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
![鲁迅 摩罗诗力说 全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652bcc94028915f804dc271.png)
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经穷尽了,将要去追寻未来的源泉,那新的起源。
兄弟们呵,新生命的兴起,新的泉水,从深渊中喷涌出来,那日子不会遥远了。
——尼采。
一人们读古代国家的文化史,随着时代往下读,直到最后一页,一定会感到有些凄凉,仿佛脱离了春天的温馨,而坠入了秋天的萧瑟;一切萌芽生机都消逝了,眼前只显得一片枯萎凋零。
这种状态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就姑且说他是萧条吧。
人类流传到后代的文化,最有力量的大概要算语言文学了。
古代人们的想象,奔驰于大自然那神秘的领域,同万物暗暗地相吻合,在心灵上沟通,表达他们所能表达的,于是就成了诗歌。
他们的歌声,经历过无数年代,而深入人心,不但没有同他们的民族一起沉默而消失,反而比他们民族更加发展了;人民群众停止了歌唱,光辉也就消失了。
这样,读历史的人那种萧条的感觉,就会突然涌现出来,而这些古代国家的文明史,也就渐渐地接近最后一页了。
凡是在历史开头时期享有盛誉美名,曾经闪烁着人类文化的曙光,而如今早已灭亡了的古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啊!如果要举一个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例子,最恰当的就是印度。
印度古代有经典《吠陀》四种,奇丽而深远,被称为世界上的伟大作品。
他们的《摩呵婆罗多》和《摩罗衍那》两大史诗,也是非常美妙的。
后来产生了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以戏剧创作著称于世,有时还写些抒情的诗篇。
德国大诗人歌德(W. Von Goethe)甚至推崇为天地间的绝唱。
等到印度民族逐渐失去了活力,文化也一起衰颓了,雄伟的歌声慢慢地再也不能从他们国家人民的心灵中产生出来,就好像逃亡者一样流传到别的国土去了。
其次就是希伯来,他们的文学虽然大都涉及宗教信仰,但以深沉而庄严著称,成为宗教文化的源泉;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未停止。
而在以色列民族,也只有耶利米(Jeremiah)的歌声。
以色列历代帝王昏愤无能,上帝极愤怒,于是耶路撒冷被毁灭了;这民族从此也就寂然无声了。
当他们流亡异乡时,虽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国,而且还念念不忘祖国的语言和信仰,但是耶利米的《哀歌》以后,就没有续期的作品了。
鲁迅翻译的外国名著
![鲁迅翻译的外国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602f523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b.png)
鲁迅翻译的外国名著鲁迅翻译的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1903年,鲁迅开始翻译雨果的《哀尘》,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即他去世的3天前,鲁迅还在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
鲁迅的一生,翻译了110位作家的244种作品,字数达300万字,超过自己的文章创作。
鲁迅对翻译倾注了巨大心力,冯雪峰后来回忆:“鲁迅的工作时间,以他一生中用在著作方面的时间来说,一半以上用于介绍外国文学和学术性的著述上,其余一半才用于创作上。
”鲁迅晚年翻译《死魂灵》,他自己曾说“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在去世前一天,当听说自己翻译的《死魂灵》在《译文》杂志上登出了广告,他竟要过杂志,戴上眼镜,看了好久才放下。
梳理鲁迅一生的翻译历程,既可以看到西方科学、文学、思想对鲁迅思想及文艺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鲁迅如何利用翻译来影响和改造社会。
了解作为翻译家的鲁迅,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其人以及其思想的来源和影响。
1904年4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期间,他又陆续翻译了《世界史》《北极探险记》《物理新诠》中《世界进化论》和《元素周期表》两章。
然而,这些作品未保存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此窥见到彼时的鲁迅对于科学的钟爱。
鲁迅翻译安特莱夫的《默》与《谩》,表达了人与人的隔膜和沟通的困难;迦尔洵的《四日》则展现了人道主义、反战的一面。
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小说着重描述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心中被压抑的感情,这对后来鲁迅创作小说,写作杂文,注重“内心的叩问”,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着重要影响。
此后,鲁迅又翻译了一系列俄国小说,如《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书籍》等10余篇小说。
《工人绥惠略夫》里的主人公是一位愤世嫉俗的革命者,他在被追捕的过程中,跑到了一家剧院。
随后,为了对俄国麻木的民众进行报复,他在剧院里向群众开枪。
在这篇小说的翻译里,鲁迅发明了“黄金世界”一词,在翻译主人公被警察包围的情节时,主人公说:“你们将那黄金时代,预约给他们的后人,但你们却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黄金世界”是他后来思想中的重要意象,在他的《野草》等作品中屡次出现,后来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中也屡次提及。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1dc9522eb4daa58da0114aee.png)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ada25e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c.png)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有四个标志性特征:
1.采用直译的方法;
2.在翻译读者上具有选择性;
3.将翻译视为政治和文化活动;
4.提出复译来击退不负责任的乱译。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小说集
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1.《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3)《药》中讲述了“人血馒头”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
(4)《阿Q正传》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5)《故乡》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1)《祝福》中描述了祥林嫂这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形象。
(2)《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3)《伤逝》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英语四级翻译每日一练 鲁迅
![英语四级翻译每日一练 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94fdf52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0.png)
