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合集下载

Removed_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作业规程 4

Removed_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作业规程 4

2、为保证正规循环作业的完成,工作面施工作业必须根据劳动组织的人员配备,合理安排工序,工序与工序之间尽量做到交叉作业、平行作业,以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指标项目指标
40
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施工准备
1、施工前,由区队技术人员编写《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作业规程》,并同时向该工作面作业人员进行传达,签字,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下井作业。

32
4、电雷管必须由爆破工亲自运送,运送炸药必须由爆破工亲自运送或在爆破工监护的情况下指定他人运送。

炸药、雷管必须分装在抗冲撞、防震、防静电的非金属容器
第五节防治水管理
1、坚持“预报预测,有掘必探,先探后掘,长探短掘,探后批掘”原则。

2、迎头出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

15101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15101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一、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及开采范围15101回采工作面位于主斜井工作面东部,工作面南部为运输巷,北部为采区煤柱,西部为主斜井保安煤柱,东部为15号煤层实体煤。

该工作面所处地表属高山地形,覆盖层平均厚度为142m,此处地面无村庄和其他建筑物。

(二)、回采巷道布置在运输、回风大巷北侧布置15101工作面运输和回风顺槽,新开一开切眼,长度为80m,高度为2.5m,工作面由北向南推进。

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均采用梯形断面,上宽4.8m,下宽5.0m,净高为2.3m,木棚支护。

详见15101工作面巷道布置图1---2---1。

(三)、工作面要素表1---3---l工作面要素表二、地质情况(一)、煤层赋存情况1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K2灰岩之下,15101工作面上方覆盖层厚度为133~156m,平均为142 m。

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15号煤层走向为东----西,向南倾斜,倾角为5°,含夹矸l~4层,煤层厚度为2.37~2.63 m,平均2.5 m。

(二)、地质构造15101回采工作面范围内地层走向大致为东----西,向南倾斜,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为3º---6º。

地质条件较简单,目前工作面尚未发现断层、陷落柱、岩浆岩侵入等影响开采的地质构造。

(三)、顶、底板岩性据该生产矿井地质资料,1 5号煤层直接顶板为K2灰岩,厚度为8.65m 左右。

底板为砂质泥岩、铝土岩、粘土岩。

(四)、水文地质情况15101工作面西北部和南部3号煤层已采空或古空,有积水可能,在下组煤层矿坑顶板岩石冒落导水裂隙带等不同沟通渠道的作用下,可对15号煤层矿坑产生不同程度的充水。

15号煤层上覆K2、K3灰岩岩溶裂隙水将是该工作面充水的主要来源,对开采有一定影响。

15号煤层上覆其他裂隙充水因素由于含水性较弱,且位于15号煤层采动裂隙之上,因此,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矿正常涌水量位6.6m3/h。

回风大巷施工作业规程

回风大巷施工作业规程

目录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编写依据 (1)第二章井上下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2)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2)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2)第四节水文地质 (4)第五节其他相关情况 (4)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5)第一节巷道布置 (5)第二节支护设计 (6)第四章巷道施工 (17)第一节施工方法 (17)第二节施工工艺 (17)第三节装、运煤方式 (18)第四节管线敷设 (18)第五节设备及工具配备 (18)第五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第一节劳动组织 (20)第二节循环作业图表 (20)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1)第六章生产系统 (22)第一节通风系统 (22)第二节压风系统 (24)第三节防尘系统 (24)第四节防灭火 (25)第五节安全监测系统 (25)第六节供电系统 (26)第七节排水系统 (31)第八节运输系统 (31)第九节通迅系统 (32)第七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32)第一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41)第二节灾害预防 (35)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41)第一节施工准备 (41)第二节“一通三防”管理 (41)第三节顶板管理 (45)第四节防治水管理 (47)第五节机电管理 (49)第六节运输管理 (53)第七节掘进机使用及管理 (59)第八节其他 (63)第九节安全制度 (64)第十节针对性安全措施 (65)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回风大巷。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该巷道掘进的目的:承担全矿井回风任务并兼做安全出口通道。

三、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回风大巷设计延伸长度为:1941米。

服务年限:至矿井回采完毕。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本掘进工作面根据矿井接续分段进行延伸。

第二节编写依据一、根据山西约翰芬雷华能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编制的《神木县三江能源有限公司煤矿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开采设计说明书》。

回风大巷规程(机掘)

回风大巷规程(机掘)

胜利煤焦有限公司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回风大巷南段编制人:赵庆东区队长:史修武施工单位:综掘工区批准人:张传龙编号: JJGCH--14编制日期: 2012年 2 月10 日执行日期: 2012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概况………………………………………… 1-1 第一节概述…………………………………… 1-1 第二节编写依据……………………………… 1-1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2-1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2-1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2-1 第三节地质构造……………………………… 2-2 第四节水文地质……………………………… 2-2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3-1 第一节巷道布置……………………………… 3-1 第二节支护设计……………………………… 3-1 第三节支护工艺……………………………… 3-5 第四章施工工艺…………………………………… 4-1第一节施工方法……………………………… 4-1 第二节凿岩方式……………………………… 4-1 第三节装、运岩(煤)方式………………… 4-1 第四节管线及轨道敷设……………………… 4-1 第五节设备及工具配备……………………… 4-2 第五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1 第一节劳动组织……………………………… 5-1 第二节循环作业……………………………… 5-2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2 第六章生产系统…………………………………… 6-1 第一节通风系统……………………………… 6-1 第二节压风系统……………………………… 6-2 第三节防尘系统……………………………… 6-3 第四节防灭火………………………………… 6-3 第五节安全监测系统………………………… 6-3 第六节供电系统……………………………… 6-4 第七节排水系统……………………………… 6-4 第八节运输系统……………………………… 6-4 第九节通讯系统……………………………… 6-4 第七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7-1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8-1 第一节施工准备……………………………… 8-1 第二节“一通三防”管理…………………… 8-1 第三节顶板管理……………………………… 8-2 第四节防治水管理…………………………… 8-5 第五节机电管理…………………………… 8-6 第六节运输管理……………………………… 8-8 第七节应用EBZ-160型综掘机安全管理…… 8-10 第八节其它…………………………………… 8-16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位置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回风大巷南段,开门位于回风大巷联络巷导线点F3处,开门处底板标高为+716.641,巷道方位角213°。

