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建瓯·失落的古城门

建瓯·失落的古城门

2000年前后,房地产热兴起时,“通济门”两侧上千米的古城墙被现代机械拆毁。

由于多方共同呼吁,最终“通济门”作为一个单独的城门终于保存下来。

据赖少波介绍,抗日战争结束后,建瓯还有9处城门保存下来,但目前仅有鼓楼、通仙门、临江门、通济门、广德门和威武门存在。

因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市政协近年曾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专题调研。

记者获得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地也将上述六座古城门列为城区重点文物古迹。

在其地位评价中,调研组写道:目前能保存6座古城楼的城市,在福建全省独一无二,也是建瓯历史上号称“闽国帝都”、“八闽首府”的最有力佐证。

2011年下半年,建瓯正式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确定2012至2013年为“闽源文化年”。

惨淡的现状然而我在建瓯寻访发现,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城门,除了作为建瓯地标的鼓楼和通仙门被较好修缮及开发利用起来外,其他四座状况堪忧。

最近一次拆迁中幸存下来的“通济门”如今被几栋住宅口包围,相邻的公路路面已经高出了通济门门洞。

昔日需要仰视的“通济门”三个大字,现在只需要侧目便能看到。

门洞中摆放了一张圆桌,据说这里已是当地人晚上吃烧烤的好地方。

命运类似的还有城西郊的威武门。

尽管仍保持通行功能,但城门顶上被一家名为“城楼”的大排档占据。

城内一侧竖着三个牌子,一个是大排档的招牌,一个大大的是“老媒婆”婚介,最小的一个上面写着“古迹城墙前,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300”。

昔日威武门,今天毫无威武相。

最糟糕的是临江门。

该门顶上被一些低矮的房屋占据,城门壁上附着一条一条的污水管,而门洞内则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像是一条无人管理的污水沟。

开摩托车带我四处找“门”的姜先生连呼:“怎么会这样呢?没想到啊,没想到……”最蹊跷的是广德门。

该门在建瓯水南桥头,1970年代因为修建滨江公园,完全埋掉了。

2010年重修水南桥,广德门被挖了出来,当地媒体曾广为报道。

但我们在水南桥头反复找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座门。

后来经当地文体旅游局确认,这个门被挖出来之后,又被掩埋掉了,“我们也不知道拿它怎么办,就还是埋掉了。

建瓯市名胜古迹游

建瓯市名胜古迹游

建瓯市名胜古迹游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

游览建瓯市名胜
古迹,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建瓯古城:建瓯古城是建瓯市的象征,曾是古代军事重镇。

城墙高大厚实,古色
古香的街巷中留存着历史的印记,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呼吸。

登城楼远眺,
俯瞰古城全貌,令人心旷神怡。

古龙山:古龙山位于建瓯市郊,山势险峻,景色壮丽。

登山顶,可以一览群山环
绕的壮丽景致,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传说古龙山是神龙的化身,深受当地人民崇拜,
也是一处重要的宗教圣地。

文笔山:文笔山因山势如文笔而得名,是道教文昌帝君的道场。

山上有古庙、碑
刻等文物,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访。

登山俯瞰,山下风景秀丽,山上空气清新,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古民居群:建瓯市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传统木结构、青砖黑瓦,展现
出古朴典雅的风貌。

走进这些古民居,仿佛穿越到过去,感受古人生活的气息。

在建瓯市名胜古迹游中,您不仅可以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还能感受大自然的奇
妙与宗教信仰的庄严。

欢迎您来到建瓯,探索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疆域总面积4233 平方公里( 635 万亩) ,其中山地519 万亩,耕地49.2 万亩;辖10 个镇、4 个乡、4 个街道,217 个村、1121 个自然村、2054 个村民小组、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88 万,其中农业人口41.65 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 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5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11 亿元。

[历史沿革]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

东汉建安初年( 公元196 年)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 年)设立建安郡。

唐武德四年( 公元621 年)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10 月撤县设市。

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 名进士、3 名状元、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

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环境资源]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 ℃,年均降水量1662.9 毫米。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水资源总量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 万千瓦。

建瓯历史简介

建瓯历史简介

建瓯历史简介
建瓯市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

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刘协就设立了建安县,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

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了“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并延续至今。

