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瓯的历史文化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
芝城告诉我们,母爱是孕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再造生命,延续人类。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建瓯饮食--吉阳四宝
吉阳镇土层肥厚,加上丰富的降水、适宜的光照和优越的热量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建泽泻、水蕹菜、仙人草被评为中国最优农产品,和建莲子一起被誉为“吉阳四宝”,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说起“吉阳四宝”,她还与吉阳玉溪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曾经轰动整个古建州且颇具传奇色彩的闽北第一寿星——葛应忠。葛老著有《清初建州大事记》一书,详细记述了其亲身所见所闻之事,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期间的灾异、兵灾、匪患、天灾、人祸等。葛老的传奇人生,也许鲜有人知,但是他的长寿却是乡邻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说来奇怪,他活了118岁,他的父亲活了108岁,玉溪村的百岁老人也很常见,这是为什么呢?据说他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就与他食用四宝有关。
建瓯名胜——万木林
从建瓯市区向西31公里处,有一片方圆189公顷万木荟集的常绿阔叶林,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森林圣地”和“人与自然的结晶”的神奇古森林——万木林。顾名思义,万木林中古木参天、巨藤盘绕、群猴嬉戏、百鸟争鸣,她以其独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世人所瞩目
万木林原为元末(1354)乡绅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并于明初元末(1399)封禁保护,迄今600年。据《福建通纪》记载,元朝末年(1353年),那年霜来得特别早,导致当年晚禾绝收,第二年(1354年)全省大饥。建安(今属建瓯)地处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惩,以致春季正逢青苏不接。但是,当年正处在元前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统治残酷。当时,家庭富有而开明的乡绅杨达卿想公开开仓赈灾,但怕会被认为有“收买民心”之嫌,且“不欲有名”,就想出在其祖坟山(当时称龙津大富山)出资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办法来救济灾民。后来其孙杨荣在明初1399年乡试夺魁,翌年殿试中进士,后因五次北征和和督造北京故宫有功而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明代重臣。在封建时代杨氏族人对此极为欢喜,认为这是杨氏先人种树赈饥的德荫。这片林就作杨家风水林封禁保护,并历代得到官方的承认,除了公益用材外,杨氏族人也只有保护之责而无使用之权。
建瓯酒文化
建瓯历来素有“酒城”之美称。据建瓯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酒具,以及秦汉时期酿酒、盛酒和饮酒用的陶匏壶、陶瓿、陶罐、大瓮、提桶、盅等,这说明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和饮酒、用酒了。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恭生教授对文史资料研究发现,证实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从建安县(今建瓯)招募了3000多名船工,并采购带去当地的红酒2000坛。上溯到元代,建瓯的红酒就已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说明建瓯红酒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已“香飘”五湖四海,隨着郑和下西洋而名扬海内外,“建瓯红酒”作为和平使者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的.建瓯人和红酒结下不解之缘,从城市到农村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红酒伴隨建瓯人的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都在继续着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红酒。满月、周岁、祝寿、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无一不用红酒;就连死后,子孙在清明节为其扫墓、七月半中元节为其焚烧纸钱、作揖祭拜都要举杯敬洒酒;在古代行刑砍头或现代执行处决,建瓯的官方也会按照原有习俗,在死囚吃最后一顿饭时,让死囚喝一碗或一杯建瓯红酒,让其作自祭或生祭。
建瓯的酒文化独具特色出现了大量诸如“白酒红人面,黄金乌人心”、“隔暝(昨天)吃酒今朝醉”“无酒不成席”等以酒为媒揭示事理的方言俗语。划拳是建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拳”又称“对拳”、“猜拳”。建瓯划拳有十大拳种习俗:1“拳拳消”2.“抢三码”。3.“打通关”4.“插拳”
5.“输拳找拳”
6.“哑仔拳”8 “加减正”9“一字清”10“打擂台”。建瓯的酒令很响亮好听: 一定发.二度梅.三星照.四季红.五子登科.六合人丁.七得胜.八仙漂海.九老寿.全家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酒市》一诗中写道:“家家麯米舂,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一酌便还醇。诗传国风体,兴发酒家旗。”写的是建州的红酒醇香,讲的是建州(建瓯)历史上酒市酒家众多,延续至今不减,从我所知的过去金字招牌:“三六九、四海春菜馆”等到今天星级的“家兴酒家”等都在延续着建瓯的“酒风”。建瓯的酒令、酒仪、酒俗、酒习俗已成为建瓯酒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建瓯茶文化
说到建瓯,就不能不说下建瓯的茶文化,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建瓯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而建瓯茶叶的兴盛时期便是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的团茶,从此北苑茶叶便由“前丁后蔡”时期开始名震天下。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然而当时的北苑斗茶传入皇宫,在皇帝的推广下传遍全国形成了中国的茶道文化。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瓯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瓯茶以北苑为主,即现在东峰的百年乌龙茶园。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由于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园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端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时458年,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建瓯茶业的史料。现已收集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写的关于北苑茶的诗词有75首,保存的记载北苑茶事的专著有16部,占宋代茶专著一半强,日本茶道源于北苑茶艺,建瓯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等茶文化宝库,全国独一无二。
建瓯根雕文化
2009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福建省建瓯市17日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根雕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
建瓯根雕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建安(今建瓯)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上大量使用了根雕艺术,雕龙画凤,装饰船只。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积淀,其后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凳、桌、椅等生活用具。上世纪60年代末,建瓯根雕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台湾茶道文化影响,加速规模化生产的脚步。
建瓯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这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历史文化还等着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