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法的外部性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内在化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内在化一、概述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规范,其制定与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法的实际运作中,其外部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法效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
所谓经济法的外部性,是指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对除直接当事人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整体产生的非直接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将其内在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法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
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内在化,旨在通过明确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完善经济法的制度体系、强化经济法的实施机制等方式,将经济法的外部性影响转化为内部激励机制,促进经济法律规范的有效执行。
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尊重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利,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法的外部性内在化问题愈发复杂多样。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法的外部性表现入手,分析经济法外部性内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经济法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阐述经济法的定义、作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干预和管理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涵盖了诸如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它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经济法能够有效遏制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
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外部性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产生于市场交易过程之外的经济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对非交易参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无法完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效。
本文将讨论外部性的概念、类型以及应对措施。
一、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除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遭受的效应。
这些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市场交易产生的外部性可能涉及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全部社会成本或收益,从而使得市场无法完全高效运行。
二、外部性的类型1. 正向外部性正向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效应对第三方造成积极影响。
例如,教育投资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因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2. 负向外部性负向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效应对第三方造成消极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常见的负向外部性。
工厂的排放会污染周边地区的空气和水源,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应对外部性的措施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纠正市场失灵,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 税收和补贴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或者对环保产业给予补贴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减少负向外部性的产生或增加正向外部性的效应。
2. 环境监管和法律制度政府可以加强环境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强制企业履行环保义务,以减少负向外部性的产生。
3. 契约和协商政府可以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和协商,以达成合作减少外部性的目标。
例如,通过购买新技术的许可证来减少环境污染。
4. 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市场交易产生的外部性效应。
例如,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以保护环境和公共健康。
四、外部性的局限性和挑战虽然政府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来应对外部性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1. 外部性的界定和测量外部性往往较难界定和测量。
外部性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
外部性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国家、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主要集中研究那些影响市场力量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价格、产出和质量等经济问题。
门学科是由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尔曼创立的,他用微观经济学来描述和分析个体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及它们在多个国家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了解和预测单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它重点研究的是市场动态,特别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行为如何影响价格,以及如何控制供求平衡、垄断和外部性等因素。
消费者可以是个人消费者,也可以是企业消费者;生产者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或个人制造商;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行为对其他参与者不知情。
对于外部性定义,经济学家一般把它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内部性和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某个行为或决定单独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交互作用形成的影响。
其中,内部性指的是行为或决策只会影响相关参与者,而外部性指的是行为或决策会影响不相关参与者的影响。
例如,在污染问题上,一家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会对其他企业或市民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就是外部性的典型表现。
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会污染周边环境,从而对当地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这是外部性。
由于污染,其他企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可能会降低他们的生产率,这也是外部性。
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外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市场动态,特别是在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微观经济学可以分析政府政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政府怎样制定政策以减轻外部性,从而促进市场有效率运行。
另外,微观经济学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投资、定价、营销和生产等方面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外部性。
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战略,以避免因外部性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性带来的有利影响。
总之,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研究对于研究市场动态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政策,以及更好地管理市场。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问题。
外部性,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个人、公司或政府)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机制得到反映。
