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民俗学研究方法 2

合集下载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仪式、信仰、习惯、艺术等。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和评估。

一、基本原则1.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调查,即实地考察和研究当地的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信仰、习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现象的本质。

2.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观察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参与其中,观察并记录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民俗现象,发现一些被忽视或隐藏的信息。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1.访谈:访谈是收集民俗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信仰、习惯、传统等。

访谈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向当地人发放问卷并收集答案,可以了解当地人的信仰、习惯、文化认同等。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民俗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是民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可以发现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包括图表、地图等,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呈现和分析数据。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关于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说法,主要________学派的观点。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类【解析】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人类学。

泰勒是该学派的先驱者,安德鲁·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还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

“文化遗留物”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

他认为这些都是“初级文化的生动见证或活的文献”,也是“高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这种“遗留物”,将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_________。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解析】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1.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2.历史地理学派(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

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

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15民俗学研究方法 2

15民俗学研究方法 2

公众民俗学
公众民俗学(public folklore),又称为“应用民俗学”( applied folklore),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 分支学科。它首先指的是关于民俗的实践活动,即在产生民间传 统的社区内或其外的新的语境中对这种传统的表现和应用,这种 表现与应用通常是通过传统承载者与民俗学者或其他文化专家的 协作努力完成的。 罗杰·亚伯拉罕、理查德·鲍曼、亨利·格拉西、鲍勃·伯恩顿 (Bob Byington)等一批学者积极倡导民俗应用的研究,成立了 应用民俗学委员会。 所谓公众民俗学者,通常指的是那些主要在艺术委员会、有关历 史的社会组织、图书馆、博物馆、非营利性民间艺术或民俗团体 等机构工作的民俗学者。工作包括:通过研究与写作来描述和阐 述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 态;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面临问题的展览和节 庆;创立公众政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续息息相 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 们对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
追寻故事生活史 提出“类型”、“母题”的术语:一种类型是一个独 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 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 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 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组成它的可以仅仅 是一个母题,也可以是多个母题。” 建立民间故事分类系统 阿尔奈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是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 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此分类法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 ,即“AT分类法”(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 钟敬文于1930-1931年拟定《中国民谭型式》,概括 出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型式。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 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民俗学概论 (2)

民俗学概论 (2)

民俗学概论引言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非正式的传统实践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民间的文化实践和社会交往。

民俗学关注的是与宗教、节日、庆祝活动、婚礼、葬礼等相关的传统习俗。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宗教仪式,都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是指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共同遵循的规范和行为。

这些习俗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举止、礼仪、习惯和仪式中观察到。

2. 宗教仪式宗教仪式是指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礼仪和仪式活动。

它们在各个宗教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人们对神圣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3. 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特定时间或特定事件的庆祝活动。

它们通常包括特殊的仪式、游戏、食物和社交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婚姻和葬礼习俗婚姻和葬礼习俗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两个重要仪式。

它们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和死亡的理解和态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会亲自前往田野,与社区成员交流和观察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实践。

2. 文献研究民俗学研究中,文献研究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口头传统和其他书面记录,研究者能够了解过去的民俗实践和演变过程。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访谈或录音的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了解传统习俗和民族记忆的传承。

4. 社会人类学方法民俗学研究中也常借鉴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比如使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和参与观察,以更深入的方式了解民俗习俗。

民俗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学的研究和记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服饰。分男女老幼、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加以详记。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
的划分。政治组织的现在遗存。现在的政治组织。
(2)历来村落政治结构及演变。 (3)各种职业集团。组织形式、名称、活动方式、内容、禁规、处罚和
奖励。这些集团的社会作用。
(4)有关的仪式、禁忌和传说。 3、家族 (1)家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家族组织,家族中各成员的称呼、地位、权
力。
(2)家族内的继承关系,有和仪式。分家。 (3)家属称谓,婚姻关系。 (4)家族内的信仰、家神崇拜仪式与禁忌。家规、家法、家教。
提醒:对场景描述的过分具体将导致民俗调查为 调查而调查,从而冲淡了分析和研究意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1934-2005)
民俗调查 主要内容
文本
本文
语境
(text) (texture) (context)
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
民俗=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
民俗是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的互动关系。 民俗环境:民俗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历
第二节 田野作业法
田野作业法,也称“田野调查法”、“直接 观察法”或“实地调查法”,即通过实地 考察的方法去观察和搜集存在于现实日常 生活中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使我们 看到活的民俗形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 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田野作业方法是
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民俗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方法民俗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民俗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步骤。

本文将简要介绍民俗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

一、实地调查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实地调查,也就是到相关地区去对当地的民间文化和民间风俗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这种实地调查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做出更为完整的论证。

二、口述历史法打听一些民间传说和口耳相传的故事等,写下来,统计分析后作为研究结果。

口述历史法可以将民俗与真实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民俗的来源、演变和变异规律,同时还能体现民俗与历史的相互影响。