煤矿综采作业规程

煤矿综采作业规程

煤矿综采作业规程————————————————————————————————作者:————————————————————————————————日期:工作面简介该工作面地面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束会川以西,治沙站林场以北一带。

盖山厚度80米左右。

井下位置:位于5-1煤层西盘区西翼,东~南为5-1煤层实煤区,北为西运输大巷,西为1503机掘巷。

5-1煤层结构简单,赋存形式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煤层平均厚度2.1米,采后地面将会产生裂缝。

该工作面使用MG-170/410-WD采煤机落装煤,使用SGZ-630/180型运输机。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150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

第二节:煤层结构情况一、本工作面开采煤层情况见表2。

表二:煤层情况表煤层厚度(米)1.8~2.5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度)1-30煤层硬度(f)2.1 20 3可采指数1 变异系数(﹪)稳定程度稳定煤质为特低灰、特低硫长焰煤。

煤种牌号:CY41第三节:煤层顶底板情况一、开采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3表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顶底板情况顶板名称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特征老顶 砂质泥岩 15.3 深灰色砂质泥岩直接顶 砂质泥岩 6.0深灰色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伪顶 粉砂岩 0.1~0.5 深灰色局部赋存 直接底粉砂岩3.0灰褐色、含植物根部化石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基本没有,对综采影响不大。

第五节:水文地质一、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岩组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二、其它水源的分析煤层情 况描述5-1#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稳定,煤层为1.8-2.5m ,平均煤厚2.1m 。

局部含一层夹矸。

区域评定为稳定煤层,埋深68.37~91.63m 。

倾角0~3度。

该工作面碎屑岩类含水岩组中,火烧岩体裂隙潜水承压水,有其特殊性。

煤矿31303工作面回采措施作业规程

煤矿31303工作面回采措施作业规程

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31303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编号:施工单位:编写人员:负责人:编制时间:《31303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审批栏会审日期会审地点主持人组织单位编写人员参加会审人员技术部采掘副总生产部机电副总通防部机电矿长安健环部掘开矿长机电部安全矿长物资部计划部生产矿长总工程师矿长会审意见栏1.风量计算取系数应更改,通风断面计算方式不正确;风速验算时验算最小风速按工作面最大控顶距时有效通风断面计算,验算最大风速时按工作面最小控顶距时有效通风断面计算。