英语四级翻译每日一练鲁迅英语四级翻译每日一练:鲁迅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鲁迅是作家周树人的笔名,生于1881年,其家庭有深厚的儒家背景(Confucian background)。
由于家道中落,鲁迅的童年充满了苦难。
1904年,他去了日本仙台学医,但很快意识到中国对“精神医学”的需要远远超过治疗身体疾病的需要。
因此,鲁迅在1906年回到东京,决定放弃医学,投身于教育和文学事业。
他一直被视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作家。
毛主席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参考翻译:Lu Xun is the pen name of the writer born as ZhouShuren in 1881 in a family with a deep Conflicianbackground.Owing to 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fortunes,Lu Xun’s childhood was filled withhardship. In 1904, he went to Sendai, in Japan,tostudy medicine,but he soon realized that China needed far more"spiritual medicine”,thantreatment for physical ills.Therefore, he returned to Tokyo in 1906,and decided to give upstudying medicine and devote himself to education and literature.Lu Xun has been consideredas China's greatest modern writer during the 20thcentury.Chairman Mao called him"mander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1.鲁迅是作家周树人的笔名,生于1881年,其家庭有深厚的儒家背景:“笔名” 可译为penname。
自嘲 鲁迅先生翻译
![自嘲 鲁迅先生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7653cd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a.png)
自嘲鲁迅先生翻译
《自嘲》鲁迅〔近现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译文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鲁迅翻译的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d4f727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3.png)
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被誉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鲁迅翻译的一些代表作品。
《红字》:鲁迅翻译的这篇小说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刻上红字“A”的女子的故事,探讨了道德、罪恶和复仇的主题。
鲁迅的翻译忠实地传达了原作中的凄凉与压抑,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转化为中国读者所能理解和感受的形式。
《双城记》: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期间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的故事。
鲁迅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了中国读者容易理解的白话文,将狄更斯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情感描写带给了中国的读者。
这个翻译使得《双城记》成为中国人熟知的经典。
《尼采论语》:这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本重要著作,内容涵盖了伦理学、哲学和个人观点等多个方面。
鲁迅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不仅将尼采的思想观点引入中国,同时也让中国学者和读者更容易了解西方哲学思想。
《共和国论》: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布尔乔亚在19世纪末写的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
鲁迅将它翻译成中文,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解读。
这本书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理学讲演录》:这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一本重要著作,鲁迅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供中国读者阅读。
佛洛伊德的理论对中国深入人心,而鲁迅的翻译使得这些理论更加贴近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以上只是鲁迅翻译的一些代表作品,他的翻译贡献非常丰富。
通过他对这些作品的翻译和推广,鲁迅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选择,也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翻译的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d163aef6e009581b6bd9eb44.png)
鲁迅翻译的作品
《小约翰》以孩童的所见所闻,表现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大自然产生冲突的观察与反思。
在鲁迅先生看来,其时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等,“这些故事出世的时候,岂但儿童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呢,连高祖父母也没有出世,那么,那‘有益’和‘有味’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鲁迅做起了翻译:“(《小约翰》)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都是实际和幻想的混合。
在开译(《表》)以前,自己确曾抱了不小的野心。
第一,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绍介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第二,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
鲁迅在翻译《表》的过程中,应为当时社会十分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鲁迅的狂人日记原文及翻译
![鲁迅的狂人日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647d67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5.png)
鲁迅的狂人日记原文及翻译鲁迅的狂人日记原文如下:我从来没有看见那么多的疯子。
这全是北京的疯子,因为我现在住在北京。
自从我来了之后,就没有见过一个正人君子。
我想,在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城市像北京这样多的疯子吧。
这是一种何等的荣幸呵!有疯子站在街心,大声喊叫;有疯子走在街上,给人撞破脑袋;有疯子跑到我的面前,叫我给他五十万元;有疯子来到我跟前,说:“你是一个疯子,你是一个疯子。
”我听了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我的确是一个疯子。
