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讲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l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l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的重点问题l 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学科性质? l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怎样由思辨阶段转向经验描绘阶段再转向实验分析阶段? l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 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G.W.Allport,1968l 强调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l 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背景)l 人们对客观情境的理解比真实的客观情境更重要l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G.W.Allport 立足于个体,探讨个体的心理现象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过程,强调社会影响对个体的作用l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Kotsmin 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社会,注重研究不同水平的社会交往,探讨哪些社会因素会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外部条件的关系l 比较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Triandis & Lambert 将文化作为一种因素,探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l 与心理学的关系几种不同的观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的观点,G.W.Allport;(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的观点,Lomov;(3)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的支柱的观点,吴江霖。
研究的角度(1)社会心理学立足于个体,但主要研究社会影响的作用(2)心理学比较强调个体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研究l 与社会学的关系(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巨大贡献(2)研究题材的差异:全部的客观事实与部分的主观表现(3)研究视角的差异:对宏观社会活动趋势的研究与对小群体和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形成、发展的过程的研究(4)研究方法的差异:描述性的相关研究与因果关系的揭示、实验研究l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做宏观研究,社会心理学则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自我的来源
个人经验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Bem, 1972) 当内部线索不明确时,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获得自我认识 “I am what I do” E.g. “If I’m smiling, I must be happy.” (Laird, 1973) 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困难的 自我消耗(Ego deplection, Baumeister, 1998) 控制自我需要努力 自我控制是一项有限的资源,类似“力量”或“能量” “Taste perception” 实验 实验室中正在烘焙点心 被试被给与一盘萝卜或点心:萝卜=自我控制;点心=没有进行自我控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如何看待他人(或如何对他人作出反应),如何影响他人(或被影响),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研究重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1
社会思维 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社会信念 如何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预测 如何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推理
自我图式
人们会在重要的,极端的,或者很肯定的那些维度形成自我图式(Schematic) 对于另一些维度,可能没有图式(Aschematic) (Markus, 1977)
自我图式
Markus, 1977 女性被试:具有“依赖的”或“独立的”图式,或者没有图式 判断形容词“是我”或“不是我” E.g., 独断专行,自信(独立的) E.g., 顺从,细心(依赖的)
自我的来源
社会环境 在某些情形下,自我的某些方面更突出 处于少数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 人们倾向于用能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的方式描述自己
自我的来源
社会比较 当我们有不确定感时,我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对比来评估自己的特质和能力(Festinger, 1954) 当做向上比较时 我们能够获得自我认识 当做向下比较时 可提高我们的自尊
社会知觉与归因ppt课件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
2019/12/23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不同。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等是。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
倾向的理论观点。 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相信自己能够对
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相信命运、机遇、
社会的安排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 控制点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瞎子摸大象) (二)自我价值保护 (吃葡萄) (三)观察位置(英雄创造历史) (四)时间因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019/12/23
成 功
内归因
失 败
自己 他人
失 败
外归因
成 功
2019/12/23
第三节完毕
谢谢!
2019/12/23
能力、任务难度、工作性质是稳定的。 情绪、温度、气候是变化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智力、 工作难度是不可控原因。努力程度、情 绪是可控的原因。
2019/12/23
(一)内归因与外归因
2019/12/23
外归因:归因为外部条件
内归因:归因为个人特征 如人格、品。质,、动机、
努力程度等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情境,
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 社会期待。
社会心理学(第1-3章)课件
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30~40年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李 晔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一、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李 晔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2. 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取向?
