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2bd053a45177232f60a23e.png)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 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 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 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 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人民更加勤劳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 西周B. 春秋战国C. 宋朝D. 明清4.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5.唐末徐寅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6.我国古代漕运方向不断变化。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B.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7.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A.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B. 车轻工捷,获利尤丰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 十不给一,无异空取8.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 小农经济的影响B. 市镇经济的发展C. 晚清经济的衰败D. 坊市制度被打破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dcbd9cdd3383c4bb4cd2f4.png)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3.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4.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
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5.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6.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1573c99b6648d7c0c74677.png)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 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 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 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 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人民更加勤劳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 西周B. 春秋战国C. 宋朝D. 明清4.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5.唐末徐寅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6.我国古代漕运方向不断变化。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B.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7.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A.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B. 车轻工捷,获利尤丰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 十不给一,无异空取8.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 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 小农经济的影响B. 市镇经济的发展C. 晚清经济的衰败D. 坊市制度被打破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
最新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学18—19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ebe393284ac850ad02425a.png)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6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徐学林《安徽建制沿革》记载,宿州源于古宿国,是西周分封的宿男国,其地在山东省东平县,与鲁国接壤为邻,春秋时为宋国的附属,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入侵宋国,宋湣公将其迁往今宿县灰石一带立国(靠近睢水)。
材料表明“宿州”名称由来源于制度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皇帝制度2.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下表是有关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相关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吏地位很高B.秦汉时期的监察防止了宰相的独大C.秦汉时期的监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十分完备3.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B.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C.“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D.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4.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没有人愿意用□□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A.命令B.投票C.抽签D.高薪5.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
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
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A.光荣革命B.一票共和C.召开制宪会议D.国王主动退位6.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9)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9)](https://img.taocdn.com/s3/m/69f88e91524de518964b7d93.png)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铁犁牛耕的产生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 单位产量的提高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答案】D【解析】左图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右图是曲辕犁,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D正确;A是春秋战国时期;B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改变;C中粮食产量无从体现。
2.下列引文中,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即土地归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土地归周王所有,故A项正确;“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CD项错误。
3.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 均有无而通万物D.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C.均有无而通万物,反应的是商业的发展。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反应的是纺织业的发展;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小农经济点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3)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e40c2e1711cc7930b7164c.png)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9.7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紙、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2分,共48分)1.魏晋时期我国粮食平均亩产大约为257.6市斤,唐时变为334市斤。
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力因素是A.南方经济发展B.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C.耕作技术进步D.唐朝均田制普遍实施2.明初打击“巨姓”豪富,强迫他们迁出本地。
先将14万户富豪迁徙风阳,又将富户5300户赶至南京,拥有200亩土地的地主也数目不多。
这些举措A.有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使土地兼并现象消失3.明初,景德镇瓷窑中官窑有58座,民窑20座.明末时官窑有34座,民窑285座。
这种变化反映出A.雇佣关系兴盛B.闭关锁国政策影响C.工官制度消失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4.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
这反映出宋代A.市坊制度依然存在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不抑土地兼并政策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5.雍正时期,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材料反映出雍正时期A.大力提倡民间开矿B.废除盐铁官营政策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资本主义方式发展6.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2019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入学考试文综历史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入学考试文综历史卷【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e1c90fccbff121dd368377.png)
2019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入学考试文综历史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
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卜,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
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
可以说(________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2. 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袱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________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3. 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________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4.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
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________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______________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5. 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
四川省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四川省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be22e52561252d380eb6e41.png)
2018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写入《史记》,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判断B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
C、D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史学常识2.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最初是晋国,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分封,后来晋国分离为韩、赵或魏,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这里显然体现出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故B正确;晋国并不是统一的潮流,故A 错误;C分封制等级没有关系;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3.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D.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答案】D【解析】青铜器由权力的象征转变为实用器具,说明政权象征性降低,主要是“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故D正确;A中停滞不前说法错误;B没有比较政权作用;C不是主要原因。
4.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7c58ad171fe910ef02df804.png)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答案】A【考点】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联系知识准确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巴黎公社起义时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A。
2.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
这一主题应是()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B.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C.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答案】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巴黎公社的成立、俄国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三幅图片均与马克思主义和相关实践活动有关,分析选项可知D项最全面,故D正确。
ABC均不全面,故排除。
故选D。