三、文献资料法对历代相关的书籍、笔记、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研究,找到有关民俗的记载,汇总整理,然后分析和比较,以揭示民俗的渊源和发展过程。

文献资料法非常重要,因为民俗文化的特点就是传统和流变的并存,通过分析历代的文献,可以发现个别民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

四、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研究,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间文化、民间风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性与差异。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某个民俗传统的演变和变异过程,了解不同地区、民族、时期的民俗文化的异同点。

五、生态视角法生态视角法是指从生态环境和生态背景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如果从生态视角研究民俗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为何会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产生,并为民俗文化的变异演化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六、符号学分析法符号学是研究符号、象征、象征系统和象征语言的一门学科,他的利用可以洞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

符号学分析法是将民俗文化视为一个象征系统,将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剖析出来,并将其与当代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符号学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民间文化的深层含义和文化特性,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4.06作者简介:邵卉芳(1984~),女,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教师㊂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邵卉芳㊀㊀摘要:通过对社会记忆的深层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记忆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㊂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㊁民俗志研究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都离不开记忆论,记忆论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㊂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记忆的选择性㊁记忆建构身份的特性㊁记忆的对峙性以及个人记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㊂尽管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够完善,但民俗学需要直面记忆研究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属于本学科的记忆研究理论体系,不可忽视理论和实证任一层面㊂关键词:记忆;记忆论;身体记忆;民俗学中图分类号:K89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8691(2014)06 0083 06㊀㊀尼采早就指出: 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了解 只有为了服务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㊂[1]可见,社会学㊁历史学㊁民俗学㊁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对于记忆的研究非常迫切㊂但对社会记忆进行理论化和全球化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热点,这些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了解与反思㊂较早对社会记忆进行研究的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有爱弥儿㊃涂尔干(émileDurkheim)㊁西格蒙德㊃弗洛伊德(SigismundSchlomo Freud)㊁亨利㊃柏格森(Henri Bergson)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㊁卡尔㊃曼海姆(Karl Mannheim)㊁阿比㊃沃伯格(Aby Warburg)㊁弗雷德里克㊃沃尔特雷特(Frederick C Bartlett)㊁沃阿诺尔德㊃茨威格(Arnold Zweig)㊁尔特㊃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等,最为杰出的当推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他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国㊁德国和北美分别出现了一批较为出色的研究者,但他们都在两大范畴展开研究,即:民族国家的记忆 对个人以及个人所属的集团或国家记忆的研究;全球记忆 对他国㊁他民族的记忆㊂传统记忆研究者认为记忆是跟过去紧密相连的概念,人们通过记忆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认知个人和集体的过去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者颠覆了以上看法,认为记忆包括现在的㊁未来的和动态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带有可塑性的动态系统㊂因为 记忆中把过去和将来两个维度的联系表现为一个人㊁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对将来的期待㊂没有对自己的过去的把握,则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充满意义的期待㊂所谓的希望也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 期待的空间 (evwartungsraum),而这期待的空间的大小是由记忆的内容以及容量来决定的 [2](P2)㊂一㊁民俗学的记忆研究在明确地提出 记忆 和 社会记忆 概念之前,民俗学界就已有学者进行记忆的研究,只是没有把记忆明确提出来作为理论思考的对象,更没有把它上升到 记忆论 的高度来看待㊂当社会学㊁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加深了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力度后,民俗学者对记忆论的关注才逐渐自觉起来㊂在民俗学界,对记忆进行研究最多的要数日本民俗学者,主要研究有:阿部安成㊁小关隆的‘コメモレイションの文化史㊃記憶のかたち“是日本记忆论研究的先驱,作者在记忆的概念㊁战争记忆的形成㊁文化遗产等方38面的考察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㊂羽賀祥的‘史蹟論 19世紀日本の地域社会と歴史意識“调查分析了日本近世以来的纪念碑和纪念物的建造过程,揭示了建造过程背后的相关因素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出版的‘記録と記憶の比較文化史“对欧美㊁日本以及中国的社会记忆做了比较研究㊂小关隆‘記念日の創造“对近代各国的纪念日的起源和意义作了分析㊂其中小关隆在1999年对人文学领域的记忆概念下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㊂ 记忆不单纯是过去事件的储藏库,它是记忆主体针对自身所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去事件并赋予意义的主体行为㊂因此,记忆和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现实的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的自我认同有着本质的联系㊂ 