李 晔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 历史与理论流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李 晔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百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
李 晔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一、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李 晔
一、孕育时期
原始社会 人性之争
西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 (三)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CSP) 三种研究取向的比较 研究取向的渗透与综合
李 晔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层次
——人际层次
例: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大的社会环境 当时的社会情境 主观感觉 结果 贫穷 家境贫寒 都市化 居住拥挤 挫折 愤怒 攻击行为 种族偏见 失业 (犯罪) 经济萧条 个人早期经验 家教 不正常的家教 不正常的教养 正常的家教 正常的教养 守法行为
社会心理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早期状况(1895-1934) • 起步阶段(1935-1945) • 发展阶段(1946-1969) • 反思阶段(20世纪70年代) •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
早期状况(1895-1934)
• 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Triplett教授的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关于他人在场。
—王登峰等的“大七”人格理论
“OCEAN”
有人称“大五”人 格理论是人类人格 的“海洋”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社会心理学角度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归因问题
——在一个社会情境下个体如何选择自己 的行为
(三)认识社会
• 现在人们尽管比20世纪60年代的人拥有更多 的机会和财富,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感的 评价却比那个时代的人低很多,为什么会如 此? ——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主要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一)认识自己
• 美国心理学鼻祖 詹姆斯 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三)诱因理论
•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 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 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 何种行为。
• 社会心理学中有三种重要的诱因理论: ——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 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 归因-下-陈晓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3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 第三单元 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概念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获得的 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的 印象的过程。 • 社会知觉: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 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 社会知觉比普通心理学的知觉复杂---这是一个人 (知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知觉)。
第三单元 归因---控制点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 (美国、J.Rotter, 1954)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
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 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 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
第三单元 归因---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不变联系。
甲同学来上课,课堂乱;甲同学不来,课堂安静。
(二)折扣原则(凯利)
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 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如果是甲和另外两名同学来的话,课堂乱,不来, 安静。那么,归因于三位同学的任何一位都不容易。
第一单元
小结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概念
•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课题 的形象,即外界事物在我们大脑中保留的形象。 • 印象形成:在新情境中遇到的人或事,用以往 的经验将其归类,让自己能够适应新情境,这 一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 第一印象:发生在人际互动的头一次。
《社会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Sigmund Freud Museum 维也纳 弗洛伊德在此生活工作47 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最大 的精神分析图书馆。
S.Freud的两部人格理论(潜意识和 前意识系统)和三部人格理论(自 我-本我-超我)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 ego-ideal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领域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 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扎根于经验世界,在互动过程中探究自我、 情境、社会与意义等范畴的真实内涵,它强调行动者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以及人际互动所产生 的复杂交错和多重意义的沟通网络。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 赏。在交换论的视野中,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都可将人际间的社 会互动或社会交往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 换活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社会认同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交换论者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 是一种交换关系。
霍曼斯将交换解释为如下命题:成功命题;理性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霍曼斯( Homans George Casper)
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章自我概念第9章价值取向第10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 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 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 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 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 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 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魏运华 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 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 1998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 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 Schlenker 1980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 1973 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第三节自尊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aname=baidusnap0></a>学会</B>了<a name=baidusnap1></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和感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三节自尊塞利格曼 Seligman 1975 1991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成为习得性无助者第三节自尊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其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心理学期刊》的创立马科斯和北山Markus 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第四节文化与自我将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对比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价值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因而自我概念与社会背景间是分离的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而东方文化更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以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因而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互依自我图8-6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结构图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支持自我动态观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康萤仪赵志裕等提出的动态建构理论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这一理论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文化并不是维度论定义的静止的宽泛的结构它更具动态性和不连续性是一套为人们所共享并内在化了的松散网络而这些松散结构又由随不同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结构所组成其次一个个体可以获得不止一个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个体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之间进行转化他们将这种转换称作框架转换Frame Switching 杨宇2008 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成像技术为自我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差异找到了更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的层面呈现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差异最有说服力的是许多研究者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技术进行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 FMRI技术主要通过测量脑内各处血流含氧量的变化来反映人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创且空间分辨率很高的脑成像技术目标被很多心理学研究广泛采用许多脑成像的结果发现相对于他人的判断自我判断时激活了内测前额叶区域作业与思考题 1 什么是自我概念 2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 