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2013.3.23
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网络参考资料¥
有志者事竟成共勉的话心态决定一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三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次成功不等于永远胜利;一次挫折也不等于永远失败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拯救我的人是我自己我决定对我自己的生命负全部的责任我决不为失败找借口,我只为成功找方法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生来就是生活的强者,我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我决心用我一生的热情创造生命的奇迹,我已经准备好了,从今天开始,不找任何借口,坚持决不中断.从来年少,一直轻狂。
不怕苦,吃苦三五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怀古而观今,三思而后行人的思想有多深,人就会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除了放弃尝试以外没有失败!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哈佛大学机遇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就在这儿,一定要成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只有学会如何停下来的人,才懂加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美丑让信念坚持下去,梦想就会实现。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1、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休息,当小二班的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觉,非要去玩玩具。
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
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所有的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睡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
”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3、李晓辉怎么了?李晓辉不爱研究,他讨厌研究,甚至对研究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
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到:“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
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
然而。
升入次摸底测验。
他只排在第21名。
从此李晓辉便丧失了自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以上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请利用所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4、张明是某市一中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架过后,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向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
案例分析心理学教育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而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在课堂上,小明很少主动发言,与同学交往也不太积极。
经过观察,班主任发现小明有以下特点:1. 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挫败感;2. 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放弃;3. 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小明心理压力较大。
针对小明的特点,班主任决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三、案例分析1. 心理辅导班主任首先对小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他在面对新知识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小明感受到关爱和尊重;(2)针对小明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的自信心;(3)鼓励小明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他的生活经验,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2.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小明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班主任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期望值,关注小明的进步,而非仅仅关注成绩;(2)多陪伴小明,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给予关爱和支持;(3)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团体辅导班主任组织了一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中,小明逐渐敞开心扉,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教师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 本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成功地帮助小明提高了自信心,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小学生学习注意力问题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
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
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
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
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
案例6: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童的⽣存状态进⾏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名从⼩学⼀年级到⾼中三年级的学⽣中,有47%的学⽣认为⾃⼰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时学⽣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的年龄越⾼越觉得⾃⼰的童年不快乐。
⼀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考后却被中国⼈民⼤学录取了。
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
原来,为了逃避每⽉⼀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光、⽗母的数落和⾃⼰的失望,他精⼼设计了骗局,瞒过⽼师、同学和⽗母。
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
⽗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开始担⼼他会因学习⽽熬坏⾝体。
⽗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活也开始变得轻松。
⾃⼰也没有了来⾃家庭和排名的压⼒,⼼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的问题,就是以发展⼈的单⽅⾯素质为根本⽬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通过学⽣选拔考试为根本⽬的。
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学⽣的应试能⼒,作为学校的追求⽽成为⽚⾯教育。
⽽且是学⽣各⽅⾯素质发展的绊脚⽯。
案例7:对学⽣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
⽐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不知所措。
⼀个班少则有四五⼗⼈,多则六七⼗⼈,要进⾏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
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受益,三分之⼆的学⽣是跟着⾛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性格内向的学⽣只能做旁观者。
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法,才能使所有学⽣在教改中收益?答:对于新课程改⾰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开发与学⽣能⼒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学习能⼒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使学⽣“学会学习“。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电子书
小学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五年级(2)班,共有学生40人。
该班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愿主动阅读。
2. 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抄写、错别字等现象,书写不规范,阅读速度慢。
3. 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成绩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
三、教育心理学在案例中的应用1. 学习动机理论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组织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设置目标,明确方向。
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3)评价反馈,强化动机。
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学习策略理论学习策略理论强调学生应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授学习方法。
教师应教授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3.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针对本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学生认知特点。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案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聪明伶俐,但近期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期”。
在学校,小明经常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学发生冲突;在家里,小明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
二、案例分析1. 小明“反抗期”的原因(1)生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渴望独立和自主。
因此,小明表现出“反抗期”的生理原因。
(2)心理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观念。
当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与他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会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小明可能在学校或家庭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导致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3)教育因素: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父母过于溺爱或严厉,老师过于权威或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导致小明产生“反抗期”。
2. 小明“反抗期”的表现(1)在学校:小明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学发生冲突。
这表明他在学校中寻求关注和认可,试图通过逆反行为来达到目的。
(2)在家里:小明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
这表明他在家庭中寻求独立和自主,试图摆脱父母的束缚。
三、教育建议1. 家庭教育(1)父母要尊重小明的个性和意愿,给予他适当的自主权。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小明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2)父母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他沟通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当小明产生逆反心理时,父母要耐心引导,帮助他调整心态。
(3)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溺爱和严厉。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小明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根据小明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上,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2)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成长。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他聪明伶俐,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在课堂上,他经常做小动作,与同学窃窃私语,影响他人学习。
课后,他作业完成得也不够认真,经常出错。
尽管老师多次进行教育,但小明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1)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他人学习。
(2)小明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经常出错。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陪伴时间较少,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指导。
(2)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对小明的关注度不够,没有针对他的特点进行教育。
(3)个人因素:小明自身性格活泼,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律能力。
3. 解决方案(1)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
(2)改进学校教育:教师应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3)培养自律能力: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让他自觉遵守纪律。
二、教育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动力(1)根据小明的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2.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1)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小明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 培养自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1)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
(2)教育小明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案例分析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明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小明的问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策略。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关注小明的成长,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其次,学校教育要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201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
假设你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你学过的学习迁移理论,谈一谈如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法规则来促进其对乘除法规则的学习。
2.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由于祖父母的娇惯,总是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不到就哭;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
根据所学的有关学习理论,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幼儿教师,你该怎样使这个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3、王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
她发现6、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很轻易地从1数到10,所以认为教1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在教会了学生数字的写法后,她就直接利用板书给学生讲解如何作10以内的加减法题。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技能的知识,分析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吗?为什么?4、李老师经过一定的学习,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各种学习方法,如如何划重点、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等。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策略性知识的理论对李老师的这种作法加以分析。
5、有人以低智商的人绝对不会有创造性为由,认为高创造性的人必然会有高智商,从而以智力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的高低。
这种做法对不对?根据创造性与智力的有关内容试加以分析。
6.年轻教师小王渴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学了《小学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策略的内容后,决定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可一时又不知从何入手。
请你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给小王老师提些有益的建议。
7.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老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小学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资料分析题
小学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资料分析题[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3教师招聘案例分析及解析1、请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下案例:李老师因为英语课上的一件事与师傅发生了争执。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李老师在上英语课,正好带教她的师傅来听课。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句子: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有个男同学就嚷嚷着说,他知道这两句英语的意思。
李老师就和颜悦色地说:“那你说说看,How are you?”那个男生站起来说“怎么是你?”,李老师愣了一下,接着问:“How old are you呢?”那位男生说“怎么老是你?”看着那个男孩认真的样子,李老师一下子乐了,笑着说:“你翻译的真的很有创意!”她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以后碰到不认识的句子也不要怕,大胆去猜,即使猜错也没有关系。
”接着,李老师把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告诉了同学们。
下课后,师傅对李老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你不能这么迁就学生,明明是错的,还要表扬他。
等到考试时,你就会知道你一味地表扬学生是不行的。
” 面对师傅的意见,李老师陷入了沉思……解析: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值得赞扬的。
2、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在他的档案袋中写到:“在老师的眼中,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