有一天我在大街上碰见一个疯子,他对着我大叫:“你是一个疯子,你是一个疯子。
”我又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错了,你才是疯子。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不过是穿了一件破旧的衣服,所以我没有看见他罢了。
我对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是疯子?”他说:“因为你是疯子,所以我知道。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正人君子呢?”他说:“因为我是正人君子,所以我知道。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我是疯子呢?”他说:“因为你是疯子,所以我知道。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正人君子呢?”他说:“因为我是正人君子,所以我知道。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我是疯子呢?”他说:“因为你是疯子,所以我知道。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正人君子呢?”他高兴地说:“你不知道吗?我是鲁迅。
”我说:“不可能,鲁迅早就死了。
”他说:“你错了,我没有死,我就是鲁迅。
”这个鲁迅果然是一个疯子。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正人君子。
因为他们都是疯子,所以我才认识他们。
以下是狂人日记的翻译,内容较为丰富:I have never seen so many lunatics before. They are all lunatics in Beijing, because I am currently living in Beijing. Since I came here, I haven't encountered a single sane person.I believe there are few cities in the world with as many lunatics as Beijing. What an honor it is!There are lunatics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 shouting loudly; there are lunatics walking on the street, colliding with people and causing head injuries; there are lunatics approaching me, asking for 500,000 yuan; there are lunatics coming up to me and saying, "You are a lunatic, you are a lunatic." I don't find it strange, because I am indeed a lunatic.One day, I encountered a lunatic on the main street. Heshouted at me, "You are a lunatic, you are a lunatic." Then I heard another voice saying, "You're wrong, you are the lunatic." I turned around and saw that it was a sane person, but he was just wearing tattered clothes, so I didn't notice him before. I said to him, "How do you know I am a lunatic?" He said, "Because you are a lunatic, that's how I know." I said, "Then how do you know you are a sane person?" He said, "Because I am a sane person, that's how I know." I said, "Then how do you know I am a lunatic?" He said, "Because you are a lunatic, that's how I know." I said, "Then how do you know you are a sane person?" He happily said, "Don't you know? I am Lu Xun." I said, "That's impossible, Lu Xun passed away long ago." He said, "You're wrong, I haven't died, I am Lu Xun."This "Lu Xun" is truly a lunatic. I think this is why I have never seen a sane person. Because they are all lunatics, that's how I recognize them.以下是一些用法和中英文对照例句:1. 疯子(fēng zǐ) - lunatic- 她的行为举止让人觉得她是个疯子。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1dc9522eb4daa58da0114aee.png)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译文
![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64b7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b.png)
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译文1、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译文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原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词语解释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灵台:(书面语)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全句是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恋人故园:故乡。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隐喻国君。
察,体察。
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解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解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鲁迅的文言文翻译
![鲁迅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b80a4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a.png)
【原文】余少时,家贫,读书不得志,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弱冠之年,始知世事之艰,遂弃科举,投身革命。
辛亥革命后,余以笔为剑,投身文学,倡导新文化运动,以求国运昌盛。
【译文】余少时家贫,读书不得志,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及弱冠,始知世事之艰,遂弃科举,投身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余以笔为剑,投身文学,倡导新文化运动,以求国运昌盛。
【原文】余尝谓:“文学者,国民之魂也。
”故余作文,必先立意,以警世人之心。
余之文,或讥刺时政,或揭露社会黑暗,或抒发个人情感,皆以求真求善,唤醒沉睡之民。
【译文】余尝言:“文学者,国民之魂也。
”故余作文,必先立意,以警世人之心。
余之文,或讥刺时政,或揭露社会黑暗,或抒发个人情感,皆以求真求善,唤醒沉睡之民。
【原文】余尝游历四方,观风俗之盛衰,察民情之悲喜。