试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5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6 个人控制点对努力有怎样的影响 7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8 试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9 试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建议读物卢文格 1989 自我的发展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乔纳森布朗 2004 自我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朱滢2007 当代中国心理学家文库朱滢卷文化与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宇 2008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四辑性格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Michael Argyle 1994 日常生活社会心理学陆洛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建议读物时蓉华 1997 透视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学香港中华书局周晓红 1991 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马丁赛利格曼2002 学习乐观洪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Bond M H Hwang K K 1986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7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Lord C G 1997 Social Psych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九章价值取向本章要点价值取向的界定价值观理论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价值观的测量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第二节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三节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第九章价值取向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一价值主体说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客体说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程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1995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人的类型》 Spranger1928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1960 Vernon1960 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 instrumental values 为达成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四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第四节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三自我服务偏差第四节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2004 第四节归因偏差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第四节归因偏差三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何避免推荐读物王沛 2002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梁晓声 1998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香港天地出版社Jacques-Philippe Leyens Vincent YzerbytGeorges Schadron 1994 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Matras J 1990 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译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孙晔等 1987 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石俊杰 1993 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孙非等1987 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Wetherell M Ed 1996 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推荐读物 Feldman Robert S 1998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mpany Breen R Rottman D 1995 Class Stra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Inc Leung B 1996 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Socie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八章自我概念本章要点自我概念的定义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第三节自尊第四节文化与自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三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 I 和客体我 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 material self 社会我 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 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一类是概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s 即社会文化整体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 preparatory phase 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游戏阶段 play stage 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B>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game stage 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 Id 自我Ego 和超我 Super ego 三个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埃里克森 Erikson 1968 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 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罗杰斯 Rogers 1951 1959 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I 和客体我 Me 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 real self 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自我差距理论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一自我图式理论自我图式 self-schema 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 H Markus1977 提出的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的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们认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 与动态自我的概念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自我概念的结构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 Burns 1982 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一自我一致性维持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1982 自我胜任 self-competence 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 1988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经验解释梅德维克等人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图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二)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 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有些 社会心理学家将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两种方法统称为现场研 究,并强调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首要的方法。这说明现场研 究与现场实验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一、变量
二、操作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 一、变量
• 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 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 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我们 感兴趣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表现,如态度、自尊心、社交 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 干涉变量为可能对因变量也具有影响作用,但某一特定研究 并不关心的变量。实验研究必须对干涉变量加以控制,才能 单纯而方便地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 实验研究中,被研究者都通常简称为被试。
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考虑研究情境的与实际社会情境的 可比性,社会心理学实验一般是尽可能改装实验室使之接近实际 生活。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更多都属于模拟实验。 津巴多(Zimbardo)等人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监狱模拟实验, 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 实验法的优点表现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验室实验,使人 们在有精密控制条件下对所关心的问题反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 特定变量与一定行为或心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可以用来 验证理论假设,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实验的高度 控制特征使获得的资料精确而可信。 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的不足也很显见。模拟与实验室研究 特定情境下的人为特征,以及被试的被研究意识,使得实验结果 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离。实验法研究往往注重深入研 究一个单一因素的独特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某一因素独立起作 用的机会很少,这使得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C3归因历程社会行为解释970929.
第三節 歸因偏誤 【一】成功失敗後所做的不同歸因 【二】高估個人而低估情境的歸因 【三】行為者與觀察者的不同歸因 【四】歸因過程的擬人化歸因偏誤 第四節 文化與歸因 【一】文化與一致性偏見 【二】文化與其他歸因偏見 【三】歸因是文化產物
一開始,不是言語,不是行動,也不是那條 愚笨的大蛇,而是「為什麼」。為什麼夏娃 要摘那顆蘋果?她厭煩了嗎?她好奇嗎?她 受人指使嗎?是亞當抬她上去摘那顆蘋果的 嗎?如果不是他,又會是誰呢?