2.新鲜风流通风路线和反风通风系统路线不全,应增加内容。

3.消防水用量未考虑防灭火液压泵站,应补全。

4.自然发火措施增加防止碎煤遗留采空区并及时构筑一般防火密闭的内容。

5.甲烷传感器工作技术数据一览表内容要改正。

6.增加综采队防尘职责范围:31303回风顺槽超前支护至31303胶运顺槽移变列车尾部所有防尘工作。

采煤机内、外喷雾水压必须达到要求,支架移设时必须喷雾。

7.工作面回风隅角导风帘维护由综采队负责。

8.供电设计内容比较乱,应重新设计验算。

9.生产系统缺压风系统。

10.各系统图应使用彩色打印,且系统图范围应包括主副井在内。

11.专项措施应单独编制审批。

12.缩面事宜没有说明。

13.阻化剂使用说明不详。

作业规程编制依据1. 《313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2. 《31303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图》3.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修订版)4.《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5.《煤矿安全规程专家解读》6.《察哈素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7.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2006版)8. 《煤矿开采设计手册》(2003版)9. 《察哈素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10.《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11.《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13.《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14.《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标准化及检查评分办法》15.《察哈素煤矿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批和贯彻执行管理办法》附图目录序号图纸名称图纸编号图幅01 31303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CHSJS-313-0301 1:500002 31303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CHSJS-313-0302 A303 31303顺槽地质素描图CHSJS-313-0303 1:5000/1:50004 31303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CHSJS-313-0304 1:500005 31303工作面巷道断面图CHSJS-313-0305 A306 31303工作面切眼、回撤通道设计图CHSJS-313-0306 A307 31303工作面控顶距示意图CHSJS-313-0307 A408 31303工作面端头顶三角煤回收正视图CHSJS-313-0308 A309 31303工作面端头斜切进刀示意图CHSJS-313-0309 A310 31303工作面设备布置及超前支护设计图CHSJS-313-0310 A311 31303工作面通风系统图CHSJS-313-0311 A312 31303工作面防尘供水系统图CHSJS-313-0312 A313 31303工作面监控系统图CHSJS-313-0313 A314 31303工作面供电系统图CHSJS-313-0314 A315 31303工作面排水系统图CHSJS-313-0315 A316 31303工作面运输系统图CHSJS-313-0316 A317 31303工作面照明及通讯控制系统图CHSJS-313-0317 A318 31303工作面循环作业图标CHSJS-313-0318 A319 31303工作面避灾路线图CHSJS-313-0319 A3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二章采煤方法 (4)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4)第二节工作面巷道布置 (4)第三节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5)第四节设备配置 (8)第五节回采要求 (14)第三章顶板管理 (16)第一节液压支架支护强度验算和液压泵站选型 (16)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19)第三节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22)第四节矿压观测 (25)第四章生产系统 (30)第一节通风系统 (30)第二节压风系统 (32)第三节防尘供水系统 (33)第四节防灭火系统 (36)第五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39)第六节工作面供电系统 (42)第七节排水系统 (64)第八节运输系统 (66)第九节照明、通讯及控制系统 (66)第五章工作面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8)第一节劳动组织 (68)第二节作业循环 (68)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9)第六章工程质量管理和煤质管理 (70)第一节工作面安全质量标准化 (70)第二节煤质管理 (72)第七章工作面灾害防治 (75)第一节瓦斯事故预防措施 (75)第二节煤尘引燃爆炸的预防措施 (77)第三节外因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79)第四节内因火灾预防措施 (80)第五节矿井水灾的预防措施 (84)第六节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85)第七节灾害事故的自救、互救及避灾方法 (87)第八节避灾路线 (91)第八章六大安全生产保障系统 (92)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92)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94)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 (95)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101)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 (104)第六节通信联络系统 (106)第七节六大系统的联合运行 (107)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108)第一节一般规定 (108)第二节顶板煤壁及巷帮管理 (112)第三节油脂管理 (123)第四节防治水 (123)第五节“一通三防”及安全监测 (124)第六节运输管理 (132)第七节机电管理 (136)第八节回采主要设备管理、安全措施 (143)第九节液压支架操作安全措施 (161)第十节单体液压支柱安全管理 (171)第十一节胶带输送机的回缩及操作安全技术措施 (173)第十二节工作面处理大块煤(矸)安全技术措施 (177)第十三节其它 (179)第一章概况一、井上下对照位置31303工作面南西为31301工作面采空区,北东为正在掘进的31305工作面,北西为主斜井井底,南东为井田南边界。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第一章工作面概况201工作面布置在矿井西翼的2#煤层中,201工作面为康家滩矿孙家沟井首采工作面:工作面东侧为炮采工作面(未采),西侧布置02回采面:南侧为采区的三条集中巷,工作面沿2#煤层走向布置,工作面顺槽长790米,工作面宽80米,201房采工作面布置两条顺槽即运输顺槽,回风顺槽。

顺槽方位角为332004′26″两顺槽中间间隔20米煤柱。

运输顺槽与回风顺槽之间每隔50米设一条联巷,该工作面共可布置6个支巷,每个支巷回采煤量为2527吨。

该工作面工业储量为29.3万吨,可采煤量为21.22万吨。

在工作面前时方向的右侧布置旺格维利条块,相邻支巷的中心距离12米。

该工作面掘房工程量为7416米,其中,顺槽工程量为1580米,顺槽间联巷工程量300米,旺格维利条块巷工程量5040米,条块联巷的工程量为496。

附图1-1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第二章煤层赋存与地质状况一、煤层赋存与煤质特征依据邻近已掘巷道揭露情况预测2#煤层在本采区赋存稳定,地层走向35°左右,倾向南西,煤层倾角3~9°,煤层厚度在6.4~8.28m,平均厚度为7.23m,煤层中普遍含有多层夹矸,夹矸厚度在0.2~0.6m之间,2#煤颜色为黑色,条痕为黑褐~褐黑色,玻璃光泽,半暗型及半亮型煤组成,容重1.34~1.40,硬度f=2~4,较脆易碎,为低磷,低硫,中灰—富灰,高发热量,中等粘结性气煤。

二、顶底板岩性:首采面2#煤层顶板为灰白色泥岩及厚层砂岩,底板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及砂岩。

三、地质状况简述:2#煤层赋存基本稳定,工作面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平缓单斜构造,从勘测资料和现生产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大的断裂构造,无岩浆侵入体,无冲刷带及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只有少数裂隙存在,对采掘基本无影响。

水文地质:2#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和底板砂岩,富水性弱,奥灰水对8号煤层开采基本无影响,但在遇到特殊地质构造时严防涌水突然增加。

011南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011南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陕西**煤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011南回风大巷掘进作业规程批准:总工程师:审核:生产部:机电部:安监部:通风科:编制:编制单位:开拓队单位主管:编制人员:编制时间:2011年3月8日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依据 (1)第二章地质情况 (2)一、围岩特征 (2)二、主要地质构造 (2)三、水文地质 (2)四、瓦斯情况 (2)第三章巷道断面及支护说明 (2)一、断面 (2)二、支护 (3)三、支护工艺及要求 (4)第四章施工工艺 (8)一、施工方法 (8)二、掘进方式 (8)三、扒装运输方式 (9)四、施工设备与供电情况 (9)五、掘进机截割顺序图 (10)六、装载与运输方式 (10)七、运输设备的铺设及安全设施 (10)八、管线及轨道敷设 (11)九、设备及工具配备 (12)第五章生产系统 (13)第一节通风 (13)第二节压风 (14)第三节综合防尘 (14)第四节安全监控 (15)第五节防灭火 (16)第六节供电 (16)第七节排水 (16)第八节运输 (16)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7)第一节作业方式 (17)第二节作业循环方式 (18)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附表) (18)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19)第一节一通三防 (19)第二节顶板 (23)第三节防治水 (24)第四节机电 (24)一、一般规定 (24)二、掘进机管理规定 (25)第五节运输 (27)一、刮板输送机运输 (27)二、小绞车运输 (28)第六节其它 (29)一、巷道开口时的措施 (29)二、质量标准化 (29)三、提高煤质措施 (29)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30)一、特殊情况下的防范措施 (30)二、避灾路线 (30)审批意见 (3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位置及相邻关系巷道名称为+850南回风大巷,根据生产部设计向西南延伸掘进,其东面为五采区工作面,西面为+855运输大巷。

4-2煤西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4-2煤西回风大巷作业规程

神木汇森凉水井煤矿2#风井工程4-2煤西翼回风大巷施工作业规程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位置及相邻关系1、巷道名称:4-2煤西翼回风大巷。