在经济法领域,外部性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公共利益、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本文将分析经济法制定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经济法的制定是政府对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其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然而,在制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影响、立法技术限制等因素,可能导致法律法规的制定偏离社会最优状态,产生外部性。
例如,过于严格的监管可能抑制市场创新,过于宽松的监管则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
本文将探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经济法的实施需要政府机构的监管和执法,但监管和执法行为本身也可能产生外部性。
例如,监管过度可能导致市场僵化,抑制企业活力;监管不足则可能导致市场失序,损害公共利益。
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行为也可能引发外部性,影响法律的公信力和效果。
本文将研究如何实现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内在化。
外部性内在化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将外部性内部化到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经济法领域,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提高监管和执法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加强市场主体的自律和责任感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经济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性,提高法律制度的效率和社会认可度。
二、经济法制定外部性的分析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外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外部性,又称为外溢效应或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机制反映出来。
在经济法制定过程中,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法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
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市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外部性。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
一、外部性的概念及特点外部性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市场价格无法完全反映产品或服务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两种类型。
正向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环保技术,减少了废气排放,从而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空气质量。
这种情况下,周边居民享受到的好处是工厂并没有考虑到的,因此可以视为正向外部性。
负向外部性则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其他人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中开车拥堵导致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这些负外部性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外部性的特点是:外部性产生的影响不以交易的方式体现,市场无法自行解决。
此外,外部性通常是无意识产生的,也不以货币形式体现。
二、外部性的解决方法1. 税收和补贴措施税收和补贴措施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常见手段。
对于产生负向外部性的行为,可以通过征收相应的税收来内部化负面影响。
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征收排放税,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对于产生正向外部性的行为,可以通过给予补贴来鼓励该行为的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对研发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2. 立法及规范管理外部性问题也可以通过立法和规范管理来解决。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产生负外部性行为的行业,并且设立相应的检查和惩罚机制。
例如,在严禁烟草广告的城市中,吸烟率普遍较低。
3. 建立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也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市场可以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来内部化外部性。
例如,某个工厂附近的居民因为噪音而遭受影响,政府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让工厂为居民提供噪音降低措施,并支付相应的费用。
4. 信息公开和科技进步信息公开和科技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外部性问题。
经济学-外部性
经济学外部性名词解释
经济学外部性名词解释外部性是指一种市场行为所产生的效应,对除主体和主体外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内部化。
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包括增加社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等。
负面外部性则是指市场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使经济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市场上的供给者或需求者通常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低于或高于社会最优价格。
在正面外部性中,市场上的供给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在负面外部性中,市场上的供给量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这种失灵现象被称为外部性问题。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式包括内部化和政府干预。
内部化是指通过改变市场机制,使外部性的影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例如,通过课税来征收污染排放费用,以内部化工业污染的负面影响。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产权定义和交易,使外部性成为可以协商和弥补的经济资源。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调整市场行为,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环境标准和监管机构,限制污染排放和制定安全标准,以减少负面外部性的损害。
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
例如,城市交通拥堵是一种负面外部性,它会导致时间浪费、油耗增加等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可以实施拥堵费或者提供公共交通等措施,以内部化这种负面外部性。
外部性问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解决外部性问题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和解决外部性问题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原则知识:外部性原则——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的影响
经济学原则知识:外部性原则——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的影响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某些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在交易双方的成本或收益中。
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某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污染和噪音。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运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比如,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忽略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物排放过多,从而使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并没有反映出环境污染的成本,这就是负面外部性的存在。
与此类似的还有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
正面的外部性也存在,例如艺术品的欣赏、教育、医疗服务等。
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生产力和福利都有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市场机制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货币或者商品的形式,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外部性存在的一个结果。
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市场竞争会导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活动可能造成的外部公共危害。