知我国之积弊,非一日之故,欲救之,必先从文学入手。
余以为,文学之兴,国运之昌;文学之衰,国运之衰。
【译文】余尝游历四方,观风俗之盛衰,察民情之悲喜。
知我国之积弊,非一日之故,欲救之,必先从文学入手。
余以为,文学之兴,国运之昌;文学之衰,国运之衰。
【原文】余平生作文,未曾求名逐利,但求有益于世。
余之文,或为小说,或为杂文,或为诗歌,皆以真挚之心,抒发己见,以期唤醒世人。
【译文】余平生作文,未曾求名逐利,但求有益于世。
余之文,或为小说,或为杂文,或为诗歌,皆以真挚之心,抒发己见,以期唤醒世人。
【原文】鲁迅之文,言辞犀利,意蕴深远,堪称一代宗师。
其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余读其文,深感其思想之深邃,文笔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鲁迅之文,言辞犀利,意蕴深远,可谓一代宗师。
其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皆具有强烈之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余读其文,深感其思想之深邃,文笔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以笔为剑,唤醒民众,为国家之繁荣昌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文言文翻译,虽不能尽善尽美,但亦足以窥见其文学成就之一斑。
鲁 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
![鲁 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fb495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a.png)
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翻译工作同样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且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翻译经历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
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相对有限。
而鲁迅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接触到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学样式和思想潮流。
这使得他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学框架,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例如,他翻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作品,让他领略到了俄国和日本文学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
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学养分,丰富了他对文学的认知,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其次,鲁迅的翻译工作有助于他对语言的锤炼和创新。
翻译要求对两种语言有精准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在将外国文学作品转化为中文的过程中,鲁迅不断探索最贴切、最生动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语言的精益求精,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往往能够用寥寥数语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技巧和经验。
再者,鲁迅所翻译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和主题选择。
他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描绘,更应该成为揭示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有力武器。
例如,他翻译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这使得鲁迅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坚定地以笔为刃,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试图唤起人们的改革意识和抗争精神。
此外,鲁迅的翻译工作还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多样叙事方式和结构布局,让他意识到传统文学形式的局限性。
于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尝试创新,打破了旧有的叙述模式,采用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鲁迅的翻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在翻译过程中,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鲁迅文言文基本翻译
![鲁迅文言文基本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b20ae7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b.png)
先生少时,家道中落,生计维艰。
尝读《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书,心有所感,遂立志从文。
后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又转学于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然先生志在文学,非医学也,遂弃医从文,归国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先生之文,多借古讽今,以针砭时弊。
其《狂人日记》一篇,以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唤醒民众之觉醒。
文中曰:“余独悲夫,世人皆醉,唯余独醒。
”又曰:“礼教者,束缚人之工具也。
”此言甚是,足见先生之胆识。
《阿Q正传》一篇,写一市井无赖阿Q,自视甚高,实则一无所能。
先生借此人物,讽刺当时社会上之种种弊病,如民族自卑、自欺欺人等。
文中阿Q自言:“我是虫豸,我是虫豸!”此语虽荒谬,却道出了阿Q之自卑心理。
《药》一篇,写一贫苦人家,为救儿子,不惜卖儿求药。
先生以此事,揭露了封建社会之黑暗,以及人性的扭曲。
文中曰:“人命关天,何惜一钱?”此语道出了父母对子女之深情。
《孔乙己》一篇,写一落魄秀才孔乙己,因贫病交加,沦为乞丐。
先生借此人物,讽刺当时社会上之世态炎凉,以及知识分子之命运。
文中孔乙己自言:“我乃读书人,岂能忍饥挨饿?”此语虽自嘲,却令人感慨万千。
先生之文,除讽刺时弊外,亦不乏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如《荷塘月色》一篇,写荷塘之美,月色之清,令人心旷神怡。
文中曰:“月光如水,洒在荷叶之上,闪烁着银光。
”此景之美,令人陶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写先生儿时之趣事,以及童年之美好。
文中曰:“百草园中,花开花落,鸟语花香,一派生机。
”此语道出了童年之纯真。
鲁迅先生之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之种种弊端,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鲁迅文言文基本翻译,以飨读者:《狂人日记》:余独悲夫,世人皆醉,唯余独醒。
礼教者,束缚人之工具也。
《阿Q正传》:我乃虫豸,我是虫豸!《药》:人命关天,何惜一钱?《孔乙己》:我乃读书人,岂能忍饥挨饿?《荷塘月色》:月光如水,洒在荷叶之上,闪烁着银光。
