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条文背诵部分解析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条文背诵部分
《伤寒论》背诵部分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法皮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被后人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
其中一部备受推崇的著作就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的一本医学著作,记录了他对于伤寒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必背条文进行整理和解读。
1. 伤寒论的起源及重要性伤寒病是古代医学中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成书于东汉末年。
该书总结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辨证治疗法等内容,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对于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
风寒侵袭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引起人体经络的阻塞和气血运行的紊乱,形成伤寒病的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是外感邪气侵袭,内伤正气。
3. 伤寒病的四诊法《伤寒论》中规定了对伤寒病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闻诊则是通过嗅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4.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了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解表、清热、泻火等。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疗法排出体内的风寒邪气;清热则是利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泻火则是通过通便或利尿来排出体内的火邪。
这些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而制定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病的药物治疗《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并对其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说明。
例如,麻黄、桂枝等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黄芩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找到新型药物和疗法具有一定的启示。
6. 伤寒病的预后与护理《伤寒论》中也提到了伤寒病的不同预后和护理方法。
伤寒杂病论 原文 及白话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本文将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带领读者了解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一、《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解读1. 《伤寒杂病论》原文概述《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读翻译传统文言文的《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经典理论。
白话文解读的方式简单直观,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华。
二、《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的文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和白话文的解读,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重点背诵条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重点背诵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0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22)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1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8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1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1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19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20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翻译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翻译伤寒杂病论。
治法:一、言辩七诊。
1.先对脉象:关键是用脉诊辩论伤寒,判断出虚实阴阳、重轻少多;2.如有自见:关键是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了解病因和病情;3.治宜查问:关键是观察病情及治疗效果,询问药物作用,对比变化;4.察及对病:关键是对病情进行分析,判断疾病的病机;5.会兆皆记:关键是询问病人的舌苔、痰、小便、大便等症状,以及四肢的微动作等小指标,以便有效判断疾病的重轻及治疗方向;6.不可掩盖:关键是病人的病史要按真实事实进行调查,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7.阴阳得宜:关键是阴阳要相互协调,同时了解阴阳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投药疏法:中医认为,伤寒杂病可以用药来治疗,但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疏法投药,每一次治疗要使用多种药物,以消除病死脉象,健补人体的健康。
伤寒杂病论的翻译。
Treatise on Syndromes of Cold-Induced Diseases。
Treatment Method:。
I. Discourse on Seven Diagnoses。
1. Pulse examination: The key is to debate the syndrome of cold-induced diseases based on pulse examination and to judge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light and heavy of the syndrome.2. Self-awareness: The key is to inquire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and symptom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disease causes and the condition.3. Treatment should be reviewed: The key is to observe the condition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inquire the effects of medication and contrast the changes.4.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The key is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nature of the disease.。
逐条解读《伤寒论》的全部条文,说得很明白,不来看看吗?
逐条解读《伤寒论》的全部条文,说得很明白,不来看看吗?导语小编刚学中医的时候,有一个讲医古文的老师说:读经典一定要只看原文,不要看注解,你一旦先入为主对某种注解有了认可,你就很难再看到、想到别的思路了。
对于这个观点,小编起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只看原文,看了很长时间,一筹莫展,因为文学功底不足,实在看不懂,后来发现,老师说的这个方法是要看学习者的水平的,像小编这种中人之姿,还是应该兼容并包地多看,逐渐才能找到感觉。