政府介入,往往会采取税收和市场管制等手段,通过使企业对外部性负责,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税收是政府调节外部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税收可以通过在生产或者消费过程中征收税收,来使企业和个人承担外部性成本。
以污染为例,政府通过征收排放税、污染费用等方式,增加企业排放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充分地考虑到环境成本。
市场管制也是调节市场失灵的一种方式。
政府可以制定标准和规定,来确保市场不会失去对外部性的控制。
比如,环保法规中规定商家必须处理好垃圾和废物,以防止污染。
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对具有正面外部性的企业进行奖励。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有助于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税收、市场管制和政府补贴等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对外部性负责,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
而对于引发负面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执法,并引导企业从技术上找到减少污染的方法,同时,也应该鼓励公众积极监督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政府和社会的相关维权能力。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经济法中的制定及实施会给人带来一些非自愿的成本或者是收益,简单称之为经济法的外部性,经济法的外部性的一般是来源于经济法中的本位利益。
经济法的外部性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在经济活动外部性中不容易受到一定的有效克服及可以使经济法本身的价值方面不受到任何的负面影响,经济法的外部性的内在化需要用类一种明显的方式来界定中央与地方中的经济立法权,从而促使经济立法程序制度完善合理。
标签:经济法的制定实施;外部性内在化一、外部性和经济法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可以不计回报的无偿的给其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称之为正外部性,而负内外部性是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而强加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
外部性的存在使资源的配置不具有有效性,因此,如果促使外部性内在化,这将会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一大重要的课题之一。
经济法范畴内的外部性就目前法律制度而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侵权行为法受到外部性的影响其外部性的作用对侵权法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把过时责任原则转向成严格责任原则。
侵权行为法传统的归责原则是如果仅有加害方对多数的人群造成的伤害或损失中有故意的行为,这种行为才可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如果加害方的行为不是故意过失的行为则不予以承担相应的责任。
过失的责任原则一般是与社会中市场内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的,责任原则是公正且合理的。
但是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从中所出现的一些缺陷物品及环境的污染,常会对一些人员造成不同的伤害,按照经济法中的过失责任原则,对于以上的损害是很难追究到加害人个人的原则的,所以,各个国家都对侵权行为进行了相对的修改和完善,使其转变为严格责任原则。
2.外部性与经济法的产生侵权行为向严格责任原则的转变,但是这种严格责任原则对于外部性的修正还不是很充分,所以,严格责任严责只能在负外部性中发挥作用,对正外部性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在一些公共场所,一些损害是由于一些不特定的多数人群造成的,所以无法特定的加害者追求责任。
4.3外部性理论
科斯定理
(1)产权(property rights)是与所有权(ownership rights)相联 系的概念。产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所有权内涵,而且进一步描述人 们可以对他们的财产做什么的法律规则。 ( 2)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利用市场交易机制发生的成本 ,各方在协议和遵守协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搜寻交易对象和 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交易中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费用等 。) 更广义地说,交易费用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 ( 3)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得到 明确界定,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 ,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
• 两种方案中,第一种成本较低,代表了有效解决方案。
理解科斯定理的一个案例:
科斯定理有两点理解:要求转换分析视角 • 理解之一:对于污染造成的外部性,产权分析不再看作是 一方损害和一方受损害问题,而是两种各自具有合理性权
利行使过程中发生的矛盾。
例如: ——化肥厂有排放废气的权利 ——果农有不受废气影响而导致产量减少的权利。 • 理解之二:如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界定清楚,则无论 产权界定给哪一方,都会导向花费6000元安装废气处理装
感谢你没有污染水 果的供应!
7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工厂对空气的污染 • 邻居的狗叫声 • 深夜里邻居吵闹的立体 声 • 建设工地的噪声污染 • 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 • 驾车时打电话使路人更 不安全
二、外部性的类型
2、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出发,分为:
–生产的外部经济性:一个经济实体某项活动对其它
F1 = R1-C社= PQ-C生-C社
外部性经济学名词解释
外部性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某个人或者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者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到利益。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外部性分为以下4种类型。
考试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这4种外部性类型的理解。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对于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外部性的概念、分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外部性指的是市场交易的行为对于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正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如教育的正外部性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负外部性则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
二、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对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外部性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范围,使得市场无法准确反映交易的全面影响。
其次,外部性存在时,市场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会出现资源过度或不足的问题。
此外,外部性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三、应对措施:内部化外部性为了应对外部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内部化外部性,使市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交易全面影响。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来约束污染源,减少负面外部性的产生。
其次,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为正外部性的创造者提供合理的回报,激励其进一步创造外部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和奖励等手段来鼓励创造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四、外部性研究的进展对于外部性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经济学家通过案例分析、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不同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
例如,教育的正外部性、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等都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外部性的理解和应对措施也在不断完善。
总结起来,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所造成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如何理解经济外部性的概念
如何理解经济外部性的概念经济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于与其无直接关系的第三方个体或团体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在市场经济中,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失灵的情况,因为市场无法完全反映非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和成本。