由于个人㊁集团的自我认同是不断变化的,与此对应,记忆也不断地被重新建构, 值得记忆的 在不断被选择㊁唤起的同时,相反的事件则被排除㊁隐瞒㊂从这个意义上说,忘却也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㊂任何一个记忆的表象的背后,都有无数被忘却的事象[3]㊂根据该定义,记忆的特点为:(1)记忆形成于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表象化过程中㊂记忆与记忆主体的当下状态直接相关㊂(2)记忆本身包含着忘却的机能,记忆不仅代表过去的静态的内容,而且是关联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概念㊂如今,记忆论在民俗学界的应用与研究逐渐增多,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的看法也各具特色㊂岩本通弥指出: 记忆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性概念,在分析社会㊁政治现象时得到广泛运用㊂在民俗学领域,记忆论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学的最本质性的存在就是记忆㊂ [4](P109~115)岩本通弥极为肯定记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这一论点不太合适,说 记忆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或者是 民俗学的最本质的存在是 研究记忆 或 用记忆方法研究民俗 似乎更为恰当㊂另外,针对传统民俗学的研究取向①,岩本提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的几个相关事项㊂(1)民俗学不是以文献记录,而是以记忆为素材的学问㊂它主要以没有被文献记录下来的事项作为研究对象㊂(2)在研究中,它的基本方法是对直接性的口述㊁对话进行访谈记录㊂(3)通过以言语为媒介的记忆提取信息,原生态地把握当地人们的生活世界㊂(4)同时,把非言语的如身体行为㊁感觉㊁思维方式㊁价值观㊁感情㊁身体技能作为研究对象㊂(5)这些知识系统以身体作为媒介,在不同的个体㊁群体之间发生的保持㊁传承㊁传播㊂力图去把握这个传承的过程和特征㊂(6)将使这样的记忆可视化㊁有形化的行为,通过访谈记录㊁民俗语汇化㊁民俗志等方法加以记录,(主要是文字化)[4](P109~115)㊂岩本还认为,访谈记录法是民俗学区别于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重要指标,在方法论上,岩本总结了千叶德尔的访谈方法论,指出:访谈记录 既是民俗学发挥本领的领域,也是未来文化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5](P274)㊂为了强调记忆论与访谈方法研究,岩本使用了比较绝对的说法,实际上,除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也同样在非常广泛地使用参与观察法,且参与观察与访谈记录两种方法相得益彰地运用才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之义㊂关于记忆论对民俗学研究的意义,王晓葵认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尝试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分析民俗现象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结构中潜在的多种变体㊂这些变体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会被简单地作为例外加以排除㊂但通过对口述史材料的分析,可了解具体的民俗传承人的生活经历和传承行为的关系,敏锐地把握现代社会的民俗变迁[5](P276~277)㊂另外,王晓葵还举川森博司的例子指出,新的民俗志的书写将基本上完全依靠记忆,因为有很多现实中不存在但是依然存活在人们记忆之中的 潜在民俗 ㊂王晓葵认为现代民俗学的研究离不开记忆论,但笔者认为若单纯依赖记忆则必然会使研究走入死胡同,因为现代民俗学有很多内容是当下发生的,不需要过多地凭借记忆,而现时的参与观察显得更为重要㊂笔者赞同日本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重要性的论述,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下文有详述㊂二、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记忆论应如何引入民俗学研究?民俗学可在记忆论研究方面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民俗学者理应深入思考的问题㊂首先,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口述史研究以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民俗志的书写也离不开记忆48①即追求民俗资料的 真实性 ,口述访谈资料被当作文献资料的补充,民俗学变成了历史学的辅助学科㊂2014.06论㊂对此,王晓葵认为: 民俗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民俗志的方法,而传统的民俗志的撰写工作,往往是直接对口头传承的访谈记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民俗事象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外在形态㊂比如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耕牛,相关的农具等也不复存在㊂但是,这并不意味者相应的民俗已经消失㊂ 如有需要,他们(老农)是可以回复这个民俗事象的㊂这种现象,日本民俗学家樱田胜德称之为 潜在民俗 ㊂所谓潜在民俗,就是保存在人的记忆之中的㊁失去了外在形态,但是经过记忆的重构,是可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的㊂因此,民俗志的书写,开始越来越依据记忆的材料㊂ [5](P278)记忆的材料固然是民俗志研究与书写中的重要材料,但仅将记忆看作关于过去事情的回忆,确有片面性㊂因为如前所述,记忆研究的不仅是过去,更重要的是当下㊂小关认为: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 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所属集团的自我认同的本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㊂ [6](P5~22)因为 民俗 及与 民俗 关系密切的文化遗产 的承担者是当今的民众,他们本身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㊂民俗学现在不断地对那种变了形的现场进行调查并尽量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可问题是与 文化遗产 关系密切的亘古的 记忆 里没有包括当今的民众㊂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学正试图刻画现在承担着 文化遗产 的民众的生活,作者也认为应当这样做㊂本文所论及的正是这样的 现在 的记忆㊂ [7](P302)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记忆应有机地统合在民俗志的研究与书写中㊂其次, 非遗 项目中保护的其实就是 记忆 ,既有 物质上的记忆 也有 身体上的记忆 ㊂王晓葵指出: 人们往往认为,文化遗产是为了保存或者唤起过去的 记忆 ㊂ 其实 文化遗产 保存的 记忆 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在人们回顾过去时产生的㊂ [7](P299~301)笔者赞同王晓葵的说法,记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回忆行为发生关系之后的特殊产物㊂民俗学的记忆研究不只是记录与整理㊂因为,仅仅将记忆存档并不等同于文化记忆,只堆积资料而不进行甄别筛选,便缺乏感情与历史的投入,也不能表明其与当下的联系㊂记忆研究指的不仅是记录访谈录音,记录的前提是访谈,访谈的视角㊁如何访谈等本来就极为重要,这些也值得探究;如何记录也很关键,按照学界多数学者的观点,民俗学的记录不但要记录谈话内容,而且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访谈现场的气氛㊁环境以及被访谈者的表情㊁动作等细节,这些是连视频都无法 完整记录 的重要内容,更不用说录音和笔录了㊂更重要的还有 记录何为 的问题㊂退一万步讲,按照理想状态,我们把发生在访谈现场的 所有 内容一应俱全地完整记录了下来,但记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的内容作何用途?