3. 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序号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答案】B【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8f10b75af45b307e87197eb.png)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级高一下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刀耕火种D. 土地国有【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说明对土地要勤耕勤除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男耕女织,故B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特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C项错误;土地国有是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 分封制的崩溃B. 商品经济繁荣C. 井田制逐步瓦解D. 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公田不治”,等结合教材即可得知此其为井田制的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的状况,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状况、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B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3.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以得出:A. 甲骨文以记载手工业为主要内容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e14ffe5fbfc77da269b14c.png)
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2018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民更加勤劳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周C.明清D.宋朝4.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6.我国古代漕运方向不断变化。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7.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A.制造尤工,擅绝海内B.车轻工捷,获利尤丰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十不给一,无异空取8.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
【100所名校】2018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00所名校】2018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d046e76f1aff00bed51efb.png)
2018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高三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 A . 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 . 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 .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 . 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2.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 .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 . 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3.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A . 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 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 . 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 . 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4.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 ) A .阻碍了经济发展 B .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 .动摇了农本观念 D .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5.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2f9cf9bed5b9f3f80f1c2b.png)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职业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注重规范商业行为C.商人笃信因果之说D.获取重利遭到严惩参考答案:B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加以重罚,由此可知两个时期比较注重规范商业行为,B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不是商人的理念,C不正确;材料表明是对违法获得重利的人的严惩,不是所有或重利的人,D不正确。
2. 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缺陷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人只是少数成年男性②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③广大奴隶受到压迫④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A3.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参考答案:C4. “17世纪的这场与英国的战争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
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战争A.使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B.推动了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C.源于英法两国在美洲的争夺D.是英荷抢夺海外市场的产物参考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7世纪的这场与英国的战争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荷战争的时间和性质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
四川南山中学18-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
![四川南山中学18-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f6baa651e79b89680226ba.png)
四川南山中学18-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南山中学2018年春季高2018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请将选择题填在机读卡上,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以下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以下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ABCD3.“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描绘的是〔〕A、小农经济下的民生状态B、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C、在奴隶主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D、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周礼》有“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5.《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那么是其产约〔财立轻便〕,其产约那么轻〔容易〕迁徙,轻迁徙,那么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6、“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突出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A、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B、土地高度集中C、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7、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8.某古代水利工程“旱那么引水浸润,雨那么杜塞水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36.0分)1.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表明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这一做法是分封制。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统治,C项正确。
维护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A项错误;分封制在初期没有形成割据混战,B项错误;中央集权出现于秦朝,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3.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
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
”这说明元朝行省()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答案】B【解析】根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有便直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
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 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D. 体现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
”可知B正确。
A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A错误,CD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故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 体现地域差异B. 严格等级出身C. 统一选拔标准D. 确保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表明他主张科举考试应统一选拔标准,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科举制,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6.《宋史。
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D.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可以减少了行政失误,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谏官的设立是针对百官,不是针对皇帝,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谏官种类繁多可以减少行政失误,不是强调造成冗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宋代谏官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代谏官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
这反映了()A.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B. 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C. 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同文馆学生外语考试内容中,“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而“条约翻译”涉及国际关系问题,说明近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影响,故D正确;A项基本是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受到破坏,因此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C项被鸦片战争基本打破,故排除;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考试内容涉及到“条约翻译”。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所学对选项知识的辨析判断,注意用排除法做题较容易。
8.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 鸦片战争爆发后B. 甲午战争失败后C. 八国联军侵华后D. 武昌起义爆发后【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分析理解,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辛丑条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解析】A.1906年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所以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1933年近代民主潮流不断的发展,农民革命运动不断兴起,所以会出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评价,选项表述是正确的理解。
B.前两种明显能够看出历史教科书适应了清朝末期,和30年代的中国时代特征。
C.1906年和1933年,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D.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和1933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历史教科书的评价。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和1933年中国社会的特征。
10.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
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答案】A【解析】A.结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可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没有进行政治体制上的变革,而加入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行了政治民主化改革,而当时的日本已经进行明治维新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改造,所以材料中的前现代主要是指中国仍然实行专制主义,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造。
B.甲午战争之前,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体现了一定的改良思想。
D.全面抵制现代文明是义和团运动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参与革命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是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的,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