2、巷道相对位置:4-2煤西翼回风大巷位于2#风井西部,北面与1号联络巷相连,东面与4-2煤西翼联巷相连。

本巷道沿东西方向布置。

3、地形、地物:矿区整体地势从东向西逐渐走高。

其间以波状沙丘地为主,植被覆盖主要以沙打旺、沙柳为主。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4-2煤西翼回风大巷掘进的目的是为形成整个2#风井二期工程施工期间的运输系统和通风系统,满足该矿2#风井二期工程运输、行人及通风的需要。

三、巷道设计长度4-2煤西翼回风大巷设计长度为306.369m。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本巷道自2014年3月中旬开工,预计2014年4月上旬竣工。

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神木汇森凉水井煤矿2#风井工程4-2煤西翼回风大巷施工作业规程第二节编制依据一、神木汇森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凉水井煤矿2#风井井底车场及东、西翼大巷平、剖、断面图(图号为S1815-110);二、《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三、《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四、《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五、《煤炭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六、《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巷道采掘情况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掘情况见表2.1。

表2.1 井上下对照关系表工程名称4-2煤西翼回风大巷地面标高+1200.0m~+1316.8m 井下标高约为+1130.63m地面的相对位置建筑物、小井及其他地表以波状沙丘地为主,地势开阔,植被以沙柳、柠条、沙打旺为主,在沟谷地段,上覆黄土较薄,厚度约3~20m。

邻近采掘情况对掘进巷道的影响4-2煤西翼回风大巷位于2#风井西部,水平标高约为+1131m,北面与1号联络巷(已掘)相连,东面与4-2煤西翼联巷(已掘)相连。

煤七采区皮带巷、回风巷规程,修改的

煤七采区皮带巷、回风巷规程,修改的

3#煤七采区皮带巷、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第一章巷道布置及用途一、巷道布置3#煤七采区皮带巷、回风巷均布置于3﹟煤层中,七采区皮带巷开口于3#煤二水平回风巷停掘掌头位置,开口坐标X=4201191;七采区回风巷从3#煤二水平回风巷开口,两巷均沿3#煤顶板向东掘进2370米,方位角900,正东正西布置。

七采区回风巷与七采区皮带巷两巷平行布置间距(中对中)35米,两巷向东掘进至矿界位置,详见巷道布置示意图(附图一)。

二、主要技术参数七采区皮带巷、回风巷断面规格均为荒宽4.6米,荒高2.5米,荒断面11.5平方米;净宽4.4米,净高2.4米,净断面10.56平方米。

(注:巷道长为约数,准确数以地测组通知数为准)三、巷道性质、用途及设计依据本次掘进的巷道均为采区准备巷,主要服务于3#煤七采区,作运输及通风使用。

本面所掘巷道施工依据为生产技术部设计组编制的《3#煤七采区大巷设计图》。

批准时间为2008年4月16日。

本次所掘巷道地质资料依据为生产技术部地质组提供的《3#煤七采区掘进地质说明书》。

批准时间为2008年3月9日。

第二章地质概况一、井下位置北靠米家庄、上峪村庄设计煤柱;西部为二水平开拓大巷;东部临近矿界煤柱;南部为七采区设计工作面。

二、地面位于南河及南河以南的山地、黄土丘陵地貌,地表以耕地为主,有少量树木。

三、煤层据K-33、、H-10钻孔资料,煤层在2.4m左右,属简单构造,较稳定,以镜煤为主,埋藏深度270m 左右。

四、顶底板据K-33、、H-10钻孔资料,顶板一般为砂质泥岩,局部变化为细砂岩或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伪顶一般托不住。

老顶一般厚度为6米左右,底板一般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具滑面。

五、构造位于米家庄、上峪背斜构造的南翼,本区域煤层大致呈走向东西,向南倾伏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一般在6°左右。

六、水文地质 3#煤充水因素为砂岩裂隙含水岩组,属弱含水层,局部赋水较发育,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局部顶板破碎,沟通上方含水层,会出现淋头水。

煤矿回风大巷掘进作业规程

煤矿回风大巷掘进作业规程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中央二号回风大巷。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中央二号回风大巷的掘进目的是满足矿井通风、行人等要求。

巷道主要用途为担负着采区工作面通风系统的总回风任务。

三、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中央二号回风大巷设计全长2102m,掘进坡度为+1°。

现已施工至三号措施巷向东6m处,已完成工程量为928m,剩余1174m。

服务年限:69年。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根据《某矿井2011年基本建设计划说明书》,本掘进工作面自2011年4月份开工,预计于 2011年9月份竣工。

第二节编写依据本规程依据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的陕西彬长矿区某矿井施工设计图纸编制。

1、中央大巷开凿平、剖、断面图图纸编号:S1425-110-12、《某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文字说明(终稿)》3、有关法律法规《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

4、有关安全管理制度《井巷工程质量及验收管理规定》、中煤五建公司《矿井“一通三防”管理专项规定》、《巷道施工顶板管理专项规定》、《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顶板临时支护管理规定》等。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一、地面位置:中央二号回风大巷相对地面位于某煤矿工业广场向东约1500m处,地面大部为耕田,无村庄。

二、井下位置、标高及四邻采掘情况:中央二号回风大巷开工位置位于三号措施巷向东6m处(斜距),施工方位90°,本巷道南侧34.2m(平距)为中央二号辅助运输大巷,北面、东面均为未开拓的实碳区。

邻近无开采采区。

工作面掘进标高在+352.472~+391.715m之间。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硬度系数:4号煤层产状N10-20°W/∠4°,厚度23.6m;层状构造,贝壳状、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燃烧时易燃、焰长、烟浓;视密度平均1.32t/m3,硬度系数f=1.7。