此外,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都在建瓯。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郡治“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州治“建州”;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在建瓯设立了福建第一个府治“建宁府”。

建瓯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是全国十八个千名进士县之一。

文化名城建瓯也是明朝“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杰出人物的故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建瓯市地方志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中国唯一的锥栗之乡----建瓯,建瓯文化

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中国唯一的锥栗之乡----建瓯,建瓯文化

建瓯文化文章转自芝城纵横建瓯已经有多少年历史?三个概念:1,建瓯有1800多年建县史2,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3,有人类活动历史达4000多年历史上建瓯是福建政治文化中心,福建的“建”字取自建瓯建瓯方言辐射闽北,闽北方言以建瓯方言为中心知道古代皇宫在现在城区什么地方?现在的邮电和财政局一带.这里原来的皇殿。

皇殿内三面是走廊,当中是比武的地方。

走廊一米多宽解放后皇殿成了医院,后医院搬到现在的地方后就成了邮电局。

70年代初还有大殿,是医院当时常到那里做好事建瓯早在古代闽越国的时候,是闽越王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建瓯很繁华!后来,在其他的某个朝代,才降级为省会的!再后来,又降级为建宁府(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南平地区级别),当时管辖建县(后改为建州),瓯宁县!高中历史书(06、07版)有记载!建瓯人自己“发明"的神仙有几位?肖公太保、茶神张延晖东峰镇的五道师公庙:传说五道师公是东峰井岐人,年青时是当地一霸,后行医求人.在家排老五,被称五道师公知道建瓯人做了哪几件"逆天"的事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县政府响应毛主席“人定胜天”的号召,在迪口大种北方才有的苹果。

在科技人员不断努力下,苹果长出来了,但是长出来的苹果不适应南方气候,结出的果实很小,没有任何效益。

跨入二十一世纪,建瓯某部门在城郊东安大种龙眼。

龙眼开花期间需要足够的光照条件和较高的气温,而且全年不能有霜冻,建瓯气温低,霜冻很常见,不适合龙眼种植。

建瓯科技人员采用薄膜覆盖并人工加温的办法,最后龙眼是长了出来,但是因为使用人工措施导致成本很高,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第二年就无人种植了玉山早年有在海拔高的岭后村有种过人参.原(水北公社)现是水源乡也种苹果.也没成功建瓯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屠城顺治四年(1647)原明将领王祁反清复明,挟明宗室郧西王,攻陷古田、政和、松溪,在建宁府(建瓯)大封官爵。

次年被清军击破,清军屠城,郧西王投井死,王祁被击毙,大街小巷百姓尽被屠杀,全城幸存者不过300人。

建瓯善见塔的故事

建瓯善见塔的故事

建瓯善见塔的故事
建瓯善见塔位于福建省建瓯市的大门附近,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塔。

相传,悠久的历史中,建瓯市曾遭受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摧残,人们生活在深深的痛苦之中。

为了保护和安抚百姓,当地的和尚们合力修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就是现在的建瓯善见塔。

善见塔在建造过程中,每一块砖瓦都是和尚们亲手搬运而来。

大家齐心协力,用心地修建塔身,每一层都经历了数年的精心雕琢。

最终,塔身完工,高大而美丽的善见塔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了建瓯市的一大景观。

塔内供奉着善见菩萨的雕像,善见菩萨被视为智慧和慈悲之神,常常被人们祈求庇佑。

人们相信,祈祷和信仰善见菩萨可以帮助解除痛苦,获得智慧和灵感,在生活中更加和谐和幸福。

每天,许多香客和虔诚的信徒来到善见塔,燃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

有时,当人们在塔前默默祈祷时,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力量,仿佛菩萨真的在身边庇佑。

在建瓯市的历史中,善见塔见证了人们的痛苦和努力。

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给予人们信心和希望。

即使岁月的洗礼,善见塔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建瓯市的象征和骄傲。

善见塔的故事传承着信仰、坚持和团结的精神,为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人们对善见塔的敬仰和爱戴,让它成为了建瓯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们来此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

不论是信仰佛教,还是追寻历史文化,建瓯善见塔都给予人们深
深的启迪和感悟。

它不仅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更是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幸福的灵魂殿堂。

