战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多边外交实践逐渐展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讲是呈上升趋势的。
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多边;多边外交[作者简介]尤洪波,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讲师,在读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作为一个和平发展中的大国,多边外交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多边外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多边外交多边外交自古就有。
二战以后,多边外交发展非常迅速。
对于多边外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多边外交是指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体系进行的外交活动。
它可以在政府间的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非政府间的层次上进行”。
也有学者认为,“多边外交,指两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多种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交往、协调的行为和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多边外交是指数个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合作”。
从以上不同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多边外交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多边外交是与双边外交相对应的概念。
其二,多边外交的行为主体在数量上必须超过两个。
其三,多边外交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但是也包括其他各种行为主体。
二、中国多边外交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多边外交的起步时期。
在这一时期,美国拉拢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全面的遏制政策,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在联合国支持蒋介石集团,使得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法得到恢复。
美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显然对中国开展多边外交造成了不利影响,中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会议之外。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外交论文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摘要:谈判,作为以和平手段面对面进行利益协调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谈判争取到最大利益也成为人们普遍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谈判技巧的书纷纷问世,但多把目光集中在经贸领域,对外交谈判几乎无人问津本文选择中美建交谈判作为案例,从学术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把握中国老一辈外交家们与大国交往的谈判风采,并希望能为中国新一代投身外交事业的官员们提供某种借鉴或参考,使他们在实践中赢得谈判的胜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当代中国人开展谈判的种种背景因素,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谈判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背景因素主要有中国人的谈判观及其在外交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独立自主与平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回顾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中美关系史,本章突出“谈判”,从美国方面解密的这段时期的官方谈判记录、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公开的中国文件,以及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回忆录中汲取材料,加以提炼和概括,以展现当代中国的外交谈判风采关键词:中美建交谈判中国外交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王国权,1957年起先后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大使。
1964年7月初,他偕夫人常玉林踏上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7月11日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开始了他一身二任的外交生涯:既任我国驻波兰大使,又兼中美华沙谈判首席代表,接替已回国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的职务,与当时称霸世界的美国代表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
驳斥美国大使对侵略政策的辩护。
以下是王国权关于中美外交过程的回忆,也是中美外交过程的最为真实的再现。
我到华沙半个月后,按预定协议,中美第121次会谈就要正式开始了。
那是1964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助手林平、李连璧、钱永年和叶维贤走进了位于华沙市中心古色古香的梅希里维茨宫。
中美谈判的特殊性在于:两国互不承认却互派大使在第三国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摘要:谈判,作为以和平手段面对面进行利益协调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谈判争取到最大利益也成为人们普遍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谈判技巧的书纷纷问世,但多把目光集中在经贸领域,对外交谈判几乎无人问津本文选择中美建交谈判作为案例,从学术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把握中国老一辈外交家们与大国交往的谈判风采,并希望能为中国新一代投身外交事业的官员们提供某种借鉴或参考,使他们在实践中赢得谈判的胜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当代中国人开展谈判的种种背景因素,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谈判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背景因素主要有中国人的谈判观及其在外交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独立自主与平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回顾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中美关系史,本章突出“谈判”,从美国方面解密的这段时期的官方谈判记录、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公开的中国文件,以及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回忆录中汲取材料,加以提炼和概括,以展现当代中国的外交谈判风采关键词:中美建交谈判中国外交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王国权,1957年起先后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大使。
1964年7月初,他偕夫人常玉林踏上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7月11日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开始了他一身二任的外交生涯:既任我国驻波兰大使,又兼中美华沙谈判首席代表,接替已回国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的职务,与当时称霸世界的美国代表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
驳斥美国大使对侵略政策的辩护。
以下是王国权关于中美外交过程的回忆,也是中美外交过程的最为真实的再现。
我到华沙半个月后,按预定协议,中美第121次会谈就要正式开始了。
那是1964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助手林平、李连璧、钱永年和叶维贤走进了位于华沙市中心古色古香的梅希里维茨宫。
中美谈判的特殊性在于:两国互不承认却互派大使在第三国谈判。
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颇为奇特的,也是国际关系中的新创造。
这一会谈是中美之间就有关问题申述各自看法、立场、观点的有效渠道。
中美华沙谈判前后持续15年之久,前9年由王炳南大使担任首席代表,共谈了120次;我从第121次继续谈判到最后一次即1967年3月的第133次为止。
此后,我被“文革”造反派揪回国内“审查”。
中美建交后,华沙谈判随之成为历史。
第121次谈判美方代表是柯约翰大使。
我们在波兰外交部礼宾司长引荐下,在竖有中美双方小旗的谈判桌前相对而坐。
柯约翰一字一句地照念他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内容大致是为美国在印度支那和远东的侵略政策辩护,给他们插手越南、缅甸、柬埔寨的侵略行动戴上和平、义务的面具和花环,美化自己,反倒说我们支持越南、柬埔寨人民反侵略斗争是推行共产主义化。
我当即斥问道:“大使先生,你说美国在东南亚的行为是为了尽某种义务,请问那是什么义务?又是谁赋予美国政府这种义务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与柯约翰是头一次交锋,我的反问引来他的凝视。
我判断,美国也在摸我这个继任谈判者的底。
柯约翰继续说:“我们的声明和照会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和利益。