总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总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襄矿新庄煤业有限公司总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二〇一二年总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第1章 概 况1、 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总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2、 掘进目的及用途:掘进本巷道的目的是形成90万吨/年矿井井下回风大巷,满足井下通风、避灾等的需要。

3、 巷道设计长度和服务年限巷道设计长度:1200米服务年限:15年四、15105工作面运输顺槽位于皮带巷西部,南部为15103工作面,该巷道沿煤层由东向西沿底板掘进。

方位角为2630。

采用梯形工字钢支护。

净断面积为8.71m2、上口净宽2.9m,下口净宽3.8m,净高2.6m,附:巷道位置图(一)第二章 地质概况1、 地面相对位置:所掘巷道相对于我矿工业广场西北,地面为山地。

2、 煤层的赋存情况:井田内开采煤层为15-3#煤层,整体呈单斜构造,倾向西北,倾角0-5°,煤层厚度稳定,平均2.8米。

煤层上部有0.75米厚的矸石。

三、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指数2010年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安发【2011】107号《关于2010年度年产30万吨以下矿井瓦斯等级签定结果的批复》,我矿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53m3/min,相对涌出量为4.24 m3/t,属低瓦斯矿井;15-3#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Ш级,不易自燃,根据山西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地质报告,煤尘具有爆炸性。

四、水文地质情况:由于受老顶上部k2石灰岩含水层的影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50-80m3/h。

五、 围岩特征1、伪顶:为灰黑色碳质岩,厚度为0.1-0.3米之间,层位不稳定,随掘随落。

2、直接顶:为砂质泥岩,砂岩互层,厚度约3 m。

3、老顶:为细砂岩。

4、底板:为炭质泥岩。

(附:煤层顶底板柱状图)第三章 巷道断面及支护本巷道净断面积为8.71m2、上口净宽2.9m,下口净宽3.8m,净高2.6m,支护形式采用梯形工字钢加水泥板,棚距0.75m,顶、邦用水泥背板,如遇煤体破碎时要按情况缩小棚距,加强支护。

总回风巷作业规程

总回风巷作业规程

第一节概述-----------------------------------------------------------------------2第二节编写依据-----------------------------------------------------------------2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 2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3第二节地质构造-----------------------------------------------------------------3第三节水文地质-----------------------------------------------------------------3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 3第一节巷道布置-----------------------------------------------------------------3第二节矿压观测-----------------------------------------------------------------4第三节支护设计〔参数〕-----------------------------------------------------4第四章施工工艺 --------------------------------------------------- 6第一节施工方法-----------------------------------------------------------------6第二节爆破作业-----------------------------------------------------------------7第三节喷射混凝土--------------------------------------------------------------7第四节装载与运输--------------------------------------------------------------7第五章生产系统 --------------------------------------------------- 8第一节通风-----------------------------------------------------------------------8第二节压风--------------------------------------------------------------------- 10第三节瓦斯防治--------------------------------------------------------------- 10第四节综合防尘--------------------------------------------------------------- 10第五节防灭火------------------------------------------------------------------ 11第六节安全监控--------------------------------------------------------------- 11第八节排水--------------------------------------------------------------------- 11第九节运输--------------------------------------------------------------------- 11第十节照明,通信和信号 ----------------------------------------------------- 12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第一节劳动组织--------------------------------------------------------------- 12第二节循环作业--------------------------------------------------------------- 12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 13第一节一通三防--------------------------------------------------------------- 13第二节顶板--------------------------------------------------------------------- 15第三节爆破--------------------------------------------------------------------- 15第四节水害预测治理和防治水--------------------------------------------- 16第五节机电--------------------------------------------------------------------- 17第六节运输--------------------------------------------------------------------- 18第七节安全保证措施--------------------------------------------------------- 20第八节:U型钢支护注意事项 ------------------------------------------------ 20第九节其他--------------------------------------------------------------------- 21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 2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总回风巷。

K8111回风顺槽及切巷作业规程

K8111回风顺槽及切巷作业规程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巷道用途、设计长度、工程量、坡度、服务年限、预计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见表1-1。

表1-1 巷道基本情况表附:K8111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图(一)第二节编写依据一、经过审批的设计及批准时间本面所掘巷道依据《阳煤集团三矿扩一区采区巷道布置设计图(修改)》。

批准时间为2001年12月。

二、地质说明书本面所掘巷道地质资料的依据是《扩一区15#煤K8111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批准时间为2006年1月。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见表2-1 。

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表2-1第二节煤层赋存特征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f),顶、底板岩性及特征分析;预测巷道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指数、地温等情况见表2-2、顶底板情况见表2-3。

煤层特征情况表表2-2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2-3附:煤层综合柱状图(二)、巷道预测剖面图(三)第三节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情况:综观本面,煤层北高南低,整体为一走向NE、倾向SE 的单斜构造形态。

煤层倾角2°—11°,平均为4°左右。

根据扩一区已有地质资料分析,预计本巷在掘进过程中会遇小型断裂构造或挠曲。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预计会揭露挠曲或小型断裂构造,对掘进有一定影响。

第四节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本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计南部老顶四节石灰岩局部富水,在掘进期间可能会出现滴水或淋头水现象,但对正常生产影响不大。

最大涌水量1.0m3/h 正常涌水量0.02 m3/h。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K8111回风顺槽及切巷均开掘于15#煤层中,切巷由进风顺槽开口沿底板掘进,回风分两段,即:一段由切巷开始由南向北沿底板掘进(下称回风返头);另一段待K8109回采结束后由腰巷开口沿顶板掘进15米后按-12°找见下层后由北向南沿底板掘进与回风返头贯通。