建瓯市概况

建瓯市概况

一、建瓯市概况建瓯市简称“芝”,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根雕之都”。

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

国土面积4233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之首;总人口54.5万人,居闽北县级之首。

一是闽国古都。

建瓯有“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之称。

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初年)设为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迄今有1800多年历史。

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设都尉府;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置建州;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公元943年(闽天德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成立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

二是林海竹乡。

木、竹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09%,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竹林面积131万亩,锥栗面积42万亩,获原产地域保护;茶叶面积11.3万亩,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北苑贡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十分丰富,有“酒城笋都”之誉,福矛窖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属省级生态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生态村25个。

三是交通枢纽。

建瓯是江浙入闽交通要道,3条高速公路(浦南、松建、建闽)在“弓鱼”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高速互通枢纽;京台高速铁路境内里程58.6公里,2015年建成通车后,至福州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还有横南铁路和拟建的衢宁铁路,1条国道、2条省道贯穿我市,是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文化胜地。

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东岳庙(道教)、北苑贡茶遗址、建宁府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佛教圣地光孝禅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省级风景区归宗岩以及五凤楼、古城门、艮泉井等名胜古迹。

南平冷知识

南平冷知识

南平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是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以下是一些关于南平的冷知识:
1. 南平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是中国最大的竹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

2. 南平的建瓯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市之一,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建瓯的“建茶”曾是中国的国礼茶。

3. 南平的浦城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造纸中心之一,所产的“浦纸”是古代著名的文化用纸,曾被用于印刷《四库全书》。

4. 南平的政和县是中国白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产的白茶品质优良,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

5. 南平的邵武市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武夷山”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6. 南平的松溪县是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之乡,竹编工艺品曾远销海内外,是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7. 南平的建阳市是中国的书法之乡,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出自建阳,如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等。

8. 南平的顺昌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盛产柑橘、香蕉、桃子、李子等水果,其中柑橘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建瓯古宅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建瓯古宅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建瓯古宅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建瓯古宅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建瓯古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建瓯古宅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风格,以及其在文化价值和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建瓯古宅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为未来对建瓯古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进行阐述。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建瓯古宅的概况,总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建瓯古宅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风格,以及其文化价值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建瓯古宅的重要性,展望未来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并以一个简短的结束语来结束全文。

通过这样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瓯古宅的特点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建瓯古宅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探讨其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建瓯古宅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对建瓯古宅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未来的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遗产。

2.正文2.1 建瓯古宅的历史背景建瓯古宅源自福建省建瓯市,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建瓯市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福建闽西的商贸重镇。

建瓯古宅的兴起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当时多为富商巨贾所兴建。

随着明清时期的商贸繁荣,建瓯古宅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建瓯古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蒙、满、藏等多种民族的传统建筑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其主要特点包括厚重的墙体、飘窗、斗拱、雕梁画栋等元素,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念。

建瓯古宅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通风透光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建筑注重人居环境的理念。

建瓯古代案例

建瓯古代案例

建瓯古代案例
建瓯市的古代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建瓯鼓楼。

鼓楼最初为子城南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王延政在建州建殷国时建造的五凤楼。

尽管殷国只存在了两年,五凤楼作为宫城南门的历史使命也结束,但鼓楼在后世的几经修建中得以保留。

现在的鼓楼是在2005年修复重建的,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

鼓楼的夜
景也十分漂亮,给城区增添了几分庄重典雅。

此外,建瓯市还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光孝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的古刹大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建瓯古代历史的案例,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文献,或者咨询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

建瓯市旅游景点

建瓯市旅游景点

建瓯市旅游景点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 步行街:建瓯市步行街是一条充满民俗味道的商业街,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是游客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2. 风景区:建瓯市有许多风景区,如望仙山、杨桥水库、白云山、建瓯金凤山等,这些地方都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景色优美,让游客流连忘返。

3. 历史古迹:建瓯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如清泰寺、镇海楼、惠安楼等,这些古建筑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

4. 特色美食:建瓯市有许多特色美食,如扁食、土笋冻、糖葫芦等,这些美食都是当地人的拿手好菜,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建瓯美食。

5. 民俗文化:建瓯市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龙舟、水花灯、年画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当地人的重要节日活动,让游客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传承。

