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h
8
大学课程的设置:
1、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2、学生有相当的主动权; 3、毕业前必须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4、学校提供大量出国交换学习的
机会;
h
9
第四节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参考原则:
1、兴趣和能力; 2、职业方向; 3、就业前景; 4、移民前景。
h
10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 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 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 年轻人。主要学校分类有: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 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 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 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 以及科学和数学)
h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4年(有的联邦州为6
年,后两年为定向课程Orientierungsstufe)

初级教育I Sekundarbereich I:小学结业后进入该
阶段

初级教育II Sekundarbereich II:衔接文理中学第
h
4
二、初、中级教育
1、Grundschule 2、Gymnasium 3、Gesamtschule 4、Realschule 5、Hauptschule 6、Fachschule
h
5
h
பைடு நூலகம்
6
h
7
综合大学(Universitaet)与技 术应用大学(Fachhochschule)的 差异: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德国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德国
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历了多次 改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构与特点
结构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学校和企业共 同承担,学生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 ,也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形成双元 制教育模式。
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注重实践性和应 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和职 业道德的培养。
神的人才。
德国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自治 和自主性,各州拥有较大的教 育自主权,可以根据地方特色
和需求制定教育政策。
德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 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经 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
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公平和普及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 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 教育。
02
德国高等教育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与发展趋势
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加 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推广数字 化教育等。
发展趋势
未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数字化和 智能化、国际化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 发展的需求。
04
德国基础教育制度
学制改革
社会参与
德国高校正在进行学制改革, 引入了更灵活的学分制和模 块化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
德国高校注重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 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03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 纪的手工业行会,随着工业革命 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 教育体系。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 文科中学:偏重于古典语言 ; • 实科学校: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 • 文实中学:最初由一部分实科中学因增加神学和 拉丁语课程而形成,古典语与实用知识的学习并 重。 • 4.高等教育:在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下,大学趋向 于统一化和国有化。在大学的课程中,科学技术、 商业及现代外国语等得到了加强。“学术研究自 由”和“教学自由”等柏林大学所倡导的德国大 学的传统精神,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路德派和虔信派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时期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立法:自16世纪就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 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设立教育管理机构 1787年普鲁士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 责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②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代表人物:巴西多 泛爱学校: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 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注重实用型和儿童的兴趣,以户外活动和 游戏为重要课程等。
巴 西 多 在 泛 爱 学 校 任 教
(2)中等教育——兴办实科中学 ① 文科中学 ② 实科中学 1708年虔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 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是最早的 一所实科学校。 ③骑士学院: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19世纪前期——洪堡改革 1.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1)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颁布了《初等义 务教育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丰富和扩展其教学内容; (3)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2.中等教育的改革 (1)文科中学 ①将原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③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 19世纪,实科中学发展迅速,主要职责 在于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但地 位低于文科中学。

现代第四节 德国现代教育

现代第四节 德国现代教育

• 3、高等教育方面 •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 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 同时,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控制。
四、联邦德国(西德)的教育
• 1949年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占领 东部,称为民主共和国(东德) • 战后经济与教育处于瘫痪状态,主要是 恢复教育,直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 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5、德国青年运动 • 德国青年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对德国社会教 育和思想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德国的青年运动产生于19世纪后期。运动初 期,比较注重青年人自身自由的生活方式。 • 到20年代中期,这一团体的活动常常带有军 事性和年代后政治性。 • 到20年代后期,右翼势力加强,更倾向于军 国主义,演变为后来纳粹德国时期的青年组 织。
(一)1959年教育改革
• 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 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初等和中等教育 问题 • 初等教育:所有儿童均接受4年学校基础 教育,2年促进阶段的教育。
• 中等教育: 三种中学类型:
主要学校:初步文化知识,为接受职业教育作准备 实科学校: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工商业、机关 高级中学:也叫完全中学或学术中学,经过选拔升 大学
4、职业教育方面 • 在职业教育方面,各州在全时制义务教育 之后,实施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 职业基础学校、职业或专科补习学校等。 • 其体制比较完善,结构比较多样,对其他 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1892年进行改革,1901年正式确立三种 类型中学: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文实中学
学制9年
二、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1919-1933年)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于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政治野心也显露出来,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成为战败国。