难道仅仅把民俗学研究看作资料搜集的手段吗?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进入田野之前就应弄清访谈目的㊁田野作业的旨归㊁民俗学研究的追求等问题㊂再次,民俗学目前还面临着一个与大众传媒紧密纠缠的问题 即媒体与记忆的关系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包括 非遗 传承人都深受媒体的影响㊂较早注意 文化记忆 与媒体之间关系的是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和爱蕾达㊃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妇,他们的贡献是突破了哈布瓦赫的视野,将媒体引入记忆研究领域㊂他们认为 文化记忆 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口头叙述阶段㊁笔录阶段与印刷阶段㊂阿斯曼夫妇非常反感印刷技术发展以后文化记忆的发展状态,他们指出,正是由于 文化民主化 ,才使得 文化传统不是得到了保护,而是得到了(不必要的或是别有用心的)更新,回忆也就变成了编造, 文化民主化 必然使传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8](P114~140)㊂客观而言,阿斯曼夫妇的这种观点显得片面,事实是,逐渐发展的大众媒体使得人们的回忆意识慢慢地变成了生产消费品与消费人为编造 历史 的状态[8](P114~140)㊂当消费欲望超过文化传统保护理念的时候,记忆文化便会为 眼球文化 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斯曼夫妇大声疾呼 记忆的危机 也就理所当然了㊂笔者以为,阿斯曼夫妇的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对那些利用媒体制造社会记忆的权威势力的批判,也就是说,他们的批判对象不是媒体本身,而是制定记忆政策的威权者,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这种批判在当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现如今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媒体形成自己的社会记忆,在大众传媒的强烈冲击之下,口头叙述显得如此稀缺与无力㊂因此,媒体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远话题㊂概括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思索:一是大众传媒如何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记忆?二是不同阶层的社会记忆如何反过来影响媒体的叙述,从而在媒体上表现出来?这一点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一方面传承人的身体记忆为媒体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媒体的言说又影响了传承人的言说与身体记忆,二者之间的58这种互动关系值得考察㊂另外,笔者认为民俗学的记忆研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记忆的选择性记忆都是有选择的,记忆或忘却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为何记忆这个而忘却那个?记忆的标准与原则是什么?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还是文化记忆,都是选择的结果,这里就存在选择的原则与标准的问题,而这也就是需要着力探讨的内容㊂选择的原则与标准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那里的,而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的㊂ 从技艺规定身份这个角度看,应该记住什么,忘却什么,就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 记忆的策略 的问题,而更是反映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现实的需求,也反映了该人或该民族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和勇气㊂这种记忆的需求和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记忆,规定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怎么看自己以及希望他人怎么对待他/它㊂ [2](P2)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区分了 记忆 与 回忆 ,认为回忆是过程,记忆是结果,并且指出: 既然个人回忆的前提是社会需要,记忆是回忆的结果,那记忆也必然充满瑕疵㊂记忆是社会回忆过程中的重新建构,是一种社会行为㊂换言之,记忆本身和它所涵盖的事件本身之间有很大差异㊂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事件有所丢失,也有所补充,但作为回忆的结果即记忆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之间绝对不是等同的㊂回忆是有策略的,社会的忘却和记忆有一部分是迎合了当权者或者是社会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某种需要㊂ [9](P66)如上文谈到的媒体与记忆的关系,其中隐藏的威权势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㊂2.记忆建构身份在现实社会,一个人的身份,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无不与这个人㊁这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记忆有关㊂ [2](P2)可见,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建构身份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建构身份是记忆存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㊂ 在塑造自己的身份时必然要求我们找出能说明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一连串事件㊂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从无数的经验中筛选一些我们认为可面对今天的事实,同时我们又根据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我们的筛选㊂记忆就是这个筛选作业的产物㊂没有忘却就没有记忆㊂ [10](P170)记忆建构身份的过程实际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赋予过去事件以一定意义的主体行为,其中含有充分的主体性㊂回到田野个案,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有助于他现在的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身份的塑造,因此,探究身体记忆(包括郭太运本人的身体记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体记忆,包括政府相关资料的记忆即记载或记录)是如何塑造的以及塑造的过程等,搞清楚身体记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㊂3.