总之,建瓯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值得一看的。

建议游客在旅游前提前规划好行程,精心安排好时间,以充分体验建瓯市的魅力。

- 1 -。

建瓯的特色

建瓯的特色

建瓯的特色
建瓯市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以下是建瓯的一些特色:
1.建瓯锥栗:建瓯锥栗是建瓯市的特产,以其果实呈棒状,外皮光滑、细嫩,果肉香甜著称。

建瓯锥栗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建瓯板鸭:建瓯板鸭是建瓯市的传统名菜,以其制作工艺独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好评。

建瓯板鸭制作历史悠久,曾获“福建名菜”和“中国名菜”等殊荣。

3.建瓯笋干:建瓯笋干是以当地优质的竹笋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健康的食品。

4.建瓯茶文化:建瓯市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茶园风光秀丽,茶叶品质优良。

建瓯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表演和茶文化研究等活动经常举行。

5.建瓯民俗文化:建瓯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这些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建瓯古城:建瓯古城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鼓楼、南门古街等,是游客体验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7.建瓯山水风光:建瓯市地处山区,山水风光秀丽,有许多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区,如东岳山、九仙山、辰山等,适合登山、徒步等
户外活动。

总的来说,建瓯市拥有多种特色产业、美食和旅游资源。

无论是品味当地美食还是参观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高屋建瓯的意思

高屋建瓯的意思

高屋建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主要出现在明、清两代,是一种代表着中国建筑艺术的神韵。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高屋建瓯”的意义和内涵。

一、高屋建瓯的寓意
高屋建瓯的建筑风格,代表着古代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同时,它也代表着忠诚、坚定和高尚的品质,让人们感受到既有精神力量,又有审美价值的深刻内涵。

二、高屋建瓯的独特特点
高屋建瓯的建筑风格,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们通常有很高的屋顶,屋顶通常有层次感,让人们感受到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尊贵和威严。

此外,它们还有着很好的通风和采光,让人们在室内感受到清新、明媚的氛围。

三、高屋建瓯的历史渊源
高屋建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就有很高的屋顶和层次感,而且还有很好的采光。

宋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更加明显,出现了高大的屋顶和高耸的层次感,使得高屋建瓯的特点更加突出。

四、高屋建瓯的文化价值
高屋建瓯的文化价值非常高,它代表着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屋建瓯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给中国文化和美学理念以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古代建筑的奇迹,也是当代建筑从中借鉴学习的对象。

高屋建瓯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高屋建瓯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的高屋建瓯建筑风格一直得到保持,同时也不断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和开发。

中国现代建筑师已经将高屋建瓯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使其在现代建筑中也流行起来,同时对高屋建瓯的利用和挖掘也逐步加强。

高屋建瓯的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应该得到广泛的保护和弘扬。

建瓯文化遗产作文500

建瓯文化遗产作文500

建瓯文化遗产作文500
“建州风骨”是我们的骄傲,为什么说他代表着闽北呢?就因为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质。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先从福建的名称开始讲起吧!自古以来,这里不仅地处要冲,而且有福山寿海之称。

在我国的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非常繁荣昌盛、富强发达的。

从那些古老的石雕看,当年这儿也曾经十分的热闹、兴旺过。

但好景不长,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割据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

许多人纷纷逃往外地避难,使得本已经没落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和杰出才能的仁人志士,正如朱熹诗云:“闽山秀拔萃,佳气郁葱笼……”就连明朝的首任巡抚徐元峰也留下赞美诗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千年历史,积淀深厚,随着唐宋到明清,福建进入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在此启航,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各地。

儒学、理学等哲学思想相继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光辉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把闽北送进璀璨夺目的明珠。

从宋代至近代,闽北一直是闽江流域的重镇,生活着众多民族,汉族居住最集中,还包括畲族、回族、满族、苗族、瑶族等民族,带给我们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 1 -。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研究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研究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研究一、建瓯城市发展简史和古城格局1、建瓯城市发展简史东汉建安初(公元196年)置建安县。

以今城址中间为县城,围旗山、芝山为主体,联结天然濠池护城,后人称“子城”。

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以会稽郡南部为建安郡,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今水南)。

