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学概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产出与语言接收如何被人类认知系统所理解和影响的学科。
它跨越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它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计算机科学。
认知语言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即认知过程和认知系统。
认知过程研究了语言理解的过程,认知系统研究了语言的条件性使用情况以及语言的传播系统。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认知计算机科学,这是指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科学来理解语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将使用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技术来研究语言的长期存储、有效概念表达、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过程。
最近,认知语言学也开始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等问题。
认知语言学还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意义和歧义,还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文化语言学,这是一种研究母语习得和外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探讨人们如何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认知语言学也研究语言性质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如何影响日常的语言交流。
它还提出了新的思路,用于研究语言的抽象性、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其他有关语言学的观点。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如何在日常认知中运作,以及语言是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的。
今天,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也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会对我们对人类语言机制了解更多带来重大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同时也可以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来设计更加有效率的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和机器翻译(MT)系统。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为促进机器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融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它将研究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研究这一学科将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可以推动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一种外部工具或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2.1语言的认知机制在语言的认知机制方面,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人怎么使用和处理语言的。
对于人类在口语和书写上的语言表现,认知语言学能够研究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2语言的语用功能在语言的语用功能方面,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实现社交交往、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等目的的。
通过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
2.3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心理过程方面,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探究的是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是一种更深入的研究。
3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区别和传统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背后的思维机制。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注重人怎样使用语言去产生意义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基础,而是思想产生的一种机制。
4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教育、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认识到语言的认知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教育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语音识别能力,让人们更便捷地使用语言和进行人机交互。
5总结总体来说,认知语言学强调了语言和人的思维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机制,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语言行为、推理和意义生成的本质。
它将语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认知语言学
解词
1.认知: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行为的过程和能力。
2.范畴:范畴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分类,有时也指概念。
3.范畴化: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进行形成概念的过程
和能力。
4.家族相似性:一组形式项目AB,BC,CD,DE……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个
或几个要素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项目共有的但没有或少有所有项目共有的要素。
5.原型:1.一个范畴的中心或典型成员。
2.出处范畴核心的图式化
心理表征。
6.格式塔(完型):不同于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性质的整体事物。
7.意象:对于同一情景,人们对于识解的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心
理印象。
8.意象图式:可重复出现的,人类空间活动经验和动态情景的知识
结构模式。
9.任意性: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间不存在天然自然必然因果关
系,用哪个能指代表哪个所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不可论证性。
10.象似性(完型趋向律):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在很大程
度上是人类经验的图象。
简答大多均为举例说明,三个简述见笔记。
分析(理解上课内容,自己发挥)。
体认知语言学
体认知语言学体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探究的是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信息,以及语言对思维和认知的影响。
体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强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
体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体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组织和句子生成等问题,探究语言的规则和模式。
同时,它也关注语言的功能,即语言是如何被用来表达和沟通思想的。
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
体认知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探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的。
它关注语言的认知机制,包括语言的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判断等方面。
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语言的发展和习得。
体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发展和习得过程,探究人类是如何从无语言到有语言的过程中逐渐习得语言能力的。
它关注语言习得的时间轨迹、习得的顺序和影响习得的因素等问题。
通过研究语言的发展和习得,可以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机制。
体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它既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数据,也运用计算模型和脑成像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
此外,体认知语言学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来深入理解语言认知的本质。
体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它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对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教育方面,体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习得过程,设计更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在临床实践方面,体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专家和治疗师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语言障碍,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体认知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研究语言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不仅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深入探索语言认知的奥秘,为人类认知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讨论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近二十几年来进展迅猛,一大批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原指真正讨论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学科。