记忆的对峙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便出现了不同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例如,在上述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身体记忆中,存在着官方的记忆与民间的记忆㊁公共的记忆与私人的记忆㊁正式的记忆与非正式的记忆㊁ 正确的 记忆与 错误的 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上述现象在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展之后,在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之后,更加凸显出来㊂不同的群体对似乎是同样的 过去 ,明显有着不同的 故事 ,而这不同的故事,则限定着这些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限定了他们对未来的设想㊂ [2](P6)面对不同的记忆与叙述,民俗学者究竟应持何种态度?笔者以为,最先明确的便是不同的记忆是如何进行叙述的?诸如此类的不同的叙述方式因何得以存在?在分析这些不同记忆与不同叙事时,关键不在于探讨其合情合理性,而在于探讨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㊂另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 对峙 ,即同一个人的 不同的记忆 ㊂在郭太运的 身体记忆 中也包含着这种 对峙 ,也就是说郭太运的对自己记忆的讲述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俗的讲述,都不完全是他关于记忆与民俗的最本源的 知识 ,而是通过与外边世界 比较 之后的 知识 ㊂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或在不同的场合,传承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忆与言说㊂究竟哪一种记忆与言说是正确的?这不是笔者着重讨论的话题,不同记忆与言说的形成原因与过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所在㊂不可否认的是,传承人在受到媒体影响的过程中主观上认可威权势力的话语权,而对自己的本来记忆产生了疑惑甚至是背离㊂4.个人记忆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在他之前,学界对社会记忆的研究重点几乎都682014.06放在了生理遗传条件或心理条件方面㊂哈布瓦赫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具有名副其实的颠覆性㊂他认为,个人记忆由社会来决定,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不可分割,集体记忆可以共享并且可以传递给后代,并且指出集体记忆存在于现代社会和一些社会团体中㊂哈布瓦赫非常关心个体记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获取他们的记忆㊂也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回忆,认同其回忆以及使记忆找到自己的位置㊂ [11](P38)按照其观点,个人记忆只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对,个人记忆具有社会性并受社会的制约㊂因此,民俗学对个人记忆的研究意义重大,例如对传承人等人口述史的研究便显得格外紧迫,因为这些看起来属于个人记忆的内容其实与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体与社会的某些内容与动向㊂透过个人记忆,来审视集体和社会的某些变化与特征,才是研究的关键所在㊂三㊁身体记忆与民俗学研究在民俗学记忆研究中身体记忆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笔者把身体记忆作为独立的一个小节进行论述㊂首先来对 身体记忆 的概念进行界定,界定之前有必要对以往学术界的相关概念进行回顾㊂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莫里斯㊃哈布瓦赫使用的概念是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德国的古埃及学家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则用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的概念,其后的学者也有使用 公共记忆 (public memory)和 社会记忆 (social memory)这两个概念的㊂但以上概念均没有明确其 身体性 ㊂而之后的学者也没有对之作出明确的定义㊂只有刘铁梁才真正强调了身体记忆的重要性,他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弟子们,张青仁在2009年发表的‘身体性:民俗学的基本特性“便是例证㊂笔者对刘教授 身体记忆 的理解是: 身体记忆 一方面包括 头脑中的记忆 ,另一方面包括 身体实践 或曰 身体技艺 ,因此笔者在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田野调查时,比较注意收集记忆与技艺这两方面的资料信息,实际上,二者紧密杂糅在一起,艺人按照师傅传下来的方法制作木版年画这个身体实践过程本身,既有技艺的成分,又有记忆的成分,可以说记忆包含在技艺中 通过大脑的记忆来记住师傅传授的年画制作技艺;同时技艺也包含在记忆中 大脑中记住的不仅有木版年画其他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即技艺知识,这里的记忆将为年画制作技艺的实施助一臂之力[12](P111~133)㊂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谈到的身体记忆不局限于某一个体的身体范围之内,也可以指两个个体或者是多个个体之间的身体记忆,即身体记忆具有主体间性,它存在于互动的主体间的范围内㊂因此可以说,身体记忆概念的提出与在民俗学研究中的运用将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同时也拓展了民俗学身体研究的路径㊂笔者认为,身体记忆概念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引入,与刘铁梁的 感受民俗学 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只要提到身体,就不可回避感受㊂这里的感受既包括研究者主体的感受㊂刘铁梁说: 民俗学直接面对的却是有主人在场的生活文化㊂ [13](P24)在这里,他强调不要忽视生活的整体性,并且指出 应该说,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呈现出生活的整体性,而不是靠民俗事象的排列组合 [13](P24)㊂根据刘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民俗学研究应该重视人㊁人的生活与感受,其中包括对人身体记忆的思考与研究㊂刘铁梁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指出: 地方社会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其共同的历史记忆 , 对于一个地方社会来说,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地方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即一个集体对于共同经历的生活变化的记忆㊂既要求改变生活,又要求记住自己的过去,这两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心态 [14]㊂另外刘铁梁还强调: 民俗学的 根本性的价值是对于生活整体的关照㊂ [13](P2)而关照生活整体,最需要关注的则是生活中的人,因此对人的身体记忆的关照与研究就显得如此迫切㊂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之主体间性,身体记忆还具有复合性㊂即身体记忆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记忆的范畴之内,它同时还适用于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等范畴㊂因为身体虽然首先是个人的身体(包括身与心),但同时也是集体㊁社会和国家的身体㊂尽管集体㊁社会和国家没有具像的身体存在,但这并不影响身体记忆的研究,因为笔者所谈论的身体记忆从根本上来讲,与其说是一种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倒不如说是一种研究方法㊂这种观点深受刘铁梁教授的影响,之所以强调身体记忆在民俗学学科范围内的重要性,实际上依然还是在回应与践行刘铁梁的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的理论观点㊂因此,不论是 通过民俗 还是 通过身体 ,方法论的凸显才是关键所在㊂四㊁结㊀语目前,记忆研究还未成为主流的考察方法,依78。