之后建立起魏玛共和国。

由于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不久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统治的国家,使德国学校教育产生倒退。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又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基本上沿袭了以前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共和时期德国教育的传统。

进入九十年代,德国又重新统一。

所有这一切变迁对德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战结束后,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

在魏玛共和时期,德国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师培养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初等教育《魏玛宪法》要求废除等级的双轨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单一的学校系统。

凡6-10岁的儿童,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进4年制的基础学校学习,进行义务教育。

读完基础学校,可以到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4年,完成义务教育,4年基础学校再加上4年高等国民学校,构成了全部的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这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级在享受初等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也为在根本上废除教育的双轨制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德意志中学的创立,是与德国教育中长期存在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紧密联系的。

在这里,德意志的文学、劳动、地理等课程特别受到重视,渗透着日尔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

上层建筑学校,与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相衔接,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以被选拔到上层建筑学校,继续学习六年,将来有资格报考高等学校。

3.教师培养德国一直重视师范教育,共和时期,小学教师由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

师范教育从原来的初等教育轨道提高到中等教育轨道,只有中等学校毕业生通过严格考试选拔才能作为未来小学教师进行培养。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行业变化。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比较教育学——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此外, 德国的大学也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
10
二、二战后德国的教育发展
(一)《总纲计划》 (二)《汉堡协定》
(三)《教育结构计划》 (四)《2010年议程 》
11
(一)《总纲计划》
1959年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 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
1、初等教育:基础学校教育(4)+ 促进阶段教育(2)。 2、中等教育:主要学校、实科学校 和高级中学 。
9
(五) 高等教育国际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等学校、众多学 术组织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 仅与中国合作的项目 有363 个。高等学校几年前提出并坚持用英语授课, 利用高 校不收学费的优势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
近年来, 在德的外国学生数量增长很快, 从1977 年的5 万 人, 1991 年的10 万人, 1997 年的15 万人, 到2003年的23 万 人,2011年首次突破25万人。目前高校中, 外国学生占学生 总数的11%, 其中前3 位的分别是: 中国2.4万人, 俄罗斯1 万 人,奥地利8000人。
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 对学生进行扩展的普通教育。大部 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 具有升入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 里深造的资格。
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 从5 年级至13 年级, 对学生
进行深化的普及教育。毕业生可获得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 的资格。课程包括语言—文学 —艺术、社会科学、 数学 —自然科学 —技术3 个领域, 除此, 必修课 还包括宗教课和体育。
人才; 4、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5、加强教育决策的政策咨询, 扩大高校
办学自主权利。
16
17
2. 强调革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建设精英大学 4. 集中资助重点研究领域 5. 改革贷学金制度 6. 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 7. 增建全日制学校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第九章 德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本章框架ຫໍສະໝຸດ 索教育行政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初等教育:路德义务教育;泛爱运 动;洪堡德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柏林大学;高等工业学 校;专业学院。
第九章 德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重点:泛爱运动;洪堡德教育改革;柏林大学;
高等工业学校。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早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9所大学,这些大学的特点是注重 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同时也开始强调接近实际 生活和对学术的探讨。大学开设的科目主要有神学、古 典语言和文学、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另外一 些实用的学科也受到重视,如数学、物理、地理、和实 验课等。后来又创办了一些新式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推 动德国的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工业学校:
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技术发展惊人,参加这些部 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科技知识,为此,出现了 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它传授 的知识以实用为主,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是 直接为生产服务的。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专业学院: 继高等工业学校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学院, 台采矿,农业,军事,军工等学院,总之,19世纪德国 的高等学校发展得较快。 技术教育:从1812年起开始受到重视,从1820年开始 技术教育和工业学校改由商工局领导,在25个行政区各 建一所地方工业学校,学制2年。 重视职业教育成为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ppt课件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ppt课件
13
2.考试制度。 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以1944年教育法所规定的一套复杂、严格 的考试制度作为基础的。这套表面上体现“教育机会平等”的考 试制度,实质上是英国实行“双轨制”的合法外衣。它的主要内 容 有 : 十 一 岁 考 试 。 又 称 “ 11+ 考 试 ” , 并 根 据 3A(Age 年 龄 , Abilty能力,Aptitude性向)分别纳入相应的中等学校;60年代这 一考试被取消,学生免试升入综合中学学习。十六岁考试。完成 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这种十六岁考试来取得相应的资格。考 试分两种:一种为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简称GCE考试。考试成绩 分普通水平和高级水平两种,只有通过普通水平和高级水平两种 考试的人才可进人大学或技术学院继续深造。另一种为中等教育 证书考试,简称CSE考试。大学奖学金考试和学位考试。
16
5.高等教育。英国的高等教育在战后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新 型大学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英国的高等教育 机构主要有五大类:大学(包括古典大学和现代大学)、多科技术学 院、新大学、师范学院及开放大学等。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独具特色,至今无一所直属中央政府的国立 大学。大学完全自治,有学位授予权,不受教育和科学部的直接领 导,直接从国会享受津贴。学院以下的高等学校无学位授予权,归 属于教育和科学部的领导,接受部派的督学员的视察与指导。
14
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 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 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 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 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 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 情操、责任感和文明习惯等。课程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自 然、卫生、美术、手工、音乐、体育和宗教等。教学上一般采用分 组教学的形式。另外,英国还有一种上承幼儿园、下接公学的独立 学校系统——预备学校,招收八至十三岁的儿童,为其升入公学作 准备。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近代德国的教育:17、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由于封建割据,教派争斗,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