第二节矿压观测一、观测对象:K8111回风顺槽及切巷。

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作业规程 4

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作业规程 4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二、巷道类别:准备巷道三、巷道位置关系:采区变电所开口于消防材料库通道中心转向点以180°方位,施工过程中经过胶带大巷、于南回风大巷控点后41.627m处交叉到位,巷道北面为+1330水平轨道大巷,南面为南回风大巷,西面为3#联络巷和南回2#联络巷,东面为5#联络巷和南回措施巷,回风立眼位于南回风大巷控点后41.627m处左帮的一硐室内。

四、巷道用途:变电所是为便于采区供电需求,回风立眼用于采区变电所回风。

五、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采区变电所设计长度为68.44m,回风立眼设计于硐室内,垂距10.4m。

服务年限:10年。

六、预计开工时间:2013年5月10日开始施工。

第二节编写依据1、参照国家《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相关规定;2、《五轮山矿井采区变电所及回风立眼设计施工图》;3、《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4、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5、《五轮山工程技术部gcb2013-017号业务联系书》;6、《五轮山通防部专项防突措施》及《消突评估报告》。

第二章、巷道地理位置及水文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周围开采情况表水平名称一水平采区名称一采区地面标高(m)+1600 m 井下标高(m)+1330m 地面的相对位置及建筑物该作业头与地面相对高差270m,地面无建筑物。

掘进对地面设施的影响掘进对地面无影响。

邻近采区开采情况无开采工作面。

走向180°方位长度68.44m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层间距?1.该巷道迎头将揭露5-3煤,5-3煤厚约1.3m,似金属光泽,半亮型,镜煤亮煤以薄层出现,层状构造。

前掘过程中将揭5-2煤层,5-2煤厚约0.8m,灰黑色,块状,镜煤及亮煤组成,似金属光泽,半亮型,镜煤以薄层状出现,层状构造。

(工作规范)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完整)

(工作规范)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完整)

瓦斯煤尘 及自燃发 火情况
根据瓦斯等级定报告结论,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 涌出量为 4.5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38.9m3/min,煤层自然倾向为 Ⅲ类,不自燃,煤尘无爆炸性。
4
其它须要 说明的问

1、加强采面上隅角的瓦斯管理,防止瓦斯聚积,发生意外事故。 2、对所有密闭必须按照规程要求施工,搞好一通三防工作,防止 煤炭自然。 3、严格按抽放设计抽放瓦斯
定性 直接底板为粘土质泥岩,抗压强度 759kg/m2, 吸水性为 1.68%,遇水底板凸起 0.2—0.3m。
构造 情况
1161 回采工作面有两个小断层,F1 落差 1.5 米,F2 落差 0.8 米, 回采时特别注意断层附近的顶板,及瓦斯管理,加强现场管理。
水文地质 情况
龙潭煤系一般含水性较弱,水量小,虽然煤系地层顶部长兴组及底 部茅口组石灰岩含水丰富,但距 M16 号煤层较远,对开采 M16 号 煤层影响不大,因构造破坏有可能波及到 M16 号煤层,因此开采 如遇可疑情况,需先探后采,以防水患。
安全出口20范围内支架完整无缺上安全出口巷道高度不低于16安全出口巷道高度不得低于18设备名称型号单位使用备用合计备注刮板运输机sgd42030单体液压柱dz2030100625125750金属铰接梁hdja1000500100600煤电钻zms12单体液压柱dz2030100501060乳化液泵xrb2b80200潜水泵bqk1520a回柱绞车jh2513调度绞车jd114单体液压柱dz2030100501060回柱绞车jh25调度绞车jd114五生产系统及风量计算1主要生产系统流程运输系统回采作面一1161运输巷一皮带下山一运输平巷一暗斜井一主平硐一地面通风系统主平硐暗斜井运输平一轨道下山一1161运输巷回采工作面一1161回风巷一回风下山一总回风巷一地面运料系统主平硐暗斜井运输平轨道下山1161运输巷回采工作面1161回风巷安全出口1161回风巷工作面供电系统地面配电房采区变电所轨道下山1161运输巷回采工作面142风量计算按出勤最多人数计算q4kn4x135x1581按一次放炮最多炸药量计算

96305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

96305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

96301长壁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第一章概况第一节采煤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工作面位置96301工作面井下位于六采区东翼第一区段,距六采区煤仓105m,地面位于小河西村北部,地表为丘陵耕地。

二、开采范围:工作面运输顺槽长310m,回风顺槽340m,切眼长度100m。

停采线位于距六采区运输巷30m处,工作面推进长度 280m。

三、采煤工作面的四邻关系北部为东轨道大巷保安煤柱,南部为96302工作面(已采),西部为六采区运输巷,东部为一正断层。

四、回采对地面的影响工作面井下标高+710~+715m,地面标高+800~+815m,覆盖层厚度90~100m。

工作面上部为农田无重要建筑物。

回采后预计地表最大下沉量为600mm,对地表将造成一定裂缝和塌陷。

第二节煤层一、煤层厚度该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比较稳定,根据上、下顺槽和开切眼情况推断,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1.7m。

二、煤层产状煤层走向10°~30°,倾向90°~120°,倾角2°~4°。

三、煤层结构该工作面属稳定性煤层,煤层内普遍含有一层0.01~0.03m厚的夹矸,夹矸距底板平均厚度 1.0m。

仅断层附近煤层层理相对紊乱,但对回采影响不大,煤层容重1.45T/m3。

四、煤质为无烟煤二号(WY),黑色、块状、致密性较脆,煤岩组份为半亮型。

为低2中灰,中低、中高硫,特低磷,特高发热量,是优质发电和其它民用、工业用煤。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一、煤层顶板直接顶:砂质泥岩,黑灰色,厚度1.55m页理发育,含云母片。