鲁迅入选教材的翻译作品
![鲁迅入选教材的翻译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569838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2.png)
鲁迅入选教材的翻译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有:《工人绥惠略夫》《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小说旧闻钞》《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野草》《而已集》《思想山水人物》《壁下译丛》《近代美术史潮》《工人绥惠略夫》等。
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鲁迅是公认的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研究更是一门显学,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鲁迅翻译文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对鲁迅文学的研究。
在鲁迅的一生中,翻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一生的创作和译作各占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110多个作家,200多种外国作家作品,总字数超过500万字,其中包括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童话、散文、随笔、文艺理论等多种体裁。
鲁迅通过编译、意译、直译、改译等多种翻译手段,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别求新声与异邦”的个人理想,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学思想的推动都有着深入和广泛的影响。
吴钧甚至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提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后来才成为文学家”的新定位。
题呐喊原文及翻译
![题呐喊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8f0c22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a.png)
题呐喊原文及翻译
原文:
题《呐喊》鲁迅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翻译:
“弄文罹文网”,弄文,指弃医从文,以文学为武器,来唤起“沉默的国民”的觉悟,不断地写作“为正人君子深恶痛绝的文字”,揭露新老军阀的罪恶行径和各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因此也就不仅更“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更为各种新老军阀,国民党当局所不容,触犯了他们的法网,先后遭到段祺瑞、蒋介石下令通缉。
这句诗里所包含的既是鲁迅对十几年来战斗生活的总结以及由此引起的慨叹,对于当局又是一种揭露。
“抗世违世情”,是对自己劳绩的自我评价,也是对于自己遭到的攻击、迫害原因的剖析。
“抗世”,是和那个黑暗社会的抗争,与这样的社会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就注定为这社会所不容。
第三句用典,“积毁可销骨”,是极写谣言诬蔑的可怕和凶恶,然后顺承下来引出结句“空留纸上声”。
空留者,徒然留下也。
鲁迅几十年一直为人民的解放而呐喊,但社会黑暗依旧,故曰“空留纸上声”,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尽管“积毁可销骨”,尽管有各种攻击、诬陷、流言、诅咒,尽管文网森严,压迫日甚,鲁迅仍然如参天大树般屹然挺立,《呐喊》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巨大的艺术魅力长留人间。
这却不是那些“毁者,压迫者所能制止的”。
这首题赠诗虽短小,却有极大的概括力,包孕着对于黑暗社会的巨大的愤慨情感。
诗中前二句对偶,工稳整饬,显示出深厚的诗歌艺术功力。
秋夜鲁迅散文翻译
![秋夜鲁迅散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7d0a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e.png)
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赏析翻译:失望,还是失望,后园,可以是我的后园,也可以不是我的后园。
)鲁迅: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赏析翻译:哪里是天空,是高处的脸嘴。
需要仰面,然而蓝比黑更诡异,更曲折,更值得怀疑。
这便是意象上的深意,星星,那是高处的人物,他们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繁霜。
)鲁迅: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赏析翻译:谁明白那些为低处绽放的花,那些野草。
那些萧瑟,那些理想。
(指向五四)人们几千年都在仰面朝天,只许他们为蜜蜂与蝴蝶的繁忙而盛放。
鲁迅: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赏析翻译:枣树,作古守老,秋天,落尽,弃绝之望。
这一切,都有一个参照,便是那高处的诡异,肃杀,冷寂,静态。
)鲁迅: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
![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d015d1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6.png)
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导语:草堂前前后后都是春水,溪水满溢,每天只看见一群群的白鸥游浮在水面上。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鲁迅满江红原文及翻译满江红,著名的词牌名之一。
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诶”。
更是经典之作。
另外,苏轼、毛泽东、辛弃疾等大家的《满江红》词也非常著名。
满江红原文: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译文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洗雪。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满江红赏析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惯于长夜过春时_鲁迅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惯于长夜过春时_鲁迅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93127e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a.png)
惯于长夜过春时_鲁迅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惯于长夜过春时_鲁迅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惯于长夜过春时近现代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译文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注释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
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挈(qiè)、将,是同义词,均有提携、带领的意思。