对世界事务,我们美国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立刻批驳说:“大使先生,难道美国把军舰和飞机派到我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也基于这种考虑?众所周知,美国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远隔浩瀚太平洋万里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怎么会影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呢?恐怕台湾海峡的巨浪也拍不着美国的西海岸吧?倒是你们的飞机大炮来到了我国国境线和海岸线。
感到不安全的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美国,受到威胁和利益损害的是中国!”柯约翰静听着钱永年一句一句的翻译,不时抬眼看看我。
我继续说:“大使先生不觉得美国的手伸得过长,竟然伸过了半个地球。
如果美国用另一只手臂再伸过大西洋,美国就要把地球抱到自己怀里了!地球上的世界各国成为美国的私产和玩物而妄称自己的所谓安全受到威胁,请问这是不是有点滑稽可笑?”柯约翰也许没有料到我的批驳,讪讪地说:“我们美国不会因为北京政权的存在而放弃保卫东南亚各国的利益。
”我抓住对方的用词立即说:“请大使先生注意用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主权国家,是六亿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代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主权国家决不是一省一市一隅之地的地方政府。
美国无视我国尊严,对中美会谈是要产生严重后果的,大使先生是难以负这个责任的!”经过据理力争,后来的几轮谈判,柯约翰再未使用“北京政权”字样,变得较为客气和通情达理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加强了我方的谈判地位1964年10月16日,传来了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声。
不久,莫斯科传来消息:赫鲁晓夫下台。
这也增强了我方谈判的地位。
难怪助手们开玩笑地说:“大使吉人自有天助!”他们还说,前任王炳南大使9年120次谈判也没碰到这么有利的谈判形势。
以后的谈判进展颇为顺利,可以说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威力不无关系。
果然,11月25日第123次谈判气氛显然不同以往,我感到柯约翰的姿态都有些异样。
我自己也意识到,我已经是能够发射核弹的东方大国的代表了,美苏核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
柯约翰也意识到了这点。
在谈判桌上的这场心理战,我明显地胜过了我的对手。
会谈开始,我先向柯约翰转递了周恩来总理11月19日致美国总统约翰逊的信和我国政府11月16日向世界各国建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声明副本。
美方代表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柯约翰一遍一遍地盯着我方文件细细翻看,不时向身旁助手和翻译问什么,一直未作表态。
最后,他被动地说了一句:“大使先生,我将向我的政府转达王大使的文件,慎重地考虑贵方的建议。
”可以看出,美方代表对我方的称呼,刻意使用了“王大使的文件”和“贵方”等字眼,而执意不用“贵国政府的文件”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议”这种正常称呼,其顽固和敌视态度不言而喻。
但是,中国代表团在123次会谈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和主动仗是有目共睹的。
美方承认新中国的第一次暗示不久,第128次会谈开始了。
这时的美方首席代表是美驻波兰大使格罗诺斯基。
他是美籍波兰后裔,很有风度,性情随和,与柯约翰大使的谈判风格显然不同。
他在谈判中幽默风趣,很少指责对方,也很少提实质性问题。
因而,会谈气氛显得不那么紧张。
“我国约翰逊总统对贵方建议很感兴趣。
”格罗诺斯基一字一顿地说,右手握着烟斗在嘴边轻轻磨着,“请贵方考验我国政府的和平诚意。
”他随即把烟斗从嘴边拿开,接着说:“我方希望建立美中双方更广泛的联系。
例如,美国政府欢迎贵国官方通讯社记者到美国采访,沟通中美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他还建议中美医生、科学家互访,交换园林植物标本。
我敏感地意识到,美国愿“沟通美中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的姿态表现出把中美会谈推向新的领域,以获得进展的意向。
事情发展正如我预料的,1966年3月,第129次会谈出现了飞跃。
会谈开始,格罗诺斯基抢先发言说:“我荣幸地通知贵大使,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阿德伍先生在内罗毕会见了贵国驻肯尼亚大使王雨田先生,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格罗诺斯基发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字样,这是前面128次谈判当中从未出现的用语。
这是美方走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第一次暗示。
它意味着美国国内外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强大繁荣的新中国已经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和初步承认。
它预示着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两国处于隔绝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
我想,如果不是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进一步调整,中美关系正常化也许不会拖到1972年,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可能会出现。
但是,我把美方这一变化报告国内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及时研究,我们错过了一个及时推动中美关系的有利时机,不能不说是外交史上的一件憾事。
尽管如此,闻名世界的华沙中美谈判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我和助手们作为参与者和使者,尽了我们应尽的力量。
1954年到1970年,中美之间在日内瓦以及华沙共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
1960年代末,美国与共产中国的领导人都意识到,改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1969年,美国放宽了对华贸易限制。
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已经对北京进行了一次秘密访问,而他本人已经受邀访问中国大陆。
这次访问,恢复了中断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政府交往,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两国正式建交打下了基础,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史册上的重要一章。
当时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的其他国家,在得知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一消息后,也都意识到了中美关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他们也在此次访华后,纷纷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这次秘密访华,不仅仅是暗示中美关系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暗示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届时,世界格局也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杭州以及上海。
尼克松返国前中美共同签署了上海公报,这是一份表达双方对外交事务看法的声明。
在公报中,两国承诺会为外交关系完全正常化努力。
美国承认中方所称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报使得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台湾问题――暂时搁置,而重新开启两国在贸易以及其他领域间的接触与合作。
1973年5月,在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努力下,美国政府在北京设立在华联络办事处,而中方也在华盛顿设立类似的办事处。
从1973年至1978年间,大卫·布鲁斯、乔治·布什、托玛斯·盖茨和伦纳德·伍德科克等美国大使级外交官先后担任过联络处负责人。
1975年福特总统访华,再次确定美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
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不久便重申上海公报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5日两国政府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建交30年来,中美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进展,不仅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美关系已成为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双边范畴,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多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的这一重大变化有两个重要的背景因素。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一些地域性的问题扩大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新的全球性问题也不断出现。
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密切的共同利益,而这些利益又体现在十分广泛的全球领域。
无论是打击恐怖主义、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应对能源危机、改善气候变化,都涉及到了中美的利益,都离不开中美两个大国的参与和合作。
二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在加强,对世界的影响在加大,同时也具备了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