了解和理解经济外部性的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制定适当的政策至关重要。
一、经济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经济外部性即为经济行为所产生的非市场性效应。
它包括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两种形式。
正面外部性指的是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教育对社会的知识水平提升的积极效应。
负面外部性则是指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消极影响,比如工业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环境的损害。
二、经济外部性的原因和机制经济外部性的产生源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联和联动效应。
当个体或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他们的行为可能对其他个体或企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会在市场交换中无法体现出来。
例如,当一个企业通过增加产出来获得利润时,它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并不会在市场价格中反映出来。
三、经济外部性的影响和后果经济外部性的存在对经济和社会福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后果。
正面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市场失灵。
例如,个体或企业可能不会考虑到他们的教育或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正面效益,从而导致教育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低下。
负面外部性则会产生社会成本。
例如,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不仅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增加社会的成本,例如治理污染和修缮道路等费用。
四、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和政策为了解决经济外部性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行动。
其中,市场中的潜在外部性可以通过内部化或外部干预来解决。
内部化是指在市场机制中考虑外部性的成本和效益,让个体或企业在其经济行为中充分内化外部性的影响。
外部干预则是指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设立环境税收和产业监管等。
五、经济外部性的应用和案例分析经济外部性的概念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外部性的含义名词解释
外部性的含义名词解释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某个经济决策对除决策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组织产生的效应。
这些效应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不能完全依靠个体间的私人交易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因此,外部性是经济学研究和干预的重要领域之一。
1. 外部性的定义及类型外部性可分为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指的是经济决策的正面效应对非决策者产生的积极影响。
比如,一个人在自家前种植美丽的花朵,使得整个社区的环境更美好,增加了其他居民的生活质量。
负面外部性则是指经济决策的负面效应对非决策者产生的不利影响。
例如,一个工厂的废气排放导致附近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增加了他们的医疗费用。
2. 外部性的原因外部性通常是因为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效应不易通过市场交易来捕捉和体现。
这可能是因为某些效应的成本或收益无法明确量化,或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
例如,公共卫生措施对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但个人很难准确衡量和转化为经济交易。
此外,外部性还可能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者无法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
3. 外部性的影响外部性可对经济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外部性不被纳入决策者的考虑中,资源配置可能无法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正面外部性可能被低估,导致社会投资不足;负面外部性则可能被高估,导致资源浪费。
外部性还可能导致市场无法自行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
因此,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以修正外部性带来的扭曲。
4. 管理外部性的方法管理外部性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或政府行动。
市场机制可通过产权的明确定义和权益的交易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比如,给予花园主人合适的经济奖励,以促使他们继续维护花园,从而创造更多的正面外部效应。
对于无法市场化的外部性,政府可以采取监管措施来约束经济行为。
例如,制定环保法规来限制工厂废气排放,以减少负面外部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5. 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外部性与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公共产品有密切关联。
经济学原理知识:产生外部性和如何处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产生外部性和如何处理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对非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失灵,因为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物品或服务对其他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外部性分为两种类型: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他家附近建造一个花园会使整个社区更美丽,居住者心情更愉快。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
学校工作中需要雇佣教师,这增加了教师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了该社区的整体教育素质。
然而,负向外部性却是市场失灵的另一面。
负向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一个工厂可能会产生噪音、污染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此时,这个工厂只考虑了自己的收益,而忽略了对周围社区的影响。
负向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
这是因为市场无法反映那些影响,并导致资源的错误分配。
对市场失灵的响应是让政府来处理外部性问题。
政府可能采取以下措施来处理外部性问题:第一,征收污染税。
这是一种让工厂承担环境成本的方法。
政府通过对企业的排放征收税收,来增加污染的成本,并促进企业使用更清洁的技术。
第二,政府可以颁布法规。
这些法规规定如何减少外部性的影响。
这通常包括减少工厂的排放量,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等等。
第三,政府可以实施财政激励政策。
这意味着政府鼓励那些表现出积极外部性的行为。
例如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奖励那些采用更环保技术的企业。
第四,政府可以采用制度安排。
这包括一系列可传统的管制政策和新型制度安排。
例如,为鼓励节能减排,政府可以设置建筑能耗标准,生产厂家不符合能耗标准,无法通过审批。
以上几种处理外部性的方法只是众多选择中的几种,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
政府的主要挑战是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维持政策的目标,让市场在不失灵的情况下运作。
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好政策的利弊,以便在尽可能少受影响的同时,达成社会利益的最优化。
总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市场正常运转,处理外部性问题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将心圆周率09-03-24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经济收藏分享回答回答(3) jiaying1025 2009-03-24 10:01:22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
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外部性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外部性
时光在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为了追逐时光的脚步,做好备考复习,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外部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外部性
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外部性分类如下:
1.按经济活动主体分类: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2.按对他人的影响分类:
(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企业研发新技术,导致技术扩散。
(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民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经济法学(公共选修)”课程期末试卷如何理解经济法的外部性?