~John le Carre, The Russia House, 1989
一、歸因面向與重要性
歸因(attribution)指涉行為因果的詮釋歷 程,也包含從結果推論原因的判斷歷程。為了 預測他人行動,我們需掌握人類行為基本原因 的面向:
(一)原因所在(locus of causality):在大 多數原因知覺中,行為歸因的重要議題是內在狀 態或外在力量。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s)包括個人內在所有原因,例如心 情、態度、人格特質、能力、健康、喜好或願望。 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s)包括個人外 在所有原因,例如他人壓力、金錢、社會情境的 性質與氣候等因素。 (二)穩定性:有些外在原因穩定,例如禁止闖 紅燈的規則與法律;有些外在原因則很不穩定, 例如周末郊遊往往受到天氣很大的影響。
四、Bem的自我知覺理論 self-perception theory
當個人自我內在線索不明顯時,有如旁觀 者一樣,通常需要根據行為以推論行為的 發生原因。 譬如說,看到某個男生常藉機接近某位女 生,可能判斷「這男生喜歡那女生」;見 到小朋友因跌倒而哭,會說:「好可憐, 一定很痛」。
這推論只適用於因適當刺激才產生的行為 (tact),我們並無法正確判斷其行為的真正原 因。或作一些行為是想得到一些東西(mand)。 譬如說,某個男生接近某位女生是由於女方家 很有錢,則我們不能推論他是否真的喜歡她。 反之,倘若不是因為女方家有錢,則我們較能 推論男生喜歡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观察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行为者上,当引起行为者的行为的环境因素是不明显的,或者是不为人知的。
Taylor and Fiske(1975)两个行为者的知觉显著性,这两个行为者处于一个获得知识?(getting-acquainted)的谈话中,呈现在多个观察者中。
(图见53页PPT)任务:判断谁以谈话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结果:更易见到的行为者被判断为有更强的主导角色。
(结果图表见54页PPT)与之相似的,Lassiter & Irving(1986)要求被试观看警察审问嫌疑人的录相:录相对准疑犯,归因于疑犯;录相对准警察,归因于警察。
2)归因过程的双梯级模型(Quattrone,1982;Gilbert&Malone,1995)人们总是自动的首先进行内部归因;那时,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努力进行过程中的第二步,他们开始思考行为可能的环境原因;努力进行完第二步后,他们可能会运用环境的信息,将他们最初的判断打折扣。
除非前后的信息是强制性的,或者具有显著性的,要不人们是不会进入第二步的。
(有一个说明的图见57页PPT,可能会有帮助哟~)3)文化规范假设在所有文化中的人看上去都会有一致性偏差(将行为推断为内部原因的倾向)但是在西方的人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的信息列入考虑的范围:个人主义的文化使人们社会化为喜爱内部归因,而不是环境归因;对比而言,集体主义(经常是东方)的文化更加强调组员的互相依赖,以及组内规范的一致性。
(有一个说明的图在59页PPT)四.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1.概念成对物(dyads)在每天社会的相互作用:自己——别人;行为主体——观察者;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行为主体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
或者是:将别人的行为看做是内部原因导致的,与此同时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关注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对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的解释:1)信息的水平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加工的是不同的信息;行为主体知道更多的有关于他/她的行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所以他/她可以更容易的达到环境因素的归因。
2)知觉关注行为主体注意到了那些影响他们行为的环境因素;而观察者注意到行为主体Storms(1973):假设: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行为的解释是可以被改变的,如果改变他们的视觉方位(观察点)一个有两个陌生人(行为主体A和B)参加的知识获得(getting-acquainted)的对话;每个人被一个观察者(A或B,不同于前面的A和B)所观察,同时也被两个相机(A或B,不同于前面的两个A和B)所拍摄。
(具体条件可见63页PPT,很明确)行为主体和观察者被要求对三种情况下的谈话中的,内部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行等级评价:I:没有录象(控制组);II:同样的视觉方位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简单重复了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III:相反的视觉方位: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与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相反的: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结果图请看66页PPT)1)在所有的条件下,内部归因都比环境归因要高(基本归因偏差)2)在条件I和II下,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3)在条件III下,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当行为主体和观察者的观察点转变时,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也随之反转了)3.