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复习资料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梳理

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复习资料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梳理

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复习资料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梳理民俗学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间文化现象。

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的运作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就陕西省考研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复习资料进行民俗学与社会学理论要点的梳理。

一、民俗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1. 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民俗学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民间文化现象。

其研究对象包括节日、礼仪、宗教信仰、婚姻习俗、丧葬风俗等。

民俗学以揭示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变迁规律为目的,旨在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2.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地调查是民俗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得民俗活动的真实、全面的信息。

文献研究则是对历史文献、民间资料等的挖掘和分析,以了解和研究民俗的历史演变过程。

比较研究则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差异和共性进行比较和分析。

3. 民俗学的分类和学派:民俗学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民俗学、民俗学和文化民俗学等。

学派方面,主要有英美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和中国学派等。

二、社会学的概念及基本理论1.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旨在揭示和理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关系和结构。

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等。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力图揭示社会的运行规律。

2. 社会学的核心理论: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理论等。

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维持社会的稳定。

冲突理论则关注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变革,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和斗争组成的。

互动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对社会意义的构建和解读,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民俗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等方面。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与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演变等方面。

2.视觉、声音资料收集法:如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的表现,能给人直观描述的感觉,并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证数据。

3.比较研究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民俗文化的异同,来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核。

4.历史研究法: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历史考察,如查找文献、考证历史背景等方法,寻找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客观基础。

二、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内容广泛,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信仰、体育等方面。

其中,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民俗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会仪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某些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

艺术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等则是民俗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它们通过传说、歌谣、传唱、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三、民俗学的意义民俗学的研究和调查,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生活方式等方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凸显。

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各地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发展。

此外,民俗学研究也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民俗学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研究

民俗学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研究

民俗学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研究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群体集体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各个地域、族群、社会群体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定义民间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由群体记忆和口头传统所塑造的普遍习俗、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通常是从上到下传承,不受正规教育和官方规定的影响,具有代表性和集体性。

传统习俗则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群体中长期形成、承袭并广泛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田野调查。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收集民间故事、音乐和艺术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还原当地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2. 资料收集:除了田野调查,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收集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间艺术品等资料,了解和研究特定地区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3. 比较研究:民俗学研究中常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和演变规律。

三、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认同与凝聚力: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载了特定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感,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2. 文化传承: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是社会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人们对历史和祖先的记忆,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身份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社会调节与规范: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通常包含着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

4. 旅游和文化产业: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民俗学的展望当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民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民俗学的概念和对象1. 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习俗和风俗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

通过对这些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异和相同。

2. 民俗学的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民间宗教、民间传说、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节庆、传统工艺、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饮食、传统文化等。

这些对象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风俗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民俗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地位1. 民俗学的历史沿革民俗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成为独立学科确立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期。

直到20世纪末,随着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认识到,民俗学才逐渐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学科。

2. 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民俗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统风情的了解。

同时,民俗学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1.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

其中,田野调查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民间村落、农家庭院、民间传统工艺作坊、传统市场等地域文化景观的实地调查,使研究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把握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2.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民俗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民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二,民俗学是一门全面性的学科,它要求研究者在进行民俗研究时要有全面性的视野,既要抓住总体,也要注重细节;第三,民俗学是一门现象学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社会文化现象,强调对民俗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15 民俗研究方法

15  民俗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民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俗学主要流派一、神话学派——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代表人物为格林兄弟。

神话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变,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神话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要对某个民族进行研究和阐述,就非得从神话入手。

神话学派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等。

二、语言学派——以英国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为代表的,其与神话学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缪勒集中研究反映天体变化的自然神话,对神话中的神名进行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并据此推断神话的意义。

他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

三、人类学派——产生于19世纪6、70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是达尔文进化论和当时正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其代表人物包括E.泰勒和安德鲁.朗。

人类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和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人类各民族从生物性和心理学规律看,有着一致性,因此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神话、传说)也就有着某种共同性。

这是造成民族民俗文化有所雷同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他们认为,未开化民族的神话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也存在深刻的同一性。