看过之前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对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名医,是明医,还是二者兼具,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开始就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伤寒论》的正式学习,不仅仅是重点条文的分析哦,而是全部条文,一条不落,全文注解哦!当然,受限于篇幅,小编只能是逐条摘录,如果想看全文的读者,还是直接拖到页面底部扫码,把书买回家细细研读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就是表病,外邪侵犯体表,所以见脉浮,会出现头项强痛,而且怕冷的症状。
太阳病有在经在腑的不同,在经包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
本条的脉证是指病邪初入,病位在太阳经。
太阳病初起,外邪从皮毛腠理入经络,出现太阳经的脉证。
太阳经主表,古人把它总结为人身的藩篱,所以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太阳病初起是表病,所以出现浮脉;由于外邪侵犯太阳经,所以循太阳经的头、项强痛。
强痛是痛得特别严重,恶寒是怕冷的意思。
为什么恶寒?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自然之理。
恶是厌恶的意思,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就有头项痛和怕冷的表现。
这里的恶寒也包括恶风,寒与风是互词。
在《内经》时代,伤寒是广义的。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而到了《伤寒论》时代,伤寒仅限于风寒外感病,《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主要是论述风寒外感,其中有中风,有伤寒,也有温病、有风温多种热病。
所述风寒看似广义伤寒,只是作为类证提出,备而不详,其内容还是论述风寒外感的。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是《伤寒论》中非常经典的内容,也是医生们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掌握的知识。
这108条包含了《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医生们通过背诵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提高诊疗水平,对患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帮助医学爱好者学习伤寒论108条,下面我们将对其中的几条进行详细解读:
1.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则结胸。
这句话是指在治疗伤寒时,如果患者发热且出汗,但是汗出后并没有解热的症状,而且患者胸部有不适,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了。
通常情况下,这种情况发生在短时间内治疗不当导致,所以医生需要加大治疗力度,再次为患者进行治疗。
2.伤寒解而复发者不以水渴。
这句话是指在治疗伤寒时,如果患者治愈后又出现了原来的症状,而且患者并没有出现口渴的症状,这时就需要再次对患者进行诊断,找到原发病因,对患者进行治疗。
3.厥者可以饮水服糜粥。
这句话是指在治疗伤寒时,如果患者出现了厥冷的症状,这时就需要让患者饮用水,同时提供糜粥来进行补充营养和调理身体,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以上就是对伤寒论108条的详细解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108条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医生们通过深入理解和背诵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学习伤寒论108条,医生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治疗伤寒杂病方面的临床经验和医疗知识,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原文:
夫伤寒者,始得之,当先寒,阴阳俱去其道,邪气上干,卫气内陷,正不相干,邪正相搏,故自寒热,汗出恶风,脉弦紧,为伤寒。
译文:
伤寒病的发病机制是这样的,患者初得病时,通常是由于受寒引起的,阴阳气道都受到了影响,邪气上升侵袭,卫气内陷,正气和邪气相互冲突,因此出现寒热征象,有汗出、恶风、脉搏紧张等症状,这就是伤寒病的特征。
注释:
这段原文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指出了伤寒病初发时的病
理变化。
首先是受寒引起的阴阳气道失常,邪气上升,卫气内陷,
正邪相搏,导致了寒热征象的出现。
这一段文字对于理解伤寒病的
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上是《伤寒杂病论》原文、译文和注释的简要介绍。
这部医
学经典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
和理解《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
应用。
伤寒论部分条文解读(二)
伤寒论部分条文解读(二)伤寒论部分条文解读(二)大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诸汤皆仿此。
歌诀太阳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葛四麻姜各三两,桂芍甘二枣十二。
本条与14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的项背强几几,前者有汗而后者无汗。
这是一种介于桂枝加葛根汤与麻黄汤之间的病理类型。
可参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之刚痉条,更易理解。
项背部僵硬,活动不利或有疼痛。
查颈部肌肉常常较硬,或有结节。
本条未言脉象,但验之临床多浮紧长大有力。
急性病或有发热,而慢性病或无发热。
若兼脉滑有力,或口渴、心烦、失眠等,多为风寒郁久化热,当加石膏、黄连等。
若脉细涩,宜加当归、川芎等。
此亦续命类方的基础方。
本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的感冒、头痛、颈部疼痛等对急慢性颈椎病、肩周炎、鼻窦炎、牙疼、咳喘、高血压、中风等只要方证合拍者用之必效。
本人常常用此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脑梗塞、颈椎病等获捷效。
如今空调、电扇普及,贪凉的人很多,本证出现的概率特别高。
验之临床,用桂枝加葛根汤者多,而用本方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畏惧麻黄。
弃良方而不用,殊为可惜!日本汉方家对葛根汤的认识应用颇多发挥,足可借鉴。
名家精粹《勿误方函口诀》:“此方用于项背强急,虽人人皆知,但古方之种种妙用不可思议。
譬如积年肩臂酸痛,其痛势,心下时时剧痛者,若此方一汗其痛若失。
又加独活、地黄,治产后柔中风(偏侧麻痹);又加苍术、附子,治肩痛,臂痛;加川芎、大黄,治脑漏及眼耳痛;加荆芥、大黄,治疳疮梅毒,其效屡屡,宛如论中用于合病下利,用于痉病。
”患者,吕某,男,75岁,2015年7月13日就诊。
右侧偏瘫半个月,CT 示脑梗死。
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多年。
刻下神清,精神悲观,语言欠流畅。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带翻译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带翻译伤寒杂病论序●医圣张仲景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译文:我每当阅读秦越人到虢国为虢太子诊病及望齐桓候面色的记载,未曾不感慨地赞叹他才能出众。
《伤寒杂病论》第一、二、三条精讲,让你轻松理解
《伤寒杂病论》第一、二、三条精讲,让你轻松理解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什么太阳之为病,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其中什么脉才算浮脉呢?浮脉就是,脉在肉上行。
手指轻贴皮肤,不用力即可把到的脉就称为浮脉。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为什么是浮呢?而不是沉脉呢?因为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
为什么说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呢?因为阴主静,阳主动,脉浮,故可知阳气在表。
既然阳气在表,自然脉就不会是沉脉了。
伤寒之后阳气又为何在表而不在里呢?因为伤寒,寒气客表,为了防止寒气入里,人体的阳气自然就走到肌表来抵御寒气入里。
其次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会头项强痛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项循行而过,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便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头项强痛。