此城历时约170年。

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改筑县城为州治。

拓建后的建州城垣将子城包在其中。

它东起东门,西至水西门(含水西桥头),北抵橄榄坑,南至陶朱巷,此时符山也包进城内。

城墙全长4.7公里,高6.5米、阔4米,设城门9个,南称建溪门(后改称南门、广德门),东南称资化门(后改称长桥门、通仙门),西南称建安门(后改称市门、管门),东称宁远门(后改称高门),东南隅称通安门(后改称卷秋门、政和门、东门),西称水西门(后改称平政门),水西之东称西津门(后改称万石门、西门、威武门),西津之南称临江门,北称朝天门。

实现州、县城合一后,基本奠定了建瓯城池格局。

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50年),因战乱复修城,并拓城于黄华山顶,下接旧城,北至橄榄坑,连朝天门,南至高门。

自此今人武部至建瓯二中这一地区包在城中。

明洪武十九(公元1386年)府城向北部大力拓广,一是朝天门向北移750米,至马坑、即现在乌龙茶厂北坡;二是西自威武门,北抵朝天门新建城墙,将大片的上河、下河菜(农)地、路、宅包进城内;三是朝天门往东转东南设城墙,将黄华山包进城内,新增拱北、朝阳二门,城区面积约增三分之一。

此时城围长2079丈3尺有余,高1丈9尺。

哨楼24处,窝铺76处,女墙3138垛。

城墙外开大濠二处,东自黄华山至政和门(东门,即现在的坑里垅至长河鱼塘),北至威武门至拱北门止(即现在的溪下、坝下至马坑),长531丈1尺,深1丈5尺,阔5丈5尺。

从此,建宁府城范围基本稳定,形态壮观,四方端正,依山而立,面朝紫芝,东、北两处大濠,西、南两溪汇流,成天然屏障。

民国时,城墙失去防御功能,有拆无修。

建瓯简介

建瓯简介

川石乡
顺阳乡
水源乡
205.83
299.2
小桥镇
玉山镇
297.87
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 93个自然村
辖12个行政村,一个伐木场,一个牛场,1个居 委会,114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
324.13
行政区划
街道/镇/ 乡 面积(平 方公里) 398 372.13 239.33 207.93 268.9 直辖 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场,117个自然村 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 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 林场 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 辖19个行政村(大房、裴桥、霞镇、东溪口、 大际、坤口、东山下、坪林、杨梅、桂林、铜场 南源、长源、岚下、湍下、井岐、记源、长溪、 东峰,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81 个自然村
行政区划
• 截至2014年1月20日,建瓯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 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 。
街道/镇/ 面积(平 乡 方公里) 芝山街道 30.85 建安街道 30.49 通济街道 41.39 瓯宁街道 27.15 直辖 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 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 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 3个社区居委会 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 3个社区居委会 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 社区居委会
徐墩镇 吉阳镇
351.87
198.73
244.73
房道镇
420.53
东游镇
行政区划
街道/镇/ 乡 面积(平 方公里) 274.07 直辖 辖14个行政村(川石、垱阳、慈口、溪口、营 勺、后山、洋屯、后洋、边溪、徐布、后坪、 小岭、伏演、外洋),1个居委会 辖6个行政村(溪东、吴林、石呈、江垱、漈下 、后房),1个居委会 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和水库管理所,122 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

[笔记]福建建瓯古建筑保护

[笔记]福建建瓯古建筑保护

家乡古建筑保护范例“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福建省建瓯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

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的摇篮,又是闽汉文化交融区域,当地的民俗风情至今留存着浓厚的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色彩。

据文物部门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属国家级文物;纳入资料管理的各类古遗址、古城址、古寺观(庙)、古窑址、古墓葬等计200余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例小桥黄窠山遗址现状:黄窠山遗址在小桥阳泽,遗址年代属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遗址范围内先后发现大小青铜甬钟5件。

遗址内采集的陶器标本多与我省黄土仑类型陶器文化特征一致。

目前,黄窠山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引起当地政府相应的重视。

地位评价:黄窠山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甚至超过水南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

在黄窠山先后发现5件青铜甬钟,已初步向世人昭示了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体,它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可能引领我们揭开古闽族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文物古迹本体的破坏。