妇:指鲁迅夫人许广平。
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
当时,海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故称“雏”。
鬓有丝:指两鬓斑自。
鲁迅写此诗时已51岁,因多遭离乱与忧患,故有憔悴、衰老之感。
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
城头:指南京。
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忍看:原作“眼看”,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忍看”。
朋辈:即朋友,战友: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
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
原作“刀边”,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刀丛”。
无写处:含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
缁(zī)衣:即黑色的衣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1931年2月,时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时,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写。
赏析春天本应该是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的,然而,军阀的统治吞噬了美好的春天,人们仿佛生活在茫茫黑夜之中。
“惯于”既是反话,更是愤激之语。
“挈妇将雏鬓有丝”展现了作者携妻带子辗转奔波的艰苦生活;夜茫茫、路漫漫,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悲愤忧愁,已使他鬓发染霜。
“梦里依稀慈母泪”,慈母们日夜担心受怕,眼中充盈着擦不干的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鲁讯同时代的梁实秋先生的译文: 同样的,各种动物都有一些美感,虽然它们欣赏的是不同的东 西,故它们也许有是非的感念,即使会被这是非感念引导着去 做颇不相同的行动。
注:感念=观念,底 是鲁讯创造的助词,他认为 的 地得不够用 就有造了个底
THE END
In the same as various animals have some sense of beauty, though they admire widely different objects, so they might have a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though led by it to follow widely different lines of conditions. —Charles Darwin 鲁讯先生的译文: 正如一切动物,美的情感是天禀的一样,虽然他们也被非常之 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它们(也)会有关于善和恶的概念, 虽然这些概念也将它们引到和我们完全反对的行动去。
俄国文学:俄国1905年革命后,正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窃来了俄罗斯文学的 “普罗米修斯之火”。他早期所作的《摩罗诗力说》在分析19世纪几位最伟大 的革命浪漫诗人的诗作时,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1909年在鲁迅和周 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 品。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他 还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韦素园、李霁野等出版译作,帮助他们创办未 名社。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 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 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科幻小说: 鲁迅还翻译了大量日文版科幻小说,如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两 部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日德法等国:鲁迅早期比较关注拜伦、雪莱、卢梭、尼采等西方作家。鲁迅等 人集体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另外,他还组织翻译了马克· 吐温的《夏 娃日记》,在简短的小引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们的看法。他在 中国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如日本作家 夏目漱石、森欧外的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匈牙 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罗马 尼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品,以及荷兰作家望· 蔼覃的《小约翰》,芬兰女作家明 那· 亢德的《疯姑娘》等。 文艺理论:鲁迅早期翻译了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 牙之塔》,出版他在1924年至1928年间译的文艺论文的结集《壁下译丛》等, 后来又译了苏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集《艺术论》、文艺评论集《文艺与 批评》以及据日译本ithful than smooth”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 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 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 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 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 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 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 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 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 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 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Luxun
Basic Information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 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yingyi"
直译,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又叫做硬译。指在不同文字之间的翻 译过程中严格按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方式。我们不能单一地、 抽象地做出结论。
Lu Xun’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uch languages as English, Russian, German, and Korean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