那为什么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会流通不畅呢?因为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所以就会流通不畅。
那为什么不通就会痛呢?因为不通并不是完全的不通,而是部分不通,部分不通就是有阻滞,气血流通的时候遇见阻滞就流通不畅,就会发生摩擦,就会痛。
如果真的是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
那既然说的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又说成是部分不通呢?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以及中医独特的表述方式决定的,比如中医上说的心肾不交,不交是真的不交吗?不交并不是真的一点都不交了,而是交通的不那么好了,部分的不交了。
中医还有很多专业的术语都是这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留言讨论。
那为什么说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呢?如果完全不通,气血就流通不过去,假如是腿流通不过去,腿就会瘫痪,没有知觉,既然没有知觉,自然就不会痛。
就比如一个人完全死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痛了?我们经常说痛死我了,那么真的痛死我了吗?最后一点恶寒,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伤了寒,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肌表,自然就恶寒了。
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中风跟后世的中风之后角弓反张这个中风不是一个意思。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
一、桂枝汤类方证1. 桂枝汤方证桂枝汤方:桂枝 (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 (炙)二两,生姜 (切)三两,大枣 (擘)十 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 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 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 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 第 13 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 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 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 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第 16条(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 第 24 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伤寒论条文解读
伤寒论条文解读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本条讲汗后脾虚气滞腹满的治法。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实症腹满大都因为肠中有形实邪阻滞,必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硬满而痛,手不可按,脉象沉实,舌苔黄厚,必须使用下法,有形实邪得去,腹满始能消除;属虚的腹满,大多由于脾陽虚而不振,不能运化输布,因而腹部膨满,但是按之不硬,温熨揉按便觉舒适,脉虚弱无力,或虚大不耐循按,苔薄质淡,大便溏薄不硬,治当益脾助运。
本症腹满,是因发汗陽气外泄,脾陽虚而气滞不运所致,当然不是实症,但也不是单纯虚症,而是虚中夹实,所以治宜消补兼施,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似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本条讲汗后心陽虚、肾气动欲作奔豚的症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症状的,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本条讲心陽虚心悸的治法。
汗是人体的津液所化,但必须陽气的鼓动,才能从皮肤汗孔透泄。
汗出愈多,则陽气的消耗也愈多,因而导致心陽虚而心悸不宁。
临床辨证的一般规律是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叉手自冒心为喜按,自应属虚而不属实,心悸为心陽虚,故治宜桂枝甘草补益心陽。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症状的,但头痛等表症已除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本条讲发汗后肺热作喘的治法。
本条“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应在“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后,不可误认为发汗后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5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5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简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则痉(1)伤寒论古今研究:校勘平治、赵本“发汗则痉”为“汗出则痉”。
词解①疮家;久患疮疡者,谓之疮家。
②痉:痉的含义有二:一为症状,即痉挛,一为病证,即痉病。
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释义】久病疮疡,气血已伤,虽有表证,不可用辛温之剂发汗。
误用汗法则阴血更伤,筋脉失其濡养,必致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痉证。
393【选注】成无己: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痛如伤寒不可发汗。
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痉也。
喻昌:身疼痛为寒伤营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营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寒袭虚,内血不营,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
痉亦膀胱之病也。
柯琴:疮家病与外感不同,故治法与风寒亦异。
若以风寒之法治之,其变亦不可不知也。
疮家虽痛偏一处,而气血壅遏亦有遍身疼者。
然与风寒有别,汗之则津液越出,筋脉血虚,挛急而为痉矣。
诸脉证之当审,正此故耳。
程应旄:疮家风湿袭肌。
肌表必虚,虽有身疼痛之证,乃营处不从,搏及肌脉,更发其汗,则营气被夺,经脉失养;必致成痉。
凡遇可汗之症,便当顾及周身之津液有如此者。
(后学按:若以现代医学知识论之,除柯师外,诸家之言,不可解。
)钱潢:疮家,非谓疥癣之疾也(后学按:语境不同所造成之惑也。
),盖指大脓大血,痈疽溃疡,杨梅结毒,臁疮,痘疹,马刀挟瘿之属也。
身疼痛,伤寒之表证也,言疮家气虚血少营卫衰薄,虽或有伤寒身体疼痛等表证,亦慎不可轻发其汗。
若误发其汗,则阳气鼓动,阴液外泄,阳亡则不能柔养,血虚则无以滋灌,所以筋脉劲急而成痉也。
吴谦: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
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营卫愈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脉失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病也。
尤怡: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李荫岚:疮家者,患疮疡之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背诵部分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法皮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一云三挺,三两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
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十二枚,一法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