〔参见Lamb,1998:381〕时下国内外学者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与Lamb所说的讨论方法和内容并不相同。
目前盛行于欧洲、北美及其他国家的"认知语言学'指的是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月末、80和90年月得到迅猛进展、至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一般说来,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3个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二、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讨论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Dirven、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Rudzka-Ostyn、Givn、戴浩一、Brugman等,他们主见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深入讨论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
这一阵营中还包括讨论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讨论语义演化、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aiman、Heine、Hopper、Traugott、Croft、Hawkins、Hnnemeyer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三、关注认知讨论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主要有:Johnson、Putnam、Gibbs、Rosch、Piaget、Fauconnier、Labov、Rumulhart、MaClelland、Lamb、Lounsbury、Berlin和Kay。
笔者综合当前知名认知语言学家所讨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依据自己的理解,权且将其描写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阅历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讨论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学问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
知识创造未来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习得、使用和理解的学科。
它探讨语言与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
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
通过语言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想。
这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语言习得、语言产生、语义理解、语音和语法结
构的认知过程等。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包括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验研究,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结构的。
观察研究则致
力于观察和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和策略。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知语义学,
它关注语义的认知过程和概念的表示。
另一种是认知语言
处理模型,它试图解释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语言习得、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语法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它对教育、
语言治疗、机器翻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
学和心理学等有着广泛的交叉研究。
1。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第一讲:认知语言学概述本讲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探索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认知的过程。
通过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认知语言学试图理解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第二讲:语言和认知本讲将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分析语言如何反映人类的思维机制,以及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
通过探索人类语言的特点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语言是如何帮助我们组织和交流思想的。
第三讲:语言的结构本讲将重点研究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
我们将探讨语音是如何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如何构成句子,以及语法和语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含义。
第四讲:语言的使用本讲将关注语言的使用,包括语用学和交际行为。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用于实际交流中的,并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和效果。
第五讲:语言的变化本讲将研究语言的变化和语言变体。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通过了解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讲:语言的习得本讲将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
我们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通过探索语言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困难。
第七讲:语言的障碍本讲将探讨语言障碍的原因和特点。
我们将研究语言障碍的种类和症状,以及语言障碍对个体日常交流和学习的影响。
通过了解语言障碍,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群。
第八讲:语言与思维本讲将深入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讨语言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思维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
第九讲:语言的演化本讲将关注语言的演化和起源。
我们将研究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以及语言起源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派地位确立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稳步发展,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向更深层次拓展,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纷纷涌现,相应的学派著作也层出不穷。
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自2006年在爱丁堡大学一经出版,就因其全面而详细的综述性理论介绍广受国内外语言学界重视,几乎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的必读本。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23章,本文将简要介绍其各章框架内容,并对该书进行适当评述。
一、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本部分包括4章(第1章—4章):第1章以介绍语言的符号和交际功能,系统性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家的任务为开篇。
第2章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两项基本共识: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普遍原则的共识, p. 28)和认知共识(反映一个能与人类大脑和思维相一致的普遍认知原则的共识, p.40- 41),同时还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知的体验性。
第3章从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维度探讨了语言的共性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分析了人类语言的个性差异,本章的最后还介绍了Sapir-Whorf 假说,强调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4章论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在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历时性的演变和儿童的语言习得三方面的解释力,从而向传统的形式语言学提出挑战。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本部分包括9章(第5章—13章),涵盖了认知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第5章综述了认知语义学的四项原则(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化),为第二部分后续的理论介绍做下铺垫。
第6章围绕体验观和概念结构展开,首先介绍了Johnson(1987)的意向图式理论,说明了人类的认知体验是概念化的源泉,接着以Talmy的结构意义(图式意义)进一步证实了语义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源于体验性的理论主张(p. 177)。
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一)2024