局部为灰岩,厚度0.5m。

老顶:细粒砂岩,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比较坚硬,含黑色碎屑。

二、煤层底板直接底:砂质泥岩,黑灰色,厚4.70m,页理发育,含大量星散状黄铁矿,底部含煤线。

老底:细砂岩、灰白色,厚1.85m,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多量云母及黑色碎屑。

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在工作面顶端有一小型断层,落差1.7m,对回采有一定影响,在回采过断层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顶板支护。

煤业22203回风顺槽掘进作业规程

煤业22203回风顺槽掘进作业规程

x煤炭集团x煤业有限公司22203回风顺槽掘进作业规程施工单位:x矿掘进队施工负责人:编制人:编制日期: 年执行日期: 年月日22203回风顺槽掘进作业规程审批签字22203回风顺槽掘进作业规程会审意见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工程概述 (1)第二节编写依据 (1)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1)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1)第二节地质概况 (2)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3)第一节巷道布置及巷道断面 (3)第二节矿压观测 (3)第三节支护设计 (4)第四节支护工艺 (9)第四章施工方法及工艺 (12)第一节施工方法 (12)第二节施工工艺 (13)第三节巷道管线布置 (14)第四节设备及工具配备 (15)第五章生产系统 (15)第一节通风系统 (15)第二节压风系统 (20)第三节运输系统 (21)第四节综合防尘系统 (21)第五节防灭火系统 (22)第六节安全监控 (22)第七节供电 (24)第八节排水系统 (26)第九节照明、通讯、信号 (27)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7)第一节劳动组织 (27)第二节作业循环方式 (28)第三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9)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29)第一节施工准备 (29)第二节“一通三防”管理 (29)第三节顶板管理 (32)第四节防治水 (36)第五节防灭火 (39)第六节机电管理 (40)第七节运输管理 (48)第八节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50)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51)第一节灾害应急措施 (51)第二节避灾路线 (54)第九章贯彻与执行 (55)煤层综合柱状图 (56)22203回风顺槽平面布置图 (57)22203回风顺槽金属前探梁临时支护图 (58)22203回风顺槽巷道断面图 (59)22203回风顺槽支护平面示意图 (60)22203回风顺槽掘进机截割线路图 (61)22203回风顺槽管线布置示意图 (62)22203回风顺槽通风系统示意图 (63)22203回风顺槽运输系统示意图 (64)22203回风顺槽防尘系统示意图 (65)22203回风顺槽防灭火系统示意图 (66)22203回风顺槽监控系统图 (67)22203回风顺槽供电系统图 (68)22203回风顺槽设备布置图 (69)22203回风顺槽排水系统示意图 (70)22203回风顺槽通信系统示意图 (71)22203回风顺槽综掘巷道循环作业图 (72)22203回风顺槽水灾避灾路线示意图 (73)22203回风顺槽瓦斯、煤尘、火、顶板避灾路线示意图 (74)22203回风顺槽反风避灾路线示意图 (75)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程概述一、巷道名称、位置本《作业规程》所掘巷道名称为:x煤炭集团x煤业有限公司22号层二采区22203回风顺槽,巷道北部为矿井边界,东面为22202综采工作面,南面为22号煤层二采区回风大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巷道为采区回风大巷。

二、巷道用途采区回风大巷主要为8101工作面的运料、回风、行人等任务服务。

三、巷道性质巷道沿8号煤层顶板布置,为煤巷。

四、巷道设计长度设计长度:861m,设计规格:净宽4m,净高1.8m。

掘进期限:从2014年4月28日开工,预计2014年8月5日竣工。

五、巷道平面布置附图2:采区回风大巷工作面布置图第二节依据一、经过审批的设计及批准时间1、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修改版)(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0年6月编制)。

2、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修改版)(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0年10月编制)。

3、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修改版)(山西源通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0年10月编制)。

4、山西柳林联盛龙门塔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察研究院2011年3月编制)。

5、水文地质补充勘查报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2013年4月编制)。

二、地质说明书本作业规程所掘巷道地质资料的编制依据是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于2009年10月编制的《山西柳林联盛龙门塔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三、其他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

2、《矿井通风》3、《煤矿建设安全规程》4、《井巷工程验收规范》5、《煤矿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6、《煤矿工人安全知识》7、《柳林县煤矿通风瓦斯管理实施细则》8、《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四邻情况地面相对位置及四邻情况表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系数、层间距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段上部,L1灰岩为其直接顶板,距下部9号煤层顶9.03m,煤层厚1.40-2.11m,平均为1.80m,一般含0-1层夹矸,在赋存区内为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煤(岩)层赋存特征表附图3:综合柱状图二、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煤的自燃倾向性和爆炸性矿井瓦斯等级:根据2012年矿井瓦斯鉴定等级批复,我矿属瓦斯矿井,CH4绝对涌出量为0.67m/min;CO²为1.12m/min。

煤层自燃发火:据地质报告8号、9号、10号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自燃煤层。

煤尘爆炸指教:根据矿井钻孔采样煤尘爆炸性试验、鉴定结果显示我矿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25.8%,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第三节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1、区域构造本井田位于吕梁背斜西翼,地层走向大致为北北西到北西,倾向南西。

在此基盘上发育有次一级波状起伏和大小不等的断裂构造。

本井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吕梁背斜之西翼,河东煤田中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块之次级单元河东凹块之中,区域上构造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西,倾角4~13°,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

2、区域地层本井田区域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台坳之河东断凹,兴县—石楼南北向断褶带中南部。

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新生界第四系统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3、区域含煤特征区域上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C3t):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该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很稳定,一般含6、7、8、9、10号煤层,其中8、9、10号煤层为稳定全区或大部分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P1s):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岩性由深灰一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色砂岩及煤层组成,本组含有1、2、3、4、5号煤层,其中4、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二、矿井地质1、地层本井田位于沙曲井田规划区的东部,井田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其岩零星出露。