老城区内的古迹遗存较多,但呈点状孤立分布的状态,由于仅注重保留文物古迹的点,忽略传统风貌,历史景观的关联性、公共利用性较弱,同时由于经济因素制约,市区境内已确定的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部分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文物周边环境的破坏。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单位和个人长期占用文物古迹用地,破坏了历史景观和文物古迹。

绝大部分文物古迹建筑周边的环境均被现代建筑所破坏,尤其是古城门(墙)的环境最为恶劣,市民在城门(墙)上乱建房,城门洞垃圾、粪便乱倒,加上防洪堤和周围高楼逼仄,两座古城门损毁严重。

原始观音座莲

原始观音座莲

原始观音座莲原始观音座莲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佛教文物,它位于中国大陆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白云镇塔头村白云山顶,是南平百姓崇拜之地。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76年,唐朝开元年间,时任南平州刺史的清凉寺首座白渐化禅师,率众修建了塔头寺,并将其落成于庄严莲池上。

观音座莲建于莲池的中心,有着非常深远且神秘的内涵,吸引着众多信仰者在这里虔诚地朝拜。

原始观音座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座莲,它是由一块完整的花岗岩搬运到了山顶上,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雕刻而成。

观音座莲的高度为近三米,重约一千五百公斤。

其造型秀美大方,底座为四块石板拼接而成,表面均匀平整。

而上面的莲座则是由30朵莲瓣交错而成,全是石雕。

座莲中央挺拔的莲柱,外面是刻有莲瓣,中间则是佛像。

这个佛像是观世音菩萨,因其坐在莲花台上,故称观音座莲。

观音座莲的神秘之处在于其纹饰极为独特,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在整个座莲的表面,刻满了各种神秘的符号和古老的佛教纹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一只神龙。

这只神龙呈俯冲的姿态,栩栩如生,神态庄重而又霸气。

而除了神龙之外,座莲上还刻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如印度菩提树叶、云纹、波浪纹等等。

这些纹饰都是极具意义和内涵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观音座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是一件重要的佛教文物,承载着佛教信仰的深厚内涵。

座莲的主体——观音像,是佛教教派中最受欢迎和尊敬的菩萨之一,这位菩萨有着十分慈悲的心灵,能够感受到人间疾苦,帮助众生化解苦难。

观音座莲的存在,不仅是一件佛教神物,更是一个承载着众生诉求的精神殿堂。

每年的“观音会”、每逢佛诞、盂兰节等节日,信徒们便会自愿前往塔头朝拜,祈求保佑平安、身体健康等。

观音座莲成为福建南平地区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早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物,而是一种人们对信仰和宗教历史的传承和追溯,是南平百姓信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在外部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成为了民间信仰的一种代表和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瓯的历史文化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
芝城告诉我们,母爱是孕育。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再造生命,延续人类。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

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

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

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

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

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

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

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

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

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

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

”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

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

”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

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

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

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

全城百姓安然无恙。

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

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

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建瓯饮食--吉阳四宝
吉阳镇土层肥厚,加上丰富的降水、适宜的光照和优越的热量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建泽泻、水蕹菜、仙人草被评为中国最优农产品,和建莲子一起被誉为“吉阳四宝”,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说起“吉阳四宝”,她还与吉阳玉溪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曾经轰动整个古建州且颇具传奇色彩的闽北第一寿星——葛应忠。

葛老著有《清初建州大事记》一书,详细记述了其亲身所见所闻之事,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期间的灾异、兵灾、匪患、天灾、人祸等。

葛老的传奇人生,也许鲜有人知,但是他的长寿却是乡邻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说来奇怪,他活了118岁,他的父亲活了108岁,玉溪村的百岁老人也很常见,这是为什么呢?据说他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就与他食用四宝有关。

建瓯名胜——万木林
从建瓯市区向西31公里处,有一片方圆189公顷万木荟集的常绿阔叶林,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森林圣地”和“人与自然的结晶”的神奇古森林——万木林。

顾名思义,万木林中古木参天、巨藤盘绕、群猴嬉戏、百鸟争鸣,她以其独特的森林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世人所瞩目
万木林原为元末(1354)乡绅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并于明初元末(1399)封禁保护,迄今600年。