所以通过研究未开化民族的神话,并以文明人祖先的神话相比较,便可能追寻人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进化轨迹。

人类学派对世界和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影响都十分巨大。

四、心理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创立勒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以他的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形成了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潜意识层次,认为出自本能的性欲冲动是人民精神和实践活动的真正原因,这种本能常被迫隐匿于潜意识,就形成了“情结”,他认为“情结”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是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的内在动力。

第十六篇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十六篇民俗学研究方法

民俗学研究方法
• 正是在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列维 一 布 留 尔 (Levy—Briihl , 1857—1937) 通 过研究未开化民族的民俗文化,发现了 原始人的观念——前逻辑思维的种种特 点。而B.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1884--1942)则由于深入研究太平洋岛国 土著文化和神话传说的社会功能,而开 创出一个融合人类学派和社会学派的新 分支——功能学派。
民俗学研究方法
• 此外,弗雷泽也运用这种方法, 探索人类思想方式的发展过程, 概括出“巫术——宗教——科学” 这个著名的公式。由此可见这种 研究法在整个人类学派学术体系 中的重要性。
民俗学研究方法
• 人类学派对世界和中国的民俗学 研究影响都十分巨大。不过,人 类学派的观点主要是从部族心理 的角度去分析民俗事象;把这些 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产品看作 “遗留物”,至于生产力发展及 社会经济诸因素对民俗发展演变 的影响,则较少注意。
民俗学研究方法
• 二 语言学派
• 以英国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为代表的语言学 派,与格林兄弟的神话学言有着一脉相承的关 系。
• 缪勒的擅长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 诗《梨俱吠陀》,而其理论代表作则是《比较 神话学》。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 疾病”的著名论点。他认为,当词性租一词多 义、一义多词以及诗的隐喻等特性被错误地解 释时,语言便得了疾病,正是这种语言疾病产 生了神话。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只对神名的语言起源作比较研究, 而不管民俗学其他方面,如祭礼、 仪典和种种民俗传承;只把神话 看作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不 管人文神话。而且在自然现象中, 也只强调一种特定现象,作为神 话的贯穿性主题。
民俗学研究方法
• 三 人类学派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

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头程式理论
此流派的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 阿尔伯特·洛德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古希腊 荷马史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了一套严密的 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帕里对希腊《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此两大史诗进行文本分析,认 为它们是无数史诗演唱艺人在其演唱生涯中练 就一套掌握口头程式的编作技巧。它们还在南 斯拉夫进行活态的民族志田野考察,把众多演 唱史诗的文盲诗人与荷马诗人予以对比。1960 年洛德在帕里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出版了《故事 的歌手》,总结了他们对史诗结构和演唱模式 的分析方法,这就是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 里-洛德理论”。
与以往民间文学(folklore)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 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关注抽象的、无实 体、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itemcentered)的观点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 performance-centered),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 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以下视 角:①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②交流的实际发 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 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 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共同参与,并且也是由诸 多因素共同塑造的;③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 互动交流;④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一个表 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 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⑤表 演的民族志考虑,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 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 描述和分析的中心。
陶立璠《民俗学》列出调查要目:
• • • • • • • • • • • • • 第一,物质民俗 1、居住 (1)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土质、气候、水利)、各类资源、生产状况(农、林、牧、副 、渔各业)、交通设施等。 (2)住宅(选取典型的)的布局、结构,绘出平面或立体图。住宅内房间的分配、位置、名 称,供何人使用(区别不同身份等)。 (3)火塘或灶的位置,有无特别的意义,有无灶神。 (4)屋内家神供奉的位置。 (5)家具的种类、名称、制作、使用。 (6)住宅的修建(材料、过程)和仪式。 (7)房屋建筑的类型。区别不同身份的人家加以调查。 2、服饰 (1)日常生活中,包括平时、劳动、节日、不同季节、婚、丧时的不同服饰。分男女老幼、 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加以详记。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
“事件”是指由文化所界定的、有一定边界的 一系列行为和经历,它构成了行动的一个有意 味的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 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 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这些因素将 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突生文本 的形态,以及特定情景自身结构。鲍曼还指出 应该把历史语境(Historical Context)包括 在内。
表演中的创作:表演者在每一次演唱中的创造,但这种创造要受 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受制于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的即兴表 演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式”的规范。口头程式理论 的初衷就是对这种制约创作的口头程式的研究。口头程式是一种 结构,是一种行动的结构,“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形式主义和 结构主义的一个变型”。口头程式理论对结构的重视,已经从普 罗普所致力的深层“文本的结构”走向了“表演的结构”。 听众:“由帕里和洛德所从事的田野作业和分析,旨在去理解那 些文盲歌手是怎样在没有文字的帮助下创造出篇幅宏大、辞藻华 美的史诗的。简而言之,集中关注的是以听众的接受为消费的史 诗创作„„由于已经具有对口头史诗是怎样生成的某些理解,我 们便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从创作转向接受,那就是我们应当开始 积极主动地考虑听众的作用。这里既包含原来意义上的听众,也 包含演唱记录的阅读者。这一对接受方的同等强调,使得口头的 和书面的两者相互影响的观念更加清晰起来,而且加深了对‘词 ’的广义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细节的描述及表演长度,很多 时候取决于观众的反响)
• •