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上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的地层。

现将井田内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奥陶系中统为灰色、深灰色石灰岩、灰白色、黄灰色泥质灰岩、灰色中厚层花斑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石灰岩质纯、性脆,本组厚度大于1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一套铁铝岩、铝土质泥岩、粘土岩、灰黑色石灰岩,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0.12-31.45m,平均为26.67m。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色石灰岩及煤层。

其中赋存有6、7、8、9、10号五层煤,其中8、9、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6号煤层在本井田内为不可采煤层;7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本组地层厚度一般为70.82-125.20m,平均95.10m,底部以K1中砂岩为界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本组地层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为主含煤沉积地层。

岩性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组成。

该组总共发育有1、2、3、4、5号5层煤,其中4、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45.10-63.50m,平均52.90m,底部以K3砂岩为界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岩性由一套灰-灰绿色陆相碎屑岩组成,偶尔含有不稳定的1-2层薄煤层,本组地层厚度97.80-123.84m,平均为111.34m,底部以K4砂岩为界,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地层在井田内保存不全。

(6)上第三系上新统(N2)岩性为暗红色、棕红色亚粘土,夹有半胶结状砾石层,厚度0-71.56m,平均为25.89m,底部以半胶结状砾石层为界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岩性为土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该统广泛分布于山梁及山坡上,厚0-108.23m,平均为57.60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2、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现叙述如下:太原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色石灰岩及煤层,从沉积特征看,太原组含煤地层形成于海进过程中,聚煤作用形成于滨海平原上,海侵之初将潜水面抬升,致使滨海平原沼泽化,大面积沼泽分布,堆积了泥炭层,海侵的发生为泥炭层埋藏保存创造了条件。

该组中共发育有五层灰岩,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共发育有6、7、8、9、10号五层煤,一般分为三段:下段(C3t1):从太原组底部的(K1)砂岩至9号煤层底板,厚度31.10-46.00m,平均为43.00m。

岩性以泥岩、薄层灰岩、砂质泥岩和砂岩为主。

本组含有10号煤层,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底部以K1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中段(C3t2):从9号煤层底至L3灰岩底,厚度为10.52-14.32m,平均为12.66m。

本段主要发育有8、9号煤两层煤和砂岩、泥岩, 8、9号煤层在赋存区内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上段(C3t3):从(L3)灰岩底至K3砂岩底,厚度为29.20-39.60m,平均为35.44m。

岩性为石灰岩、泥岩、砂岩及煤线组成,含有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地层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地层,其含煤地层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造成的三角洲平原环境中,该组总共发育有1、2、3、4、5号五层煤,其中4号煤层已采空,5号煤层在赋存区为全区可采煤层,该组其它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组成。

3、井田构造井田地层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地层平缓,倾角为3~7°。

在井田中东部发育一背斜,轴迹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两翼产状均较平缓,倾角5°,为一宽缓的对称背斜;另在井田南部发育一向斜,轴迹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两翼产状均较平缓,倾角6°,为一对称的向斜。

在原薛锄联营煤矿的北部发现有一条F1正断层,该断层走向北东—南西,落差5m,倾向东南,倾角70°,井田内延伸1000m。

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隐伏断层和陷落柱的线索,以防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本井田内构造为简单型。

第四节水文地质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龙门塔井田位于河东煤田柳林矿区东部,井田东部边界为煤层露头或隐伏露头区,其余三面为认定边界。

天然状态下,井田内各地下含水层在东部浅埋或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河床孔隙水或地表水(罗侯河和锄沟河)的补给,总体向西北方向三川河谷低洼处径流、排泄。

二、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特征(1)奥陶系碳酸盐类岩溶水含水岩组埋藏于井田深部,距地表深浅不一,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本组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一般单井出水量小于1000m³/d。

但埋深大于390m时仅见局部小深洞。

据本井田东南方向4km的CS6钻孔以及柳林泉域水位资料,本井田奥陶系灰岩岩溶水水位标高在798.00m,5、8、9、10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分别为745m、700m、690m、680m,低于奥灰水位,故本区下部开采为承压开采,在有导水构造的情况下,对煤层开采构成威胁。

今后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奥灰水突水事故。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碎屑岩类夹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根据资料分析主要含水层为五层灰岩,总厚度平均为19m左右。

灰岩厚度较大,裂隙发育富水性中等。

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单位涌水量q=0.1191/s.m。

渗透系数为0.195m/d,水质类型为HCO3-·SO42--Ca2+·Mg2+型水。

(3)二叠系下统碎屑岩类含水岩组岩性主要为钙、泥质胶结的中粒砂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容易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沿裂隙或顺层迳流,富水性较弱。

(4)第三、第四系松散岩类空系含水层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中更新统砂砾石(岩)层零星出露于井田沟谷两侧,范围不大,厚度一般5m左右,孔隙发育,就地接受降水补给,形成空隙潜水,受地形条件、补给条件及其分布面积小的限制,富水性一般不强,经短途径流即排向河谷或补给地表水,集中排泄时形成下降泉,泉流量一般为0.1—1.00L/s,水质类型多为HC03—Na。

第四系全新统主要成条带壮分布于锄沟河和罗侯沟中,为近代河床冲、洪鸡积砂砾石层,厚5—10m,透水性强,易于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富水性较强,地下水沿河谷向下游运移。

三、主要隔水层(1)本溪组隔水层本溪组底部为一套以泥岩和铁铝质粘土岩为主的地层,夹有砂岩和薄层灰岩,该层分布普遍,厚度稳定,一般是26m左右,是太原组与下伏奥陶系灰岩之间的重要隔水层,隔水性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