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像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那样起来革命,而是屈从于封建势力。

18世纪70年代,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教育界出现了泛爱主义,拥护卢梭的思想,注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并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兴起,古希腊文化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受到推崇,促进了德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初的普鲁士与法国战争对德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开始经历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德国的经济、教育等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强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革命斗争。

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

当然,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强迫义务教育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

首先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特别是在其北部)占绝对优势。

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对新教势力扩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响,得意志境内各邦从16世纪中期开始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559年,威丁堡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1580年,萨克森也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玛颁布的教育法令规定,8到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

在众多颁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公国中,普鲁士的教育法令最为突出。

德国基础教育课件

德国基础教育课件

德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活动性和生活 性,在通过活动和交往,获取经验、掌握方法、善于 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达到对现实生活中自然、 科技、社会现象及其意义、关系、作用的理解认识。 在以下的职业课程体系的表现尤为突出。
4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双元制(Dual-system)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 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 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 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 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例如:德国中等教育的两年定向阶段和其后的三轨学校 是其教育结构具选择性的集中体现。这种选择性的基础 是,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必须承认和面对 人的差别性。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 其教育制度和结构都与特定的 历史传统、民族特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 关, 而且总是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 表现为一定条件下 的一定制度。
从19 世纪以来, 崇尚理性、求取真知的传统导致了德 国科学、教育界注重实验和实践。特别是教育领域, 包括基础教育领域,反对百科全书派和机械唯物主义 关于被动获取知识的观点,提倡以实践的手段取得生 动的知识,认识和发展己有的理论。
1 8、19世纪不仅出现了一代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 方法论家, 而且一大批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起了决定 性推动作用的划时代科学家生,他们从小便养成重视 方法和方法论的思维习惯。
对教育问题不 断进行反思
加强师资培训 和教师进修
以法治教
注重学生实践 能力的培养
注重向学生传授 方法和方法论
给学生以充分 的选择机会
基础教育, 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到各类学校的 归属及校长的任职资格,从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目 标、内容、考核到教师的任职资格、义务、权利及督 导( 德国的督导主要是“督”教师) ,从各类学校运行 发展的经费保障到对学校日常经费的限制等等, 所有一 切都有严格的、有力度法律规定, 违法必纠。