• • • • • • •
4、生产 (1)农业。土地所有权,农业耕作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一年四季生产过程。 农业机具。仪式、禁忌、传说。 (2)林业。山林所处的自然条件。树木种类,育林、护林、采伐过程、方法。特 种经济林木的种类、称呼、用途。有关林业生产的各种信仰、仪式、禁忌和传说 。 (3)牧业。牧业民族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季节的生产方式。牲畜的种类 和名称。由放牧影响的牧民的特殊生活习俗。有关牧业的信仰、仪式、禁忌和传 说。 (4)渔、猎。有关渔、猎的自然地理环境,渔、猎对象、种类、名称。四季生产 方式。渔、猎用具及其制作、用途。产品的交换。有关渔、猎的信仰、仪式、禁 忌和传说。 (5)其他。家禽、家畜的饲养,养蚕、染织、编织等。对于手工业、工匠的调查 也属重要内容。 5、交通 (1)水、陆交通设施(航道与道路的开辟、管理)。影响水、陆交通的自然地理 环境条件。 (2)水、陆交通工具的种类(人力、畜力、自然力、机械等)。运输工具的种类 、制作。和交通有关的贸易交往。 (3)有关交通的信仰、禁忌和传说等。 (4)古老的通讯、联络方式。 6、交易 (1)民间物资交易的传统场合、市场种类、交易时间、货物名称、种类、制作。 (2)与交易有关的社会活动(文化交流、自由恋爱等)。 (3)与交易有关的仪式、禁忌、传说等。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 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 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是把民俗作为 文化“遗留物”来对待。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创始人尤里乌斯·科隆(Julius Krohn,1835-1888)曾对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起源 的研究,其儿子卡尔勒·科隆(Karrle Krohnn,18631932)使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最终定型。 卡尔勒的学生,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Autti Amatus Aarne,1876-1925),此方法可从民间故事 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追溯每类故事的原型,又可以从 地理流布途径和变化,去追寻故事的发祥地。
程式:一组在相同韵律条件下被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 观念的词汇,它旨在强调情节单元的稳定性、模式化及其结构组 织功能。“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 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 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 中”。 话题或典型场景:这个叙事单元被界定为“成组的观念群,往往 被用来以传统诗歌的程式风格讲述一个故事”。凭靠着它提供给 诗人以现成的和一定规模的典型描绘,这些描绘略加润色便会适 合于某一特定史诗故事中的特定场合,因而它也有助于诗人的即 席创作。 故事型式:最大尺度的词被口头理论定义为“故事型式”或“故 事类型”。这是一个依照既存的可预知的一系列动作的顺序,从 始至终支撑着全部叙事的结构型式。故事型式提供的是一个普泛 化的形式,它对于诗人在演唱时的创作十分有用。同样地,此基 础亦允许在一定程度之内的变异,也就是说,在统一的大构架中 允许特殊的细部变化和差异。
追寻故事生活史 提出“类型”、“母题”的术语:一种类型是一个独 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 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 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 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组成它的可以仅仅 是一个母题,也可以是多个母题。” 建立民间故事分类系统 阿尔奈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是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 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此分类法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 ,即“AT分类法”(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 钟敬文于1930-1931年拟定《中国民谭型式》,概括 出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型式。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 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公众民俗学
公众民俗学(public folklore),又称为“应用民俗学”( applied folklore),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 分支学科。它首先指的是关于民俗的实践活动,即在产生民间传 统的社区内或其外的新的语境中对这种传统的表现和应用,这种 表现与应用通常是通过传统承载者与民俗学者或其他文化专家的 协作努力完成的。 罗杰·亚伯拉罕、理查德·鲍曼、亨利·格拉西、鲍勃·伯恩顿 (Bob Byington)等一批学者积极倡导民俗应用的研究,成立了 应用民俗学委员会。 所谓公众民俗学者,通常指的是那些主要在艺术委员会、有关历 史的社会组织、图书馆、博物馆、非营利性民间艺术或民俗团体 等机构工作的民俗学者。工作包括:通过研究与写作来描述和阐 述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 态;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面临问题的展览和节 庆;创立公众政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续息息相 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 们对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
鲍曼将民俗分为两大层面: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意义系 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六个小 层面:①意义语境(Context of Meaning)“这意味 着什么?”,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符号和隐语关系;②制度语境(Institutional Context)例如政治、宗教、亲属关系、经济,乃至邻 里关系、开张、庆祝等,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 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 Context of Communicative System);“一个文化中 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④社会基础 (Social Base),“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 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 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Individual Context),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 和发展等;⑥情景性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例如交流事件——如妇女座谈会、家庭聚会、布鲁斯 表演,甚至电话交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