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一)引言概述: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科,它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本文通过几个大点来探讨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包括其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听力和口语训练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描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目标- 解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如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认知处理等- 探讨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2. 认知语言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词汇认知的过程和机制- 探讨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如语义网络、联想记忆等- 讨论认知语言学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和启示3. 认知语言学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语法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讨论认知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如意义导向教学、概念映射等- 总结认知语言学对语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4. 认知语言学在听力和口语训练中的应用- 分析听力和口语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探讨认知语言学对听力解码和口语产出的影响- 讨论认知语言学在听力和口语训练中的策略和方法,如认知负荷理论、语篇分析等5. 认知语言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写作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探讨认知语言学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讨论认知语言学在写作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如思维导图、意义导向写作等总结: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科,对外语教育学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语法、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
词汇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和运用能力;语法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听力和口语训练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负荷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
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
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
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 , 1996∶114)“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 ,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Mey, 1993∶301) 。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 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即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比如,我们把“垂直”概念域映射到“数量”概念域,就会得到像“Prices may rise /go up /skyrocket”这样的隐喻句。
其中“垂直”概念域是“始发域”,“数量”概念域为“目的域”。
,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 。
它们是基本经验,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概念域的映射中(conventional imagery)起着重要作用三、意象及其维度意象(imagery)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头脑构思情景的不同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中心内容是:语言表达式体现约定俗成的意象。
说话人选择某个表达式时,是以某种方式构思情景,为表达目的而构造其概念内容。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把语义学等同于“概念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 ,而概念形成过程只不过是认知过程而已。
语义学的任务是描写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故语义学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具体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描写词义时不用“语义特征”或“语义元素”(semantic primitives) ,而用“认知域”(或称“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 。
认知域是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和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知识系统。
Langacker (1988 ,1990 ,1991) 认为,概念层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认知域(basic domain) ,如时间域、空间域等。
有的语义结构的描写只需参照一个基本的认知域,如before 只需时间域,red 只需颜色域;但大多数语义结构要参照多个认知域,如beep 就需要节奏域和音阶域。
不过语义描写到认知域还不够,还需要描写语言内在的“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 imagery) 。
而意象的描写有多种维度,其中主要有:1. 基体与侧面:一个语义结构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所覆盖的范围称为“基体”(base) ,基体内所突显的某一部分称为“侧面”(profile) ,它是基体内所“注意的焦点”,也是词语所标示的那一部分语义结构。
例如“斜边”的基体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它所标示的是与直角相对的那一边。
2. 具体程度:我们在观察某个实体或情景时, 可用不同的“具体程度”(level of specificity)进行描写。
:thing→creature →insect →fly→ruit fly。
3. 比例和辖域:语义结构的比例(scale) 如同地图上的比例关系。
如near(接近)一词所表示的绝对距离应视所谈论的对象而定,谈论星系、原子核中的质子,绝对距离虽不同,但near 所标示的关系却一样。
4. 突显:突显(salience)是指一语义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受到突出。
其中包括突显的侧面不同,关系中突显的参与者不同等情况。
其中包括突显的侧面不同,关系中突显的参与者不同等情况。
如pork与pig meat 本来表示相同的概念,但pig meat 更突显了来源,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个标示来源的象征单位。
5. 视角、观望点或方向不同四、框架理论和脚本理论世界的知识结构在人的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在词语和话语理解过程中又是怎样激活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了认知科学的重要课题。
计算机科学家Minsk认为,我们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他称之为框架(frame) ,这就是其框架理论(frame theory)。
70 年代,Fillmore 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中,并几易其定义。
1992 年,他将框架定义为“认知结构……其知识是词语表达概念的先决条件”(Fillmore & Atkins,1992∶75) 。
Taylor (1995∶87)的定义更为具体“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
一个需涉及框架来定义的词在不同用法里可以突出其中的不同认知域而使词义有所不同。
如在“working mother”(职业母亲)里突出的认知域是哺育域,而“birthmother”(生母)里突出的却是生育域。
框架理论可用来解释句法中的某些现象:(8) Sue caught a plane from London to Paris. After she had found her seat she checked whether the life vest was beneath it, but she could not find it. So she asked the flight attendant to find one for her.与框架理论类比发展出来的是“脚本理论”(script theory) 。
“脚本”是指“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序列设计的知识结构”(Ungerer &Schmid, 1996∶213 - 4) ,具有动态性,依赖概念,并以“预料”为基础。
如(9)中,我们完全可预料X 位置上会出现什么概念:(9) John’s car crashed into a guard-rail.When the ambulance came, it took John to X.脚本理论对话语的理解也有解释力。
比如,话语中的某些信息有时被省略了,但我们在理解时却无意识地从脚本中提取信息进行填补。
五、拟象性拟象性(iconicity,又译象似性、临摹性、类象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热点。
拟象性的研究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反叛,它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符号的拟象性在句法结构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句法结构的拟象性主要有“图像序列”(iconic sequencing) 、“图像邻近”(iconic proximity)和“图象数量”(iconic quantity)三个方面。
图象序列指语言成分序列与各个事件范畴序列之间的相似关系。
图像邻近指范畴之间的心理邻近,即在语言结构中,与中心词关系越紧密的词就越紧靠中心词。
图像数理或数量拟象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指语言表达式的长度与用来描写指对角的概念结构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六、语法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或grammaticization)一术语最初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提出来的,是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语法化过程的认知解释关键在于,词汇、形态和句法现象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结构上的,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概念结构的哪些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观点能沟通形态、句法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语法化来分析句法和话语的特征。
七、认知语用推理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继承并发展Grice 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关联(relevance)为唯一准则,以演绎推理为途径得出会话含意的“关联理论”。
以关联理论为中心的语用学便称为认知语用学。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配合默契,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型,即“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