德国近代教育

德国近代教育

• 1642-哥达-学校规程

规定5岁入学;对缺课学生家长罚款
1717年—普鲁士—《普鲁士义务教育令》
普鲁士第一个强迫初等义务教育法 规 父母须送其4~12岁子女入学
对违反法令的父母予以惩罚
1763—普鲁士—《普通学校通则》
父母需将5~13岁儿童送入学校,违者罚款; 获得初等教育证书者取得受雇资格 冬季儿童每周上课六天,夏季每日上午上课 担任教师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图书馆 1815
校徽
神学院院标 法学院院标
哲学院院标 农学院院标
德国新大学运动的意义
• ★开创西方学术自由之风 • ★开辟了大学的研究功能 • ★影响到欧洲其他大学的办学模式 • ★开始赋予大学新的使命
——对国家、民族、社会、 科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19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
• 社会政治的复杂性
1.大学的性质
• 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完善人格的机构
• 大学应具有独立性

不为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作用
• 大学的非功利性

非职业教育
2.大学教育的原则
第一,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
发展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 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基础——学术自由
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 创设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学术环境
(二)泛爱主义教育与泛爱学校
• 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的一种教育 思潮,主要受法国启蒙思想和卢梭思想 的影响,主张以人类的互爱为教育原则。 代表人物是教育家巴西多。
巴西多(又译“巴泽多”) (J. B. Basedou,1724~1790) • 1774—德骚——泛爱学校
• (Philanthropinu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在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强化军阀统治,扩充军队——培养“忠顺”臣民,称霸政策效 劳的仆役和士兵——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⒈颁布义务教育法:
(1)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
路德派教育: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
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 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他们着重于发
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据统计,到十八世纪初叶,在普 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1727)在哈勒地方,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孤儿院、初 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⑵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平低,管理 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⑶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十八世纪初,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实科中学应运而生。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 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⑴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地位低。由仆 人、手工业者(裁缝师、鞋匠)、残废军 人等兼任;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近代以来德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 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 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 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 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 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1719世纪的教育是以德意志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为原型的。
从此中、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教育进一 步世俗化,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 学讲坛的局面,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开设历史、 政治、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 课程,如物理、地理、数学及实验等,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突破 了拉丁语、希腊语的教学。
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讲授数学、力学、物理学、自然、天文、地理、绘图等,这是西方教 育史上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
此后,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 科。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国外:1806年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了德国诸 侯,强迫小邦合并,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资 产阶级的改革。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泛 爱 主 义 教 育 : 代 表 人 物 巴 西 多 ( J.H.Bacedow 1724-1790);他深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在1774年,他创办了“泛爱学校”;这 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1734年成立的哥丁根 大学,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接近实际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体而言,大学的贵族性很强,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表现出教育 的双轨制特点。 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民族性特征。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国内:出现巴西多、洪堡、赫尔巴特等一批教 育家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
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
管理人才。但近代,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
等地位。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18世纪后期,为了改变以往教会控制中高等教 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控制,各邦国专门设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部 门。如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 理其境内的中高等学校。
继此之后,泛爱学校在德国各地纷纷出现,形成了泛 爱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可说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启蒙教育运动。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 (17世纪—18世纪初)
(二)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 (18世纪初—18世纪末)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尤其在北部)占据 绝对优势。当时新教派,为了扩展新教的势力,都极为重视教育 工作,把初等教育作为向底层居民灌输新教教义的有力工具。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一)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⒈17-19世纪初叶,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家。70%农民 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的自由主义运动。 (二)富有革命的传统
十六世纪初,德国就爆发了影响整个欧洲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1834年,联邦中的十八个邦,以普鲁士为盟主,成立了关税同盟,结成 了一个密切的经济区域,从而促进了德国的工商业发展,德国棉织品生 产到1848年时比1836年提高大约50%。重工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19世 纪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