答: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所谓外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经济行为主体的个体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外部影响,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主体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而获得补偿。
而外部性问题是与公共物品相互联系的,二者都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这种共同特征的存在导致了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和其他只求获取不肯付出等源自人的“自利性”属性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就是经济学理论中所说的外部效应。
经济法的外部性与经济法的影响有共通之处,是指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活动对与此活动无关的第三人利益的影响,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使经济法的外部效应变得难以避免,只能通过寻求法内措施与法外途径的结合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产生或弥补其后果。
通过对经济法外部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外部性问题可能普遍存在于法的大部分领域。
法律,包括经济法被经济学家视为是一种公共物品,因此,经济法本身同样存在着外部性问题。
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首先是源于经济法的特征,如经济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导性等;其次是源于经济法的社会公共利益本位,这种社会公共利益本身的不确定和模糊性也导致了经济法外部性的产生。
而在具体的经济法实践层面,这种外部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这两个环节。
一,通过对经济法特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有利于我们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深刻把握经济法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法具有经济性。
因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发生在直接的物质再生产领域,具有明显的经济目的性。
这种经济性的重要表现,“是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经济法对经济生活准则的表述”,通常是“由立法机关和其他有权机关直接将经济制度、经济技术性规范通过为法,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如在经济制度方面,国家通过制定颁布《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财政支出范围,同时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收入。
该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中央与地方的发展规划与经济运行,对中央和各地方而言,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额外收益和成本,从而在中央和各地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此外,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层面,各种具体税种的实施条例、外商投资领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关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等;以及,在维护公平竞争和经济有序流转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规范土地使用与流转的法律法规等,都会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各行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在各行业和产业内部,产生相应的额外收益或成本,亦即外部性,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发展。
第二,经济法具有政策性。
由于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其要义就在于“对万变之经济生活及时应对,以求兴利弊害,促使经济尽速平稳发展,并提高国家及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它的任务是实现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因此,“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而由于政策本身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经济体制也非一成不变,经济法受其影响,
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也就顺理成章。
但是,由于政策本身对经济社会现实的影响往往比较直接,相应的政策性效应也会更加快速的在经济活动中突显,尤其是由于政策本身往往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鲜明,其制定与实施都会对特定的群体、阶层、行业等等,产生较为明显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亦即外部性,从而改变这些群体、阶层、行业等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原有的(经济)利益格局,并对它们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也因此,被赋予了法的效力的这些政策,亦即经济法规范,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更加明显——因为具有了法的特殊强制性效力——的外部性特征。
例如在金融法领域,随着去年以来,针对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房价普遍上涨、CPI不断升高等现象的国家经济过热问题,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力求通过货币政策来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不断升温的中国经济降温,并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
在此过程中,这些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等,首先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制定颁布实施的,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针对目前经济形势的“暂时性”政策,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的实施,已经或者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产业,如养殖业、生活消费品生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城市居民、消费者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些或者是正的效应或者是负的效应,必将会影响到当前与未来不同群体的经济行为和选择,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后,经济法具有行政主导性。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调整的是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从而与政府的管理和参与有着密切关系。
”经济法上的国家干预,源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紧密相关。
就新制度经济学的视域而言,政府干预也不过是市场的一种替代,换句话说,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比市场本身更有效率。
而这种“更有效率”意味着,国家的行政干预对相关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快速和深远。
然而,无论是适度的干预还是过度的干预,政府干预、参与经济活动总会给不同的市场主体、行业和产业以及其他特定的群体、阶层,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额外影响,亦即会产生外部性。
而对这种外部性的不同安排,就会相应的影响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
事实上,经济法作用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通过对这种就不同主体而言各不相同的外部效应的分担与配置而得以实现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价格法》,该法授权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显著上涨或有可能显著上涨,或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可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制、提高、调整等干预措施。
价格法的这些规定,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价格异常的情况下,该法的实施能够给不同的利益群体施加不同的影响,为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增添不同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这种或正或负的额外性利益变动,必然会对相关群体产生规制性作用,从而最终起到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总之,经济法由于其有效调整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具有鲜明的经济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导性特征。
这些特征的存在是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和规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特征也从一个角度全面反映了经济法的形貌和运行机理。
深入的分析这些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蕴涵的利益分化与整合、利益格局的调整,会给相应的利益主体带来这样那样的额外成本或收益,从而造就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存在。
二,就经济法的制定而言,其外部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国务院各
部门之间立法权限划分的不明确和模糊造成的,因为这种立法权限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经济社会利益,这就呈现为经济法实践中的争夺、推诿经济法的立法权限和相关责任的问题。
就经济法的实施而言,其外部性主要体现为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和经济法治意识淡漠等现象。
针对经济法实践领域存在的上述外部性问题,并结合经济学理论中对外部性问题予以纠正的方法,如政府直接管制、征税或者提供津贴、重新界定产权、受影响的各方自愿谈判以及由外部性制造者对他人所受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等,对于中国经济法的制定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采取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法立法权、国务院各部门的经济法立法权,完善经济法的立法程序制度,以及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法立法损害赔偿制度等措施来予以纠正。
对于中国经济法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行政赔偿制度、公务人员制度和举报制度的规范与完善来纠正其外部性问题。
同时,由于任何制度设计都无法回避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需要人来完成,加上制度本身的非中性特征,从而使得制度本身的外部性问题永远不可避免,因此,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或者说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法律教育和经济法治意识形态的培养,对于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克服都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扬州学习中心
孙晨
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