据《福建通纪》记载,元朝末年(1353年),那年霜来得特别早,导致当年晚禾绝收,第二年(1354年)全省大饥。

建安(今属建瓯)地处山区,霜冻之灾更为严惩,以致春季正逢青苏不接。

但是,当年正处在元前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统治残酷。

当时,家庭富有而开明的乡绅杨达卿想公开开仓赈灾,但怕会被认为有“收买民心”之嫌,且“不欲有名”,就想出在其祖坟山(当时称龙津大富山)出资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办法来救济灾民。

后来其孙杨荣在明初1399年乡试夺魁,翌年殿试中进士,后因五次北征和和督造北京故宫有功而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明代重臣。

在封建时代杨氏族人对此极为欢喜,认为这是杨氏先人种树赈饥的德荫。

这片林就作杨家风水林封禁保护,并历代得到官方的承认,除了公益用材外,杨氏族人也只有保护之责而无使用之权。

建瓯酒文化
建瓯历来素有“酒城”之美称。

据建瓯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酒具,以及秦汉时期酿酒、盛酒和饮酒用的陶匏壶、陶瓿、陶罐、大瓮、提桶、盅等,这说明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和饮酒、用酒了。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恭生教授对文史资料研究发现,证实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从建安县(今建瓯)招募了3000多名船工,并采购带去当地的红酒2000坛。

上溯到元代,建瓯的红酒就已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说明建瓯红酒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已“香飘”五湖四海,隨着郑和下西洋而名扬海内外,“建瓯红酒”作为和平使者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的.建瓯人和红酒结下不解之缘,从城市到农村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

红酒伴隨建瓯人的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都在继续着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红酒。

满月、周岁、祝寿、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无一不用红酒;就连死后,子孙在清明节为其扫墓、七月半中元节为其焚烧纸钱、作揖祭拜都要举杯敬洒酒;在古代行刑砍头或现代执行处决,建瓯的官方也会按照原有习俗,在死囚吃最后一顿饭时,让死囚喝一碗或一杯建瓯红酒,让其作自祭或生祭。

建瓯的酒文化独具特色出现了大量诸如“白酒红人面,黄金乌人心”、“隔暝(昨天)吃酒今朝醉”“无酒不成席”等以酒为媒揭示事理的方言俗语。

划拳是建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拳”又称“对拳”、“猜拳”。

建瓯划拳有十大拳种习俗:1“拳拳消”2.“抢三码”。

3.“打通关”4.“插拳”
5.“输拳找拳”
6.“哑仔拳”8 “加减正”9“一字清”10“打擂台”。

建瓯的酒令很响亮好听: 一定发.二度梅.三星照.四季红.五子登科.六合人丁.七得胜.八仙漂海.九老寿.全家福。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酒市》一诗中写道:“家家麯米舂,楼头邀上客。

花底觅南邻,一酌便还醇。

诗传国风体,兴发酒家旗。

”写的是建州的红酒醇香,讲的是建州(建瓯)历史上酒市酒家众多,延续至今不减,从我所知的过去金字招牌:“三六九、四海春菜馆”等到今天星级的“家兴酒家”等都在延续着建瓯的“酒风”。

建瓯的酒令、酒仪、酒俗、酒习俗已成为建瓯酒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建瓯茶文化
说到建瓯,就不能不说下建瓯的茶文化,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建瓯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

而建瓯茶叶的兴盛时期便是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的团茶,从此北苑茶叶便由“前丁后蔡”时期开始名震天下。

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然而当时的北苑斗茶传入皇宫,在皇帝的推广下传遍全国形成了中国的茶道文化。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

建瓯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

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

当时建瓯茶以北苑为主,即现在东峰的百年乌龙茶园。

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由于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园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端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时458年,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建瓯茶业的史料。

现已收集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写的关于北苑茶的诗词有75首,保存的记载北苑茶事的专著有16部,占宋代茶专著一半强,日本茶道源于北苑茶艺,建瓯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等茶文化宝库,全国独一无二。

建瓯根雕文化
2009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福建省建瓯市17日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根雕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

建瓯根雕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当时,建安(今建瓯)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上大量使用了根雕艺术,雕龙画凤,装饰船只。

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积淀,其后出现了用树根雕刻的凳、桌、椅等生活用具。

上世纪60年代末,建瓯根雕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台湾茶道文化影响,加速规模化生产的脚步。

建瓯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这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历史文化还等着我们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