主体与背景(McGill,1989)解释的变化是因为有着因果关系的背景的变化;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一个给定事件的解释的不一致,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因果关系背景事实:学生X选择心理学做为专业解释:行为主体:“为什么我选择心理学(“主体”),特别的(与其它专业相对,“背景”)?”观察者:“为什么我的朋友(“主体”),特别的(与其它学生相对;“背景”)选择了这个作为专业?”五.自服偏差1.两个例子1)Kingdon 1967:对那些在州竞选中成功或是不成功的美国政治家进行采访;要求他们总结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现:成功者: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因素,比如说努力的工作,对选民的贡献,竞选的策略;建立的好名声失败者: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比如说是政党对选区的捏造,和他们的对手相似的名字,民族和州的倾向,以及没有钱。
2)Lau and Russell(1980)对1977年秋天的33场主要的垒球和足球赛的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赛后对队员和教练的归因的区别,明显的依赖于他们的队伍赢了或是输了。
(结果见73页PPT,其实猜都能猜到结果是什么,无非是赢了归因于内部,输了归因于外部,真无聊的实验:/)2.自服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两方面的自服偏差:1)自我抬举因成功而得到好评2)自我保护否认失败的原因两种微妙的自服偏差的形式1.自我设限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如果我们做不好这项任务,我们可以怪罪于环境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2.防御性归因重大灾难的受害者倾向于将他们的不幸归因于他们的命运。
两种防御性归因的形式:A)不真实的乐观人们总是认为好的事情可以更多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同龄人身上;而那些不好的事情总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他们的同龄人身上;B)公正世界信念人们假设坏的事情发生在坏人身上,好事则发生在好人身上比如:其它人的悲惨消息3.对自服偏差的解释:保持自尊;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下的信息—>正向的结果是被希望的—>负向的结果不是被希望的第三节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在帮助我们认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时有着相当的实践价值。
归因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的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
归因理论的应用:动机临床心理学亲密关系一、动机的归因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Weiner,1986;1995)1.例证:事件(考试失败)—>成功来源于努力—>因果归因—>责任判断—>未来的期望—>行为;2.动机的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定位:原因所在的位置:内部vs外部;稳定性:原因的暂时性:不变的/稳定的vs可变的/不稳定的;可控性:原因受到意识影响的程度:可控的vs不可控的原因可以理论上被分为八个类别:2位置*2稳定性*2可控性(有一个对各种原因的分属的表,在82页PPT;还有一个对学业和社会失败的归因的例子,在83页PPT)四种“经典”的原因在行为动机上: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内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归因及其影响:位置:自豪,自尊;稳定性:希望,没有希望;可控性:(自己管理的)害羞,罪恶;(别人管理的)生气,感激,遗憾;(有一个对于归因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惩罚的事件的观点的图在85页PPT,看了其实还是挺有用的)3.Weiner的理论可以解释每天对原因的知觉吗?人们是将原因组织为以上假定的维度的吗?有其它维度存在的证据己经被找到,比如:无意的/有意的;积极/被动的态度这些维度是分离的还是相关的?高度/权重特定的原因可以被标记在三个维度上,从而跨越人和情境吗?“人造的”?(这个不知道怎么译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看一下,在86页最下面)二、归因与临床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多样化的两种在临床上的运用:诊断——判断问题的本质治疗——干预使发生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能错误归因:错误的对于某人行为归因的问题可以纠正己经存在的机能不良Storms & Nisbett 1970失眠者被给予“唤起”的假药,结果入睡得更快;另外的失眠者被给予“放松”的假药,结果入睡时间较比往变得更长。
失望的归因方式:将自己归因为负性事件的原因,将这样的原因看做是稳定和扩散性的,并伴随着失望。
(90页有一个关于失望者和乐观者对归因的不同,可以看一下,其实想也想得到是什么内容的)治疗带来的提示:让人们将负性的结果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很多的研究都提示减少对失败的不稳定的归因(缺少努力)可以促进表现;归因在治疗里的作用最好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辅助其它形式的治疗的技术(认知中的),而不要将它单独看做一个治疗方法。
三、归因与亲密的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归因可以让我们懂得关系的满意和破裂。
归因是如何影响关系的满意的?满意的伙伴:关系增加归因——缩小那些负向的,放大那些正向的伙伴的行为比如:她回家晚了因为交通堵塞;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