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通过市场进行的扩张过程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通过含有文化价

值的产品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2、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

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

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十八)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由于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

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十九)议程设置理论: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对选举调查的分析发现,大众媒

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

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

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研究提供一种

解释: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似乎能够提

供寻求媒介对于个人态度和行为变化所造成的直接效果的另类途径。”

主要结论:1、1983年(库尔特·兰和格拉迪斯·兰)议程建构(agenda-building)理

论2、1999年,“议题融合论”

(二十)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3年,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

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

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

默”或者附和。经过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

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所认知。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

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产生了。(郭

庆光,1999)

(二十一)“培养”理论也称为“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等等。大众传媒向人们提

示的社会生活景象只是一种“象征性现实”,但由于人们很少加以怀疑就接受了这些媒介内

容,所以这种“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大

众传媒内容组织上的倾向性和受众信息接受上的盲目性,导致了人们心目中所描绘的“主观

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同时,这种影响并不是在短期内以明显的方式形成

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根据“主

观现实”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媒介具有偏颇性的“象征性现实”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

为,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基本问题

(一)怀特的把关模式,该模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理论缺陷?

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

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理论缺陷:这个模式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怀特的把关模式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二)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背景。

(1)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